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如何評價馬恩的東方社會理論?

關於如何評價馬恩的東方社會理論?

有關馬恩在晚年有沒有形成東方社會理論,學術界曾經有過激烈的爭論,隨著研究的領域的逐步深入,文獻的不斷挖掘,越來越多的學者形成共識,馬恩晚年對東方社會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理論。

所謂東方社會理論,傳統認為,它是相對於西方社會理論而言,主要以佔全世界人口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東方世界為背景,特別是以印度、俄國、中國三國為典型,是馬克思晚年關於東方社會的歷史發展、現實社會狀況以及未來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理論。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沒有大部頭著作,其主要思想散見於馬克思研究印度、俄國和中國的文章、通信以及《資本論》和晚期的《人類學筆記》中。正因為如此,對於著作等身的馬恩來講,才造成了學術界的極大爭議。事實上,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人類社會發展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現實社會主義社會合理存在和發展的理論淵源。

一、完整理解馬克思主義「東方理論」

馬克思主義的東方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特別是那些馬克思主義領袖者的思想,它是發展著的理論體系。該套理論始於馬恩,成於列寧,豐富化於鐵托、毛澤東、鄧小平等一批堅定地馬克思主義者。沒有無源之水,也沒有無本之木,尋根溯源,馬恩的貢獻功不可沒。

馬克思的探索。19世紀40年代以來,馬克思就開始關注東方社會發展問題,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和《共產主義原理》等著作中,在論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外擴張時,涉及到對東方民族的看法。50 年代,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就對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東方社會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並為此寫了大量的著作及文章。如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的未來結果》、《東印度公司它的歷史與結果》等論著中。當歷史進入到19 世紀70 年代以後,以普列漢諾夫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同民粹派圍繞著《資本論》中所提出的,由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變的歷史必然性和俄國農村公社的命運以及俄國社會發展道路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正是在這一討論背景之下,俄國的革命家維·伊·查蘇利奇於 1881 年2月16 日致信馬克思,希望馬克思能就俄國農村公社可能的命運以及世界各國由於歷史必然性都應經過資本主義生產各階段的理論。即馬克思主義關於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思想是否適用於俄國,俄國是否必須經過資本主義道路才能走向社會主義,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馬克思經過深思熟慮, 給予了明確的回答。俄國可以走不同於西方的社會主義道路,即不必經過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階段而走向社會主義。並說,如果俄國繼續走它在1861 年所開始所走的道路那它將失去當時歷史所能提供給一個民族的最好機會而遭受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一切極端不幸的災難。

恩格斯的探索。恩格斯在對俄國農村公社所有制發展前途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曾指出,不可否認有可能使這一社會形式轉變為高級形式,只要它能夠保留到這樣的條件成熟的時候,只要它能夠發展到農村不再是個別而是集體從事耕作的程度,並且應該使俄國農民不經過資本主義的小塊土地所有制的中間階段而實現向這種高級形式的過渡。然而這種過渡只有在下述情況下才會發生,即西歐在這種公社所有制徹底解體以前勝利地完成無產階級革命,而這個革命會給俄國農民提供實現這種過渡的必要條件,其中也為他們提供在整個農業制度中實現必然與其相聯繫的變革所必需的物質。19 世紀90 年代,恩格斯把他和馬克思關於俄國公社制度發展前途的思想推廣到一切處在資本主義以前發展狀態的國家。他曾指出,當西歐人民的無產階級取得勝利和生產資料轉歸公有之後,那些剛剛踏上資本主義道路而保留了氏族制度式氏族制度殘餘的國家,可以利用這些公社所有制的殘餘和與之相適應的人民風尚作為強大的手段來大大縮短自己向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過程。並可以避免我們西歐開闢道路時所不得不經歷的大部分苦難和鬥爭……這不僅適用於俄國,而且適用於處在資本主義以前的發展階段的一切國家。至此,馬克思主義的「東方理論」經過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努力得以創立,而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組成部分。因此,從歷史上看,馬克思主義的「東方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多年的研究成果。

通過分析我們應當看到,馬恩早期已經把東方納入自己的研究視野而不僅僅局限於西方,只是晚年發生了偏移,晚年的研究成果是在畢生探索科學社會主義運動實踐基礎上的新的探索的亮點,重心的偏移源於俄國的革命家維·伊·查蘇利奇的幾封信。憑著職業革命家的高度敏感和豐富的理論實踐經驗,從而使其晚年走向了另一個輝煌,深入地研究東方問題,揭示東西方革命的規律,服務於自己創設的科學理論。其研究視角通過俄國的個案研究放大到整個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民族,為了深入研究甚至自學了俄語,可見在當時馬克思已經發現了東方社會有豐富的內容需要挖掘.因此,有人認為馬恩沒有東方理論的說法是根本站不住腳的。只是由於時代的局限和研究定勢的影響,雖然重心有所偏移但是中心沒變,仍然服從於西方中心論。

隨著時間的推移,實踐的發展,偶然事件的堆積迫切需要新的解釋,歷史的發展推出了列寧。列寧領導的俄國社會主義革命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發展,極大地豐富了馬恩的東方社會理論。列寧時期和所處的時代客觀上造就了這樣的理論,列寧本人的素養辨證地發展了馬恩東方理論的部分內容,與實踐的不斷結合和漸進調適,從而使其內容更加豐富,創造性地解決了俄國的革命及建設問題,並且泛化了時代的個案意義,從而閃耀著真理的光輝。正是在這一東方社會理論的指導下,才有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包括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可貴經驗。

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東方社會理論是發端於馬恩的不斷發展的理論,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內容不斷豐富的動態發展過程。

二、從經濟的視角理解這一理論

「東方社會主義」是在社會主義世界性發展進程中產生的,是在西方社會主義的影響下出現的,東成源於西就。對比研究往往容易出成果,馬恩正是通過對東西方不同社會形態制度下的生產方式的對比,從差異性中尋找共同的東西。對資本主義制度生產方式下階級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等問題的研究,馬恩已經駕輕就熟,而俄國這種獨特的亞西亞生產方式,以及這樣一種經濟文化下人的因素,階級關係等給馬恩以極大的聯想空間。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正是從經濟細胞---商品入手,揭示無產階級的運動規律,循著這樣的思維方式,我們在認識、理解馬恩的東方社會理論的時候,也應該從經濟的視角來理解,只有這樣,才不至於有歧義。

在馬克思看來,「並不是所有的原始公社都是按著同一形式建立起來的。相反,它們有好多種社會結構,這些結構的類型、存在時間的長短彼此都不相同,標誌著依次進化的各個階段」。俄國的農業公社是「古代類型的最現代的形式」,也是正處於生產方式結構轉型的社會形式。這種社會形式具有二重性的經濟特徵:一方面,農業公社仍保持著原始村社土地公有制的特徵;另一方面,村社土地的使用已經私有化,許多動產也已經私有化。這種二元結構的經濟特徵,具有兩個前途:一個前途,是隨著動產的私有化,會逐漸地「破壞森林、牧場、荒地等等的公有制;一旦這些東西變成私有制的公社附屬物,也就會逐漸變成私有了。因此「農業公社既然是原始社會形態最後階段,所以它同時也是向次生形態的過渡階段,即以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向以私有製為基礎的社會過渡」。另一個前途,是俄國土地公有的村社制度,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即不必走資本主義使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的道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改變村社土地二重性的生產方式,使個體耕作向集體耕作過渡、小土地經濟向合作經濟過渡。這是俄國農村公社社會革命的內部條件。同時,農村公社向社會主義過渡還需要外部條件,即它還要充分利用西歐資本主義的先進生產力及其一切肯定的成就,如銀行制度、鐵路、機器製造等,把大機器的生產與俄國的天然優勢結合起來,就可以使村社制度在現代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得到復興,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由此,形成了馬克思關於東方落後國家社會發展「跨越模式」的基本構架:這樣的構架主要內容是抑制私有制發展而維持、鞏固、推進公有制的生產關係。實現這樣的構架和豐富構架內容的唯一途徑是革命。通過革命的手段,固化公有制的生產關係,使其符合高級社會形態的特徵,通過內部關係的合法性填充,漸次實現跨越式發展。馬克思把研究的視野投向東方社會時,並沒有簡單地用已經形成的關於西方社會的觀點和結論去觀照東方社會,而是從東方社會的實際出發,對東方社會的歷史和現狀進行了系統的全新的研究,力求從東方社會特有的社會結構、所有制關係和宗教文化等情況出發觀察和認識東方社會這點是難能可貴的。

三、歷史意義

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影響和指導著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的興起,使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終於由理論設想變成現實實踐。

在東方社會理論指導下,東方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無產階級領導人民群眾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探索。這種探索早已獲得突破性進展,這一歷史課題已經得到圓滿解決。比如,在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和列寧「一國勝利論」的指導下,先後發生了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誕生了15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從而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和一統天下的局面,促進了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方社會主義國家由蘇聯一國發展為一系列國家。這些社會主義國家在地緣政治上連成一片,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軍事上,通過雙邊條約和華沙條約組成共同防禦同盟;在經濟上,通過雙邊條約和經互會組織加強互助合作,建立社會主義世界市場。實踐證明,20世紀社會主義運動的進程,不是按照馬克思的西方社會理論,而是按照其東方社會理論發展的,因為實現社會主義的幾乎都是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

四、當代意蘊。

今天,分析馬克思關於東方社會主義「跨越模式」的構想,有以下幾點啟示:

其一,東西方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存在本質的差異。根據馬克思分析俄國落後生產方式的方法,一國究竟應該選擇何種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關鍵要看這一國家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生產方式的性質和狀況。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突破了以往單一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提出了社會主義發展進程的兩種設想:一種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主義道路,它是在西方高度發展的物質經濟基礎上,由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必然性演化出來的社會主義道路;另一種是東方落後國家的社會主義道路,由於是跨越式發展不具備雄厚的物質基礎,必須「吸收資本主義的一切肯定成果」,才能走向「合格」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馬克思的兩條社會主義道路思想,為當代東方社會的無產階級執政党進一步探索什麼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提供了方法論意義。

其二,公有制與生產力的認識方面。根據馬克思的分析,在農業生產方式的基礎上,落後國家不能僅憑公有制的單一特徵,就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直接過渡到現代社會主義。因為沒有現代生產力的支撐,其生產方式只能更多地重複農業村社佔有制的經濟特徵,即只能採取土地集體所有制,勞動資料和生活資料個人所有制,這一村社晚期的生產方式進行生產和消費,也就存在著向私有制變遷的可能。因此,東方落後國家發展社會主義,如果不利用與其同時代的發達國家,包括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生產力,封閉起來搞社會主義,不僅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而且只能走或者自消自滅或者緩慢地重演現代生產力諸要素的發育之路。馬克思的這一思想往往被後人所忽視。在當代現實中,東方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取勝,使得實踐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學習和借鑒資本主義的問題變得錯綜複雜並且至關重要。半個世紀以來社會主義事業出現的曲折和失誤大都與這個問題有關係,甚至有些原社會主義國家由於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喪失大發展的歷史契機,最終葬送了社會主義前途,教訓是極為深刻的。

其三,社會形態的過渡方面。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它也需要經過原生形態、次生形態、再次生形態等一系列的發展階段,才能逐漸完善。在落後生產方式的前提下,不可能一蹴而就地進入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或共產主義階段。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一種特定的經濟形態都應當解決它自己的、從它本身產生的任務;如果要去解決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經濟形態所面臨的問題,那是十分荒謬的。」據此推論,我們歷史上所犯的窮過渡,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做法是非常荒謬的。因此,東方社會主義國家必須要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完成本來應該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即完成社會化生產力的「補課」任務。

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針對東方社會發展的特殊情況而提出來的, 是對傳統西方理論的繼承和發揚,同時也是對其一般社會發展理論在東方的具體化。當這些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之後,建設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又成為一個嶄新的重大歷史課題。對於這一重大歷史課題,既沒有馬克思主義的現成答案可資借鑒,又沒有前人現成的經驗可循,只有在探索中前進。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仍然沒有完成其歷史使命,仍然需要後續者不斷豐富發展。


推薦閱讀:

【學點哲學】哲學·人生·社會
有一個很強勢的老媽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十位有老大氣質混黑社會肯定最牛的男影星!圖
徐玉玉案
血染紅鈔零四

TAG:社會 | 理論 | 社會理論 | 關於 | 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