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為什麼落入如此的結局?|Sisy Big Bang
從被揭發外泄 5000 萬名用戶的個人資料、淪為英美兩地選舉政治的分析工具到現在,全球最大社群龍頭臉書(Facebook)的危機可以說越滾越大,全世界三大媒體都把臉書的危機作為封面。
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說這是「臉書的墜落」:像臉書這種收費方式和推廣模式,在某個程度一定會失控,這是一種數據公司的醜聞,假新聞的現象。
美國《巴倫周刊》(Barron』s )的封面是「包圍臉書」,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封面也是對臉書進行了強烈的批判。
德國《明鏡周刊》封面故事:「臉書的墜落」
臉書的光環慢慢退去,創辦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正從「被人競相追逐的對象」淪為「受眾人批判的對象」。
「你偷走了我的隱私」「你賣掉了我的數據」「你的程序本身充滿了漏洞」「你為了賺錢,發現了不去阻止」……一時間,扎克伯格在用戶心中創立的慈善形象、正義形象都已崩塌。
除此之外,扎克伯格選擇「沉默是金」的神隱也讓新聞媒體界一片嘩然:「扎克伯格去哪了?」「他不能躲在碉堡里啊!」「知道內情者是時候現身說法了」「這是近代商業史上最糟糕的一次危機處理案例」……臉書也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市值蒸發了數百億美元。
「消失」5 天后,扎克伯格終於現身,並在 3 月 21 日首度接受美國媒體 CNN 的專訪。他坦言,這起事件是破壞信任的重大事件,臉書現階段的最大責任就是確保此事不再發生。
「我很抱歉,我們有責任保護大家的資料,如果做不到,就沒資格為大家服務。」
「消失」5 天后的扎克伯格現身接受CNN專訪
在這個充滿大數據及假新聞的時代,還能相信「眼見為實」嗎?你在社群網路上的撰文已被監控、利用,就連網路上的見聞也已被精雕細琢過。
臉書史上最大規模的用戶個資外泄風波,令網路世界裡人人自危。禍首是時任職劍橋大學心理系講師亞歷山大·科根(Aleksandr kogan)開發的臉書心理遊戲——「你的數位化生活」。
27 萬名臉書用戶自願進行這項性格測驗,但他們不知道,科根令他們所有的個資門戶洞開,除了受試者,還有他的朋友、朋友的朋友,諸如此類。
科根聲稱這是作為學術研究之用,但這項心理遊戲就像築蜘蛛網般,成功取得了 5000 萬名臉書用戶的個資,並違反與臉書籤署的保密條款,將這一龐大資料庫賣給了一家英國數據資料公司「劍橋分析」。
這些數據也被該公司當作心理戰武器,用來影響 2016 年兩大政治事件的結果——英國脫歐公投和美國總統大選。
科根利用臉書心理遊戲獲取用戶個資
出面揭露全球政治大地震那年,網路世界確實發生大數據戰爭的泄密者正是「劍橋分析」的前員工、28 歲紅髮「科技鬼才」克里斯托弗-威利(Christopher Wylie):「這是一次極不道德的工作經驗,因為它在操弄一整個國家的心理狀態,受試者沒有查覺也並未同意 。」
威利是加拿大人,少時曾被診斷出注意力不足,導致休學,但唯獨兩件事令他難以放棄,並鑽研至今——程序編碼和選舉政治。
威利 20 歲時赴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攻讀法律,並拿到英國一年僅 200 個名額的一級特殊人才工作簽證。「劍橋數據」執行長尼克斯還將他延攬加入母公司——專攻選民行為影響、曾介入全球 200 多場選舉的 SCL 集團(Strategic Communication Laboratories Group)。
威利也因此遇見了美國極右派網站 Breitbart 創辦人史蒂夫·班農(Stephen Bannon)。
威利過不了內心關,向媒體爆料前公司泄露個資
「班農希望在他的文化戰爭中擁有武器,我們就負責提供他方法來完成他的心愿,改變美國的文化。」威利接受採訪時表示,班農對於 SCL 的企業專長、心理操作極為感興趣——不是通過說服來改變人們的思維,而是藉由「資訊支配」,以謠言、虛假訊息和假新聞來操弄選情。
班農還找來了共和黨金主羅伯特·默瑟(Robert Mercer)和他的女兒瑞貝卡(Rebekah),注資創辦「劍橋分析」,並由此成為威利的上司。班農要求他們儘可能通過臉書搜集全美選民的個性、投放可影響投票行為的資訊內容。不過,若要更精準,就必須與心理分析專家合作。因此,威利找上劍橋大學心理學講師科根,請他開發軟體,用臉書挖掘大數據。
在社群網路里,個人資訊是非常容易搜集的。因為每個人都在行銷自己,只要在單一地方放置了過多個人資訊,無論走到哪裡、喜歡什麼,一點線索就能分析出整個人。
「你的同事只看到你的其中一面,你的朋友也只看到你的其中一面,但電腦卻是看透了你的每一面。」就如威利所言,電腦比人更能精準預測一個人的行為,方法也很簡單,只要進入隱藏在臉書頁面後的編碼,用演演算法則計算這些身份編號,就可以演算出一個可以預測人投票行為的模型。
班農對藉由「資訊支配」操弄選情十分感興趣
在班農的授意下,威利介入了 2014 年美國期中選舉,那年是美國選民對奧巴馬連任總統的信任投票。結果正是班農想要的——共和黨擊潰民主黨,取得參眾控制權,班農也由此成為了聞名遐邇的特朗普軍師。
此後,「劍橋分析」繼續依照相同的社群心理戰手法,與特朗普競選團隊和英國脫歐派合作,甚至一直被視為特朗普勝選的大功臣。不過,把學術研究數據作為政治分析之用,的確違反了個資法,英國國會也早已盯上這家公司。
2 月,該公司的執行長尼克斯否認了使用臉書數據一事,沒想到,緊接著的 3 月,威利就出面向英美主流媒體踢爆。就在全世界驚覺有此類公司存在之際,又曝出該執行長遭暗訪套話的視頻,坐實了威利的爆料。
當時,英國記者喬裝成富商,出面要求「劍橋分析」協助斯里蘭卡的一場地方選舉,遭偷拍的尼克斯沒有懷疑,便一股腦道出各種政治抹黑手段,包括賄賂工程款和打美女牌。
「我們會叫一個人假裝是一名有錢的開發商,進入候選人辦公室,送一大把錢給他作為競選資金,以交換土地開發權。同時,我們會用針孔攝影機拍下過程,把我們的人打上馬賽克,再將影片上傳到 Youtube 或者臉書這樣的網路平台。或者送一些女孩去候選人的家,這種事我們做過很多次。」
尼克斯(右一)遭暗訪偷拍的視頻畫面
美國曾經很得意,因為臉書太厲害了,串聯了所有人,所以他們把這個現象稱為「臉書革命」。而它的創始人扎克伯格則一直被稱為「神童」,因為很年輕就寫出了很好的程序,還找來了運營總監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
這位女士也備受很多人推崇,還出版了一本書叫《向前一步》(Lean in),鼓勵女性往上爬。她覺得女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可以繼續工作,也可以結婚,換句話說,家庭和工作是可以兼顧的,甚至當你擁有一個家庭,人們會對你更加信賴,這打破了大家以前對於優秀的傑出女性的看法。
一個是創始人,一個是運營總監,臉書的偉大曾歸功於他們,但他們的價值觀卻在改變,變成了「我要賺錢」「我要往上爬」「我要股價」,而其他的考量彷彿都已經不存在了。
臉書前運營經理桑迪·帕拉吉拉斯(Sandy Parakilas)稱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就連公司的副總裁也曾經就這件事上在內部會議上提出,只要可以聯結、推廣,靠廣告收入就好,其他事情都不重要,但是被否決了。
事實上,臉書前安全主管 Alex Stamos 也曾在內部主管會議上提出警告,「我們是有漏洞的,而且我們應該把當時俄羅斯是否利用臉書介入特朗普競選,如數交給『通俄門』調查。」結果是,不但意見沒有被採納,人還被調到了不重要的位置,反對他的人就是經常出來創造自己公益形象的運營總監桑德伯格。
扎克伯格和桑德伯格曾締造了臉書的偉大
也一手毀了它的信譽
此次個資醜聞最大的爭議在於,臉書不但知曉「劍橋分析」未經用戶許可盜用個資一事,還沒有立即對這家違規廠商開鍘。直至威利出面踢爆,這才使大家直到,這個擁有全球 20 億用戶的社交平台在利用其龐大的影響力介入政治,成為選舉的武器。原來,過去類似的討論並非空穴來風。
臉書靠什麼賺錢?單純賣廣告和推廣嗎?當然不是,他們也在販賣用戶的個資,就這件事情而言,錢比良心重要、錢比良知重要、錢比真正的事實重要。
胡佛機構資深研究員 Niall Ferguson 認為,如果不是因為社群網站,尤其是臉書,像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當選,根本不會有機會發生在傳統選戰中,因為這種極端主張不是被邊緣化,就是被擊潰。
但社群網站在這個時代具有極度影響力,很多人都低估了這一點。只要想到美國 45% 的民眾是從臉書上獲取資訊的,就足以證明臉書已成為美國歷史上,甚至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內容發布者。
「劍橋分析」執行長尼克斯已被解職
至於臉書未來的成或敗,其實取決於一場「癮的遊戲」,正如《經濟學人》雜誌 3 月 22 日的評論所說,這取決於用戶是否繼續迷戀它,把瀏覽網頁視為日常所需,這才是作為說服廣告商支付數十億美元的籌碼。
只是,扎克伯格卻天真地認為,只要調整「監管方法」,不令用戶個資外泄,臉書便可長長久久。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今後會對每一項臉書應用程序進行全面審查,尤其是對大量數據有擷取權的應用程序。「往後,我們不會再相信一面之詞,而是會要求出具法律證書,倘若發現任何可疑情況或是事前有出現的徵兆,就會進行全面的審查。」
為此,《經濟學人》雜誌語重心長地提出警告:社群媒體的商業模式正處於風險之中——網路使用者的資訊擷取管道正在增加,社群媒體靠著免費取用個資數據、創造營收的「鍊金術」可能死亡。尤其臉書的美國用戶從 2017 年 6 月至今,一直處於停滯狀態。倘若臉書最終因這起醜聞遭美國政府監管,股價將大跌,預估營收恐下滑 8 成。
該雜誌的文章末尾還反問一句:扎克伯格,莫非你喜歡這種結局?
英國《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
從神壇掉落的亦是扎克伯格
其實,美國的蘋果手機里也含有很多個人資料,大可以效仿臉書,但他們沒有這麼做。在蘋果執行長蒂姆·庫克(Timothy Donald Cook)看來,這樣做一定會出事的,只是早晚的問題。
臉書醜聞發生後,庫克特別說了一段話:「假如我們把顧客當做產品的話,我們早就賺大錢了,但是我們選擇不這麼做。」
這次,臉書捅到了美國的總統大選,大家才真正認識它的真面目。雪球越滾越大,不僅美國,連歐洲、英國都要臉書交出答案,他們都要調查。
現在,臉書在美國叫做「醜聞」,但 2011 年時,它是被稱為「偉大」的平台。
推薦閱讀:
※男人婚外有情, 最終逃不過這3種結局
※五星級結局,難以置信這是1958年的懸疑片! 豆瓣9.5分!
※陳圓圓究竟結局如何?你所不知的陳圓圓之逼死坡
※《尼爾機械紀元》的E結局怎麼評價?
※你對《我的前半生》大結局的期待,體現了你的婚姻格局和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