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培養 絕不能丟(觀點)
孝道培養 絕不能丟(觀點)
孔子第75代世孫 孔海欽 《 生命時報 》( 2017年02月07日 第 02 版)
家,是國人繞不開的情結,因此,在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遠行的人們才會紛紛返鄉,回家團圓。家,是心安的地方,讓父母安心,讓自己心安,就是孝子,故諺有曰:百善孝為先。而始於家庭,起自孝道的德行培養,更是社會所必需。
孝是子女善待父母、長輩的倫理道德。《爾雅》說:「善事父母曰孝。」對父母要怡吾色,柔吾聲。孝順,孝在順上。不違背禮,不違背父母的良好意願和習慣,對父母要和顏悅色。但孔孟之道倡導孝,反對愚孝。父母有過錯,子女可諫言。父母有諍子,就不致於陷父母於不義之中。
孝是子女善事父母。作為子女,凡是所行所言,皆能使父母安心,自己心安。善於結交益友,博學好禮,敬業友善,夫妻和樂,關愛子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凡此種種皆能使父母安心。故身為子女,當力行之。《禮記》云:「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也就是說:作為孝子,侍奉父母親,起居時要充分表達對父母最大的敬意;飲食時要讓父母心情愉悅;當父母生病時要懷著最憂愁焦慮的情感;辦理父母的喪事要悲哀痛惜;祭祀時要崇敬肅穆。
孝是子女敬養父母。《論語·為政》記載,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孝順父母,關鍵在於崇敬父母。如果失去了崇敬,那養父母與養寵物又有什麼區別?
孝是傳德於子孫。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有孔母,才有孔子;有孟母,才有孟子。縱觀歷史,凡是家德好的,就會代代相傳,子孫興旺,還會不同程度地為社會做出貢獻。如孔子,到現在傳了80代;曾國藩,因家訓嚴格,其家風綿續不斷;錢家因有《錢氏家訓》,近代出現1個諾貝爾獎、2個外交家、3個科學家、4個國學大師、5個全國政協副主席、18個兩院院士。《錢氏家訓》各篇開篇即語:「心術不可得罪於天,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錢氏家訓》實是一篇無價寶典,也是中國人珍貴的精神遺產。
孝因人而異,感受迥然。在《禮記·祭義》中,曾子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這是說孝有三等,最上等的是自己尊敬父母,使得人人尊敬和愛戴父母,立身行道,揚名顯親;其次是弗辱,即不虧身體,不辱自身,不使父母蒙羞受辱;再其次是養親而已,即養父母之口體,供應衣食住行,照顧疾病,順其意,樂其心,重其喪。
在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皆言及孝。自漢朝後,孝道更是深入人心,成為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和文化心理,歷久常新地沉澱至今,成為每個家庭的行為準則,也是當今社會的穩定因素。有家庭的和諧,才會有社會的和諧。▲
推薦閱讀:
※望氣尋龍四種觀點
※一江情誼連六國(觀點)
※無性婚姻,只有忍和離婚這兩條出路嗎? | 性學家的觀點讓人大吃一驚
※香港事上的幾個觀點
※觀點碰撞 | 五輪學說
TAG: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