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實驗》人性的博弈,斯坦福監獄實驗
有機會還是要找一些文字資料再仔細地了解一下實驗的全過程。電影對於實驗有所還原,也有藝術加工。
我不想站在道德的角度評判實驗所有參與者的對錯,僅僅想針對實驗設計、受試者反應,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人無完人,普通生活中的「正常人」是受到各種社會關係約束的,家人朋友的評價、社會法律的威懾、道德的評判都是我們做出一件事情之前需要考慮的。因此在生活中的所謂正常人,人性中極端的一面,沒有被激發,或者說,即使有表現出極端行為的慾望,但是由於對於行為利弊的考量,最終被壓抑控制的很好。而在實驗環境中,由於社會角色的轉換,為這些行為的發生找到了出口,在生活環境中不被接受的行為變得合理氣起來。
根據實驗者講述,最開始扮演「獄警」的受試者受到扮演「囚犯」的受試者挑釁時,有徵求過處理意見,被告知自己考量應該怎麼處理之後,才開始一步步走上施虐的道路。因此對於某些不被允許行為的遏制,應該儘早。由此聯想到楊冪女兒行為方式的養成,所謂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家長不要以孩子小為借口而疏於管教。相親問一下對方家庭背景,了解一下對方的家長工作,也不完全是探聽財力物力,主要還是為了判斷家風家教。
站在」囚犯「的角度,他們暴動是由於對實驗前社會制度、道德的維護。希望得到尊重,即便是扮演囚犯也想要被當做」人「來對待,而不是只有一個數字代碼的模糊了個性的行屍走肉。這不禁讓我聯想到各種社會群體中的不同階層,學校里的」好學生「、」壞學生「也好,工作中的」老員工「、初入職場的」菜鳥「也好,城市中的」城裡人「、」鄉下人「也好,某些城市居民眼中的」本地人「、」外地人「也好,有人的地方,就有階級的劃分,從古至今從來沒有人與人之間完全的平等。一個人不只是他自己,還是他擁有的各種資源、扮演的不同身份、具有的社會影響力的代表。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誠不我欺也。
至於為什麼人們這麼願意互相貼標籤,我想是因為這是一種省時省力了解其他人的方式。用一個群體共有的屬性模糊單獨的個體所具有的特性,節約了我們一點點了解一個個體的時間成本。通過群體共有的特性判斷他人的行為,免了我們對各種可能的假設和猜想。這就是為什麼星座這麼流行吧,它提供了一種無腦的對於他人性格的判別方式。我本人不相信而且反感星座。
關於權力,把其關進位度的籠子里確實太有必要。大到歷史上各個朝代的貪官酷吏,小到工作小組的小領導,甚至小學裡的一個班長,擁有權力而不受到約束,就會有權利的濫用。於是制度這個籠子做多大,做多堅固,如何發現漏洞,如何補救、加固,都成為一個複雜而艱深的課題。道德對人行為的評判,宗教對人的約束,法律對行為的預測、指引、教育、懲罰,都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少的對於制度的補充。如果最頂層制定遊戲規則的人也迷失於自己的權利中,那麼自上而下的改革便失可能,只有寄希望於外界的干涉或者自下而上的反抗。就如實驗過程中,連實驗的設計者都迷失在了自己作為監獄管理者的角色中,通過同事的提醒才意識到整個實驗已經進行到了多麼不可思議的地步。不自覺聯想到戊戌變法的失敗……一定是我近代史學得太好。
經濟學上有」囚徒困境「,」納什均衡「,人的行為都是通過反腐博弈而形成的,因此,相互行為的作用、作用的機制,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最終如何才能達到均衡要看利益的分配是否合理。站在集體的角度,則是減少機體的行為成本並追求儘可能的利益最大化。(額,博弈論學得不好,印象里大致是這個意思)
推薦閱讀:
※未來智能實驗室成立,建設世界第一個AI智商評測和趨勢研究機構
※為什麼汽車碰撞實驗不用車撞車?(含終結誤區彩蛋)
※30年臨證實驗錄
※中國傳統山水畫新技法實驗6
※內家拳拾遺:(八十九)內家拳實驗室之--身形中正與活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