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麗:中國環保傳播歷史、現狀及對策

  

  目前中國的環境問題十分嚴峻,中國政府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確立了科學發展觀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特別是最近幾年來,環境保護開始進入宏觀決策和制度改革的主流,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環境問題主要源於人類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壞,因此加強環保傳播,提高人類環保意識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所在。

  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因其國情的特殊性,是由上至下在政府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大眾傳媒是中國環保的核心推動力量。但是長期以來,在中國的大眾傳播活動中,對環境問題的信息傳播一直統稱之為環境新聞報道、環保教育、環保宣傳,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界定。本文提出「環保傳播」的概念,簡要梳理中國環保傳播的歷史,分析存在的問題並且提出建設性意見。

  

  一.什麼是環保傳播

  

  目前,國外學界已經對環保傳播(Environment Communication)進行了初步研究,中國學界針對環保傳播的研究只有散見於網路和報章的一些相關報道和文章,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學術研究成果。

  美國著名傳播學者馬克·美那(Mark Meisner)認為:環境傳播是指關於環境事件的傳播,比如說,媒介對環境事件的報道,關於環境問題的爭論和決定。環境傳播涵蓋了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公共傳播等等傳播方式。[1]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李.帕克(Lea J. Parker)定義環保傳播為:環境信息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到達受眾。他認為環保傳播是一個傳播者和受眾通過有效的信息傳遞、互動。[2]

  《中國環境報》社長兼總編輯、高級記者許正隆認為:所謂「環境新聞」,……即是用新聞手段傳播人們關心的種種環境信息,是變動著的環境事實與新聞的表達或傳播方式的完美結合。[3] 《山西環境報》記者李景平認為:環境紀實報道其力量就在於給人一種現實的驚醒與行動。把自然世界的災難呈現於人前,把環境事件的內幕揭示給人看。[4] 廣西電視台記者陸紅堅指出:批評性報道是輿論監督和環境保護的結合,是環境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公眾進行環境警示教育,促進環境保護工作。[5] 南京大學教授張威認為:環境新聞學是有關環境報道的學問,它探求環境報道的獨特規律,聚焦於人與自然環境的矛盾及其產生的社會問題,重在將人類環境的現狀告知受眾,引起社會的警示。 [6]

  就以上研究來看,大多是對環保新聞的闡述,而對環保傳播的研究基本上處在一種前學術階段。作者認為環保傳播比環境新聞有著更為廣闊的外延和內涵。在吸收國內外學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環保傳播」這一新聞傳播領域的新概念。

  環保傳播就是關於環境保護問題的信息傳播。廣義上的環保傳播指的是通過人際、群體、組織、大眾傳媒等各種媒介和渠道進行的傳播活動。狹義的環保傳播是指通過大眾傳媒,對環境狀況、環保危機、環保事件、環境文化、環境意識、環保決策、環保法制、環保產業、公眾參與等等環保相關的問題進行的信息傳播。本文研究的重點是通過媒介進行的環保傳播。

  環保傳播的方式主要有三種:首先是以環保知識為中心的傳播。例如環境保護的歷史沿革、當代全球環境現狀、環保法律常識等等;其次是以環保現象為中心的傳播。例如臭氧層的破壞和保護、水資源危機和保護等等;第三是以環保問題為中心的傳播。

  環保傳播的特點表現為五個方面:公眾性,環境問題關乎千家萬戶,像生命、水、空氣、陽光一樣人類須臾不可的。它的公眾性程度之高、範圍之廣闊甚至超過了政治傳播和經濟傳播;科學性,環境問題涉及很多具體的環境科學知識,因此需要傳播者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以免造成信息誤導;現實性,環境問題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環境污染與人類的活動具有直接、間接的聯繫,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環保傳播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公益性,環保傳播的市場環境還沒有充分發育,在很大程度上環保傳播進行的是一種公益活動;倡導性,環保傳播傳遞綠色價值觀並在全社會倡導這種觀念。

  

  二.環保傳播的歷史

  

  中國的環保傳播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初,20世紀80年代逐漸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1993 年由全國人大環資委、中宣部、廣電部、國家環保總局等中央國家十四個部委共同發起的「中華環保世紀行」以來,環保傳播在全國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聲勢和規模。

  1.萌芽

  20世紀70年代初,人類環境會議召開之時,「環境」一詞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還十分陌生,環保傳播在中國還處於啟蒙階段。中國一批有識之士和環保工作者組織翻譯了《只有一個地球》、《寂靜的春天》等首批環保啟蒙科普讀物;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相繼設立了環境專業。1973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份環保刊物《環境保護》創刊,當時郭沫若題寫了刊物名稱。《環境保護》是國家環保總局主辦的權威性、指導性、科學性和實用性並重的綜合性環保科技刊物,它的創刊標誌著中國環保傳播事業的萌芽。當時的中國正處於一片紅色浪潮中,人們的注意力都放在經濟建設和政治運動上,大眾傳媒的環保傳播活動就象星星之火。而與此同時,世界範圍的環保傳播已經蓬勃發展了。

  2. 起步

  隨著20世紀80年代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急劇膨脹,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短缺的矛盾開始凸現,人們對於環境問題的認識也趨於科學。1983 年,中國政府把控制人口,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列為基本國策,給了媒介一個很好的環保空間,使大眾傳媒在環保傳播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自1980年以來,每年的「世界環境日」、「植樹節」、「愛鳥周」等,全國各地都組織大規模的環保傳播。我國在1980年成立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數以千萬冊的各種環境圖書。1981年12月31日,中國第一檔環保電視欄目《動物世界》在中央電視台開播。

  1983年,中國創辦了全球第一家國家級環境保護專業報——《中國環境報》。同年,由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和聯合國環境署聯合主辦的綜合性刊物《世界環境》創刊。20世紀80年代《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一批報刊雜誌先後開闢了關於環保的專欄。

  可以說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環保傳播的起步階段,一大批大眾傳播媒介參與到環保傳播中來。在這一階段,環保傳播的內容是單純的環境保護,局限於「環境衛生」、「廢水、廢渣、廢氣」的「三廢」治理等工業污染治理,傳播內容比較淺顯、單一。在傳播風格上,以揭露和曝光污染事件、污染現象為主。在傳播方式上,主要是單個或少數媒體進行環保傳播。

  3.蓬勃發展

  1992年6月在聯合國舉辦環發大會,中國以這次大會為契機,掀起了一次環保傳播的高潮。大會期間,隨同中國代表團採訪的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環境報》、《科技日報》等報社的記者,先後發回數十篇報道。在國內,圍繞環境與發展問題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全國各地媒介積極開闢專欄、專版,各地黨政領導同志紛紛發表講話,11位部長或省市長親自為《中國環境報》撰文。

  1993年,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會同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有關部門聯合開展了「中華環保世紀行」活動,利用報紙、廣播、電視、公益廣告、互聯網等多種大眾傳播媒介,廣泛深入地開展環保傳播工作,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對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和法制觀念,促進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加快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自此,環保傳播引起公眾的強烈關注,公民環保意識大幅提高、環保立法的進程得以加快、一大批環境問題得到解決。中華環保世紀行活動全面提升了中國的環保傳播。

  1997年-1998年,大眾傳媒「協同作戰」進行環保傳播,為配合國家環保總局組織的沿淮工業、企業達標排放大檢查的「零點行動」,中國數十家主流媒體推出了「零點行動」特別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並且最終促使一大批污染企業關閉。

  目前,環境保護已上升到經濟與社會全面發展的戰略高度,環保傳播已漸漸成為媒體傳播中的主要內容。報紙、電台、電視台經常有大量的環境保護節目,從中央電視台到各省級電視台都紛紛辦起了環境欄目和環境節目。《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都有環境新聞的專欄和專版。全國各地的環保電視專欄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中央電視台的《綠色空間》、中國教育電視台的《環境聚焦》、山東電視台《家園》、河北電視台《綠色家園》、湖北電視台《幸運地球村》、北京電視台的《綠色經濟》、江蘇台《綠色報告》、鳳凰台《我們共有一個地球》等等。這些節目以不同的表現方式傳播了一個共同的主題:環境保護。這說明了無論從中央到地方電視媒體對環保傳播都非常重視,都把它作為一個主要內容來報道。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環境保護的電視、廣播、圖片,以及公益類網站在傳播環境文化方面也作出了很大成績,如目前中國環保領域點擊量最大的網站中國環境資源網www.ce65.com等等。

  新時期環保傳播的內容,由狹隘的小環境走向大環境,由單純的環境保護走向環境與經濟和社會的全局,從原來的「環境衛生」、「廢水、廢渣、廢氣」的「三廢」治理逐步擴大到整個環境生態系統,由原來的工業污染治理髮展到環境與政策、環境與經濟、環境與法制、環境與科技、環境與文化和社會等乃至今天的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在報道風格上,發展到既有對污染的抨擊,又有對美好環境的頌揚。在報道方式上,由單個或少數媒體發展到多媒體,由新聞輿論的單兵作戰發展到新聞報道與行政監督、法律監督、群眾監督的融合。同時,環保傳播中一些重大環境問題、重大環境事件的報道常常與行政監督、法律監督等結合起來,形成了相互聯動、相互促進的局面。

  從20世紀70年代對環境保護的一無所知到今天環境保護成為大眾傳媒的熱點話題,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在環保傳播的推動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今我國己初步建立起一支擁有相當人數的環保傳播隊伍,大體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環保傳播網路。環保傳播的形態也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局面,報紙、雜誌、書籍、廣播、電視、電影、互聯網等等所有的傳媒都成為了環保傳播的載體。

  

  三.環保傳播面臨的挑戰

  

  考察中國環保傳播的現狀,雖然眾多的媒體已經意識到環保是個新熱點,也開始有不少記者活躍在「環保傳播」這一新的媒介傳播領域。但是,中國的環保傳播仍然面臨著嚴峻的經濟挑戰、媒介環保意識的挑戰、公眾環保意識的挑戰和環保傳播能力的挑戰。

  1. 資本邏輯與公共利益的矛盾

  正如施拉姆所說:「新聞事業是一種雙重性格的事業。站在為公眾普及教育的立場來說,大眾傳媒是一所學校。但是,站在為投資者賺錢的目的而言,大眾傳媒是一家企業。任何傳媒的負責人如果一方面要盡校長之職,另一方面又要盡經理之職,便要陷入兩難的處境,很多時候是互相矛盾的」。 [7]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的大眾傳媒也不再是單純的事業機構,它同時具有經營性質,必須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當前,全國各電視台在非新聞時政欄目的操作與經營上已經走向市場,觀眾不喜歡看的節目就沒有收視率,沒有收視率就沒有廣告贊助商,沒有廣告贊助欄目就沒有收入。在這種市場規則下,環保欄目面臨艱難的生存空間。目前,環保傳播被稱為「公益事業」,與其他的信息傳播相比,面臨著市場運營中很難獲得經濟效益,或者乾脆沒有經濟效益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大眾傳媒就面臨社會責任與市場環境的兩難,為了發行量和廣告收入,為了媒體的運行和生存,媒介往往難以長期堅持環保傳播。

  2. 媒介環保意識的挑戰

  作為環保傳播主體的大眾傳播媒介,其管理者和從業人員/記者環境意識的高低、環境專業素質的水平也將直接影響媒介環保傳播的數量和質量。

  媒介管理者對媒介的傳播活動有決策權,媒介管理者有很高的環保意識和專業環保背景,就必將會為環保傳播營造積極的空間,從根本上推動媒介對環保傳播的力度。就目前中國的環保傳播情況來看,一些媒介負責人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還沒有完全到位,自身環境意識的缺乏導致了環保傳播的缺失,媒介管理者的環保素質和全局意識還有待提高。

  在環保傳播中,各類媒體從業人員是信息傳播過程的第一層把關人,他們決定著受眾將以什麼方式、接受什麼樣的信息傳播,決定著受眾將要接受的環保知識是否科學正確。因此,媒體從業人員自身的作風、知識、職業道德等方面的修養至關重要。因此,媒介人士在從事環保傳播時,要加強環保專業和理論以及可持續發展理論知識的學習,以正確引導環保傳播的社會輿論。同時還要加強對於環境問題相關的法律法規的了解,在報道環境問題的時候能夠引導受眾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環境問題,用法律武器解決環境問題。

  3.公共環境意識的挑戰

  環境保護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事業,政府、企業、媒介、社會公眾缺一不可。而今,中國社會的整體環境意識獲得了很大提升,但是仍舊處於較低水平,如何進一步促進中國社會的整體環境意識的提高,將是環保傳播面臨的一大挑戰。

  公眾的環境意識水平直接影響著每一個公眾對環保傳播的態度和行為。所有的環保傳播活動都要在公眾理解的基礎上得以執行。公眾的環境意識強,環保傳播就便於實施;相反,就會制約環保傳播進程。自1983年環境保護被確立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以來,我國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公民的環保意識總體水平還是較低,公眾的環保參與意識的強度和廣度還不足,並且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和不均衡性。

  中國的環保傳播事業是在政府的推動下建立發展起來的,政府作為領導層,深刻影響並決定了環保傳播的方向和內容,政府需要辯證地認識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經濟、社會和環境之間的關係,為環保傳播提供良好的社會政治環境。

  環境保護不僅是一項以政府為主導的公益性活動,更是一項以企業為主體的經濟活動。環保事業的發展,不但要依靠政府,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社會和企業發揮作用。目前,中國還有不少企業缺乏可持續發展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企業經營理念中的環保意識普遍較為淡薄,順應當代國際環保潮流的綠色營銷觀念尚未形成。

  4. 環保傳播能力的挑戰

  目前中國的媒介體系中,專業環保傳播媒介數量還不多,一些環保專業報刊大都發行量低、影響力很小。在廣播、電視媒介中還沒有專業環境頻道,大多數環境專業網站面臨資金緊張的生存危機,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致力於環保信息傳播。這都極大制約了中國媒介的環保傳播能力。

  現在我國的環保傳播大多沿襲了過去科教傳播的樣式,製作觀念、傳播模式相對滯後,部分信息仍停留在簡單的講述環保知識、分析環保現象、討論環保話題的教化式的製作觀念,而對主要受眾人群組成、受眾的需要等的了解還很不夠。大部分媒介還只是把環境保護簡單地理解為一種政治宣傳或是只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一種任務,認識誤區導致立意的膚淺空泛,表現技巧空洞、手法不對路。很多環保傳播只是揭露污染事件和曝光生態破壞,或是悲天憫人的較空洞的人文關懷,有不少更是帶有刻板宣傳的色彩,往往是進行表象的信息傳播,沒有挖掘問題的實質,缺乏深度和廣度。

  總之,中國環保傳播面臨來自經濟、媒介環保意識、公共環保意識和環保傳播能力四大方面的挑戰。而今,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環境問題,提出並確立了科學發展觀,為環保傳播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如何全面提升大眾傳媒的環保傳播能力已經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全面提升大眾傳媒環保傳播能力

  

  1973年-2005年,中國環保傳播走過了30多年的歷程,中國社會公眾和各級領導幹部的環保意識得到大幅提高,中國的社會環境、自然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但是,目前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和城市化迅速發展的時期,從發達國家的經歷來看,這是消耗資源最多,對環境破壞最大的時期。為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而如何讓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深入人心,讓每一個社會公眾都自覺的來保護環境,將是環保傳播必須解決的問題,只有全面提升環保傳播的能力,不斷探尋環保傳播的新途徑,大眾傳媒才能不斷地推進人類環保事業的發展。

  1. 形成可持續發展戰略共識

  環保傳播不是大眾傳播媒介單方面的責任,也不僅僅是政府的職能和少數專家及環保志願者的事,而是全民的行動,需要的是億萬公眾共同參與和支持。保護環境、熱愛環境、建設環境、提高全民族環境意識,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奮鬥目標之一。在中國,弘揚綠色文明,倡導綠色觀念,確立科學發展觀已經成為一項迫切而艱巨的文化工程,大眾傳媒在參與這項工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時,還必須合政府、公眾、專家學者之力,在全社會形成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共識。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為有效落實科學發展觀,國務院已經把環保和土地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國家相應政策將從依靠政府行政調控進行變革的時代過渡到從法制和技術層面重構秩序的時代。200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環境保護從以往的「社會事業」條目提出,列入「繼續保持經濟平穩快速增長」題目下,中組部與國家環保總局已溝通完畢、達成一致:從2007年起,環保指標將被正式列入全國黨政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內容。這表明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科學發展觀的實施,這為環保傳播營造了更好的空間。政府在宏觀上要加強對環保傳播的政策、經濟扶持,為環保傳播營造一個更為廣闊和寬鬆的傳播空間。

  雖然政府在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的制定中起著主導作用,但是政策、措施的具體實施大部分要靠公眾來實現公眾的積极參与是可持續發展從理論走向現實的必要條件。大眾傳媒在倡導可持續消費和可持續發展中,不僅需要加強自身的認識提高,還需要對現行的「環保傳播」發展模式必須提出反思和質疑,對於科學發展觀發展觀,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內涵、本質,要給予有利的倡導,讓媒體真正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信息平台。

  2.構造專業的環保傳播組織機構

  目前中國還缺乏專業的環保傳播組織機構,從政府、媒介、專業人士到環保NGO都缺乏環保傳播的專業組織,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環保傳播能力的全面提升和環保傳播作用的全面發揮。

  針對目前中國環保傳播組織機構的不足,首先政府要加大對環保宣傳教育中心的資金、人員投入,使得環保宣傳教育中心真正發揮對環保傳播的指導作用。其次,大眾傳媒之於環境保護不可分割的重要性,就要求各大眾傳媒機構應該設立專門的環保傳播部門,專業的環境記者;各級電台、電視台可以設立環保傳播專業頻道。第三,在環境專業人士和媒體之間,應該有一個負責交流與合作的組織機構。

  針對中國的媒介中缺乏環境專業素質較高的從業人員這一狀況,國家環保總局以及各傳播媒介要設立專門的培訓機構,有組織、有計劃的對媒介從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他們的環境意識、環境專業知識、法制知識和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理解。與此同時,國務院、中央各部委、國家環保部門,以及全國各級組織,更應當與媒介機構進行合作,為媒介負責人和從業人員提供專業培訓的機會,以增強和提高媒介領導人和媒介記者的社會意識、環保意識,以及提高環保專業素質和整合「環保傳播」能力。另外,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在一些大學教育機構中,也可以設置環保傳播專業,為中國未來的環保傳播培養一批專業的環保媒介從業人員。

  3. 提升環保傳播效果

  在環保傳播中媒介一定要轉變觀念,從媒介本位轉向受眾本位,及時、準確了解不同受眾的需求。傳媒要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受眾對於環境問題的需求水平和層次的分布情況,並針對實際情況確定對於各種環境問題的傳播方式和傳播規模,合理分配資源,取得最佳的傳播效果。

  環保傳播是以關注自然、珍愛生命、引導綠色生活方式、推進人與自然的融合為宗旨的,本身就體現著它是一個社會性話題,因此,媒體的環保傳播與社會的互動成為必然。

  大眾傳媒傳播環保理念是為了喚醒人們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的意識,如果媒體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搞一些大型的宣傳環境保護的活動,它所達到的效果是非常大的。而活動本身也是對媒體的宣傳,擴大媒體的知名度。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不但有了一批潛在的忠實的電視觀眾,同時也使媒體在社會上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形象。而這種由媒體策劃組織的環保公益活動改變了過去媒體只是吶喊的模式,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環境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而今環境保護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但是環保傳播中的許多內容是非常枯燥的,而大眾傳媒進行環境傳播時又往往比較生硬,有的環保傳播僅僅是程式化、例行公事的報道;有的迴避問題和矛盾,只是單純的上情下達式的成就性報道;有的是空洞的、冷冰冰的客觀、公正的報道,這些傳播方式都很難取得令人滿意的傳播效果。我們還應該倡導進行人性化傳播。把複雜的環保問題、環保理論通過淺顯易懂的方式傳播給受眾,使觀眾能夠受到教育和警示,從而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更加珍惜我們的環境、真愛我們的家園。只有從人性化的視角進行環保傳播才能產生說服力。

  4.營造環保傳播的政治環境

  中國的環保傳播是在政府主導下,自上而下推進的,其發展的內部動力主要來自於政府的行政權利,但是在目前中國的政治體系中,大多數環保部門沒有被列入政府組成部門序列,社會管理職能單一,行政權利較小。為此,中國政府首先要提高環保部門的行政權利,提高環保宣傳教育中心在環保部門的地位,增加經費和人員。從政治體制上切實保障環保傳播的政策指導。

  第二,要進一步放寬對大眾傳媒的行政管制, 最大限度的發揮其輿論監督的功能。

  第三,政府要提高對於環境問題的治理信息的透明度,環保總局定期召開新聞發布會,使媒體能夠得到準確的數據信息提供給受眾,防止各種來源不明的數據混淆視聽,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第四,無法可依是當代中國環保傳播的最大的制度缺失,在無法可依的情況下,中國環保傳播實行的是政策指導。但是由於政策不具有強制執行力,很多政策的預期目的和效應得不到實現。而且中國的環境教育政策體系中一直缺乏明確的環保傳播經費政策,使得環保傳播經費缺乏制度保障。因而,中國應該儘快完善環保教育、環保傳播法制建設,要明確環保傳播經費的來源和數目,明確環保傳播的法律地位,從而使得中國的環保傳播有法可以、有章可循。

  

  結語

  

  21世紀註定是一個社會輿論高度關注環境問題的世紀,也註定是「環保傳播」的世紀。當前,我國已經走出低收入國家行列,正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發展時期。一方面,經濟體制轉型提供了經濟持續增長的強大動力;另一方面,經濟、社會和環境的不均衡,又使得各種矛盾不斷暴露;同時,這一時期也是消耗資源最多、人與自然較量最為嚴重的時期。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環保傳播承擔著提高公眾環保意識,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和諧發展的歷史使命。

  中國環境保護事業取得的最大成功是公眾環境意識有所提高,同時,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最大問題也是公眾的環境意識仍然嚴重不足。為此,我們應該積極、持續的推動環保傳播,加大環保意識傳播力度和廣度,充分利用大眾媒介的不同傳播形式,進行多樣化、多層次的傳播,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培養一代有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公民。

  

  

  注釋:

  [1]參見馬克·美那的個人環保傳播研究網頁上關於環保傳播的解釋,www.esf.edu/ecn/whatisec.htm。

  [2]參見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傳播系網頁關於環保傳播的闡述,http://www.nau.edu/socp/ecrc/。

  [3]許正隆:《追尋時代把握特色——談談環境新聞的采寫》,《新聞戰線》1999年第5期,第40-41頁。

  [4]李景平:《論21世紀環境新聞的走勢》,《環境保護》2002年第8期,第37-38頁。

  [5]陸紅堅:《環保傳播的發展與展望》,《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1年第10期,第4-6頁。

  [6]張威:《環境新聞學的發展及其概念初探》,《新聞記者》,2004年第9期,第13-15頁。

  [7]轉引自郝黎:《傳播理論發展的人性化思考》,《新聞與傳播》2004年第8期,第15頁。

  


推薦閱讀:

 葉曙:明誰在虛無著歷史?
細數朝鮮歷史上7位第一夫人
政治巡視助力破解「歷史周期率」
九功臣助雍正奪位,為何出力最多者三享榮華三遭禍
子夜星·中國歷史大事年表(三)

TAG:中國 | 歷史 | 傳播 | 現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