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水百年 文化傳承--走進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北京有三千年的建城史。古時的北京河流縱橫、地下水源豐足,北京人或修渠引水,或鑿井汲水,京城內外散落無數水井。最古老的井是南城陶然亭、白雲觀一帶出土的陶井,距今三千餘年,那時的北京還叫「薊」,是周文王兒子召公奭封國(古燕國)的國都。最著名的井是東城的「王府井」,據《明成祖實錄》記載,那一帶曾有十座王府,舊時被稱作「王府街」,又因王府街西側有一口遠近聞名的甜水井,「王府井」由此得名,儘管王府井享譽全世界並非因為這口井,而是因為商業的興起。相對為數不多的甜水井,北京大多數水井裡的水是略帶點苦澀味的「苦水井」,因此明清時期皇家御用之水乾脆直接去取京西玉泉山的泉水。由於為皇城運水的車來回都要進出西直門,西直門也就有了一個濕潤潤的別稱:水門。
1908年,對處於內憂外患中的大清朝來說,是多事的一年。4月,由孫中山同盟會策劃,黃興等人在欽州、廉州、河口等地高舉義旗,發動武裝起義。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延續二百餘年的滿清統治根基已開始動搖。曾親手鎮壓過變法維新的慈禧太后,為了挽救大清國瀕臨滅亡的危機,使皇統永遠世襲,又親自決定實行新政。8月,清廷頒布了《憲政大綱》,宣布預備立憲以9年為限。然而僅僅3個月後,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就先後病逝。又過了一個月,12月2日,宣統皇帝繼位,是為清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
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1908年還發生了一些經濟事件和文化事件,雖不似政治事件那樣轟轟烈烈、震驚寰宇,但它們的發生同樣開啟了一段歷史,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例如,1908年4月的一天(清光緒三十四年三月十八日),農工商部大臣溥頲、熙彥、楊士琦上奏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奏請的事由是「籌辦京師自來水」設施,稱「京師自來水一事於衛生、消防關係最要」,「有益民生」。據說當時京城經常起火,因運水撲救不及,造成很大損失。1907年8月,慈禧太后曾問當時的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袁世凱:「防火有何善政?」袁世凱答:「以自來水對」。不知是考慮到紫禁城防火之緊要,還是出於政治敏感而對洋務採取實用加限制的態度使然,抑或是別的什麼原因,這份「籌辦京師自來水」設施的奏摺僅僅用了十天即獲批准,用今天的話說,行政效率可夠高的。
於是,1908年被歷史銘記為北京自來水事業的肇始之年,北京的第一家自來水廠「北京自來水廠」在東直門外(今東直門清水苑小區)開工,清末著名的北方實業家周學熙成了「京師自來水公司」的第一任「總理」(董事長)。1910年,自來水廠完工,開始向京城供水。那一年,京城平均的日供水量是1613立方米,那一股股從金屬龍頭裡流淌出來、冒著白色小氣泡的自來水,取自京城東北二十餘公里外的孫河(溫榆河)。一百年後,這座百年兼程的自來水廠依然存於世間,成為一座花園式水廠(水源一廠)和「北京自來水博物館」。綠草池塘旁,矗立著一塊巨大的泰山石,陽面是文懷沙先生題寫的「上善若水,甘泉永滋」八個大字,陰面是劉陳德先生回溯自來水廠百年歷史的《水更記》,第一句話便是「天來之水亘古,人來之水百年」,開宗明義,綱舉目張。
在用當年蒸汽機房改造而成的「北京自來水博物館」里,我們看到了上文提到的農工商部奏請「籌辦京師自來水」的奏摺;看到了周學熙為籌措辦廠資金,招商集股發行的股票和存根、自來水公司的營業執照和紅色印章;看到了誕生於風雨飄搖年代的京師自來水公司如何在其後的幾十年動蕩歲月中慘淡經營,它的發展始終是「篳路藍縷、阻力重重」、「命運多舛、步履蹣跚」,直到和平解放前,北京僅有東直門一座水廠,日供水量5萬立方米,管線總長367公里,城區供水普及率也只有30%;我們還看到了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北京給水事業穩步、快速地發展:截至2008年,北京已建起十餘座水廠,日供水能力達300萬立方米,管線長度8000餘公里,服務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
自來水博物館的另一半展品散落在碧草如茵的院子里。圓型綠頂的歐式建築「來水亭」,造型是天津德商設計的,建築手法可是咱中國傳統的糯米灌漿。亭子的作用是接收孫河取水廠的原水,經消毒後,送入清水池。將水處理車間設計成如此悅目的一個亭子,即使一百年後來看,依然那麼端莊雅緻,審美絲毫也不過時,真令人稱嘆。
圓型的灰磚建築名叫「聚水井」,建於1940年。那時的北京已進入枯水期,孫河水位下降,為了維持和擴張供水能力,水廠內先後開鑿了五口水源井,取用地下水作為水源。五口井的水聚集於此,消毒後通過出口送入清水池。憑窗向內張望,可以看到環型排列的五口水井,井口的銅蓋和銅鎖仍是當年的老物件,70年後,依然完好如初。
造型別緻的兩層中式小樓是近年按原樣復建的「更樓」。更樓始建於1908年,是守夜人值更時瞭望和休息的地方。
1908年的北京還沒有電力,因此自來水廠建有一蒸汽機房,消過毒的水經這裡的機泵泵入水塔,再靠重力流送到管網。蒸汽機房及與之配套的汽機房煙囪都是典型的歐式建築,特別是那根高達20米的煙囪,造型十分獨特——它是我們從未見過的八角型煙囪,而且也採用中國傳統的糯米灌漿建築手法建造,所以異常堅固。雖然1931年自來水廠使用電力運行後,蒸汽機房和作為排煙道的八角煙囪就正式退役了,但作為水廠初建時期標誌性建築之一的八角煙囪,一百年來就這麼巋然地屹立著,目睹著歲月輪迴,目睹著自來水廠的變遷。
水是城市的生命線。一百年過去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北京的水廠越建越多,然而可供使用的水源卻在不斷減少。自來水博物館最令人感慨的一件展品,就是大門附近的一根輸水管,這條外徑6米、內徑4.7米的輸水管,來自「南水北調原水進京」北京團城湖至第九水廠輸水管線工程。據博物館介紹,這一「咽喉」工程採用了盾構隧道掘進工藝,建設了國內城市供水行業直徑最大的輸水管線。
撫摸著這根直徑達6米,有三人多高的輸水管巨無霸,我們半晌無語。從一百年前的日供水1613立方米到如今的300萬立方米,再到南水北調工程,北京的給水事業日新月異,成績卓著,然而,輝煌的背後是一絲無法迴避的隱憂:北京已要仰仗南水北調來生活了……。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讓我們了解了北京自來水業在風雲變幻一百年間的發展歷程,欣賞了難得一見的百年歐式建築,還讓我們體會到了北京水資源嚴重匱乏的現狀。記得那天參觀後,我的耳邊就一直迴響著一則公益廣告里的話:
如果地球上只剩下最後一滴水,那就是我們的眼淚!
請瀏覽圖片:
01. 位於東直門北大街6號院清水苑小區的「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02. 博物館導覽示意圖
03.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農工商部上奏「籌辦京師自來水」設施的奏摺
04. 十日「諭允」
05. 北京自來水公司首任總理(董事長)周學熙
06. 初建時的京師自來水公司水廠老照片。照片上可見來水亭、蒸汽機房和高高水塔,可惜水塔已無存。照片的右上部分甚至可以看到當年內城東北角樓和東直門城樓的身影。
07. 下圖為2006年修復前的水廠
08. 當年京師自來水公司水廠大門老照片
比較稀罕的,有當年慈禧太后特批的奏摺,是申請創辦自來水公司的,被稱為「十日諭允」奏摺;自來水公司董事會議案,議事錄,報告等。(順帶一提的是,這自來水公司是中國最早的股份制企業之一);首任總督(既董事長)周學熙的相片;清朝時期所用的保險箱(鐵的,看著就結實
);當年發行的股票及存根;自來水公司創辦時全廠的合影;京師自來水公司自創辦至1949年各個時期使用過的印章;當年的自來水管子,送水的水車;送水夫的腰牌(相當於今天的工作證);德國人親筆簽名的水質化驗報告;北京的供水網路沙盤,博物館的沙盤;各年代的水廠設備等等。
館內共陳列各種與水有關的實物130件、模型及沙盤34 件、圖片110幅,全方位地反映北京自來水100多年的發展歷史。
09. 仿照當年水廠大門布置的「北京自來水公司百年發展史展覽」入口處
博物館的規劃沙盤,目前水塔還未復建。
擴建後的博物館規模更大(紅頂是現博物館)
20世紀70年代化驗用的TG328A型電光分析天平,我用過。
10. 當年的自來水廠已成為花園式的「水源一廠」和「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11. 如果沒有人介紹,你會想到這是一座水廠和博物館嗎
12. 魚翔淺底
13. 碧草池塘邊靜卧的壽山石
14. 壽山石的陽面是文懷沙先生的題刻:上善若水,甘泉永滋
15. 壽山石的陰面是劉陳德先生撰寫的《水更記》
16. 《水更記》全文
17. 典雅美麗的歐式建築——來水亭
18. 來水亭石柱
19. 來水亭內建有消毒池,並建有一尊腳踩蓮花的漢白玉觀音菩薩,身旁雕有一龜一蛇,呈「龜蛇二將」。因未開放,老伴從門縫中拍攝。
20. 一號井,開鑿於1939年。
21. 建於1940年的聚水井。那時北京已進入枯水期,孫河水位下降,為了維持和擴張供水能力,水廠內先後開鑿了五口水源井,取用地下水作為水源。五口井的水聚集於此,消毒後通過出口送入清水池。
22. 通過玻璃窗拍攝的聚水井內部
23. 環形排列的五口水源井,井蓋和銅鎖還是當年的原配。
24. 造型別緻的兩層中式小樓是近年按原樣復建的「更樓」。更樓始建於1908年,是守夜人值更時瞭望和休息的地方。
25. 重修的蒸汽機房。當年消過毒的水就是經這裡的機泵泵入水塔,再靠重力流送到自來水管網。這也是一座百年的歐式建築,高12米,面積600餘平方米。
26. 高聳入雲的八角煙囪,造型很獨特,工藝很精緻。
27. 當年遺存的大節門
28. 水泵,用於水廠配水機房輸配水。
29. 卧式水泵
30. 1908年初建時與蒸汽機配套使用的儲氣罐,也是百歲高齡的老古董。
31. 第三水廠贈送的展品:水節門
32. 球墨鑄鐵管
33. 這是1968年人民大會堂更換新水表時,退役下來的400mm的複式水表。
34. 仔細看看這個水表
35. 水源八廠贈送的大閘門
36. 如今北京十餘座自來水廠分布圖
37. 北京南水北調工程直徑6米輸水管線施工圖
38. 頤和園團城湖至第九水廠輸水管線工程是南水北調原水進京的大動脈和至關重要的「咽喉」工程。這是外徑6米,內徑4.7米的輸水管線實物。
39. 這根大管子足有三人高。
40. 河北易縣境內的南水北調工程段
41. 北京頤和園的南水北調工程的進水口
附:水更記
天來之水亘古。人來之水百年。三千餘年,六朝古都土井散落、水車遊走,飲水、汲水仗仰天地。清末,西洋工業之風入之帝國,維新之念生之朝野。光緒三十四年,清農工商部大臣溥頲、熙彥、楊士琦上奏天朝,意在京城修建自來水設施。十日內,獲諭允。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應運而生。時隔兩載,北京東直門外出現首座水廠。後四十年間,京城自來水業步履維艱。水廠孤行單影,供水「內以禁城為止,外以關廂為限」,慘淡之狀,來水亭收之眼帘,入之肺腑。人民共和國掀開北京供水新篇章。立國初,官督商辦的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回入人民懷抱,更名北京市自來水公司。遵人民政府「先普及、後提高」之旨,興建七座大型水廠,攻克氯氨消毒之術。十年光陰,清潔之水普惠城內百姓及百業。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共和國奮起改革,洞開國門,迎來生機無限。東方風來滿眼春。京水人擊改革之浪涌,立開放之潮頭,成發展之迅勢。續建第八水廠、新建國際一流之第九水廠、延擴供水管網。迄今,北京已具近三百萬噸日供水能力,達水面積近千平方公里。城市生命線之青春煥發,為北京國際化大都市盡現萬象文明,厚積生命之力。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揭紅。集團公司繼往開來,致力機體再造、技術再造、文化再造。且率京水萬員,常思京城貧水之危,深謀開源節流之策,力行求真務實之事,永續國都活水源頭。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京水人以水為模,求至清、至善、至柔、至剛之境界,且凝為企業精神。清以正己,善以福人,柔以至和,剛以治業。水之性、潛之人心,人之心,鑄就京城水業之品質。京水百年華誕,幸遇奧運盛典是國舉辦。水系國運,國依水興,特為水更記,以昭後人。 戊子仲秋立劉陳德筆耕
親愛的網友們:人們把自來水稱為「城市的生命線」。自來水來之不易,絕非自來。當您尋著供水人的足跡走過昨天、走到今天,您會感覺到水的彌足珍貴嗎?當年的水塔、蒸汽機和漂粉缸已經成為遙遠的故事,而我們的水資源卻日漸緊張。我們應該懂得珍惜每一滴水,其實這也是在珍惜我們自己。
推薦閱讀:
※山東訪碑原石展:曲阜漢魏碑刻博物館(四)
※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展品實物
※中國國家博物館青銅器館藏品
※SAAB之家----瑞典航空博物館[07]
※文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