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歌的沉鬱頓挫風格

「沉鬱頓挫」一詞首見於杜甫中年所作:的《進雕賦表》中的「……臣之述作,雖不能:鼓吹《六經》,先嗚數子,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流,遮可企及也。」「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這是杜甫臨終前對自己作品帶有總結性的哀嘆。是的,杜甫一生嘔心瀝血寫成的詩歌,在當時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但他死後不久,詩名就日益顯赫了,自中唐到晚唐,以迄宋代,文壇上對杜甫的推崇不遺餘力,但除了宋代的嚴羽在他的《滄浪詩話》中提出「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這樣的評論之外,並沒見到有人談及杜詩沉鬱頓挫之風格。發現杜甫這個偶然的自我評價最能代表他作品風格並提出來的,可能首推清代詩論家袁枚了,他在《隨園詩話》中指出:「人必先有俳惻芬芳之懷,而有沉鬱頓挫之作。人但知少陵每飯不忘君,而不知其於友朋、弟妹、夫妻、兒女間,何在而不一往情深耶?……」隨後,朱彝尊、陳廷焯等人也曾論及。雖然他們這些論述多半是詩話式的,缺乏條理和系統,但由於這個概念首先出自杜甫自謂,且大體上確實能代表杜甫大多數作品,因此「沉鬱頓挫」作為杜詩的藝術風格逐漸為人們熟知並接受,且成為今天文學史上的定論了。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9/view-1763187.htm  杜甫是一位繫念國家安危和生命疾苦的詩人。動亂的時代,個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觸,則悲慨滿懷。他的詩有一種深沉的憂思,無論是寫生民疾苦、懷友思鄉,還是寫自己的窮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闊大的。他的詩,蘊含著一種厚積的感情力量,每欲噴薄而出時,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養所形成的中和處世的心態,便把這噴薄欲出的悲愴抑制住了,使它變得緩慢、深沉,變得低回起伏。個人的悲痛變成了對於百姓苦難的深沉憂思,留下了無窮韻味。沉鬱頓挫,是杜詩的主要風格。沉鬱,是感情的悲慨壯大深厚;頓挫,是感情表達的波浪起伏、反覆低回。   杜詩如此「沉鬱頓挫」的風格是怎樣形成的呢?這除了與他個人的豐富坎坷的人生經歷、固有的天才、不懈的追求有關之外,更是與他所處的急劇變化的時代、中國文學的階段發展密不可分。   第一,「風格形成的主要根基是:作家豐富的生活和對人生的崇高願望。豐富的生活迫使他有話可說,作品充實;崇高的願望指導他的作品為人生效力。」是的,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疾病纏身,窮愁潦倒,奔波衣食,但仍意志彌堅,矢志不渝,這些磨礪了杜甫,也玉成了杜甫。因此,詩人豐富的生活和救國救民的崇高而強烈的願望,是形成杜詩「沉鬱頓挫」風格的原因之一。   第二,「萬方多難」的時代特徵是形成杜詩「沉鬱頓挫」風格的又一主要原因。杜甫的一生,正值唐帝國由盛而衰的急劇轉變的時代,既經歷了繁榮昌盛的「開元全盛日」,也經歷了「流血川原丹」《垂老別》的安史之亂,並看到安史之亂後唐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敗落景象。可以說,杜詩「沉鬱頓挫」風格的形成和他所處的那個「萬方多難」的時代息息相關。緊扣時代脈搏,同情民生疾苦,關心國家興衰是杜詩永恆的旋律。   老杜憂國憂民和表現自己不幸遭遇的作品大多具有這種風格,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全詩共三段,每段都從不同角度抒發自己憂國憂民之情,可謂「一篇之內,三致志焉」,極具沉鬱頓挫之情,而第一段表現得尤為突出。詩曰: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闊。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非無江海志,瀟洒送日月。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干謁。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沉飲聊自適,放歌破愁絕。   先感慨自己竊比稷契的愚拙,但馬卜頓出「自首甘契闊」至死不渝的決心,次感慨自己憂民之心被同學翁取笑,但馬上頓出「浩歌彌激烈」的更深憂思;複次說自己並非不知隱逸為高,但馬上頓出皇帝於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不忍離去;再次說自己也非以為國無其人,但馬上頓出忠君之情處於本性,實難移易;繼而又說雖想放棄鯤鵬大志而效仿螻蟻之輩,但馬上頓出仍然恥於干謁;最後感嘆耿直的本性使自己碌碌無為,但馬上頓出仍要堅守節操,在百感交集之時只好借酒澆愁了。雖然全段之意不離忠君愛國、憂國憂民,但可謂筆筆轉、句句轉,在頓挫之中將感情表達得更為深摯。   第三,「語言的準確性是優良的風格的基礎。」杜甫,並不像他同時代的眾多詩人那樣,只把寫詩作為炫示文才,獵取功名的手段,或者陶治性情,以及應酬交際之用,而是自覺地把詩歌當作「史筆」來寫,「文章本是吾家事」,一直到晚年,仍是「他鄉閱遲暮,不敢廢詩篇」(《歸》)。他的目標很高,對自己的要求也就非常嚴格,務求達到「毫髮無遺恨」(《敬贈鄭諫議》)的境地。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他「讀書破萬卷」(《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他是這樣宣布的,也是這樣做的,「新詩必罷自長吟」(《解悶》),他經常改詩。因此杜詩語言精要凝練,準確生動。如被前代人稱道的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十四個字中就包含九層可悲的意思:他鄉作客,一可悲;經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值秋風蕭瑟,四可悲;重九佳節,無有可樂,只有登高,五可悲;獨自去登,六可悲;扶病去登,七可悲;病又是如此之多,八可悲;年過半百,事事無成,九可悲。真是包含無限艱辛,凄淚橫流。何其凝練!再如《春望》詩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個「濺」字,可謂點睛之筆,這淚流得何其多,時間何其長,心情何其慘痛!象這樣的例子,在杜詩中俯拾皆是,不可勝數。努力使語句準確、凝練、生動,這也是杜詩「沉鬱頓挫」風格形成的原因。   總之,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強烈地表現了為民請命、以天下為已任的懷抱和心聲,在詩歌藝術E達到了「超凡人聖」的境地。這種風格,是詩人愁苦潦倒的閱歷,憂抑鬱的思想性格,萬方多難的時代以及宏博精深的藝術修養各種因素的統一,使詩人達到現實主義頂峰,對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作者單位:河北省萬全中學
推薦閱讀:

尼卡諾爾·帕拉詩歌最新中譯與視覺詩舉隅 | 103歲的「反詩」詩人去世了
2014年9月23日:詩歌鑒賞複習方略
詩歌的勝利:祭屈子投江2293年
古代詩歌鑒賞之--詞曲

TAG:詩歌 | 風格 | 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