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道家入門(中)(轉載)
道家入門(中)
吾人求學,當以真理為依歸,不可隨世俗相浮沉,況且此等學問本是對上智之人說法,不是拿來普度一般庸愚之士,因為此事非普通人所能勝任試觀歷史傳記,每一個時代數百年間,修行人何止千萬!結果僅有少數人成就,可以想見此事之困苦艱難,談何容易!!
造化弄人,要人有生有死有死有生,而修道者偏要長生不死,或永死不生,以與造化相抗設若你沒有超群的毅力絕頂的聰明深宏的德量,結果定歸失敗
古人學道,有從師二十餘年或十餘年者,如陰長生白玉蟾伍沖虛之流,皆是師與弟子同居一處,實地練習,隨時啟導,逐漸正誤,然後能收全功今人志氣浮薄,作事無恆,所以難於成就;其狡詐者每喜用市儈手段,旁敲反激,竊取口訣,以為一得口訣立刻登仙,不知所得者乃死法耳而真正神仙口訣皆從艱苦實驗中來,彼輩何曾夢見!敬告讀者,若有所得,務要小心磨鍊,努力修持,否則得與不得等讀者諸君若有大志者,不妨先下一番研究工夫,把這條路認識清楚,然後再講實行的方法讀書明理為最要,不可先求法子俟書理透徹之後,法子一說便知再者,除讀書而外,尤須立德立品如果品學兼優,更遇機緣輳合,則所得者必是上上等法子;若品德雖好而學問不足者,則所得者當是上中等法子;若學問雖好而品德欠缺,此種人只能學普通法子;若品學俱無者,此種人對於仙道可謂無緣,縱然勉強要學,只好學一點旁門小術江湖口訣而已
道家築基**
築基,是道家**的入手功夫就好角蓋房子一樣,先要打好地基,才能修造完成,因此謂之築基築基堅牢,房子才能造得穩固高大,喻之丹功,先要堅固自身形體,充實本元,然後修到高深層次,才有足夠的保障因此築基**,為內丹**之關鍵,直接關係到今後修證的高低成幾,十分重要
築基**,通常說是百日築基百日功靈意思是說城要一百天的時間,才可以完成築基的功夫但只是針對一般情況而言,隨著每個人身體素質和悟性(理解能力)以及環境因素的影響,並不一定就是一百天,也可能兩個月四個月或一年不等
對於一般人學道而言,作為**築基的實際行持考慮,從事這步功夫,可以進行一百天的時間作為保障,一般能夠達到築基的預期效果
一靜功總說
道家**築基法,先從開始其實**過程的每一小功夫,都離不開靜功的作用無論是起初入手最末了手,還是蹭過程的各個環節,其中每一個不同層次和同一層次的不同側面,都是靜功在起主導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總的稱為靜功
靜功,在道家****之中,是最為基礎的東西;而在氣功之中,屬於高層次的**內丹與氣功的層次之差別,由此可見
二靜功之道
1、靜功的外在動作
道家**,歸根結柢是要**內在的精氣神三寶因此外在姿式動作,並不重要只求能夠做到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是最大原則
靜功的採取坐式站式或卧式,或散步亦無不可各種姿式的要點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於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盤腿坐在床上,盤坐困難者可先在座下墊個枕頭;兩手相疊,大拇指相抱成太極圖形狀,置於丹田即可,或者手撫兩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雙膝微屈,兩手疊放丹田,或垂於體側均可
卧式,一般為側卧,一手曲肱枕頭,拇指與食指分開,耳朵置於虎口處,以使耳竅開通;另外一手置於胯上,或放于丹田;兩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與兩手剛好相反
散步之時,應當選擇在人少安靜的地方,公園或者大一點的庭院之內,沒有其他干擾,而且道路又比較平坦緩步徐行,如飄雲端散步之時,可以用靜功之中的聽息法,但是不要閉眼睛
選擇一種姿態式做好之後,開始**對於外面動作,行修要點如下:
(1)全身放鬆,無論採取何種姿勢,均須全身放鬆這個放鬆,不是軟作一團,須要保持頭脊正直,以利經脈通暢;但也不要成為硬挺,變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於放鬆,亦會阻礙經脈的暢通放鬆的做法,首先要求雙肩下沉一般人平時身心緊張而不覺察,動作上就不符合放鬆的要求;現在我們做修**夫,首先從動作上調整過來,自然就能進入放鬆的狀態
(2)雙目垂簾,垂簾即微閉之義為什麼需要微閉雙目,因為睜開眼睛容易滋生雜念,全部閉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於**微閉之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即睜三分閉七分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這是明白說出就是眼皮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3)舌頂上齶,兌為口,丹經上又謂之塞兌,即抿口合齒舌頂上齶的做法,從前也是秘傳,要把舌尖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到上齶部位因在人之上齶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故此**必須堵信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4)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隨著靜功程度的為斷深入,鼻息應當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
(5)兩手抱訣,兩手的掐訣,道家稱為太極八卦陰陽連環訣,又稱太極訣,這個在從前都是師徒這間秘密相傳,因而世人罕知兩手抱訣這時,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因為男子左的為陽,女子右手為陽,故以陽手居外,而陰手的居內外面陽手的大拇指交叉,就是一個太極圖的形狀如此相抱,則人身之陰陽二氣,自然接通,片刻之後,兩手感到發熱發脹,奇妙無比,即是二氣接通之效
2、靜功的內在法訣
(1)聽息
靜功的目的,在於入靜入靜的含義,就是指身心安靜下來為了達到入靜的要求,首先必須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靜功築基法最為關鍵的一大原則
但是人們的思想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即使睡覺也會做夢,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做到為了達到入靜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創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氣坐忘守一數息等等比較起來,以道家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氣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前面我們說了,靜功要求自然呼吸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內聽,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入手只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於內,好象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聽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內注,專心養靜;並非死死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聽的意思,就是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地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
聽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
(2)觀光
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為虛無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時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有人以為道家所講的性功就是道理,沒有功夫,是未得明師傳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於兩眉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為祖竅
初先靜坐片刻,用前面所講的聽息法身心入靜之後,即將兩目,似觀非觀,止於祖竅之前這個祖竅之前,不在身內,亦不離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講觀祖竅之法,是為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鍊氣功的人士,往往就是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
心神微微放於祖竅,就能出現自己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億;開始似乎由外而來,發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收攝之,凝定之,即以意照於白光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愚昧最後終於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
光是性有表現,觀光即知自大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觀光的功夫,雖用觀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到光大,由弱而到光強,從波動鴯以光定,從片片而光聚亦有人**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於無;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息;無光之光,謂之真光由此參悟真靜
三 、經典論證
莊子第四篇人間世之中,借用顏回和孔子的一段話,揭示了道家心齋的高妙義諦聽息即是其中的一種方法,借用聽息,可以進入心齋的最高境界
莊子原文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淺釋: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亂想等到注意力集中起來之後,就可以用聽字法訣但又不是用心去聽,而是用氣去聽到了這樣的境界,耳聽的作用早已停止了,心也與氣合而為一,沒有知覺了氣的本質是虛的,正因為虛所以才能容納物體;只有道才能把虛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能夠做到心同太虛,就是心齋的境界了
以上功夫,本是層層遞進逐漸深入的,蹭本無所謂階段為了初學做功者容易入門起見,現在整體功夫之內,劃分幾個不同的步驟,然後再加詳解如下:
第一步,若一志若字當作你字解,志就思想,也就是注意力,一就是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當你開始做功夫的時候,心中的注意力要專一,不要有雜念干擾如果不能夠把雜念掃除乾淨,功夫很難做到好處
第二步,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等於毋,也可以作勿解釋,是不要的意思之是代名詞,指所聽的對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就可以開始做功夫,就是運用聽字的口訣普通人所謂聽,本來是用兩個耳朵,去聽各種各樣的聲音這樣人們就會發生疑問了,既然說是聽,必然應當存在去聽的對象,如果說不是去聽聲音,那麼要聽什麼?這個問題,在各家註解之中,難以找到明確的答案現在特別指也,起初下手,就是聽鼻孔的呼吸之氣凡是呼吸系統正常而且不存在障礙的人,鼻孔氣息都不應當發出聲音,這一點對於**來講尤其應當做到,所以才說:無聽之以耳雖然說是沒有聲音,但是自己卻能感覺得到鼻中的氣息一也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即使雙耳失聰的人,也有這個體會,所以才說:而聽之以心
第三步,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裡又會讓人產生疑問了,心是有知有覺的,還可以說上一個聽字;氣是沒有知覺的,為何還要用它去聽?心所聽的對象又是什麼?如果說用氣來聽,這句話在理論上講不通究竟真正的含義是什麼?答案應當是,聽息的功夫做得時間長久之後,心和氣已經打成一片,分不開了,此即丹經所謂:心在氣中而不知,氣包心外而不曉的一種境界這時的氣,已經不能作為用心去聽的對象了不能再說用這個心,去聽那個氣,所以才說無聽之以心此時身中的心和氣雖然團結在一處,但是尚未達到混融境界,還稍微有些知覺繼續深入做下去,並不需要多少時間,自然就能做到完全無知無覺了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暫時的過度階段,與其說是用心聽氣,使心和氣互相對立,不如說是以氣(中的心)聽(心中的)氣,使心與氣二者之間泯去裂痕,變為融合,所以說聽之以氣實際上說是在聽,就已經包括有心的成份在內,說是用氣去聽,即是心和氣同時在聽,二者合而不分的情況在這裡雖然還是在說聽,實際上已經不再著意於聽,一切化為自然成為自然的聽,雖聽亦是自然,是用無心而聽了,因為此時心和氣已經合為一體了
第四步,聽止於耳,心止於符初步下手做功夫,關鍵在一字訣,即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的功夫等到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之後,就要注重聽字訣了隨著功夫程度的進度,假使長久的抱住一個聽字不放,反嫌過於執著,所以最後要用止字訣所謂聽止於耳,就是叫人不必著意於聽了此時的功夫已經逐漸入於混沌境界,心與氣合為一體,心中的知覺已不起作用,心已合氣,氣無知覺,故心僅合氣而已,所以說心止於符(符即符合,符合於氣)此中心氣合一的狀態,雖無知覺,還有自我,進一步做到忘記自我,皆歸於虛,才是真正入靜,築基功夫到此完成
最後一步,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從一聽止等境界,由淺入深,一步一步經歷過來,最後就達到了虛的高層次進入這一層次,心與氣皆化為虛無,是從無知無覺,進入忘記自我,而後又從無我,進入空洞太虛的高妙境界這個虛是從無知無覺以後自然得到的,不是有意識製造出來的,如果做功夫的時候,心裡想著要達到虛層次,反而高虛十萬八千里了全部心齋的義諦,是由後天返還到先天,到此進入最高境界,已為先天所以最後一步功夫,就要到先天境界之中去體悟,虛與道合,是為得道然則莊子所謂心齋的義諦,在於直指大道,這已超出內丹築基所要達到的目標了,**內丹的層次與此有所不同因此築基法中的靜功,只求達到第四步心氣合一的境界,就是築基的最高層次,已足夠了最後一步心氣入虛,倘無悟道功夫為基,恐入空亡境地,反為**大礙
觀光的方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叫回光;聽息之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稱調息因此此入所講的靜功**法,古人又稱為回光調息
丘祖秘傳大丹直指論述回光調息說:其法自兩眼角收心一處,收到兩眼中間,以一身心神,盡收此處,所謂乾坤大地一齊收來是也
回光之法,還有另外的含義是在觀光之後,還要將此光照入下丹田,進一步再去做鍊氣的功夫,這個須要和築基的第二步**吐納結合煉習,在吐納法中再作論述
四、 靜功止念法
靜功的關鍵,在於入靜;入靜的關鍵,在於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雜念,然後一心一意地去做靜功往往有的人,平時不覺自己腦海之中存有雜念,及至靜坐之時,什麼念頭都來了只有通過靜功止念之法,去除雜念,才可能把靜功做好
止念之法,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平時如何止念?
我們所講的**法,是一個廣義的概念,這和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即和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都可以進行**聯繫在一起,當然收益最大相反,如果專門靜坐之時一本正經,下坐之後又去胡思亂想或者大動肝火,不光靜坐得到的益處就此賠個一乾二淨,再去**肯定也不會煉好所以,一個人的**生活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要想把止念的功夫煉好,就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注意修心修性修德修念對於在外部環境之中,平時如何才能做到修養心性?自己內部的心態修養,如何才能保持開闊的胸懷和豁達的人生觀?這一方面,道家的處世哲學和為人之道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借鑒為此,筆者在此講述道家的三項準則:
(1)欲正人,先正已;欲人敬,先敬人
為了處理好人際關係,保障個人的功修,著先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從我做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想要修正別人,首先就應當修正自己讓別人接受;想讓別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應當尊重別人這樣一種推已及人的人生觀,並非是一種軟弱無能的表現,也不是一種自賤自卑的消極態度,而是表現了一種發自內心的曠達胸懷,以道德心,文明待人以便排除一切外來干擾,精進修持自己的功夫那麼,如果修正不了別人,也沒有必要生氣上火,相反正是修正自己的良好契機這種事情本身,就是對於靜功修持者的一種考驗只有在實際生活之中不斷磨鍊心性,才能逐漸增益自己的功修古人云:大隱居塵何必深山守靜孤,就是這個道理
(2)事情則應,事過則忘
人生在世,每天都有許多事情要做,那麼,如何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呢?就是要在事情來了之後,應當不慌不忙地坦然去做,並且盡量爭取做得*無缺,這樣心中就不會留下遺憾同時,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不要去考慮其他的事情,如果背著其他的負擔去做一件事情,就不一定能把這件事情做好,也許節外生枝,反而更加增添了另外的麻煩,同時也擾亂了內心世界的平靜事情完成之後,有了空閑,就把這件事情徹底忘掉,心中不留任何負擔,就象沒有發生這件事情一樣這樣事後無心,即可心中無事,思想上沒有負擔,雜念也就同時跟著減少,無形之中功修隨之精進
順其自然
這種方法,是一種易簡法門,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入靜假若浮游亂想,縈繞心懷,雖然雜念不重,但是暗裡許多,一時分辨不清,如同亂絲無頭,用有念即止法難以清理,用收回忘悼法難以控制這時就不用管他,只須自己靜坐不動,順其自然,聽其自生自滅只要自心將其置之不理,這些雜念也就成為假想,因為念自心生,心中靜坐不理,雜念失去市場,也就無奈我何,只有仍歸自心,化為靜念在做功夫中只要身體穩坐不動,任他雜念自動起伏,經過一段時間的假想之後,雜念自然也就慢慢地平息下去,而自然歸於清境中間猛然一覺,雜念全消,此時身心自靜,舒暢難言就象不聽話孩子,淘氣玩耍,大人勸其回家安份,反而和大人較勁,這時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之後,無處可去,不用勸說,自然乖乖地回家了這種順其自然的辦法,有一點須要注意,倘系惡念,必須馬上用第一種辦法除掉,決不姑息,否則其害更烈
以上三種辦法,以最末一種辦法為上善之法,第二種辦法為中善之示因為做功夫的時候,雜念紛擾,已經夠人厭煩,再加上去除念這個心念,又是一個念頭譬如兩個人在那裡吵架,已經鬧得不可開交,難分難解,旁邊又添上一個強制勸和的人,三個人鬧成一團,如何能夠解決問題?勸和原是好意,總要等他們二人火氣將消,再用巧妙的手段打動人心,則一勸自然平息如果勞神費力,強迫壓制,手段未免太拙但是這些用法者要因勢利導如果兩人爭吵激烈,非用強迫不可制止,也未必不可強制使之平息比較起來,上述的三種方法,第一種有念即止,屬於意念法;第三種順其自然,屬於無意法,我們練習止念入靜的功夫,當然以不動意念(或微用意念)者為優故以第一法為上善根據實際情況,可以相互配合使用
五、 靜功之層次
靜功築基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身靜,身體不動謂之身靜
起初做功夫的時候,不論是採取坐式站式還是卧工,總要周身放鬆,不使身體存在局部的緊張,亦不讓其有絲毫的拘束,腰帶可以松一松,鞋也不要系得太緊,不宜穿過緊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緊張的情緒身體放鬆之後,自己感覺非常的舒適,做得恰到好處之時,練功時間雖然長久,自己心中並不厭煩,身上也沒有坐立不安難以忍受的情況,能夠坐得住,坐得輕鬆,這樣就是肉體已經得到安靜了這種境界,謂之身不動,即身靜此為靜功之初層
2心靜,念頭不動謂之心靜
做到身體安靜之後,思想上的束縛尚未解除這時,要用聽息的方法,做到以心聽氣,心氣合一此時心無雜念,萬緣放下以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牽掛,未不事情不打算,大腦神經完全進入休息狀態,這樣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靜了心中起念,謂之心不動,即心靜此為靜功之中層
3意靜,不知有我謂之意靜
心中做到無念之後,功夫尚未徹底此時還有一個自我存在,心中並未完全乾凈更進一步,由心氣合一,逐漸做到忘記自我,入於混混沌沌的境界,似乎睡著一樣,什麼也不知道,並且也不是做夢,此時當然不知有我,進入忘我的境界一般人睡著了還要做夢,夢境中依然有一個我的境界一般人睡著了還要做夢,夢境中依然有一個我在那裡活動,凡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男女金錢名譽地位利益爭鬥煩惱等等,見景生情,心旌搖曳,醒時也許有把握,夢中全都無把握,不能做到自己對自己說算,這樣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所以做靜功,一直應當做到忘我一層,才是真正的入靜忘記自我,謂之意不動,即意靜此為靜功之高層
一般人講靜功,最多講到念頭不動,即心靜的境界,只能到達中層氣功家講靜的念頭把握,僅能維持身靜;而且強調用意念,不忍割棄,不過到達中層道家**學之築基靜功,認為心靜並不徹底,由心靜進入意靜,方為靜功之高層於此可見道家**學之高妙,築基尚且如此,往上功夫之層次,更非一般氣功學說所能望其項背除靜功之劃分為初層中層高層之外,尚有最高一層,可以頓悟直超,即身得道但這屬於修道一方面事,非修丹之範疇故此略去不述,確定**築基法之靜功為三大層次
雖然初層身靜中層心靜高層意靜之三層境界,看似簡單,其實並不簡單內中所含奧妙,直指**玄機丹書云:身不動曰煉精,心不動曰鍊氣,意不動曰煉神可見築基靜功的三大層次,已將煉精鍊氣煉神之功包攬無遺,成為一部性命雙修這*煉精就是補精,鍊氣就是補氣,煉神就是補神精氣神三寶於是補滿無虧,直至精滿不思欲,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的境地,而這也正是道家**築基法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總之,道家**築基之正法,就是靜功靜功由聽息觀光入手,入靜之後,聚合性光雖為修性,其實不是單純的性功此中奧妙,極為深刻聽息之作用,在於聽,而聽在耳,耳屬於腎,腎主氣;觀光之作用,在於觀,而觀在目,目屬於心,心主神故此靜功之道,所煉的就是人身之神氣因此雖為修性,其實不只煉性,乃為性命雙修功夫成就,自然神氣合一,進入化境。
推薦閱讀:
※道教是怎樣讓人心態平和的?
※佛家為何講究行善?佛家與道家在最高境界本源是否一致?
※一天一章《道德經》(16)
※想要「精氣神」,先要補五個漏洞!(附道家養「精、氣、神」秘法)
※周易竟如此簡單——道家易學初祖,魏伯陽煉丹解道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