布萊爾:成也衝突,敗也衝突—紅色牧師.blog的博客—強國博客—人民網

布萊爾:成也衝突,敗也衝突

——寫在布萊爾下台的日子裡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現代領導科學與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陳海春

【引子】民主不僅是一個觀念,更是一種規則。我們常說西方民主具有虛假性、欺騙性,這是沒問題的。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經過多少年議會政治,經過多少年競選政治,不少西方政治家的某些表現還是值得稱道的。至少,他們不會在干不下去的時候,還像個鴕鳥,只顧頭不顧腚。許多人會採取走人的辦法,讓後人來收拾殘局。因為,這些政治家是在相對透明的衝突中發生和發展的,知道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能夠駕馭衝突時就捲入衝突的漩渦中,實在不能駕馭衝突時就想辦法儘快脫離。不久前下台的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先生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來得乾脆,走得瀟洒。他告訴人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政治生涯,如何把握自己的政治生涯。走得漂亮,人們會給他相對應的空間和評價;走得窩囊,人們會採取更令他難受的舉動。布萊爾離開來英國首相的位置,旋即來到中東特使的位置上,為解決新的衝突而奔走。該坐飛機旅行還是坐飛機旅行,該與政治家打交道還是與政治家打交道,活得多快活。讓那個倒霉的繼任者布朗,對付未遂的恐怖襲擊、成災的傾盆大雨,要命的口蹄疫吧。

2006年12月19日,托尼·布萊爾總結他的政治經驗時說:「首次進入政壇,我想取悅所有人。而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認識到無法取悅所有人。所以,最好的選擇就是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人們能夠作出自己的判斷,這就是布萊爾學說。」

(一)在衝突中聲名鵲起

布萊爾早年就不怕衝突,他出身在一個有著良好傳統的家庭里,並接受了同齡人最好的教育。父親是大學法學講師,還積极參与當地保守黨的活動,在政治上雄心勃勃,但42歲那年的突患中風,使一切都戛然而止。布萊爾繼承了父親身上很多優秀品質,尤其是父親的闖勁和決策能力。他酷愛閱讀,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坐著讀書,讀《聖經》和其它嚴肅書籍。他也熱衷於辯論和表演,思維敏捷,擅長表達,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日後會成大器,不過表演和辯論的技能對於任何一個成功的政治家都是至關重要的。他還是一個喜歡社交的人,喜歡坐在院子外面,同路人聊天,一聊就是幾個小時。他從不咄咄逼人,在與人交談中不霸道,發表自己的觀點不會大嚷大叫。他的說服能力令人驚嘆。他非常自信,但不傲慢自大。由於他不那麼咄咄逼人,他會花很多時間找有關的事實依據,一旦找到解決方案,他就會付諸實施。

布萊爾是在衝突中成長起來的。他從小就展現出非凡的政治抱負,成年後更是具有開拓進取精神。他思想開放,精明強幹,對自己所承擔的每一項工作都幹得很出色。他僅用了11年時間、就從一個后座議員成長為反對黨領袖。12歲那年,他在家鄉工黨補選時,就曾毛遂自薦,參加遊說。1978年,年僅27歲的布萊爾,從大學講師一躍變成工黨駐蘇格蘭的行政官,政治生涯從此起步。1983年,他出任工黨蘇格蘭委員會主席,後任工黨影子內閣的首席財政秘書、貿易和工業事務發言人。窩裡斗是工黨的傳統,布萊爾加入工黨並在黨內成長起來的年代,正是工黨陷入團境,黨內鬥爭異常激烈。布萊爾深切感受到工黨的衰落及其原因,很早就立志要對工党進行改造,但時機還不成熟。一般的人有想法就行了,但領導者還要有地位,這個「工黨神童」有時間等待。1994年,工黨領袖史密斯因心臟病突然去世給布萊爾提供了機會,而且布萊爾從史密斯手中接過來的已經是一個比較團結、有力量的工黨。布萊爾與影子內閣的另一名成員戈登·布朗做成一項政治交易,由布萊爾擔任工黨領袖,而布朗則將擔任未來工黨政府的財政大臣。

布萊爾任工黨領袖後的所作所為,表明他確實不同尋常。隨著他對工黨的改革,傳媒中不斷出現 「布萊爾主義」、「布萊爾思想」、「布萊爾現象」等名詞。與以往工黨領袖相比,布萊爾確實有一套很有特色的思想,這些思想就構成了他改造工黨、制定政策的理論基礎。就連他的政敵也不得不承認他的才能和魅力。撒切爾夫人曾稱讚布萊爾有領導才能,有意志力和洞察力,並說如果他當上首相,絕不會令英國人民失望。布萊爾與布朗一起改造工黨,修改其黨章,去除了有關國有化的政策,並將自己稱作「新工黨」。布萊爾針對當時的保守黨政府無法解決經濟問題,而更強調自己善於財政議題。雖然這些改革遭到了政治對手和工黨傳統支持者的批評,這些改革卻是成功的。布萊爾改造了工黨,使之更加充滿了活力.從而具備了贏得大選的足夠實力,工黨為布萊爾搭起了通向首相寶座的梯子。

工黨本身的改革,加上保守黨政府關於歐盟政策的分歧,以及一系列腐敗醜聞的影響,「新工黨」在1997年的英國大選中獲得了一邊倒的巨大勝利。1997年的5月1日,對英國勞動者來說別有一番意味,這一天打著民主社會主義旗號的、用於左冀政治力量的英國工黨在大選中以絕對優勢獲勝,執掌了英國的政權。它的領袖,年僅44歲的托尼·布菜爾入主唐寧街10號,成了英國180多年來最年輕的首相。對於這個勝利,有人說是英國民眾對於保守黨18年執政不滿的反映,有人說要歸功於工黨的領袖托尼·布菜爾。我以為後者的作用更大一些。在「新工黨、新英國」的口號下,布萊爾與比他大兩歲的布朗,在英國政治舞台上大展宏圖,颳起一股改革新風。10年來,英國歷經三次大選、數次組閣,但「二布」始終是工黨最高層的黃金搭檔。在英國公眾面前,布萊爾永遠信心十足、充滿活力;而布朗則給人以沉穩、縝密的感覺。互補得恰到好處的「二布」,聯手創造了英國經濟連續增長10餘年的紀錄,也創造了工黨連續執政的時間紀錄。

(二)在衝突中聲名狼藉

從某種意義上說,領導活動是一種領導者與追隨者基於共同的動機、價值和目的而達成一致的互動過程。但政治實踐告訴我們,一致總是相對的,一致也是可變化的。有人說,布萊爾十年當政的最大敗筆,就是他從來沒有好好了解過他的選民,特別是那些當年支持他的選民們。在國內,他說一不二,一副大長老的形象;在國際上,他唯美國是從,一副小跟班的形象。當「神童首相」轉變為「哈巴狗首相」的時候,布萊爾的仕途也就走到了盡頭。

在911事件後,布萊爾很快宣布與美國站在一起,他向美國表達支持時稱:「我對你們說,我們現在與你們肩並肩,沒有任何遲疑。」在阿富汗戰爭之前他參與了一系列穿梭外交,幫助鞏固了國際反恐聯盟。布萊爾還是美國總統布希有關進攻伊拉克計劃的堅定支持者,雖然這項計划具有很高的爭議性。布萊爾很快成為主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經常與持堅定反戰立場的法國總統希拉克發生磨擦。在2003年的美伊戰爭中,英國軍隊也參與其中。戰後至今也沒有在伊拉克發現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因此在英國國內造成了針對首相的很多爭議,其中很多是來自工黨黨內的。2002年9月,布萊爾就伊拉克問題表態說,為了維持英美之間的「特殊關係」,英國願意付出「血的代價」。在後來的戰爭過程中,布萊爾的確忠實地履行了他的承諾。據英國方面的有關統計,截至2006年9月底,在伊英軍死亡人數超過100人,共有3836名英國士兵從伊拉克戰場上回國接受醫治,平均每天就有4名受傷士兵被送回國。英國人把伊拉克戰爭這筆賬算到了布萊爾的頭上,「他的注意力都放在哪裡呢?我們的首相對除了大英帝國以外的所有國家事務都很感興趣,無論是愛爾蘭、伊拉克,還是美國。但他就是不關心國內政治。」布萊爾的形象在英國人眼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論布萊爾的用心多麼良苦,英國民眾都覺得大英帝國的面子被他一股腦丟光了。難怪在布萊爾諸多綽號中,「布希的哈巴狗」成為最廣為人知的一個。

英國媒體曾說,布萊爾本來有機會成為一位偉大的首相,但到了最近幾年,「討厭他的人越來越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布萊爾既管不好身邊的人,在很多時候也管不住自己。布萊爾之所以不得不提前交出首相大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嗜好家族式集團統治,袒護親信,「獨裁意識」嚴重。布萊爾不知道是否了解同樣是「神童」的柯林頓早期在阿肯色州任州長是犯過的錯誤:全速組建起「同質性」的小集團,既幫了他的忙,也導致了他第一次下台。這使得柯林頓當總統後,吸取了教訓,二任國務卿不是老太太,就是老頭子。當布萊爾步入唐寧街10號,也用了一批「同質性」的人。在他的身邊聚集了一群充滿活力、具有現代思想的年輕社會精英。這些「寵臣」,迅速形成了以布萊爾為核心的小圈子。不是沒有人意識到這點,但布萊爾卻無所顧忌。2000年,英國《泰晤士報》發表題為《裙帶關係是對民主的威脅》的文章。文章說,由律師、演藝界明星、傳媒大王和企業家組成的新權勢集團,幾乎主宰了英國政治、公共和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2000年7月,《衛報》勾畫出了以布萊爾為中心的三個圈子:第一圈包括財政大臣布朗、當時的北愛事務大臣曼德爾森、私人助手安吉·亨特等人;第二圈包括副首相普雷斯科特、當時的教育和就業大臣布倫基特等人;第三圈包括上議院議長歐文勛爵、民調分析主管古爾德、唐寧街顧問莎利·摩根等人。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的布萊爾在二點上不聰明:一是這些人能保證不出事嗎,二是這些人能保證不反目嗎?如果這些人是「自然」形成或人們「杜撰」形成的小集團,你會幹系不大,但如果是你安排的格局,你能沒有干係嗎?毛主席說:「打麻將要打清一色,打人的牌要打平平和。」這是說,幹部政策要講五湖四海,結構太單一是要出問題的,古今中外無一例外。

該來的時候來了,該走的時候不走也不行。2007年5月10日,距任期「法定結束時間」還有整整3年的時候,布萊爾高調宣布了他的「辭職時間表」。鴨子死了嘴巴硬,在他宣布將辭去首相職務時說:「我擔任首相職務已經整整10年,在當今世界,在這個職務上,我想這已經足夠長,對我是如此,對這個國家尤其如此。有時候,克服權力誘惑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它放下。」回首剛成為首相的10年之前,布萊爾說:「那時人們對未來的期望極高,有時可能太高……捫心自問,我自認做了我認為正確的事。我可能有錯誤,這將由你們來判斷。但相信一點,我做了我認為對國家正確的事。」 從這一天起到6月27日,在他人生中最漫長的48天,他的耳朵里充滿著從「工黨神童」變為「最失敗的首相」的議論,英國人對他的支持率也由80%驟降到20%,「布萊爾時代」終結了。

(三)在衝突中鳳凰涅盤

當人們使用「衝突」這一詞時,有多種解釋。有人認為衝突源於差異,是由於某種抵觸或對立狀況而感知到的不一致的差異。差異是否真實存在並不重要,只要人們感覺到差異的存在,則衝突狀態也就存在。也有人認為,衝突源於威脅,這個過程肇始於一方感覺到另一方對自己關心的事情產生消極影響或將要產生消極影響。還有人認為,衝突源於需求,領導者和追隨者在心理、經濟、安全、精神等問題上有著某些共同的需求,這種需求導致了雙方的相互認同、相互吸引。但這種需求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而且只有追隨者能夠最終明確表示他們自己的真正需求,並以自己的需求來評判領導者的行為。因此,「衝突」是政治學說史和實踐史上最常見的概念。恰當地說,在群體中衝突的作用也是「相互衝突的」,有人認為要盡量避免衝突,因為它帶來了群體內功能的失調;有人認為完全避免衝突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圖費其勞不如承認它存在的合理性,主動地接納它;還有人認為要充分利用衝突,完全沒有衝突會給群體和組織帶來靜止、遲鈍和冷漠,而可控地衝突能夠使組織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處理衝突的能力毫無疑問是領導者,尤其是領袖要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問題不在於衝突的不可避免性,而在於領導者在影響和抑制衝突方面的作用。人類的關係中就潛藏著種種衝突,沒有任何一個組織和群體可以做到絕對和諧,和諧從來就是人們期盼的一個理想狀態。人們原本應該平穩地相互影響,但是來自於自然和社會的變化,人們對珍貴資源的競爭,以及其他不可避免的社會力量的威脅,使得每個個體都不斷受到矛盾心理的困擾,人格衝突的威脅。也就是說,和諧和對立就是一對孿生子,你有點像我,我有點像你,你不全像我,我也不全像你。衝突作為一種煽動和促進的力量,其起始原因、表現形式、波及範圍、發展趨勢等都各有不同,但本質是相通的。那就是,每個人、每個集團和每個社會都具有潛在的緊張和敵意,並由此形成了各種社會處境中的心理和政治形式。

一個好的領導者或領袖要能夠在衝突的要求、價值和目標向有意義的行為轉化上起著作用。他們未必能夠完全解決衝突,因為派系鬥爭最共同的和持久的根源,則一直是所有權的不同和不平衡的分布,而這在短時期內是難以從根本上改變的。領袖從來都不迴避衝突,他們面對衝突,會隨時調整自己的角色,有時與其他人談判,有時直接為追隨者做事,有時又遏制追隨者的某些動機,號召其他人發揮作用。總之,他們會對衝突的利弊加以利用,通過控制衝突的強度和範圍,最大限度地使之為我所用。的確,布萊爾不怕衝突,他是在衝突中成長、成熟起來的。但是,布萊爾要意識到的是,衝突來源與人類的需求,而人類的需求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中的表達形式是存在極大差異的,能夠搞平而且未必搞平英國人,不一定能夠搞平中東人,那裡的問題多少高人都沒有搞平。最現實的是,布萊爾可以利用自己的地位、閱歷和優勢,像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一樣,到處走走說說,既能夠有事情干,又能夠為家人賺錢,還可以避免不少麻煩。據報道,現在,送到他家門口的演講和回憶錄報價,已經比柯林頓的高了。但是,這不是布萊爾,布萊爾喜歡的就是衝突。沒有了衝突,生活、生命還有意義嗎?

(初稿於2007年7月10日,完稿於2007年8月10日

【人物檔案】托尼·布萊爾 (Tony Blair) 1953年5月6日生於英國北部的愛丁堡市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畢業於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法律系,1984年成為大律師,1994年被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封為樞密院。布萊爾1983年進入下議院,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先後任財政、貿工、能源和就業事務副發言人,1992年起任內政事務發言人。他1994年當選工黨領袖。布萊爾是工黨歷史上最年輕的領袖。1997年5月任首相,成為自1812年以來英國最年輕的首相,後兼任首席財政大臣和文官部大臣。他出任首相後,對工黨大膽進行革新,對原保守黨政府的內外政策進行了一系列調整。2001年6月在大選中再次獲勝,連任首相,成為英國歷史上首位連任的工黨首相。2007年5月10日,首相托尼·布萊爾他宣布將辭去首相職務,2007年6月27日向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正式遞交辭呈,從而結束自己長達10年的首相生涯。


推薦閱讀:

【老照片收藏】人民總理周恩來(外交大師)【3】
劉邦與呂后,真正的狗男女,拿下江山剷除功臣,令廣大人民唏噓
人民陪審員制度
實力擔當——這30個鎮被陝西省人民政府表彰了!
人民財評:希臘突然攪局,歐債救贖直面三大風險

TAG:博客 | 人民 | 衝突 | 人民網 | 紅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