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世之雄袁世凱(之一)

袁世凱在歷史上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對其評價出現兩極化傾向。在北洋軍閥失敗後,袁世凱一直是作為一位反動、負面評價的歷史人物,認為他竊取了辛亥革命勝利的果實,竊國大盜,應該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而近來網路上出現一種觀點,則認為袁世凱不流血推翻滿清、促進現代化建設,有大功勞於民國。

對於袁世凱的評價毀之者貶抑入地,而讚賞者則吹捧上天,都不太客觀公正。本文不吹不黑,盡量還原一個真實的袁世凱,至於功過,留待大家評判。

1

袁世凱,漢族,字慰亭,號容庵,河南省項城人,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生於河南省項城市王明口鎮袁寨一個世代官宦的大地主家族,父祖輩多為地方豪強。叔祖袁甲三以督辦安徽團練鎮壓捻軍起家,累官至漕運總督。父袁保中系地方豪紳。叔父袁保慶曾在甲三軍中帶兵,官至江南鹽巡道。袁世凱自幼過繼保慶為嗣子,少年時隨嗣父先後到濟南、南京等地讀書。1873年保慶死後,復隨甲三子、戶部侍郎袁保恆至北京就讀。

1876年(光緒二年)和1879年,袁世凱兩次鄉試都未考中,遂決定棄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凱至山東登州,投靠袁保慶的結拜兄弟吳長慶,任「慶軍」營務處會辦。吳長慶為淮軍統領,統率慶軍六營駐防登州,督辦山東防務。

之後1882年隨軍進入朝鮮平叛,平定兵變後袁世凱以幫辦軍務的身份駐藩屬國朝鮮,期間1894年指揮清軍擊敗「開化黨」勾結駐朝日軍發動的政變,維繫了清廷在朝鮮的宗主權。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後歸國,因袁世凱在朝鮮時期表現突出,有「知兵」之名,北洋大臣李鴻章等保薦袁世凱負責督練新軍。1895年,袁世凱開始在天津與塘沽之間的小站練兵,這股軍隊後來發展成為北洋六鎮(北洋新軍),為清末陸軍主力,成為袁世凱稱雄晚清民國的本錢。清末新政期間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統一國家,經南北議和1912年3月10日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在位期間袁世凱積極發展實業,統一幣制,創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

1914年頒布《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死,歸葬於河南安陽,享年57歲。

2

袁世凱的成功之道

袁世凱於1882年23歲隨軍入朝平叛亂,成功後進入政壇,1912年2月迫使清廷退位,3月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不過30年即達到權力的巔峰,袁世凱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之前網上有論調認為袁世凱是官二代、富二代,其實不然。在當時袁家算不上豪門,在袁世凱入仕之時袁甲三、袁寶慶等均已去世,可以說是家道中落。袁世凱其母出身小妾,哪怕後來袁世凱飛黃騰達任直隸總督時其母去世,袁世凱想把其母親跟父親合墳風光大葬,但是卻因為身為嫡子的大哥袁世敦反對而未成。以至於袁世凱死後都不葬項城老家,而是葬在其下野修身養性之地安陽洹上村。

袁世凱為庶子,被過繼給叔父,不料其叔父英年早逝,袁世凱年僅十四歲就不得不獨挑大樑。

所以他的成功跟家庭出身的關係不大,清末比袁世凱家庭出身更好的人何止千千萬萬,但是達到袁世凱高度的少之又少;而且袁世凱並非科舉出身,這使得他從政時少了一大幫座師、同年的助力;何況作為漢人官僚,一直受到朝廷中掌握大權的滿族貴族的打壓和猜忌。袁世凱的成功主要還是歸功與時勢、機遇與袁世凱自身的能力。

首先說時勢,自從太平天國洪楊之亂後,漢人士紳官僚階層開始逐漸掌握權力,與滿清權貴分庭抗禮。為何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未能取滿清而代之,袁世凱卻做到了呢?難道是曾、李的能力不如袁世凱嗎?非也,時勢未至罷了。當時滿清統治數百年,爛船還有三斤釘。統治階層如慈禧等手段和措施沒有大的紕漏,不像袁世凱時期攝政王載灃不過是一個能力水平均平庸的毛頭小伙,皇位上坐著孤兒寡母,廢除科舉制度後士子階層離心離德,從朝廷的擁護者變成掘墓人,也就是說,時機到了。

時勢是第一位的,是時勢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時勢。所以古人說:「時來天地皆同力 運去英雄不自由」。

個人再有能力,在時代的大潮面前也很渺小。袁世凱的所作所為是順勢而為,一直是作為一個改革派和維新派出現,大力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和制度,這也是他成功的關鍵所在。要是像端親王載漪、大學士剛毅等守舊派一樣利用義和團運動來達到ZZ目的,逆歷史潮流而動,哪怕興盛一時,最終自然不會有好下場。之後袁世凱逆流而動稱帝,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這一點也說明了不可逆潮流而動。但是也不能領先時代太多,像戊戌變法中的志士一樣,成了先烈,需要把握好度。

3

時勢對於個人而言,是一種外在環境,個人只能適應它,順勢而為。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時勢,還需要個人的能力。

袁世凱的個人能力是相當突出的。他的能力首先表現在眼界高、大局觀強。袁世凱年輕時候被時人譏笑其「好作大言」,十三歲時就曾經制聯「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與楚霸王的「彼可取而代之」和劉邦的「大丈夫當如此也」一般豪氣無二,在普通人看來無異於痴人說夢,不料袁世凱還真的成功了。可能也是拿破崙所說的「不想當將軍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吧。

袁世凱在其嗣父去世後,四處遊學,結交三教九流人物,揮金如土,很快把父親的遺產花完了,囊中羞澀,於是想去找份差事來做。

當時他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靠著叔祖袁甲三的關係,袁世凱找到了一位大人物給當時炙手可熱的李鴻章寫了一封推薦信,靠著推薦信進入李鴻章幕府,求個差事是沒問題的。很多大人物都是如此出身,走上層路線在大人物的幕府中混個臉兒熟,再尋求機會外放。像李鴻章最初就是在曾國藩的幕府中發達的。其二是去投其父結拜兄弟、淮軍將領吳長慶。思量再三,袁世凱做出了投吳長慶的決定。一般人不會棄大就小,不選李鴻章而投奔其下屬的。但是袁世凱考慮在李鴻章的幕府中人才濟濟,而他又是白身沒有功名難以出頭;而吳長慶則不一樣,一來他跟嗣父感情深厚,會照顧他這位子侄。二來寧為雞頭不為鳳尾,在吳的帳下他更容易得到重用,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後來的發展果然如袁世凱所預期。在吳營不過一年,即隨軍入朝平叛,正是在朝鮮半島的一番作為,讓袁世凱有「知兵」之名,入了高層的法眼,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袁世凱執行力強,注重細節。有大局觀的人不少,但是很多人都像三國時孔融一般坐而論道,志大才疏,而不注重細節和執行力。既有大局觀而又注重細節者,萬中無一,想不成功都難。袁世凱在吳長慶營地中跟大頭兵打成一片,天天堅持跟士兵一起出操,深得士兵擁戴。這也是他在朝鮮能夠有一番作為的關鍵,後來在小站練兵,袁世凱也事無巨細,親自過問。常常監督給士兵發軍餉、衣服和食物,對於士兵訓練更是嚴格要求,終於訓練出一支能征善戰而又忠誠於己的新式軍隊,成為其縱橫晚清政壇的本錢。

第三,袁世凱情商高,做事不偏激。袁世凱的情商之高,在晚清政壇是聲名在外的,這使得他在晚清的亂局中遊刃有餘。哪怕是他的政敵盛宣懷,也認可袁世凱的交際能力。

袁世凱結交達官貴人、三教九流人物也有一手:一是身段柔軟,禮仁下士。如他在直隸總督任上,身居高位,但是對於宮中的小太監都是客客氣氣的,不像一些科舉出身的大佬瞧不起他們。袁世凱一直跟李蓮英私交甚好,這也使得他在慈禧心中有個良好的印象。二是出手豪闊,大有胡林翼「揮金如土、愛才如命、殺人如麻」的三如風範。自古以來鄙吝之人難成大事。三是為人圓滑,不選邊站,不操之過急,徐徐圖之。如在戊戌變法中,袁世凱即跟慈禧、李鴻章等保持良好關係,又與維新派康有為等人交好,這使得他在戊戌變法和庚子事變的危局中均逃過一難,還藉機更上一層樓。

在之後逼迫清帝遜位時也並未採取過激手段,而是採取優待政策,為避免矛盾激化給外國列強幹涉的口實,維護了國家統一。

最後,袁世凱在關鍵時候敢於抓住機遇拼搏。雖然袁世凱為人圓滑,但是在關鍵時刻敢於出手。

很多人認為袁世凱武夫一枚,不學無術,其實不然。袁世凱只是不耐煩讀書,但是其文才是有的,詩文也頗為可觀,章太炎就說過袁世凱的詩文頗類「操、莽」,翰墨功課也有相當的根基。袁世凱曾經中過府式案首,雖然院試因為學政跟知府的矛盾而落榜,但是他尚未滿二十歲,按照科舉的道路走下去還是大有希望。但袁世凱在兩次應試不中後,將自己的詩詞文章付之一炬,曰:「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毅然投筆從戎。這在當時以科舉為正途的氛圍下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哪怕是一代名臣左宗棠,也以未中進士為憾。在新疆平叛之時,聽聞開科都上書要求回來參加科舉。不過如果袁世凱循規蹈矩參加科舉,則錯過了晚清的政壇風雲和機遇,無法乘勢而上,也許只能做個小吏終老了。

說句題外話,袁世凱在1905年上折廢除科舉,在中國延續了1300多年科舉終於壽終正寢,也為滿清王朝的棺材板釘上了最後一顆釘子。科舉是需要廢止的,但是清廷的操作太急,沒有留下緩衝時間。以至於那些本是清廷最大支持者的士子成為掘墓人。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不反滿清,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依靠科舉進入官僚階層,從道義上來講不好掘祖墳。廢除科舉之後,士子階層對滿清朝廷在無認同感。

袁世凱在朝鮮期間,遇到日軍趁朝鮮黨爭之時進攻王宮,軟禁朝鮮國王,宣布朝鮮」獨立」。當時清軍在朝鮮駐紮有三營,袁世凱為其中一營長官。消息傳來,駐朝清軍另外兩個營的長官決定立即向國內朝廷報告,聽候朝廷的指示。

袁世凱則表示,救兵如救火,情勢緊急,特殊情況特殊處理。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等朝廷的指示下來,日本人都成為太上皇了,必須趁著作亂的只是一小部分日軍和朝鮮人,立刻穩定局勢,下狠手整治。袁世凱表示自己會承擔所有責任,他的兩位同僚同意一塊跟他干。

在袁世凱指揮下,清軍士兵打的日軍倉皇逃竄,趕走王宮裡的日軍後,成功地解救出被挾持的國王,維護了清廷的宗主權。袁世凱的冒險成功了,事後升任清國派駐朝鮮的最高領導——清國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

在任山東巡撫之時,當時朝廷高層被頑固派把持,利用義和拳鬧事以實現政治野心,甚至誅殺了反對義和拳的五位大臣。但袁世凱上任後對義和拳以剿滅為主,並且跟李鴻章、張之洞等地方督撫加入了東南互保的行列,使得山東避開了庚子事變的戰火。

在庚子事變之後,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緒皇帝的名義頒布上諭,命督撫以上大臣就朝章國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制財政等問題詳細議奏。

地方督撫都不太明白朝中風向,畢竟支持變法的戊戌六君子和反對義和拳的五大臣被殺還沒兩年呢,一時之間都不出聲,不願意做出頭鳥。而袁世凱卻看準時機,跳出來支持清末新政。之後清政府正式發出上諭,開始推行新政,陸續頒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包括改革官制、整頓吏治、獎勵工商、改革學制、編練新軍、派遣留學生等等。

袁世凱積極贊同「新政」,在山東巡撫任上,他就開始貫徹執行清政府的諭令,並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三月,向朝廷提出了籌辦新政的10條辦法,包括整頓吏治、改革科舉、振興實業、增強軍備等等。山東也成了全國最早推行新政的地區。光緒二十七年九月,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光緒二十八年五月,改實授,袁世凱也成了推動新政最重要的人物。

光緒二十八年(1902)十二月,清廷任命袁世凱兼任練兵大臣,負責編練新軍事宜。袁世凱乘機開始編練北洋常備軍,即北洋軍。光緒三十一年(1905),編成北洋軍6鎮,共6萬餘人。除第一鎮外,其餘5鎮的統制(相當於師長)都是袁世凱的嫡系親信,統領(旅長)、統帶(團長)則都是小站練兵時的舊班底。這樣,北洋派系軍人自成一個體系,其他勢力根本插不進去。通過增練新軍,再加上在政界網路培植的許多黨羽,逐漸形成了以袁世凱為首腦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

袁世凱的冒險又一次獲得了成功。可見袁世凱多謀善斷,殺伐果斷,縱橫捭闔,決心毅力俱有,該出手時就出手,絕不拖泥帶水,幾次賭博都大獲全勝,最終登上清末政壇的頂峰。

PS:未完待續,下一篇講袁世凱在清末民國初期一些歷史大事件中的謎團,如戊戌變法中的表現、宋教仁被刺殺之謎,以及袁世凱的功過評價。


推薦閱讀:

[原創]百年回看袁世凱(陸續更新)28
相傳李鴻章臨終前在密室給袁世凱留下了四條政治遺囑
袁世凱去世後,長子袁克定奪得千萬家產,但晚年卻窮困潦倒,一日三餐就著鹹菜啃窩窩頭
袁世凱吃飯的故事
不一般的宮斗:載灃斗不鬥得過袁世凱?

TAG:袁世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