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聲音》的傳播特徵與價值創新
06-28
(註:在中國知網,以篇名檢索,在《中國好聲音》的一千多篇文章中,這篇論文引用、下載均排第一。原文發表於《新聞與寫作》2012年第10期,下文有刪減。)一、《中國好聲音》的傳播特徵《中國好聲音》7月13日在浙江衛視開播,由星空衛視旗下的星燦製作聯合浙江衛視在原版引進荷蘭節目《The Voice of Holland》的基礎上,經過本土化改造而成型的一檔音樂選秀類節目。節目總導演金磊和燦星製作是《中國達人秀》節目的原班人馬,在節目製作寶典的指導下,吸取《中國達人秀》的本土化成功經驗,加上版權方專人指導,《中國好聲音》在節目形態上保留了原版的優秀血統,又融入了中國社會現實與文化,將娛樂和文化深刻結合,把價值觀傳輸滲透在節目表現之中。節目第一階段每期時長約95分鐘,每期出場選手10-15人。自開播起,該節目便穩坐衛視綜藝收視榜前列,廣告收益也是由原來的13.6萬/條的15秒廣告,迅速上漲到20萬/條。1]開播一個月以來,該節目不僅收視長紅,且受到學界和業界諸多讚譽,雖仍有一些非議,但其叫好又叫座的地位已不容置疑。我們試圖解構《中國好聲音》第一階段播齣節目,以窺見電視音樂選秀3.0時代的特質。在此,我們運用電視節目形態構成理論2],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將《中國好聲音》作一全面解構和剖析。1、規則創新體現專業權威,奠定影響力基石宏觀整體來看,節目形態是電視節目的直觀外在表達,要從眾多類似節目中脫穎而出,節目形態的創新必不可少。「電視節目形態創新,一方面是指賦予原節目形態新的內涵,另一方面是指產生新的節目形態。」3]而真人秀的節目形態創新主要體現在遊戲規則上。《中國好聲音》第一階段的基本節目形態是四位導師收徒組隊,學員出場展示歌唱實力,導師背對學員「盲聽」歌喉,若認可,導師即可亮燈轉身表示願意收徒,如多位導師表示認可,則學員可從已轉身的導師中選擇自己心儀者加入其隊伍,直至最終組隊完成。若學員未獲得任何導師認可,則以失敗離場。其中「盲選」概念的引入讓聲音成為選秀的唯一標準,賦予了節目新的內涵,成為打造節目影響力的基石。媒體影響力由注意力和公信力共同構成,其中公信力是影響力的核心和根本。在電視選秀節目中,「公信力則主要是通過評選活動的客觀公正、專業權威來體現」。4]「盲聽盲選」環節設置正是出於此意,以新穎的形式吸引觀眾注意力的同時,維護了節目公正與權威。節目沒有炒作,不嘩眾取寵,表達華語音樂追尋「好聲音,好音樂」的價值取向,顛覆了觀眾對電視選秀媚俗的刻板印象,視聽盛宴之下傳播的是主流文化與價值,讓「選」與「秀」相輔相成。2、模塊環節設計充分體現傳播功能從中觀層面看,節目形態構成取決於各個模塊環節的設置與連接。所謂模塊,即「能夠單獨命名並獨立地完成一定功能的程序語句的集合(即程序代碼和數據結構的集合體)」5],引申到電視節目中,可以認為電視節目模塊是指能夠獨立承擔節目一定功能的內容集合。所謂環節,是指相互關聯的許多事物中的一個,而在電視節目中,節目環節即相互關聯的內容設計中的一個。「與模塊不同的是,節目環節之間前後並無表現時空上的明顯跳躍,彼此之間只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遞進關係,設計者按遊戲規則把整個節目設計為幾個環節。在每一個大的環節里又套著若干小的環節,每個小環節都會根據遊戲規則變換場景和內容,而每一期節目也通過這些變化進行微調。」6]《中國好聲音》改變以往電視選秀節目模塊功能不明、環節定位不準的弊端,各個模塊環節設計思想十分清晰,都有明確的傳播功能和對應的內容形式,形成完整合理的敘事結構。下面我們將《中國好聲音》作一模式解構,以及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整個節目結構、敘事脈絡以及各模塊環節的功能作用。模塊環節節目內容表現形式傳播功能登台前奏學員前來參賽學員與家人介紹,主持人採訪VCR帶出學員,營造期待氛圍信息傳播為主演唱學員演唱(盲聽)學員演唱,導師盲聽,設置懸念學員現場演唱,評委細心聆聽,觀眾和親友烘托氣氛信息傳播為主,情感傳播為輔學員演唱(轉身之後)導師以轉身來表達對學員的認可,形成第一個高潮。導師以拍鈴、轉椅轉動、喜悅表情等一系列行為表達對學員的肯定。親友歡呼,歌手繼續演唱。信息傳播與情感傳播並重互動導師點評導師對演唱的評價,學員的自我介紹,通過交流帶出情感故事,師生在互動中產生共鳴,形成第二個高潮。導師分別點評、學員自我介紹,導師之間交流和自我推銷,穿插導師間的爭奪,最後再次設置懸念:選導師。觀點傳播與情感傳播並重,輔以信息傳播學員介紹選導師離場學員告別親友慶賀或學員發表感言學員離場,台下慶賀情感傳播由表可見,節目每一個模塊及其中各個環節設計意圖各不相同,並各自肩負著不同的傳播功能。第一個是學員登台前奏模塊。向觀眾介紹出場學員的基本情況,這一模塊主要承載信息傳播的功能。第二個是演唱模塊。演唱模塊又可劃分為演唱(盲聽)和演唱(導師轉身之後)兩個環節。導師「盲聽」的設計開創了音樂選秀的先河。它體現了節目的藝術風格和專業追求,以此向社會展示華語音樂「用實力說話」的價值取向,是節目公信力的重要載體。「轉椅」環節的設計是節目高潮的重要節點,懸念設置是競賽類節目最重要的敘事元素,圍繞「轉椅」形成懸念串是這一環節設計的目的,這對於穩固收視具有隨意性的電視觀眾具有重要意義。前後兩個環節,傳播功能也悄然發生改變,由信息傳播為主變成信息、情感並重。第三個是互動模塊。它與演唱模塊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在傳播上是觀點傳播與情感傳播並重,同時輔以信息傳播。在這個模塊中不僅增強競賽和懸念這兩個敘事元素,而且在多方互動中充分使用煽情、搞笑、獵奇等各種娛樂手段。互動始終貫穿在這個模塊的三個環節中,如果說導師轉身是對「什麼是好聲音」的第一次闡釋,那麼,導師點評就是進一步詮釋「什麼是好聲音」,導師之間的互動使評價更全面客觀。歌手介紹一直是音樂選秀必備的,但《中國好聲音》不是單純的介紹,而是通過歌手與導師的互動,把他(她)追求音樂的夢想、情感與經歷展現出來,讓人物形象變得立體、豐滿和感人,不僅讓他(她)走近導師,也走近觀眾,情感傳播進一步加強。選導師《中國好聲音》最獨特的環節,雖然在《名師高徒》《非同凡響》《激情唱響》等電視選秀中已經顛覆評委冷眼旁觀的傳統,但導師之間互相爭奪學員的設計還是開創之舉。導師從身居高位到自我展示的轉變,實現了選秀場上的雙方主體地位平等。這一設計成為了節目的新的收視增長點。學員抉擇環節則順勢而下,實現了導師與學員間選擇權的雙向流動。在設計上製造了新的懸念,在傳播效果上實現了觀眾的心理滿足與情感升華。最後一個是學員離場模塊,親友相聚和離場感言在節目設計上體現了人文關懷,讓觀眾回味,產生餘音未了的傳播效果。那麼,《中國好聲音》的傳播特徵是什麼呢?歸納起來無非兩點:一是在各種傳播功能中,情感傳播作為主線貫穿節目始終,這也符合藝術傳播的規律;二是傳播功能承載與模塊設置和環節設計融為一體,並綜合運用各種娛樂表現手段來加強藝術感染力和傳播效果。二、《中國好聲音》的價值創新在我們討論了《中國好聲音》的傳播特徵的時候,已經談及了它的價值創新,即把「選」與「秀」統一起來,綜合運用多種電視傳播功能。下面我們進一步討論它是如何通過調動各種視聽元素符號來強化這些傳播的,筆者認為在《中國好聲音》節目內外有幾個關鍵的節點作用特別大。1、導師轉身導師轉身是學員演唱過程中兩個環節、兩種敘事的轉換點,這也是它不同於其他選秀節目評委點評的設置,其特點在於,導師轉身的動作對於學員是直觀的肯定,而學員從導師那裡收穫的是對他們的認可,這與以往電視選秀評委給選手帶來的點評往往是指責和批判居多的情形形成鮮明對比。導師喜悅的表情與學員、親友的激動之情取代了以往電視選秀的「黑面」、傷感,帶給觀眾正能量的釋放。「轉椅」這一元素符號的意義就在於對學員的評價,而這一權威公正的評價是建立盲聽的基礎上的。在學員出場演唱時,讓導師採用背對學員的形式聆聽,當導師認為該聲音是自己所想要尋找的好聲音時,通過拍、轉、響、亮(點亮「I want you」的燈)等一系列誇張動作和強烈的音效而帶來巨大的喜劇效果,使節目形成強大的視覺衝擊力併產生收視的第一個高潮。它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華麗的外表和昂貴的價格,而在於它產生的轉身動作所蘊含的深層意義:其一,轉椅的設置讓盲聽成為現實,從而實現節目的專業追求。其二,實現導師對學員的正能量更直接、直觀、形象地釋放。2、師生互動互動其實始終貫穿這一模塊中各種環節里,導師之間互動,導師與學員之間有互動,在這個非演唱的談話時空里其實更精彩,而互動話題更容易成為價值傳播的載體。導師點評話語的內容是節目主旨和公信力的總要指向。以同樣借鑒《美國偶像》的《超級女聲》和台灣《超級星光大道》兩個節目為例,《超級女聲》在全民狂歡氛圍下缺失了評委專業客觀的點評,節目公信力備受質疑;台灣《超級星光大道》在成熟的娛樂節目包裝下,評委點評始終以選手歌唱水平為中心,讓選秀頗具專業性和權威性。《中國好聲音》的舞台上,四位導師在點評中堅持專業主義精神,進一步詮釋了「什麼是中國好聲音」。他們以好聲音以及體現出來的歌曲演唱水平為選擇的終極依據,忠於節目音樂主旨,提升節目專業影響力。導師的形象塑造也是一個重要元素。舞台上,導師們真實自然又個性張揚,那英光腳和學員合唱,劉歡為學員感動落淚,楊坤贈送隊員32號球衣,還有哈林的幽默調侃,讓觀眾領略了這些明星大腕鮮為人知的另一方面,和藹親切、活潑可愛的形象與其它選秀節目的毒舌評委形成鮮明對比,給節目帶來溫馨與和諧。師生談話中,故事元素的加入,豐滿了人物形象,並與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學員背景的講述說出了歌聲背後快樂、艱辛、樂觀的種種情感,構成了節目講故事的重要部分。向觀眾傳輸「任何人都可以追逐夢想」的理念,而導師與學員的對話中,話語不僅指向學員音樂造詣,更是融入了對於人生態度的啟發。如第二期出場的蒙面女俠董貞,雖然歌聲並沒有贏得四位導師的認同,但劉歡以自身經歷鼓勵董貞自信面對人生,堅持歌唱夢想。在電視選秀節目中,單純的專業表演不免讓節目顯得乾澀,選手的情感故事是另一種重要的敘事內容,也體現節目的價值取向。選手形象是否豐滿、節目內容是否立體,都在於選手演出之外故事的挖掘與情感的流露是否到位。需要指出的是在節目中,情感表達有真有假,故事能量有正有負,我們鼓勵真情流露的行為表達,抵製作秀式的布置安排;贊同體現社會主流價值的故事,排斥違背傳統文化道德規範的炒作。3、學員反選在電視選秀節目中,評委與選手之間選擇權利單向性已成為常態。而《中國好聲音》的突破在於,它實現了選擇權在導師與學員之間的雙向流動。在多位導師為一位學員轉身之後,學員就有權選擇心儀的導師,在學員奮力贏取導師的同時,導師也需使出渾身解數賣力拉攏學員。首先,穿插在師生談話中的導師間的爭奪,你來我往的自我宣傳、插科打諢式的調侃為節目增添不少娛樂氣氛。其次,導師與學員間的雙向選擇實現了雙方地位的平等和權利的對等,讓觀眾從中獲得心理滿足與情感升華,從而把整個節目氣氛推向最高潮。4、爭議話題不得不提另一節點——爭議話題,儘管它在《中國好聲音》之外,但它也是節目的延伸部分。在互聯網時代,任何一個火爆起來的節目都會引發各種話題,有議論有質疑有批評。問題是如何面對質疑,如何化解危機。總的來說,《中國好聲音》還是正面評價佔主流,當然也少不了批評,如對學員身份的質疑,對過分煽情的批評。在全媒體時代,電視節目已不僅僅在電視上傳播,任何微小的暇疵都在網路上放大,搞不好就會轉化成負能量。還好,《中國好聲音》對此都作了積極正面的回應並加入到節目中,從而給正能量的釋放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輿論環境。《中國好聲音》之於其它音樂選秀類節目的最大價值創新在於,它將音樂性的判斷與解讀融入到節目的全過程中。觀眾對於其它選秀節目「看熱鬧式」的聽歌方式在這裡升級為對音樂的欣賞與評價。節目自始至終將關注的焦點放在歌唱者與歌曲的關係當中,從現場表演體會歌曲演唱的內涵,從歌手故事發掘歌曲演繹的外延。以「什麼是好聲音」為中心的表演、判斷、評價、取捨、情感和故事構成了節目的全部內容。音樂、美食、戲劇等節目內容都是價值傳播的載體,而價值創新就在於發掘這些載體內在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通過優秀的模式設計而達到傳播效果最大化。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超模》楊媛草:《好聲音》到《超模》 成娛樂造夢者
※邂逅好聲音
※中國好聲音-四大導師之劉歡
※【吉利博瑞·兩會好聲音】幼兒園熱衷過洋節之風該剎了
※這才中國好聲音,揭秘幕後最熟悉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