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華僑史((4)
06-28
第四節 華僑社會的變化文化水平低,職業、地位低賤,處境困難。經過長期的發展,華僑的文素質、社會政治地位、職業以及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絕大多數人加入居住國的國籍,成為「落地生根」。一、移民初期的職業據有史可查的,在十八世紀初、中期移民往南洋的,大多數是靠著三刀(菜刀、剪刀、磚刀)闖天下。端芬的梅耀萱、曹亞志,北部的雷亞妹等都是從事木工。還有如伍祺學當金飾學徒,廣海鄭章廣當裁縫工,陳德在馬來亞當錫礦工,龍田村秦章鳥在秘魯當挖糞工人。農村有兩句流行語:「家裡貧窮去亞灣(古巴),去到亞灣實艱難。」廣海瑞獅里13人去亞灣,除一人外,其他都是終生為農壯主開荒闢地,種甘蔗、菜、茶的工人。從這些記錄中,便可窺一斑。十九世紀中葉,美國和澳洲先後發現金礦,華僑又在礦場當淘金工人。但也有從事其他工作。澳洲《海外風》伍長然寫的《南移華族話當年》說:「由於當時英國毛紡工業的發達,刺激了牧業的發展,需要大量工人在原始森林中砍伐樹木,開闢農田牧場。華工於是又當了伐木工人」。隨著金礦的發展,需要發展交通運輸業,因而美、加又需要築鐵路,大量華工又成了鐵路工人。總之,老一輩華僑出國之初,絕大多數是干粗重勞動。不管是農田水利,築堤造陸,還是種植煙草,他們為了養活自己,贍養家人,刻苦耐勞,隨遇而干,從來不計較工作的貴賤。二、職業多樣性的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華僑的職業亦起著多樣性的變化。華僑在克勤克儉,節衣縮食積聚一定的資金以後,便改行從事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廣海瑞獅里旅加劉希拱說:「我在礦場時每個季度剪髮一次,別人叫我為四季頭。後來積聚幾個錢,便改行從事洗衣業,因為這一行業最下賤,西人不願干,而且本錢不用多,只要有塊小小工作間,一塊搓衣板,一個燙斗便可以了。那時洗衣是靠手工操作,衣服用手搓,用刷刷,上漿曬晾或入焗房。燙斗必須在煤爐燒熱,測准溫度才燙衣,常常汗如雨下,兩腳站到麻痹夾種,十分辛苦。為了準時把衣服交還僱主,連煮飯的時間都沒有,一邊工作一邊吃麵包或三文治。這樣辛苦,到年老回鄉,還被那些官紳賊匪視為『金山伯返鄉,荷包腫脹』。虎視眈眈,諸多劫掠。華僑雖然文化不高,但機智靈活,看到當地居民染病,西醫不能醫治的,那些稍有文化又懂得一些民間草藥秘方的華工,便拿起「醫宗金鑒」、「陳修圓七十二種」和「驗方新編」等,進行學習,干起「縣壼濟世」的行業,竟然醫好當時為西醫所不能醫治的奇難雜症,解除了病人的痛苦。1890年,在澳洲維多利亞州的9377名華人中,有43名華人中醫。至於在美國的伍於念、古巴的陳黃陽,則是為當地居民奉若神明的歷史人物。出洋的「豬仔客」,大多是農民出身,所以除了參加適時的勞工外,又有不少人從事種菜行業。他們租了一塊土地,有了簡單的工具,便可營生,但要獲得好收成,除了勤勞灌澆外,還要看氣候,也只能望天與嘆。即使有所收獲,亦常受批發商的壓價,只得自產自銷。那時交通不便,只有肩挑菜筐沿街叫賣。此外,尚有以「三支柱」(飲食業、車洗衣業、雜貨行業)而起家。如從事小商販,開旅業、餐館、點心鋪、小食店、冰室、咖啡室、茶葉店、古玩店、鞋店、理髮店、雜貨店等。華僑在外勞苦一生,深知缺管乏文化知識到處虧,便鼓勵後人刻苦讀書,奮發圖強,以求擺脫異族歧視、地位低微的境地。部份華僑通過艱苦創業,逐步開設了工廠、百貨公司、礦場或農場。我邑早期較為著名的,澳洲有銀行界雷亞妹、劉光明及著名僑領梅光達、劉光福,美國有劉興(儒伶)、劉顯隆、黃柏璇、巫理唐等,他們是在困難中成長起來的僑商巨擘。新中國成立,成為華僑強大的後盾。華人政治地位有了極大的改變,在受教育方面,有了顯著的提高。《華僑論文集》三輯載:「根據美國1970年人口調查統計:在教育程度方面,華人受四年大學教育以上的有58241人;25歲以上的華人,25%受過四年以上大學教育;在專業人員方面,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在職男性的有33119人,女性有13402人;經理和行政專員的在職男性有13061人,女性有2634人。紐約市44%的女性華人是技工。在美加侖地人中具有職業專長者,約佔華人總數的26.5%。在同一年代調查中,白人的職業專長比例只佔基本國人口的14.8%。據美國統計,現在第一流的專家。工程師等,大約12尤科技人員總數的四分之一。在實現月球登陸研究計劃的專家中幾千華人。電腦公司11個研究所共有800個高級工程技術人員,有55%是華僑和華人。有的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華僑和華裔佔了70%。」三、華僑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華僑早期出洋是為口賓士,多是只向飄洋過海,不願偕同家眷嘗受離鄉別井之苦。他們認為出洋是過番找「出路」,所以鄉人叫出洋為「出路」。他們計劃賺了錢,就衣錦還鄉,絕對沒有在異國安家落戶的打算工,也不願當異國公民,所以有的華僑數十的不加入居住地的國籍。他們總希望能夠「落葉歸根」,因為他們大部分家庭成員都留在祖國的家鄉。中國就是他們的祖根,當他們在海外辛勤勞動積聚了點錢,便要「返唐山」(回家),置田立宅,舉辦婚姻大事,進行建立根基,以便繁衍後代。即使老死他鄉,臨終也要囑咐親友將骨灰送回故里埋葬,使其魂歸故土。廣海鯉魚崗李勝、雙門村馮美加死後的骨灰,他的親友在1983年派專人送回家鄉。抗戰勝利後,不少華僑紛紛回到家鄉購置產業,以確保家庭的經濟基礎。可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我國政治制度的變化,華僑國籍的變化,往日華僑夫妻天各一方,骨肉分離,現在通過合法的移民,把親屬接去海外團聚,他們在國內的直系親屬已經越來越少。國內除了先人的陵墓和一些房子,已經沒有什麼經濟物質的存在,也沒有至親骨肉的牽掛。因此,過去只是僑居他鄉,而今天他們在外都已置有房產作為永久的歸宿地。從廣海東南里的調查:全村原有80戶,近十年來,移民到美、加去的有30戶,124人,戶數和人數都占原戶數、人數的40%。附城橫湖龍揚里,原全村有34幢房子,近140人。現在村中只有3戶15人居住,其他都已移居美國。類似這樣村莊,邑內實屬不少。這種情況的變化,體現了華僑已經是從「落葉歸根」演變成「落地生根」了。我縣旅居東南亞各國的華僑為數不少,然而在新中國成立後到七十年代,很少有新的移民,四十歲以下的華人,絕大多數是在海外出生。而那些具有濃厚民族鄉土感情的老一代華僑,已將逐步退出歷史舞台。那些在外成長的華裔與異族通婚的也越來越多,他們已經逐漸融合於居留地的社會,而他們對祖國的鄉土感情也相應淡化了。據廣海夾水村對原多民緬甸的7戶調查,除了兩戶移民美國,尚有5戶近30人居留緬甸,多是第二代和第三代華裔,他們已把自己納入居留國的成員,對祖輩的家鄉,已經一無所知,這也是「落地生根」的必然。 台山旅外華僑華人和縣內親屬基本情況表類別戶數人數備註全縣220000950000其中華僑華人親屬103488465000佔總人口48.9%港澳同胞親屬47590249800佔總人口26.3%旅居國家和地區美國加拿大南美亞洲澳洲歐洲非洲香港澳門備註人數42108123.71.60.2305單位:萬人說明(1) 資料來源,由台山縣僑務辦公室提供。(2) 統計華僑、華人78.5萬人,港澳同胞35萬人。(3) 表內數字是1985年截止。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華僑華人菲律賓生活指南》菲律賓移民局簡易簽證發放規定與程序
※印尼老華僑珍藏63年 周恩來珍貴照片收入周鄧館
※北京報名點: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台學生報考指南
※加拿大華僑華人慨況
TAG:華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