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不好的」反酸燒心(食管裂孔疝)---消化病公益科普0478貼

  今年60多歲的王大娘3年前出現燒心、反酸,有時伴有吞咽困難、進食後嘔酸水癥狀,去當地醫院看了認為是胃食管返流,開了些葯吃,可是效果並不好。今年以來,王大娘感覺癥狀有所加重,來到市裡醫院進一步檢查,做了消化道造影發現原來王大娘得了一種叫食管裂孔疝的病。

什麼是食管裂孔疝?

  我們胸腔和腹腔之間由一層扁平肌肉分隔,叫膈肌,膈肌上有一個裂孔叫食管裂孔,食管穿過膈肌上的食管裂孔進入腹腔與胃相連。正常情況下食管裂孔剛好可容納食管通過。我們腹腔內壓力大於胸腔,當食管裂孔過大,於是壓力差會將胃的一小部分「吸入」胸腔內,就稱為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疝有哪些表現?

  除了一些先天性的患者外,大部分的食管裂孔疝見於中老年患者。較小的食管裂孔疝患者早期可以沒有癥狀,或者只有進食後飽脹、胸悶等輕微的不適感,多可自行緩解。

  食管裂孔疝患者可以無癥狀或癥狀輕微,其癥狀輕重與疝囊大小、食管炎症的嚴重程度無關。簡單來說,食管裂孔疝患者的癥狀歸納起來有以下3方面的表現:

1、胃食管反流癥狀

  典型的癥狀是燒心、反酸、噯氣、胸痛、吐酸水等;有時出現一些不典型表現如:陣發性咳嗽、聲音嘶啞、喉頭異物感等,其實都是酸反流至食管的表現,嚴重者食管反流進入氣管還會出現哮喘及吸入性肺炎等。

  隨著病程的延長,疝漸增大後會引起比較明顯的胃食管返流表現,此時食管裂孔疝患者的胃好似一個沒有瓶蓋的醋瓶,胃酸晃一晃就溢出,很容易反流到食管腔內而引發各種各樣的食管反流癥狀。

2、併發症相關癥狀

  (1)出血:裂孔疝有時可出血,主要是食管炎和疝囊炎所致,多為慢性少量滲血,可致貧血。(2)反流性食管狹窄:在有反流癥狀病人中,少數發生器質性狹窄,以致出現吞咽困難,吞咽疼痛,食後嘔吐等癥狀。(3)疝囊嵌頓:一般見於食管旁疝。裂孔疝病人如突然劇烈上腹痛伴嘔吐,完全不能吞咽或同時發生大出血,提示發生急性嵌頓。

3、疝囊壓迫癥狀

  當疝囊較大壓迫心肺、縱隔,可以產生氣急、心悸、咳嗽、發紺等癥狀。壓迫食管時可感覺在胸骨後有食管停滯或吞咽困難。

如何診斷?

  由於本病相對一般的「胃食管返流」較少見,且無特異性癥狀和體征,診斷較困難,對於有胃食管反流癥狀,反覆治療無效、年齡較大,肥胖,且癥狀與體位明顯相關的可疑患者應考慮此病。

  診斷食管裂孔疝除了癥狀、體格檢查外,常規的檢查手段是胃鏡和上消化道造影,其中X 線檢查仍是目前診斷食管裂孔疝的主要方法。

X線鋇餐檢查:最為常用,患者左側卧位,頭低,當胃內充滿鋇劑後,以手壓迫腹部,令患者用力摒氣,此時可出現裂孔疝指征。

  胃鏡檢查:胃鏡是診斷食管裂孔疝僅次於放射學檢查的方法:如有裂孔疝時可見食管下括約肌鬆弛,呼氣和吸氣時均呈開放狀態,正常情況下吸氣時食管胃交界點下降,如有疝則不變位。合併返流性食管炎時,通過胃鏡可觀察到紅斑、潰瘍的數目。

食管裂孔疝有什麼危害?

  當忽視食管裂孔疝的存在時,往往患者的癥狀無法緩解或無法減少藥物服用量,加重患者本人及社會負擔;Ⅱ、Ⅲ型疝發生嵌頓時會導致疝內容物的壞死,造成出血或胃腸穿孔等嚴重結果;反覆的食道返流、酸的刺激,有增加食道癌的發生率。

食管裂孔疝該如何治療?

A:內科治療

  1)改變生活習慣:減少脂肪攝入,避免大塊食物,減少刺激胃酸分泌和反流的食物如酒精、含咖啡因的飲料、巧克力、洋蔥、辛辣食物、薄荷等;戒煙;減肥;進食後三小時內避免睡眠,進食後多活動;睡眠時抬高床頭;減輕工作壓力。

  2)服用制酸藥物:大多數患者可通過制酸藥物來減輕或控制反流癥狀。

  3)服用胃動力葯:可加用嗎丁啉以增強食管和胃動力來解癥狀。

B:外科手術治療:經保守治療無效,需行手術治療。

  對於Ⅱ、Ⅲ型疝及癥狀較重的Ⅰ型食管裂孔疝患者,以及出現食管潰瘍、食管狹窄、Barrett食管、食管功能檢查證實有較嚴重的胃食管返流存在、嚴重出血及吸入性肺炎等應積極採取手術治療。目前我們推薦的方法是腹腔鏡下食管裂孔疝修補 胃底摺疊術。

  國外已有的研究表明:1、食管裂孔疝與巴雷特食管、食道的不典型增生甚至癌變密切相關,有裂孔疝的病人上述病情的發生率明顯升高;2、食管裂孔疝嚴重損害食道的抗返流屏障,造成胃酸反流的明顯癥狀且不易控制;3、食管裂孔疝影響食道的廓清功能,食物和反流的胃酸積於疝腔內,加重癥狀。

  因此內科治療無效的、癥狀嚴重的食管裂孔疝需要手術,這些患者也只有通過手術治療才能夠針對病因治療———修補食管裂孔,恢復其正常大小並重建抗返流屏障。

歡迎在文章右下角評論或留言!


推薦閱讀:

1kg屎的卡路里是多少?
吃飯的時候喝水對胃不好嗎?在身體機能上,一邊吃飯一邊喝水,和一邊吃飯一邊喝湯有什麼不一樣?
穴位 治療 消化不良,痛經,腹痛 療法 簡單有效緩解
如何真正地修復你的腸道?

TAG:科普 | 公益 | 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