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名茶之外的茶事春秋之一:揭陽炒茶

十大名茶之外的茶事春秋之一:揭陽炒茶

說起潮汕地區的茶事,大多數人一定首先想到鳳凰單叢。從救了南逃宋帝而得名的「宋種」,到香煞人而因風土得名的「鴨屎香」,關於單叢的傳說和記載一直是潮州茶史的絕對主流。時至今日,擁有數十種香型種類的單叢茶入選中國名茶,從潮州百姓的茶盤香飄世界各地,和紅泥爐,橄欖炭,仨杯小碗一茶海一起,成為潮州工夫茶的代表元素。

其實在潮汕地區,還有一種茶品,也很特別。不論從民俗文化傳承的角度,還是其特殊的口味與製作工藝的,都具有深厚的底蘊,這就是「揭陽炒茶」。

揭陽炒茶是一種流行於揭陽的土茶,產地集中在揭東、揭西兩縣(區),在潮州市的登塘鎮也有出產,又稱 「揭陽炒仔茶「。以製作工藝而論,炒仔茶屬於不發酵的炒青綠茶,與潮汕功夫茶常用的主流茶葉半發酵的烏龍茶相差甚遠,也與同類的炒青綠茶如杭州的龍井茶和徽州的松蘿茶都有所區別。

按炒青綠茶的製法,大體可分為殺青、揉捻、解塊拆分和乾燥四道工序,過程火工控制極嚴,殺青要求「嫩葉老殺,老葉嫩殺。老而不焦,嫩而不生」,以利用高溫適當破壞茶鮮葉中的氧化酶活性,從而保持成品的翠綠外觀,揮發青草味,揚高茶香,為下一步柔捻做好準備。但揭陽炒茶用的雖是綠茶的做法,追求的卻是烏龍茶的沖泡效果。因此復炒和乾燥的溫度和時間要遠比一般炒青綠茶高、長。成品色澤黃綠至深灰,表面還帶有一層因長時間高溫「輝鍋」乾燥所產生的白粉,沖泡後茶湯黃褐明亮。新茶喝起來,因其火工高,口感上躥下跳,較為苦澀,舌面衝擊力極強,並非人人都能架得住這股「熱情」來襲。但放至陳茶後,口感變為醇厚,富於陳香,甚至葯香,湯色也與岩茶或熟普相當,滋味芳烈,回甘力強,喝後容易肚餓。

清光緒《揭陽縣續志》記載說:「茶山中土茶味微苦,炒熟性極溫,土人呼為炒子茶。然唯山中人嗜,揭所飲啜皆建茶也。」按潮汕方言「子」字文白異讀時的俗音即「仔」,所以「炒子茶」即通「炒仔茶」。

從這段記載我們了解到,炒仔茶在一百多年前也只流行於特定的區域和群體之中,並未得到推廣和普遍認知。流行於潮汕地區的主流茶品,還是「建茶」,即以武夷岩茶、鳳凰單叢為代表的烏龍茶。

由於炒制時用足重火,炒仔茶的茶性由綠茶的苦寒變為溫厚,具有養胃、溫脾的功效,即使與普通綠茶不相適宜的虛寒體質人群,也能輕鬆駕馭。但茶葉的苦澀味和由炒制高火帶來的火氣卻也難以消除。喝炒仔茶的山民發現,如果將茶葉貯存為陳茶,則炒仔茶的這些缺點就會逐漸消失,陳放越久,茶葉色澤越加烏潤,湯色越加濃厚,滋味也越加甘醇。這點與綠茶隔年變沉即淪為下品的普世觀念截然相反,

因其愈存愈醇的特性,在當地民俗中,炒仔茶也被當作一種兒女茶,即家中有寶貝出生,即存上一批當年的炒青,密封保存,靜靜放置,直至孩子嫁娶或再生子,再開啟為慶。茶與子女同歲,這和江浙一帶窖藏女兒紅酒的民俗十分相似。相隔千里,民風不同,相同的是長輩對小輩寄予美好祝願和期望。為人父母,對子女的一片拳拳之心,可見一斑。

自在去潮州尋茶,曾有幸從朋友父親處,得兩罐塵封二十六年的揭陽炒青。那位剛做了外祖父的伯父聽說我來自盛產綠茶的地方,拍著腦袋說:「那你一定要嘗嘗我們這裡的綠茶,有意思的很。」他用力的開啟一個密封十分妥帖的鐵皮茶桶,撇開覆在茶上吸潮的棉紙,從半人高的茶桶中盛出兩罐覆著白色粉末的深烏底色的炒青茶,作為禮物贈送與被這非典型綠茶驚得目瞪口呆的我。朋友抱著新得數月的麟兒,站在一旁被我少見多怪的表情逗得哈哈大笑。

珍重的把這兩罐綠茶帶回家,迫不及待的頓水泡之,一泡陳香泛起,三泡之內,茶湯色澤如熟普一般,酒紅透亮。入口茶湯柔順,回甘徐徐。七泡之內,韻味尤足,實在是顛覆了腦海中對於炒青綠茶一以鮮醇爽利而概之的觀念。也萌生了更深入了解這種獨特的炒青綠茶、更多關注「中國名茶」標籤之外的小品種茶的想法。

做此文為記,願更多茶友了解揭陽炒青。後續自在會繼續將喝過,認識過的小品種茶擇其別緻者筆記出來,與各位共享,探討。


推薦閱讀:

當今世界十大物理難題
[轉載]古典詩詞中的十大樂曲典故
十大富豪簡介
麗水十大峽谷
中國年度最受關注十大品牌鞋

TAG:揭陽 | 十大名茶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