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最終把武則天推下了皇帝寶座
是誰最終把武則天推下了皇帝寶座
——走近大唐王朝「中興第一名臣」
文/楊紅梅
公元705年正月20日,當朝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複位。表面看,是張直接把武則天推下了皇帝寶座,最終顛覆了武周政權,為匡複李唐立下了汗馬功勞。其實不然。撥開歷史的迷霧,探索事實的真相——在我看來,張柬之只是一顆棋子而已,真正謀篇布局的並不是他,而是他的老師。
張柬之的老師何許人也?此乃唐朝赫赫有名的人物狄仁傑也。狄仁傑,(630—700)字懷英,生肖虎,漢族,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區)人;唐(武周)時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當政時期宰相。張柬之就是出自狄的門下,換言之,狄仁傑是張柬之的老師。據說,武則天對狄仁傑幾乎言聽計從,只要是狄舉薦的人,女皇一律委予官職。作為武則天最信任和最倚重的大臣,狄仁傑參與了當朝一系列重大決策,張就是被狄仁傑強力推介為武則天任宰相的。有人說,最信任的人,其實也就是最危險的人,這話看來一點都不假,歷史已經做了最真實的註腳。正是狄仁傑不露聲色的謀篇布局和深謀遠慮的人事安排,在他死後五年,武則天最終被推下了皇帝寶座。這話暫且不表,我們現在先回過頭來說說,狄仁傑為什麼能深得生性多疑的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倚重和厚愛。
查閱了相關史料,百度了幾個關於狄的歷史故事,窺一斑而知全貌,或許,從中能說明一些問題
直言相諫,據理力爭。狄仁傑出身於唐王朝官宦世家,祖父、父親官職都不低。他在唐高宗時任大理丞,為官明敏清正,曾於一年中審明判決滯留獄中的囚犯17000人,沒有鳴冤不服者。一次,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了唐太宗陵墓上的柏樹,唐高宗下令將其斬首,狄仁傑奏其罪不當死。高宗變了臉色,說:「權善才將先帝陵墓上的樹砍掉,是置我於不孝,一定要殺了他。」這時左右侍衛牽狄仁傑令其出殿,狄仁傑拒不從命,繼續慷慨陳辭:「英明的君主可以用道理說服,忠貞的臣子不應因皇帝的憤怒害怕。按唐律,此罪本不應處極刑。倘若今天陛下因一株柏樹殺一大將,千載之後將會怎樣評價您?所以我不敢奉詔殺權善才,就是怕陷陛下於不道。」這番奏對意真情切,高宗為其所動,免了權善才的死罪。當時,狄仁傑還是一個從六品的小官,竟能不懼天子雷霆之怒,據理申辯,狄仁傑在朝中一時聲名鵲起,令人刮目相看。
寬容大度,雅量無窮。武則天統治期間,為了鞏固帝位,鐵腕鎮壓反對派,在朝堂設立內分四隔的「銅匭」,以至於告密成風,弄得大臣們朝不保夕,人人自危。很不幸,狄仁傑也遭遇其中。有一次,武則天對狄仁傑說:「你在地方任上官聲很好,但也有人說你的壞話,你想知道是誰嗎?」狄仁傑對武則天說:「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並為善友。臣請不知。」意思是我不知道哪些是小人,我只知道他們都是好朋友,我請您不要告訴我哪些人向您打過我的小報告。因為狄仁傑還想與他們照樣相處,照樣共事,不想在心中留下任何疙瘩。狄仁傑做宰相,他有太多的機會報復小人,可是作為政治家,他沒有以公報私,而是以德報怨,其寬容的雅量,大度的胸懷,讓一代女皇武則天為之讚賞、嘆服,也因此他被人譽為:「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
為君分憂,體恤百姓。武則天當政之初,鎮壓了起兵謀反的越王李貞,狄仁傑被派到越王封地所處的豫州任刺史。當時正懲治李貞的黨羽,共有2000多人要被處死。司刑使逼促狄仁傑行刑,狄仁傑要求暫緩,向武則天秘密上奏疏說:「臣欲公開上奏,似乎是為叛逆的人申辯;知而不言,又怕有背於陛下仁愛憐憫的本意。幾次寫成了表章又毀掉,拿不定主意。但我考慮這些人附和越王都不是本心,萬望可憐他們是受牽連,給予寬宥。」這份奏章,既體現了狄仁傑正直仁愛的本色,又替武則天設想,注意委婉地澄清自己的態度,消除其疑慮,終於使武則天極其難得地收回了成命,免去這些人的死罪而流放豐州。據說,這些死裡逃生的囚犯路過寧州時,在寧州人民為狄仁傑樹立的功德碑下焚香禮拜,放聲大哭,說:是狄公給了我們一條生命啊!但狄仁傑本人,卻因得罪張光輔而被貶為洛州司馬。
秉公執法,明察秋毫。他剛正不阿,斷案如神,善用推理,思維敏捷,心細如髮,據說,他在做大理丞時,到任一年即處理了一萬七千個遺案,無一人訟冤,以辦案公正、處斷明達而聞名,由此,在百姓中擁有極高的威望,深得民心擁戴(說到這裡,我們不能不嘆服狄仁傑的明察秋毫、斷案如神!這也不能不讓我們現代人為之感到汗顏:我們擁有比古人先進許多的偵查手段,在命案必破中卻接連出現屈打成招的冤假錯案,給社會生態造成了嚴重的惡劣影響,和古人比起來,我們現代人情何以堪啊!)
以上種種,使武則天逐漸意識到,狄仁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狄以他深厚的人格魅力不僅贏得了老百姓發自內心的擁護和愛戴,更贏得了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器重與賞識,被倚之為泰山,尊稱為「國老」,凡遇事必先徵求他的意見。
愛屋及烏,深得女皇信任和倚重的狄仁傑,凡是他舉薦的人,女皇一律委以官職。當時,狄仁傑見武則天寵用武氏親屬和張易之、張宗昌等人,十分擔憂,於是,他義正詞嚴地向武則天提出舉賢任能的主張,即不分親近遠疏,只要有能力,一律重用。故,他把自己了解的門生、好友,如張東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著名將相,陸續推薦給武則天。甚至有一次,他絲毫不避嫌把自己的兒子狄光也推薦給女皇。事實證明,他所推薦的人,都非常稱職,一致受到百姓好評。這更加讓武則天所信任。所以,有人對他說: 「你真是愛才的人啊,朝廷里的文武大臣,大都是你推薦的。你的學生,你的門人都得到了重用,真乃桃李滿夭下。 」狄仁傑回答說:「我是為國家推薦有才能的人,並不是為了我自己的私利。呵呵,「桃李滿天下」這句話就是由此而來,且源遠流長,這是武周時期一句有名的歇後語。
有人說,狄仁傑是武周時期的一個奇蹟。據《新唐書》所載內容統計,在武則天當政的20年中,僅宰相就殺了14名,流放9名。在惡劣的特定政治環境中,在生性多疑、殺人如麻甚至連親生兒子都不放過的武則天手下當差,狄仁傑是唐高宗時任命並寄予信任的李唐舊臣,與武氏家族沒有任何瓜葛,剛正不阿、直言敢諫的他不但安然無恙,還在武則天當政期間多次出任封疆大吏,兩次拜相,甚至被特准進殿見帝免予跪拜,不參加宮中輪值,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以至於後來,文人墨客開始浪漫的杜撰,說狄仁傑長相英俊,氣質非凡,智慧超群,但他委婉拒絕了女皇的表白,以至於被武則天暗戀了一輩子。故,君臣彼此惺惺相惜,當然,這是後人的想像和杜撰,至於是不是事實,則無從得知,也不得而知。
狄仁傑竭盡全力輔佐武則天,但又不遺餘力地促使武周政權回歸李唐。
尤其是他以四兩撥千斤的巧妙,化一場「立嗣」的政治風雨於無形,為匡複李唐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執政後期的武則天年老多病,縈繞在她心頭的最大問題是由誰來繼承皇位。她有意立自己侄子武三思做太子。狄仁傑如此向武則天進言:「請陛下想一想,武三思是你的侄子,廬陵王是你的兒子,姑侄與母子相比,哪個更親?如果陛下以廬陵王為皇儲,千秋萬歲後宗廟中有您的牌位,如果立武三思為太子,侄兒的宗廟中哪裡會有姑姑的位置?」立儲大事直接關係到李唐王朝能否延續,狄仁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讓武則天下決心傳位於自己的兒子。智者,一定是改寫歷史之人,扭轉乾坤之人。狄仁傑無疑就是此類人士中的佼佼者。
他深知,如果一旦傳位給武三思,政治上勢必又是一場血風腥雨,再說他是李唐舊臣,唐高宗待他不薄,匡複李唐,此乃民心所向,民意不可違。再加上中國封建社會男人骨子裡的男尊女卑,說服武則天傳位於她的兒子,是唯一的選擇。
據說,狄仁傑死前,曾密見張柬之。二者應該是知音關係,狄仁傑舉薦了張柬之,同時又是張柬之的伯樂。於是,老師對學生做了一番不為人知的交代和部署。
狄仁傑死後5年,也就是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他的學生張柬之乘武則天患病之機,率領禁軍,殺了張易之、張宗昌兄弟,把武則夭推下女皇寶座,擁立中宗李顯複位,復國號為「唐」。一代女皇武則天被逼退位,同年十二月,武則天黯然離世。
生前謀篇布局,死後五年得到了實現。張柬之在狄仁傑去世後完成了狄仁傑復興李唐的夢想。
正是武則天身邊最信任的人,最終推翻了武則天的統治。所以說,狄仁傑是武則天一生唯一的對手。
至死,狄仁傑的心還是向著李唐。
對此,我還是有些困惑:狄仁傑在世時威望極高,當時的朝廷重臣很多都出自他的門下,可謂是一呼百應,那麼,為什麼他不在死前發動政變,直接推翻武則天的統治而把這個任務交給他的學生張柬之呢?我想,這也許是對他和武則天君臣之間的惺惺相惜吧!對一個曾經那麼寵愛他的女皇,作為君子的狄仁傑,無論如何,他是下不了手的……
回眸歷史,狄仁傑做得非常完美,既遵循了武周時期的君臣之道,又借學生之手迂迴實現了自己作為李唐舊臣生前最大的願望,不可謂不功德圓滿,不可謂不用心良苦,不可謂不靜水流深。俗話說,臣不事二君,但他統攬全局,力挽狂瀾,有功於兩朝。縱觀他的一生,對下,體恤百姓,魚水之情;對上,直言相諫,為君分憂;全力輔佐武則天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歷史功績,昭昭於世。縱觀中華歷史五千年,能有如此之奇人者,非狄仁傑也!自然,大唐王朝「中興第一名臣」的桂冠落到他的頭上,可謂是名副其實,令人心服口服。
【後記】前些日子,用手機看了幾十集《神探狄仁傑》,思緒良多,感慨之餘,寫此小文以記之。以上所感、所思純屬一己之見,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推薦閱讀:
※武則天最後為什麼把江山還給了李家?這裡告訴你真相
※此太后堪比武則天,執掌朝政大權14年,但卻因此男寵被後世唾罵!
※武則天墓乾陵風水【圖文】
※武則天為什麼那麼喜歡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