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存在的帝國——羅馬

作為古希臘文明的繼承者,歐洲現代文明的發源地,古羅馬文明已經成為一個符號永遠地鐫刻在歐洲大地上,並影響了個歐洲2000餘年的發展歷史,並至今影響著整個世界。

但在研究古羅馬文明的過程中必須明確一點:現在人們口中的羅馬帝國是個廣義上的概念;包括了王政時代、共和國時期,以及帝國時期的諸多王朝。狹義的羅馬帝國應該從屋大維實施獨裁統治,稱帝、稱奧古斯都算起。但由於此後羅馬經歷了太多的王朝更替,並不是同一個傳承有序的國家,因此,狹義的羅馬帝國應該是只個地理概念,充其量是諸多羅馬王朝的合稱;並不應該成為一個帝國的名稱。這一點與歷史上對中國的稱呼相似。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秦、漢、唐、宋、元、明、清等諸多王朝和帝國。中國的這些王朝和帝國都存在於中國的土地之上,有著自己明確的朝代傳承;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王朝的更替,被後人分別稱為不同的帝國。雖然他們都屬於中華文明,但從沒有諸如中國帝國、中華帝國的正式叫法。由此及彼,羅馬帝國並不存在。

談及古羅馬文明的歷史,必然談及古羅馬城。這一點與中華文明相比,在對於文明的敘述上有著極大差別。中華文明的描述都是以一個族群的發展史為核心展開。而從希臘的城邦時代到羅馬城的建立,西方史學界對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的描述多是以城市為開端的。形成這一差別的根本原因在於,由於缺少文字記載的信史,西方的歷史主要是依靠考古發現來完善的,並依靠傳說進行補充。而中華文明的發展史則由於有文字的幫助則豐滿和豐富得多;城市反而處於了次要位置。這就是東西方歷史研究方面的一大不同。

古羅馬文明開始的標誌是王政時代古羅馬城的建立。「王政時代」主要源自西方歷史學家的說法;容易給人們造成認識上的錯覺。事實上「王政時期」不過是羅馬部落形成和發展的一個階段。所謂的「王」只不過是部落聯盟首領。後人對於古羅馬王政時代的了解多來源於傳說。最著名的莫過於一對被母狼養大的兄弟共同在亞平寧半島的台伯河畔建造了一座城池;後來兄弟反目,哥哥殺死了弟弟並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這座城市——羅馬。根據現代考古學家研究,羅馬人的祖先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來自西亞,一部分來自希臘。如果大膽地猜測,兄弟相殘的故事應該是對在羅馬部落形成過程中兩個主要族群從相爭到最終融合過程的一種隱喻。至於被母狼養大說法,一方面為了表明其存在的天意,一方面想展示其威猛,一方面也說明了其骨子裡的野蠻和兇殘的本性。以此傳說為藍本,古羅馬人推算出古羅馬城建成的具體時間是公元前753年。即便是這個推算成立,相比之下,古希臘的奴隸制文明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甚至早在羅馬建城前的公元前776年,希臘人已經至少舉辦了一屆奧林匹亞運動會。希臘文明早已開始了以雅典為代表的城邦時代。而中華文明至少在公元前841年已經進入信史時代。當羅馬人開始發展其原始部落社會的時候,中國更是已經達到奴隸制文明的頂峰——東周,開始步入春秋戰國時期,並悄然進行著向封建社會的轉化。

據說公元前509年,一批有權勢的貴族驅逐了羅馬王政時代的最後一任首領,一個驕縱跋扈,獨斷專行的暴君;建立了共和政體;完成了古羅馬文明從原始公社制向奴隸制社會的轉變。

古羅馬文明的奴隸制時期以凱撒和屋大維父子為代表和標誌,被劃分為兩個階段。兩個其本質區別是共治與獨裁。由此,歷史學家把這兩個階段分別稱作古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而後者也就是所謂的狹義上的羅馬帝國。

公元前509年,結束了羅馬王政時代的古羅馬,為平衡貧民與貴族的利益和出於對外戰爭的需要,創立了集君主、議會、共和三種政體基本特點於一體的國家政治體制,人稱古共和國;實行執政官、元老院和部族會議三權分立。王權由兩名執政官來體現,掌管國內事物,指揮軍隊作戰。貴族組成元老院,決定國家的大政方針。部族會議本意是代表貧民的利益和聲音,但實際上形同虛設。

三權分立的政治體製為古羅馬共和國稱霸一方提供了強有力保障。共和國初期,羅馬人還只是處於守勢,甚至還遭受過更野蠻高盧人的襲擊。白鵝拯救了羅馬的故事就是在那個歷史階段發生的。隨後羅馬人便開始向義大利半島南端擴張,並在亞歷山大死後開始染指希臘人的殖民地。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和三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共和國取代希臘城邦稱霸地中海。凱撒時期的羅馬共和國已成為立足歐洲,橫跨亞非的龐大國家。

在充分吸收古希臘文明要素的基礎上,凱撒使古羅馬共和國達到了奴隸制的巔峰同時也是終點。由於平民與貴族、奴隸與奴隸主、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間存在的根深蒂固的矛盾,以及對於共和國權利爭奪的白熱化,羅馬人最終不得不放棄了「共和」選擇了「帝制」。開始了狹義上的羅馬帝國時代。

狹義上的羅馬帝國是從公元前27年,凱撒的養子屋大維稱奧古斯都開始算起的。至公元395年分裂成東西羅馬帝國,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狹義上的羅馬帝國存在了近1500年。

在這1500餘年裡,羅馬帝國的王朝更替要比同時代的中國頻繁和複雜得多。這也正是我認為羅馬帝國並不存在的一個根本原因。

作為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王朝——朱理亞?克勞狄王朝的開創者,屋大維沒有兒子,只有有兩個養子提比略和德魯蘇。當屋大維的兩個外孫也先於他死去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屋大維把自己新寡的女兒嫁給了自己的兩個養子之一的提比略;並在自己死後把接班人的位置傳給了提比略。據說提比略最為人熟知的作為是殺死了耶穌。提比略死後,另外一個養子德魯蘇的孫子卡里古拉在近衛軍的支持下繼位元首;但不久在宮廷政變中被殺。德魯蘇的小兒子克勞狄又被近衛軍推舉繼位元首。但克勞狄後來據說被皇后,同時是自己親侄女的小阿格里皮娜毒死。元首的位置由小阿格里皮娜與前夫的兒子繼承。如果按照中國人的看法,以這幾位元首之間複雜和亂七八糟的的關係,根本不能把他們混稱為一個朝代。但由於提比略、卡里古拉、克勞狄和尼錄都是奧古斯都及其第三個妻子李維亞的名義上的親族,又是朱理亞和克勞狄兩個氏族的成員,所以後人還是把他們的統治時期統稱做「朱理亞?克勞狄王朝」。 朱理亞?克勞狄王朝的最後一位繼承人尼祿是羅馬史上著名的暴君,不理國政,殘暴嗜殺,熱衷於演戲和玩女人,以「偉大的藝人」自居。公元68年,尼祿被地方軍閥推翻,並在逃亡途中自殺。朱理亞?克勞狄王朝徹底終結。

由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即便因為表面上的親戚關係,我們把這四位不相干的皇帝同歸屋大維的羅馬帝國,最早的羅馬帝國到此也應該算結束了。從公元前27年屋大維稱奧古斯都到公元68年尼祿自殺,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王朝存在了95年。

朱理亞?克勞狄王朝滅亡後。羅馬帝國陷入了分裂。率先起來造尼祿反並自己稱帝的加爾巴由於年老體衰無力控制局面,導致各地將領擁兵自重。人們把這個時期稱作四帝內亂。公元69年,在平定猶太人叛亂中建功的將領韋帕薌在內戰中最終獲勝並稱帝,建立了弗拉維王朝。這種情況與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有著本質上的共性,自然不能算作羅馬帝國的延續。而同樣的情況一直貫穿整個羅馬的歷史。

從公元69年開始,弗拉維王朝一共經歷三位皇帝,韋帕薌、韋帕薌的大兒子提圖斯、韋帕薌的小兒子圖密善。公元96年圖密善被人殺死在寢宮卧室里,宣告了弗拉維王朝的終結。在弗拉維王朝期間,維蘇威火山爆發並埋沒了龐培城;羅馬軍隊攻陷耶路撒冷,猶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並自稱為猶太人;基督教也由於日趨增加的影響而受到執政者的瘋狂迫害。圖密善的死也許與此有關。無論如何,羅馬帝國第二個王朝結束了。

公元96年,圖密善死後,羅馬帝國進入第三個王朝——安敦尼王朝時期。這個時期先後有六位皇帝,涅爾瓦繼位、圖拉真、哈德良、安敦尼、奧理略和康茂德。由於後人一般都認為安敦尼的統治時期是羅馬帝國最發達和最繁榮的時代,並認為安敦尼是君主的典範,所以這一時期被稱作安敦尼王朝時期。安敦尼王朝時期的前五位皇帝寬厚謙虛,施行「仁政」,深受臣民愛戴。更重要的是前五位皇帝之間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但權力交替非常平穩。各個皇帝選擇其繼承人,然後收為養子,立為儲君,這樣就避免了權力交替前後的政治動亂和危機。因此安敦尼王朝時期也被稱作五賢帝時期,被公認為羅馬帝國的「黃金時代」。羅馬帝國得到了近一百年的和平與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繁榮,人民富裕;與之前一百年的腥風血雨成很大的對比。帝國疆域空前廣大,北部邊界到達現在歐洲的英國、西德、奧地利、匈牙利和羅馬利亞等地,東邊一度達到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南面包括非洲的埃及和蘇丹北部、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西邊面臨大西洋。實事求是地講,安敦尼王朝時期的帝位繼承方式與我國歷史上的禪讓方式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鑒於這一點,把幾位不相干的人統稱為一個王朝也不算過分。但如同大禹一樣,安敦尼王朝時期的最後一任皇帝奧理略也把帝位傳給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康茂德。而康茂德是一位放蕩、輕佻和優柔寡斷的人物。公元193年,康茂德被近衛軍殺死在角鬥士的營房裡。歷時97年的安敦尼王朝時期結束了。

康茂德的死使帝國陷入了混亂。皇帝的位置一度甚至被禁衛軍拿出來拍賣。最終來自北非的地方軍閥塞維魯於公元193年稱帝,建立羅馬帝國第四個王朝——塞維魯王朝。塞維魯死後兩個兒子宣布共同執政,結果只能是一個殺了另一個登基。但登基的這個兒子又被侍衛長殺死了。當了皇帝的侍衛長又被塞維魯的妻妹殺死,立自己的一個外孫當皇帝,開始羅馬歷史上的第一次女人當政。後來塞維魯的妻妹又把想抓權的小皇帝殺了,立了另一個外孫。至公元235年,最後一任皇帝被叛亂的軍隊殺死,塞維魯王朝9個皇帝一共才統治了42年。塞維魯王朝的幾位皇帝之間雖然有著直接的血緣關係,但其爭奪帝位手段之殘忍應該較外人更甚。

其後,軍隊不斷擁立和殺害所謂的羅馬帝國皇帝。其中來自伊利里亞的7位統治者一共統治羅馬帝國16年,被後人簡單地稱作伊利里亞諸帝。

以上事件的發生時間與中國的東漢末年大體相當。同時其混亂也與東漢末年有驚人的雷同。

如果說以上四個朝代的羅馬帝國還算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的話,此後的羅馬帝國徹底地分裂了。這一點與同時代分裂的中國也很相似,只不過中國後來又實現了統一,而羅馬帝國再也沒有合到一起。

羅馬帝國是從第五個朝代開始走向分裂。公元284年,近衛軍長官戴克里先造反,成為了帝國的統治者。戴克里先稱帝後,將元首制改為君主制,君主頭戴皇冠,臣民需對君主行跪拜禮。羅馬的皇帝開始有了中國皇帝的做派。

由於感到管理如此龐大帝國十分困難,戴克里先把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兩部分各有兩個統治者,後人稱為四帝共治。四帝共治為羅馬的最終分裂埋下直接的禍根,統一的羅馬即將被終結。公元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逝世。他在臨終前,將帝國分與兩個兒子繼承,隨即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東羅馬定都君士坦丁堡,西羅馬仍定都羅馬。

導致羅馬帝國最終分裂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在廣闊的國土上形成統一的文化。國家始終是一種戰爭狀態下的征服和順從。基督教羅馬的天主教派和君士坦丁堡的東正教派分裂的本質是文化的分裂。而當然更深層次的文化裂隙,成為後來羅馬帝國滅亡後出現諸多歐洲國家的本因。

分裂後的西羅馬帝國不斷受到哥特人、匈奴人的攻擊。西羅馬皇帝為了維持統治,招募日耳曼人作僱傭軍,但不久皇帝便成了僱傭軍的傀儡,完全喪失實際權力。在匈奴帝國崩潰不久,深受匈奴摧殘以及匈奴引發的蠻族西遷影響的西羅馬帝國也徹底走向了絕路,公元476年羅馬僱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只有6歲的西羅馬皇帝羅慕洛,將西羅馬帝國的國徽轉讓給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

分裂後的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由於在古希臘時被稱作拜占庭,所以後人把東羅馬帝國也稱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在君士坦丁大帝的領導下曾經一度恢復了羅馬帝國的大部分疆域。但後來,在突厥人的打擊下走向衰弱。隨著阿拉伯人的崛起,東羅馬帝國不得不向已經分裂成多個國家或城邦的西方尋求救援,直接引發十字軍東征。但他們的兄弟卻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其後,東羅馬帝國幾乎僅以一座孤城保持拜占庭帝國的稱號。蒙古帝國瞬間消失為東西亞兩個帝國的崛起提供了機遇。1368年明朝建立。十四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在被蒙古人摧毀的阿拉伯帝國的廢墟上崛起,並於1453年攻陷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

總之,從公元前27年到公元1453年,所謂的羅馬帝國整整存在了1480年,歷經無法清說王朝。因此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狹義羅馬帝國近1500年的歷史上,諸多王朝如曇花一現般出現,又曇花一現般消失。以至於,他們都沒有能夠勇敢地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標記,只能繼續沿用羅馬帝國的稱呼。因此,嚴格意義上的羅馬帝國是不存在的。羅馬帝國只是個地理概念,或者某種感情和文化上的認同;本質上只是諸多弱小王朝的總稱。

但是關於羅馬帝國的故事並沒有因此結束。隨著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終結,整個西歐處於分裂狀態。隨著歷史的發展,歐洲的政治中心也開始由義大利半島向西北歐轉移。期間查理曼帝國一度控制西歐大部。但查理曼死後帝國分裂成東、西、中法蘭克三部分。在東西法蘭克瓜分中法蘭克後,東法拉克的諸多德意志公國逐漸發展成統一的國家。為宣稱其存在的正統性,公元962年東法蘭克奧托王朝的奧托一世由羅馬教廷加冕神聖羅馬皇帝,繼承古羅馬帝國大統。

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完全是中世紀式的,皇帝沒有實權,實際權利掌握在300多個大小領主手中。對此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哲學家伏爾泰曾有如下評價:「神聖羅馬帝國既非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所以它的統治是很分裂的。

1806年,在拿破崙的打擊下,名義上還存在的神聖羅馬帝國徹底解體。8月6日,已自稱奧地利皇帝被迫宣布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神聖羅馬帝國就像包含眾多種子的果實一樣,隨著果實的解體,一個個種子發育成現在歐洲的眾多國家。

但是對於羅馬帝國榮耀的追求並沒有就此結束。隨著普魯士王國開始崛起,並在其後的普法戰爭中取得勝利,日耳曼人在拿破崙死後再次追求大羅馬帝國的夢想,於是德國人創造了第二羅馬帝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在巴黎凡爾賽宮稱帝,亦即德意志皇帝。儀式過後,北德意志邦聯 (1867-1871) 轉改為德意志帝國 (1871-1918年) 。新領地包括巴伐利亞、符騰堡與薩克森國王;巴登和黑森大公;漢堡、呂貝克和不來梅參議院。

德意志帝國之所以被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因為普魯士人將神聖羅馬帝國當做他們的第一個帝國。需要注意的是,其正式國號為德意志帝國。至於第三羅馬帝國,就是眾所周知的納粹德國。因為,希特勒認為他的帝國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一帝國」與威廉一世和俾斯麥創立的「「第二帝國」的繼承者。

由此可見,羅馬帝國對於歐洲來講已經不僅僅是一段歷史,更融入了無數歐洲人對於遠古輝煌的夢想。


推薦閱讀:

驍龍835存在重大缺陷,iPhone樂壞了
文學評論《個體生命存在的藝術呈現》收錄於《三省堂遊藝》
【新理念】在線課堂十問十答系列八:在線課堂存在哪些問題?
鐵羅漢,茶中的鐵漢柔情,霸王般的存在

TAG:羅馬 | 存在 | 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