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主流媒體的困境
最近兩年是美國主流媒體的災難年。一方面,互聯網、手機、電子書等新媒體勢如破竹,終結了傳統媒體一統天下的局面,使報紙、雜誌的讀者流失給網路和手機;另一方面,經濟衰退使媒體經營環境惡化,廣告收入一減再減。美國報業公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報業廣告收入銳減近18%,2009年近400家報紙發行量比上一年減少十分之一。雜誌業同命,2009年,廣告售出頁數減少了三分之一,多達360份雜誌在關門大吉。
美國大報如《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的收入由黑變紅,盈利消失。《郵報》2007年盈利為6000萬,2008年虧損近2億;《紐約時報》在2007年盈利2億5000萬,2008年卻虧損3000萬。中西部大報《芝加哥論壇報》、西岸大報《洛杉磯時報》,都因經營困難而申請破產保護,重組債務。報界裁員數量空前,《紐約時報〉新聞部原有職員1200人,去年128人丟掉飯碗。根據勞工部數據,美國報業新聞從業人員的規模,從上世紀80年代末的450萬,減少至260萬。
以傳統媒體為主,輿論主流式微,內傷嚴重。在筆者任教的新聞傳播學院,主修新聞的學生明顯減少,而新聞傳播從業員申請轉行來教書的求職信有增無減。
美國主流媒體陷入危機,地位趨弱,對國內政治、社會、文化以及民主體制,都有著不可小覷的負面影響。為了生存,陷入危機的主流媒體在新聞業務上都不得不進行調整。
嚴肅的新聞報道首當其衝地受到影響,特別是編採成本高、大眾缺乏興趣的國際新聞。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駐外記者站和駐外記者的數量大減,其中無線電視網駐外記者站減半。各大報派出的記者,從2002年至2006年間砍掉了四分之一,包括《波士頓環球報》和《巴爾的摩太陽報》。
對新聞傳統構成挑戰
目前,全美所有報紙派出的駐外記者僅有141人。《華盛頓郵報》曾以「美國駐外記者壽終正寢」為標題,就此作了報道。在沒有駐外記者的情況下,主流媒體對國際新聞報道以簡單的速食為主,後方彙集的資訊多於前方的現場報道。
在新聞業務上,多年來為人詬病的「一窩蜂式」(Pack Journalism)報道、「空降式」( Parachute Journalism)報道(接到採訪任務後,臨時抱拂腳)有抬頭之勢。最近關於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報道,可謂是「一窩蜂式」 報道的最新事例。
然而,在其他媒體苦撐時,福克斯電視網卻一枝獨秀,該新聞台今年利潤可達到7億美元。妙計是什麼?在共和黨謀士的領軍下,該台將嚴肅新聞作為脫口秀主打,以言論為主,以意識形態為導向,用激情和煽情形成了「福克斯效應」。新聞脫口秀成本低,收視率高,主播充分發揮明星的邊際效益,出書、作演講,推高收視率。福克斯的經營理念已經對以事實為優先的美國新聞傳統構成了挑戰。
有人會說,美國主流媒體趨弱,互聯網會取代之。不錯,國際新聞報道在網上都看得到,但有研究發現,很多網站的新聞基本上是傳統媒體提供的,沒有合格和資深的國際新聞報道人員。因此,若沒有主流媒體的素質,網路是不能取代傳統媒體而成為主流的。
奧巴馬總統去年訪問亞洲,在日本演講時強調亞洲的重要性。他說,讓每個美國人都明白,美國與亞太區域的前途攸關。但若了解美國主流媒體的都知道,他要讓美國人明白這一點實屬不易。
例如,主流媒體是美國大眾了解中國的重要渠道。雖然每年到中國旅遊的人成千上萬,但對中國社會的全面了解還得依靠媒體。但是,主流媒體的國際新聞減少,對亞洲、特別是對中國的報道自然也會減少。
中美關係是當前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而且現在是美國民眾最應該認識中國的時候,但主流媒體很難大展拳腳,無法向民眾全面、詳盡地報道中國。近年來,美國傳媒對中國政治和經濟進行分割式報道,對經濟議題的報道比較平實、客觀,但在報道政治議題時,仍然受到冷戰思維的影響。看來,這種狀況還會延續下去。
作者是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客座教授
推薦閱讀:
※今天,從美國傳來凶訊:留給人類的時間不多了!
※美國總統是怎麼選出來的?
※美國的窮人究竟有多窮
※威斯康星州將為美大選重新計票 美國大選結果將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