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外就醫」亂象透視:高牆內的「特權通道」 今日早報
新聞深讀 「保外就醫」亂象透視:高牆內的「特權通道」 廣西陽朔縣國土局原局長石寶春瀟洒的「保外就醫」於8日發生變化:因其在暫予監外執行期間,脫離監管,嚴重違反有關規定而被收監。保外就醫制度,本是人性化關懷和人性化司法的體現,然而一些被判刑人員卻用權錢將其打通,成為高牆的「特權通道」,以保外就醫之名,行逍遙法外之實。
逍遙「獄」外,
服刑後還能享「特權」
「當前刑罰變更執行中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通過權力和金錢獲得減刑、假釋及暫予監外執行。」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檢察院檢察長張宇說,高牆內暗藏「特權通道」,服刑後依然享受「特權」,這是部分違法犯罪人員利用金錢和權力躲避服刑的慣用伎倆。
據最高檢有關統計,截至2014年5月底,全國檢察機關已發現違法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案件線索188件,已建議將暫予監外執行條件消失的247名罪犯收監執行,其中副廳級以上職務犯罪罪犯18人。同時,立案查處相關職務犯罪案件30件40人。
近年來,一些犯罪人員利用金錢和權力,鑽法律法規的漏洞,以「保外就醫」的名義逍遙「獄」外,「一保到底」或「保而不醫」並不鮮見。
案例顯示,河南省禹州市公安局原局長王建生服刑4年,先後5次被保外就醫,他還被認為有「立功行為」,建議對其減刑9個月。廣東省江門市原副市長林崇中因受賄罪,被判10年刑,但就在法庭宣判當日從法院直接回家;因受賄和貪污被判刑5年的潮州市人民政府原副秘書長劉益民,在不符合保外就醫的條件下,同樣成功「保外」。
海南中邦律師事務所張孝民律師說,一些貪腐官員被判刑後,往往打通監外執行環節,把「暫予監外執行」變成「不執行」,把「保外就醫」變成「救命稻草」,嚴重損害司法公平。
審批流程存漏洞
「保外就醫」易成「法外之地」
業內人士介紹,新刑訴法出台後,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檢察機關對監獄系統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制約,但缺乏明確的實施細則,效果還有待觀察。
「新刑訴法中的偽證罪,只懲罰在刑事訴訟中醫生出具的假鑒定,但對於在審判之後的保外就醫中的造假者,尚未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海南省海口中院的一位法官說,「這助長了不良醫生虛假鑒定的歪風。」
除審批流程漏洞較多,事後監督乏力,也給權力尋租和司法腐敗創造了條件。
「在保外就醫環節,決定機關與執政機關的容易脫節。」山東省成武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吳三軍說,「在實踐中,決定機關卻很少與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機關聯繫,被決定保外就醫的罪犯出監後,又不主動到派出所報到,罪犯釋放後很容易脫管。」
保外就醫已將制度性短板暴露無遺,需要公開透明
廣西陽朔縣國土局原局長石寶春「被判刑十年未坐一天牢」事件再次向人們證實:「保外就醫」已經將制度性短板暴露無遺,如何監督監管者,做好源頭管控,自然離不開相應的制度設計,並將關口前移。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審批和監督的公開透明是關鍵。」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周光權認為,當前很多政法單位建有公開的官方網站,規範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等,可以把有關文書放在網上公開,必將減少背後的「名堂」和「貓膩」,一些地方實施的減刑、假釋公開聽證制度探索值得推廣。
「加大事後懲戒力度,凡是參與合謀騙取保外就醫的人員也要追究責任,加大違法犯罪的成本。」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授馬懷德說,一旦發現鑒定人違法操作,嚴懲不貸。均據新華社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