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轉載《大千老師講氣學    黃帝內經    》

大千老師講氣學中醫

及《黃帝內經》

上冊

目錄   

第一課20071102-大千老師介紹氣學中醫中醫..........................................4

第二課20071106-氣學中醫八大原則..........................................................9

第三課從氣學中醫角度講十二生肖..........................................................12

第四課總結十二生肖、病例及《內經》..................................................29

第五課20080115_問答、陰陽應象大論....................................................46

第六課20080122-陰陽應象大論.................................................................63

第七課20080129-陰陽應象大論................................................................80

第八課20080226_如何開方.......................................................................98

第九課20080304_陰陽應像大.................................................................117

第十課20080311_五臟五味體用.............................................................132

第十一課20080318-體用及望診..............................................................144

第十二課20080325_陰陽應像大論..........................................................151

第十三課20080401-陰陽應象大論..........................................................166

第十四課20080408_陰陽應象大論..........................................................179

第十五課20080415_陰陽應象大論..........................................................193

第十六課 20080422_犀牛角和鹿角、串講陰陽應象大論五段論..........207

第十七課20080426_答疑解惑..................................................................222

第十八課20080429_答疑解惑..................................................................232

升降開合一氣轉,清靜無為大道生內經傷寒一氣貫,返樸歸真道自然

第一課氣學中醫

所有的五臟六腑的後綴都用氣來結束,比如心氣、肺氣、腎氣、小腸氣、肝膽之氣、三焦之氣。《內經》上有「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內經》上只說肺氣、肝氣、心氣,從來不說肺血、肝血、心血、腎血,可見對氣的描述是廣義的大氣,而不是狹義的氣血的小氣,這是兩個概念,我們氣學中醫中醫談的是廣義的大氣而非狹義的小氣。大氣包括氣血津液和一切形態,氣學中醫中醫把人和其他一切事物不管活的、死的都理解是一團氣,氣包括一切萬象,大到宇宙小到一個細胞。人身水火一團氣,氣就是一個太極,但是太極太抽象了,而氣容易理解,就像蒸籠蒸出的氣,天上的雲氣,水中蒸騰的水蒸氣,氣球中的氣,這些都可以讓我們對氣有一個形象的認識。為什麼氣字一直很微妙玄通呢,氣界於兩個層次,向上通於玄而又玄的生命存在,往下接於有形的物質,氣在中間是一個媒介。也就是說氣學中醫中醫分三個層次:神、氣、形。西醫走的是形,從解剖開始做,血脈細胞組織包括分子都是形的層面;中醫則建立在氣學中醫而非形道層次,所以中醫自古不重視解剖,因為形道是形而下之。上醫守氣,下醫守形,中醫立足點遠遠高於形的層次,或者說指導著形的層次。形氣是同一的,氣依附於形,形受氣的指揮,氣化而成形,任何東西有氣才會成形。人活著就是因為裡面有一個神氣在,神氣去則人身亡,氣是主人,主人在則人能動能言能笑,主人去則生機斷。但氣並不是最高的層次,因為醫是世間學,所以只有用氣的層次來指導中醫,指導人們養生治病,再往上是神的層次,神統氣,氣化形;神依氣,氣托形,這是三者之間的關係。關於神的層次就不多說什麼,只就氣的層次來展開。四部經典(《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都是前人在清楚理解氣機的基礎上寫出來的,看得很明白很透徹,後人如果讀不懂就越來越讀不懂。「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素問·六微旨大論》)這句話很好的解釋了氣的生生不息,流演無窮,內外交通和上下相應。比如一個人過來,我們首先看到的不是這個人,就是一團氣,一團運動的氣,這個人不斷的呼吸吐納,氣就不斷的盈縮變化:心腎之氣相交,肝氣上騰,肺氣下降,心氣部於表,腎氣治於里,脾胃為中轉流運之氣;下面的氣重濁,重濁和輕濁之氣二者相交,這就是氣學中醫中醫整個的理解方式。

張仲景寫《傷寒論》。《傷寒論》開篇就講人傷於寒,傷於風,一個是傷寒,一個是中風,古人理解就是傷於寒邪,中了風邪。傷寒的寒不是風,不是寒冷,而是寒氣糊上人身之後,人的皮毛毛孔本能收縮(因為要保護體內所有的熱氣不能散失掉),所有的毛竅突然緊閉,或者沒有來得及緊閉,被風冷之氣閉住了。如果寒氣去,那麼所有的毛孔可以很快打開,但由於中寒嚴重或者久久中寒(因為人不可能出去中輕微的寒就得傷寒,很重的寒氣襲於人身才會得傷寒),毛竅都閉住了,人的體溫內外相交通,原來三十七度,外面溫度低,人體通過毛竅不斷地向外輻射熱量和生氣,如果所有的毛孔突然閉住了,熱氣無從散失,那麼就會聚在裡面發熱,正像《素問·熱論》上所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無汗是麻黃湯證,麻黃有解表的功效,喝了麻黃湯人發汗,通過麻黃湯的藥力沖開體表鬱閉的寒邪,使毛竅重新打開,通過汗液的方式把體內鬱熱排出去,同時解了肌表的寒邪,人就豁然而解了。這就是傷寒者麻黃湯,無汗麻黃有汗桂枝。《內經》上說的「徹衣解惑」,就像人一下脫了衣服一樣涼快了,如果不解表熱邪就無從散失。中風為什麼一般都說有汗呢?其實中風都是中風寒的風不是風熱的風,和傷寒很相似,只不過沒有毛孔閉合,風邪大於寒邪,風邪吹的肌表之氣喪失了調節能力,毛孔來不及閉,那(人體之氣)就不會嚴重鬱閉住,所以無汗是高熱,有汗一般熱度不會很高。只是風寒邪氣把體表的機能一下瓦解了,人處於失控的狀態,就出現了不自主地有汗。為什麼用桂枝湯而不用麻黃湯來解(表邪)呢?麻黃湯也可以解,只不過有汗,人是體虛的,用麻黃湯擔心身體消耗過大,沒有必要用麻黃湯,畢竟麻黃湯有傷正的嫌疑。桂枝湯很簡單,桂枝辛甘而熱,行經脈之中。桂枝湯又叫做復脈湯、陽旦湯,行於十二經脈(走一圈),帶著人身的正氣和葯氣走一圈之後把全身所有不適的地方全都恢復正常。讓衛氣不共營氣、營氣不共衛氣、營衛不和的局面消失,用桂枝湯打了一圈,營衛一下就通了。喝桂枝湯還要啜熱粥,熱粥是食氣,飲食之氣,葯食之氣,包括人身的正氣被桂枝湯帶著溫暖一圈,凡是不適的地方都適了,所有的毛竅恢復正常,正氣恢復了邪氣就散掉了。這就是有表邪的兩個典型湯證:桂枝湯、麻黃湯。如果邪氣沒有解或者出現其他情況,假如閉得很厲害,使人身極度鬱閉,馬上就高熱起來了,出現了煩躁等癥狀,這就是大青龍湯證。大青龍湯和麻黃湯就是程度的問題,普通的表閉用麻黃湯一解就開了,閉的很嚴重麻黃湯解不開就必須用大青龍湯去解,大青龍湯都有危症了嘛,人都出現了意識上的問題。但是這種寒邪襲擊人身,幾乎把所有的毛竅都閉住了並且裡面迅速化熱的情況現在極少見。

還有小青龍湯證,裡面還有寒邪引動,內外寒邪都要去所以用小青龍湯。邪氣襲擊人表無非是襲擊的深淺,進不進去,如果一旦進去了那馬上就到太陽篇的中篇了,就是陷胸湯證了。什麼叫陷胸呢?就是邪氣陷於胸中,邪氣結於胸中就叫結胸,水飲互結、水熱互結都是後人加的,不是直接的理解。大小陷胸湯證呢,就是寒氣襲擊於表,從表進去之後,首先面臨的是肺、胸廓,邪氣在胸中結住了,就是結胸;如果結不住,結得不是很硬就是痞證;結得稍微硬就是小陷胸湯證;結得很硬就是大陷胸湯證,結得不硬而是很軟就是氣證,就是痞,就是瀉心湯證,瀉心瀉在心下;如果邪氣結得很高那是吐證,瓜蒂散可以吐出去;如果結得不是氣痞,是散漫的,就是梔子豉湯證,心中懊惱反覆顛倒,邪氣很散漫的結在胸中,用梔子豉湯吐一下;如果邪氣進去後入里化熱,邪氣散漫開來了,不僅局限在了胸中,那就是白虎湯證;如果並不是很散漫,而是有一種鬱閉,有向血分走的趨勢,那是茵陳蒿湯證,發黃;如果這時經血時來,結在血分了,結得輕是大承氣湯證,結的很厲害就是抵擋湯證。

柴胡證、陽明證道理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是走了少陽經和陽明經。其實氣的形態就這幾種:第一,邪氣入的深淺,是表是里是半表半里;第二,進去之後存在的程度,是散漫還是結成實了、聚集了。如果是聚集那就是從痞到小陷胸到大陷胸,如果是陽明經那就是小承氣大承氣;如果邪氣進入後是散漫的,一般的散漫不得鬱閉的那可能發黃,如果很散漫一下化熱了,那就是白虎湯。還有一點是化熱化寒,這很好理解,為什麼邪氣進去能化熱,就是邪氣進去與正氣相爭,正氣不弱,打得熱鬧,這就是化熱了——氣之所聚則變熱,氣聚則熱,氣散則寒;如果邪氣進去後正氣很弱,不能進行正面的交鋒,那就很容易化寒。對於正氣弱化寒,《傷寒論》主張加附子,所有加附子的都是寒,加一些補氣血的葯恢復正氣,頂一下寒邪,《傷寒論》的舉例子就說這些。有機會可以把《傷寒論》的經文串講一下,每一個經都可以直譯的,並沒有曲解、穿鑿附會的意思。《傷寒論》開篇講脈浮,什麼是脈浮?就是氣浮。什麼叫氣緊?什麼情況下氣緊呢?肚子絞痛的情況下肯定氣緊,正氣和寒氣相爭裡面的氣很緊張,打起來了嘛,寒氣要往裡攻,正氣不讓攻,雙方在交戰,擰絞在一起,非常緊張,摸脈就是緊脈,整個人身都是很緊張。脈浮就是氣浮在表,邪氣在表,正氣往外托托不出去,邪氣往裡攻攻不進去,所有的交爭都發生在表面,一摸就是氣浮,一搭手就有。同理脈沉是氣沉,氣沉在里,在裡面打不在外面打,或者說陽氣出不來都沉下去了。以上方方面面都是用氣來解釋的,而且直接明白,對經典可以很好的理解。

有句話「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氣往上沖就是往上頂,有時候感覺不行了,有一股氣往外出,這就是對氣很好的理解。氣學中醫中醫是一種體驗的醫學,可以說直指人心,比如嘔則氣逆,為什麼叫嘔逆不叫嘔吐呢?逆就是逆氣,嘔而逆氣叫嘔逆;再比如《內經》里:「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

為什麼大陷胸證有燥屎要心下硬、脈沉緊才能下,不然不能下呢?就像氣結聚在一起,扔一顆炮彈啪能炸死,要散開了那扔一顆炮彈徒傷正氣,人都散了就像空氣一樣。「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靈樞·決氣》),人身之氣如霧露之溉,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這都是氣,不要認為只上焦才是氣,只不過上焦容易變成無形的東西,下焦容易變成有形的東西。沒有氣就沒有形,形氣相和、相依,形也是由氣變化而來,只是有一個偏向,《周易》講氣再成象,象者建立星辰日月,這樣就可以把所有的東西放在一起理解。古人講「夫一,萬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

第二課 氣學中醫八大原則從物質層面來解釋有悖氣學中醫中醫的基本原則有三個層次:一是形道,物的層次;二是氣學中醫,氣的層次;還有一個是神道,神的層次。神、氣、形三者構成了整個的世界存在。《周易》里有句話:「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下面就介紹下氣學中醫的幾個基本概念:第一;氣學中醫中醫包括氣學中醫學者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氣組成的。組成氣的包括事和物,所謂物指有形的存在,比如大到山河大地,小到細胞組織、一草一木,任何看得到的、摸得著的或者說能夠感知到的叫做物;另一個叫事,就是整個事情的發展經歷,不管是氣還是物都是由氣組成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人是由一團氣組成的,這是有生命的;花草樹木也是由氣組成的,這是植物;還有包括土石泥沙、河流山川也是由氣組成的,這當然是非生物了。在事上比如一件事情的發生、發展到結束,這也是由氣組成的,還有包括一個王朝或者一段個人經歷同樣是氣。大家可以集思廣益,大可以無窮大,小可以無窮小,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嘛!所有萬事萬象都是由氣組成的,這是氣學中醫中醫的第一條原則,必須用這個認識觀點來認識世上的一切萬事萬物。第二;所有的氣都有生老病死。不管是生物還是非生物,有機物還是無機物,所有的事和物都有它的生命歷程,從生到死。這個不用多說,大家都可以很好地理解。佛教上講「成住壞空」也是這個道理,只要存在就會滅亡,這也是氣學中醫中醫的一個概念。第三;任何氣都是可分的。比如人身之氣可以分為頭氣、胸腹之氣、四肢之氣;頭上的氣又可以分為眼氣、鼻氣、嘴氣、口氣。物質的層面可分,氣學中醫的層面也可分,比如一個歷史事件的開始之氣、中間之氣、結束之氣,這些都非常好理解,但是大家都必須牢固地樹立這種觀念。第四;所有的氣都是融合的。可分是氣的外在表現,融合是其內在本質。這裡大家一定要注意,所有的萬事萬物都是內在聯繫的嘛!氣學中醫上講所有的氣都是融合的,只不過呈現的外觀、形態、性狀有所區別罷了。比如人身是一個整體,頭和胸腹是融合的,胸腹和四肢是融合的,眼氣鼻氣是融合的。這也就像一條河流一樣,我們人為分成上游、中游、下游,但河流其實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大家以後要經常用融合這種觀念來理解氣的有機結合。再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水,燒開了變水蒸氣,凝結成冰,這三種形態是融合的,本身都是水,都具有水的某些性質,但由於處在某個狀態和進程當中會表現出不同的形態。如果沒有仔細研究過可能會惑於它們的形態而誤以為是三樣不同的東西,只有經過不斷的訓練、鍛煉,我們用氣學中醫的融合的觀點來理解,任何的事物都是融合的,所以避免了單獨割裂的弊病。第五;所有氣都是吐故納新的。氣有新陳代謝,在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點上都在吐故納新。所有的生物都有呼吸,呼吸本身就是吐故納新,新陳代謝比如吃東西、排泄,這在生物上表現得很明白,而在非生物上大家可能有些迷惑,但實際上所有的事物都在吐故納新,沒有吐故納新就沒有了發展的進程,也就沒有了生老病死,這是一脈相承的,這是一點。第六;所有氣內部都是運動的。既然吐故納新那就要運動,運動的實質就是升降開合,這裡面沒有沉浮也沒有其他。所有氣可升可降,在升降的過程中體現開和合,這以後是所有結果的基礎,我們就是這樣來理解人身。《內經》上講「肝升於左,肺降於右,心開於表,腎治於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這說的就是升降開合的具體表現。第七;所有氣都是有感受的。這一點對於生物好說,植物可能就不好說了,當然現代醫學在不斷的發展進步,大家也看到了很多植物也是有感受的。推而廣之,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所有事和所有物也都是有感受的(大家不明白以後可以找時間給大家講一講)。比如一個歷史事件本身就是有感受的,可以說它是有生命的嘛,有生命就有感受、有感知。第八;氣之間都是有感應的。大到山河大地,小到細胞組織,事件與事件之間,物與物之間,不管是大是小是隱是顯,所有氣之間都是有感應的。

以上八點就是氣學中醫中醫對於氣的基本觀點和立足點。《莊子》中有一個經典的典故,大致就是魚游在水裡而不知水,那麼我們人就是游在道里而不知道,游在氣里而不知氣,習以為常反而不見。

第三課 從氣學中醫角度講十二生肖

甲子是有天干地支來表示的,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是十位,地支是十二位,天乾的十位和地支的十二位相互交錯,互相匹配就形成了六十甲子。當然了這個甲子第一個從甲子開始,然後甲往下推一位是乙,子往前推一位是丑,第二年就是乙丑年,以此類推,60年一重複,自古有之,一直延承下來幾千年,現在仍然沿襲不變,就是陰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關於《黃帝內經》裡面有多少關於氣的描述,包括《傷寒論》,包括《本草》,跟大家一起來探討《難經》,因為《難經》行文古奧,而且又是來源於對《內經》的闡釋和發揮,但是過於零碎,不成系統所以講起來難於跟大家溝通,如果大家能夠細緻地來學習《內經》,在氣學中醫《內經》的基礎上來解釋《難經》就比較方便了。十二地支的來歷,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實就是一個氣的從生到死的一個過程。因為氣是所有事物的包含,任何事物它只要存在它就有生和滅,其中生滅就是整個中間的過程的生長壯老已,春夏秋冬四季有生死,晝夜有生死,四季的生死就是春夏秋冬萬物的繁盛和凋落,晝夜的生死就是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人的生死就是人的生老病死,即便一塊石頭都有它的生死,它的生成和破碎消亡。這樣可以籠統地用十二地支來表示,所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就是表示任何事物把他理解成一團氣這個氣的生老病死。。《周易》裡面有一句話叫十年不子,就是十年還沒有懷孕。大家看一下這個孕字,上面一個「乃」,底下一個「子」,種子這些東西都代表生命在其中孕育,而生命並沒有完全體現出來,就是沒有開出來。所謂的開就是它有一個生長的過程,種子沒有發芽嘛,氤氳化醇嘛,所有的事物都在氤氳當中,就像懷胎一樣,這個就叫子,也就是氣學中醫的一個過程,從生到死它體現了陽氣,主要是體現陽氣運化的一個規律,可以這樣說,陽氣孕於子,扭結不通於丑,開於寅,長於卯,壯於巳,而盛於午,這個是整個子、丑、寅、卯、辰、巳、午這個陽氣變化的規律。那麼接著是從午時陽氣衰,陽氣開始退於未時,衰於申時,破於酉時,戰於戌時,有人如果讀過《周易》的話就會知道了,龍戰於野,其血玄黃,這個戰在哪兒啊就戰在戌時,西北乾地,戰於戌時做最後的抵抗,然後滅於亥時,變不可終滅就回到子時,這個一個循環往複就不斷地這樣的進行。子時太陽在我們的腳底下,雖然大地一片漆黑,但是陽光在我們的地下孕育,到於醜時整個的太陽開始偏轉,朝著我們有利的方向前進,到了寅時3-5點,如果夏天會有這個太陽就會有亮光了,卯時太陽真正地出來,萬物開始復甦成長,到了辰時這個天光完全放亮,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巳時氣溫開始升高,到了午時日立中天,未時太陽開始西垂,申時酉時太陽沒落,最終到了亥時完全不見日光,也就是亥子丑三時是不見日光的。日光開於寅時,大家記住雖然陽氣孕育在子時,但是陽氣是開於寅時的,我們就是說拿太陽來做這樣的比喻,陽氣開於寅時,盛於寅時,滅於戌時,在戌時做最後的抵抗奮戰,戌時陽氣馬上就要絕滅了,到亥時是完全絕滅。

復卦肯定是子時卦,復卦它有一句話說的是:復見天地之薪,復卦是上邊五個爻都是陰爻,最下面一個爻是陽爻,這一個陽爻代表整個天地萬物的種子,也就是天地萬物之薪,這個薪就是陽氣,一陽來複嘛,從下面騰上來,升騰上來一股陽氣,這個陽氣以後要長成壯大最終居於君子之位,居在五爻,那麼現在它還在初爻,所以說不遠復。易經上有個不遠復,不要走得太遠,太弱小走得太遠容易被陰氣所吞噬,所以說子時是勿用之時。

古人非常注重陽氣這個運化的規律,陰氣是隨著陽氣生長壯老已而變化的,就象周易裡面講的一樣,陰氣是無成而有終的,搭配嘛,什麼叫無成而有終呢?成事是由陽氣來成,但是終事是由陰氣來終。咱們舉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就是說做事一樣,男人去做事,這個男人去賺錢,女人去守錢,不要讓女人去賺錢,這個男人有男人的特點,女人有女人的特點,它不會有一個純粹的平等,但是它有一個對待,也有一個互相的補充,男人做男人擅長的事情,女人做女人擅長的事情,也就是陰氣做陰氣擅長的事情,陽氣做陽氣擅長的事情。

丑時它的方位是東北方位,那麼艮卦也是東北方位,這個生長壯老已我們可以用十二時來表示,也可以用五行來表示,同是也可以用八卦來表示,這個原先我跟別人說過,就像有一個蛋糕一樣,這個蛋糕它是一個氣團,象一條河流一樣本身它沒有階段,河流沒有上游、中游、下游,是人為給它分出上游中游下游的,同是這個蛋糕也一樣,你切八塊那麼就是八卦,你切十二塊就是十二時,就是十二地支,你切五塊就是五行,你切四塊是四時,切三塊是天地人三才,切兩塊就是陰陽,這個都是後天給這個氣團加的一個人為的劃分方法。那麼我就想通過這個十二時十二地支來告訴大家所有這些東西無非是在講這個氣團的運化規律,因為你拋出去一團氣你可以人為地拋出一團氣,那麼你拋出的這一團氣它就是一個生命,你可以理解成一個生命,生命是有運化,這團氣就在那內部和外部互相交通,內部的交通無非是開合升降,外部的交通無非是吐納,同是它有感應和感受,這個可能說得有些過於不好理解了,但其實是這樣的一個道理。艮卦周易裡頭講:萬物出乎艮。艮卦。艮者直也。它正好上面是一個陽爻下邊是兩個陰爻,它這種艮氣只在這個地方扭結不通嘛,我們前面講了就像這個易經有一個卦革卦,革命的革,固用黃牛之革,有這麼一句話就是堅固得象黃牛的皮一樣使你不可能在丑時那個環境陽氣得以破土而出,這裡面地出乎震呢?這個地是什麼意思?你就把這個理解成陽氣的總代表一樣,所謂的地出乎震,震是東方嘛,震就是剛才我們說的寅卯之地,這個地在子時就像剛才我們講的復卦一樣,孕育在胎兒當中,這股陽氣的總代表在丑時由於象黃牛之革一樣,這個不得其時,這個陽氣的總代表不可能在這個丑時天寒地凍的時候破土而出,那麼到了寅卯之時這個氣衝破一切阻撓從地中生長出來,象太陽一樣從地平線上蓬勃而出,這就叫地出乎震,然後接著是整個地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然後最後戰於乾。

從氣學中醫的角度來講,中醫是站在氣學中醫的基礎上來解釋和運用中醫的,也就是可以這樣來說,中醫是氣學中醫的醫學,它不是物質的醫學,這是第一.。第二五行是解釋氣的,氣是存在,五行不是存在,然後接著剛才那個問題,接著說這個五行它只是一個代詞,它後面指示的我們可以理解成是一團氣,也可以理解成其他的一些東西,但是五行本身不是存在,也就是不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所以說肯定這個中醫它是來源於氣,所以說你說誰更重要啊?你可以說是氣更重要,而不是五行,因為五行這個東西你摸不著看不見,譬如說金是什麼?你首先要知道金背後的是什麼?它肯定不是金屬,木它不是木頭,土它不是土壤,那這裡面呢我就多說兩句,關於金木水火土,它只不過是在代表這個氣團不同的各個階段或者不同的性格,那所說的這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無非是想在說這個氣團流轉的規律,或者說你把五行看成這個五行五種元素,這樣就很不中的了,所謂中的就是說沒有中到靶心吧。

氣學中醫的規律,我們說氣開啊、氣合、氣閉,氣機流通,是由一種開暢下降的氣代替了生長聚合的一種氣,所以叫做金克木,同理水克火也是啊,因為所謂的水克火無非是夏天的閉合的氣,或者是滋長二陰的氣凌駕了這個心氣,這個太陽蓬勃的這個氣,這種氣衰弱,由下降的氣陰氣上凌向上凌越了導致心悸心慌啊、氣短,所以說大家可以盡量地從氣學中醫的角度來理解中醫,那麼你再套五行包括套十二經脈或者包括套其他的一些形式上的一些東西就更能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

丑牛,我們前面講過了陽氣孕育於子,扭結不化於醜,它出不來被阻止住了,就象黃牛皮一樣堅硬阻止了陽氣的萌發,那麼這時候用丑牛這個牛來代表,牛是一個什麼動物?大家可以理解持重遠行,它能馱很重的東西,古人用來持重嘛,牛車拉車,它不善於健走,但慢悠悠的能拉很多東西,有一個持久力,僵持力很強,你跟它僵持,這種力量很強,同時牛脾氣很倔,代表一種固執,又很厚重,所以這時候用牛氣,牛這種厚重固執之氣放在了丑位來阻止陽氣的奮迅、蒸騰,這是最合適不過的,你看十二生肖其他的動物都沒有象牛這樣持重和固執,而且牛行馳很緩慢,這個陽氣當出來的時候非常滑利,氣勢滑利人才能精神強健,這個牛沒有這個特性,所以說牛在這個地方代表一種持重一種固執的一種象徵,使你這個子氣是不可能衝破這個阻礙破土而出,這是一個蓄積之象,所以說八卦艮放在這個位置上,艮又是主牛,阻止、止、停止,因為天寒地凍二月,這個種子不可能發芽,這個時候你一定要不要做事,要知止嘛,要保護好這一點陽氣待時而動,等到了時機成熟的時候你才能出來去做事,也就是說我們在事業當中或者在其他的一些生活當中遇到不順時的情況下就是說時機不成熟的時候一定要知止,不要莽然出動如果說你貿然的一下子出去的時候很魯莽的話,可能產生一些不可預期的後果。

寅時配虎?《周易》所說的地出乎震,必須破土而出,用虎這個力量彪悍勇猛放在這個寅位來代表這股氣是如何破土而出的,所說的老虎下山是在3-5點這個有可能是老虎下山的時間,但是說必須從氣學中醫的規律來理解,其他的只是附會,古人知道寅這個萬物太陽蓬勃升起,小苗破土而出,那麼這個時候用什麼動物來表現這種氣象呢?想來想去想到了老虎,因為虎嘯生風嘛,老虎在自己吼叫的時候顯示了強大的魄力,這種力量足以破土而出,虎又是百獸之王,這種王者之氣從寅時而出是最合適不過的了,而且老虎啊龍虎嘛龍和虎這個虎是地中之王,龍是天上之王,你可以這樣來理解,它從下面往上面砸,需要虎的力量去激發,就像乾卦三爻,龍越於淵啊,一下蒸騰而出,或越在淵啊,或者跳上去了,或者掉下來了,是處在一種關鍵期,這時如果說做成了那你就破土而出,如果沒有成功那就直接死在蛋殼當中,或者直接就是種子沒有長出來,所以說非常關鍵,這個時候必須有決絕的勇氣和力量去做這件事情,那你也可以說寅是代表松柏這樣的樹木,非常剛性,寅主剛嘛,性格非常剛強,只有性格剛強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好,這個《周易》裡面有很多卦都是表示這種陰陽二氣交轉的這種特性。譬如這個寅時在卦中是配《周易》的第三卦是屯卦,萬物難生就是從這個難生當中你能夠生長出來需要有虎的魄力。你看有人打出來了象四爻一樣,或越在淵,三爻,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個時候啊就是陽氣在創業期,付出多麼大的艱辛和勞苦,終日乾乾,這個乾乾代表健運不息啊,整天工作而且是每天擔驚受怕殫精竭慮,生怕出了點問題,這個整個的事業就摧毀掉了,最終是無咎,是沒有危險,你只要這樣做,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最終是無咎,這樣你才能有可能夠有質等到飛躍,或越,或者是掉回去,在淵,所以說寅時配虎啊,這樣的威猛之獸是有他決定的意義,而且寅時配的是泰卦嘛,三陽滿於內整個陽氣啊,三陽滿了之後整個陽氣的乾道始見,一下出現了這種乾道了,乾嘛三陽為乾,然後這個寅時配虎的解釋是這樣來解釋的。

卯時配兔呢?象兔子從洞中一個一個出來在田野中不斷地奔跑,因為兔子的繁殖力是非常強的,你可以說很多動物可以滅絕,但是兔子它不會滅絕,它不斷地一窩一窩地下崽,正好代表陽氣加快它的繁殖速度,很多動物的繁殖能力是沒有辦法和兔子相比的,從洞中一窩一窩地繁殖不斷地在田地里跑來跑去而且跳躍式地前進,正好形象地說明陽氣整個全面地開花發展,兔子善越嘛,很多人的生長也是分階段的,一增長几厘米,一增再長几厘米,有人說老鼠比兔子的繁殖能力更強,

辰時配龍為什麼辰時配龍?辰時又是天罡嘛,天罡之氣,辰時又是整個的水庫同時又是接續的開始,到寅時破土而出,革命事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到了卯時整個地加速生長和發越,但到了辰時肯定又是一個階段性時刻,這時候所有的變化和造化都從辰時中而出,就像《周易》裡面:雲行雨施,品物流行,所有的事情陰陽交泰,因為裡面有陰氣有陽氣互相蒸騰鼓盪,這裡面你需要進一步使自己的事業達到頂峰,必須經歷過辰時這個充滿變化的這個階段,這個十二消息卦到了辰時就到了怪卦,整個的氣機走到了五爻,五爻就是九五至尊嘛拿下,拿不下就在這辰時可以見到分曉,所以這個辰時是充滿變化的,本身龍有帝王之相,有蒸騰之相,又是充滿變化之相的代表,所以說這是一個決定性的時刻,所以說一定要配上龍,也就是兩個時辰,一個是寅時需要老虎的威力使你的事業有所突破,到了辰時是決定性的,你是否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就是看辰時是否能夠把握完全,大家說的都非常不錯,有時候我可能是語言這方面不是很擅長嘛,所以說大家需要集思廣益把這個事情能夠通過言語的形式來表述清楚,前面這個網友說的也很不錯,陽氣的生髮要靠陰氣來養,大地需要雷電的鼓盪和春雨的潤澤。辰本身就是水庫嘛,它裡面就像水庫一樣,它是一個蓄水嘛,龍雖然是一個陽氣的代表,但是它能夠施雨,是一個陰陽既濟的過程,所以說這裡面雖然是陽氣行進的路線但是無時無刻陰氣也是在裡面發揮作用的,也就是陽唱而陰和,男唱而女和,孤陽不長孤陰不生,生長都是互相配合的,分陰分陽,疊用柔剛,有陽的地方一定要有陰,有陰的地方一定要有陽,互相為用,互相既濟,這樣的事業才能夠生長發展,所以說辰時是變化之位是決定之位,所以說是配以龍,。

巳時為什麼配蛇?巳時應該是一個接近純陽的一個時辰,是十二消息卦的乾卦,因為到了蛇這個純陽之體啊它沒有發展到戊馬的時候一陰來複,陽氣完全佔領了這個位置,純陽不雜而配蛇,其實蛇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進化到了沒有手足,非常完完全全的就是一個身子,這可能是蛇最有靈異的一個特點非常純粹,純陽物極必反嘛,這個純陽必須用曲曲之態去表示,象火極似水一樣。

午馬的問題《周易》中尤其強調馬代表陽氣的象徵,陽氣代表尊貴代表運動,代表陽光,因為到了午的時候這個陽氣終於達到了它的人生的頂點,坐在了最終的寶座上,用馬來代表最合適不過,馬健運不息啊,這個周易上說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就是陽氣,天是不斷地健運不息的,所以是通過馬的不斷地奔跑來代表天氣的健運不息和陽氣的生生不息,同時周易裡面有很多爻辭,譬如說乘馬般如,泣血漣如,諸如此類的乘馬都是乘的陽氣。

第四課總結十二生肖、病例及《內經》

十二地支配十二生肖這個十二生肖配十二地支主要是反映氣學中醫的整個的生命的歷程,所謂的氣學中醫就是一團氣,從生到滅我們要有一個很好的把握。這個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時氣生,所謂的氣生主要指的是陽氣,其實陰氣陽氣都可以說,陽氣很小弱生於子,然後在丑位被丑位扭結、阻擋住,使這個子不能生髮,種子不能生髮也說明環境不成熟,到了寅位,氣開於寅,這陽氣開於寅,在寅位得到了突破,就是小草長出來了。在前面這個子時是說主潛藏的陽氣所以配老鼠,老鼠小而且夜間出來主幽暗,到了丑這個牛的固執之力啊扭結使陽氣扭結而不出,到了寅時用老虎的威懾力和勇猛魄力使這個陽氣由寅位開衝出土壤,開於寅嘛,然後長於卯,這個氣像兔子一樣不斷的繁殖蹦蹦跳跳,在卯位不斷的生長、繁衍,然後戰於辰,這個辰是陽氣不斷壯大,與陰氣做最後的決斷戰於辰,所以用龍來顯示其中的變化和陽氣的勇猛奮迅。之後陽氣取得絕對的勝利,而盛於巳,所以說盛就是完全純粹嘛,這時候配蛇,你也可以理解蛇的純粹進化,後者理解陽氣極剛之後變成了曲曲的蛇形蜿蜒的狀態,這樣解釋都可以通。然後這個陽氣極於午,午時這個陽氣配於馬,象徵著這個馬健行不息,古代歷來把馬比作陽氣的代表,這時候這個陽氣極盛於午,這時候陰氣從底下來襲,午時是陽氣極盛於上而陰氣就從底下出現了,陽極必陰嗎,然後接下去陰氣開始向上長而受到了陽氣的阻撓而配於未,這時候這屬相是羊,羊比馬個頭要小,所以說陽氣開始衰弱,但是陽氣有一個阻擾陰氣的繼續發展,(羊是指山羊),這時候還是陽氣的天下,雖然陽氣有稍微的衰弱,然後是整個氣機的繼續旋轉,到達了申位,申位陰氣取得了突破,開始快速的生長,陽氣被排擠到表象,失去了根基,這時候配於猴,所以猴在樹上蹦蹦跳跳,基本不用這個腿跑,腿的能力被削弱,所以不能象馬一樣奔跑,下面是根基,這馬他能奔跑,兔能跳躍,這都是根基不失的表現,猴子已經失去了根基,只能掛在樹上蕩來蕩去,就是說浮陽已經在外了,陰氣虛於里。然後接下去陰氣繼續生長,陽氣繼續衰微,完全被排擠在外邊了,核心被陰氣所佔,這時候配以雞,所謂的雞它就是陽氣的退化,因為雞是從鳥變來的嘛,鳥是會飛翔的,所以代表陽氣之用,在天空上自由的飛翔,代表陽氣為用,但她退化成雞,變成雞之後它只有華麗的外表而沒有飛翔的能力,所以配酉。

《內經》上的一段文字,「氣血虛,內寒,熱外。」就《內經》上講啊,氣虛則寒,氣實則熱。也就是說氣若是空虛了就會產生寒的癥狀,若是氣實,它很充實人就會發熱,所以有溫暖的感覺。氣散則寒,氣聚則熱,就是說氣要是散開了就會表現出寒的癥狀,若氣凝聚在一起就會發熱。你看很多癰腫瘡毒都是氣聚集在那裡面,不散,化熱化腐然後產生了瘡毒。她這個就是產後體虛而氣不能充於表,使表氣虛而表現了一種內寒的癥狀,所以說這樣的病,寒你不能用熱葯,你這個附子、乾薑上了於事無補,加到200克的時候把心臟搞壞了你沒法補救的,所以說有一派是補火派的火神派,他有他的道理,但是他有偏頗的地方。我們中醫上講壯火食氣少火生氣,附子乾薑就是壯火啊,他下肚之後這個附子就是毒藥,下肚之後它沖牆倒壁啊!它沒有溫養的性質,所以說畏寒者不能一味上附子,也不能上乾薑,道理就在於此。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氣虛則溫之以氣,你就把這個氣補住就好了。中醫不僅是一個補陰補陽,或者說驅寒、清熱這麼簡單。但是這裡面啊,這個小建中湯(我這個說一點,因為是在產後),如果是在平時的虛寒里急的你用小建中湯效果很明顯,這裡面他也是一個虛證。但是他這個虛證是偏於下焦,也就是偏於腎氣這一方面,所以說一定要加補腎的葯,這裡面補腎的葯啊首推是生地和熟地,若沒有生地熟地單純的用小建中湯或者是黃芪建中湯效果不會非常理想,黃芪用到了45克,病人這個癥狀如故,黃芪、白朮、防風都加了,走的是玉屏風散這個路子,治他出汗嘛。這菟絲子之類的葯啊,它所起的補腎氣是緩緩的,不能做為主將,只是輔助的這麼一個藥物,他不能馬上去滋養腎氣的,這腎氣它產後虛,亡氣亡血亡液是需要用一種滋潤濡養的一種葯氣來填補它,你看一下菟絲子,藥店這個菟絲子啊,它只是有一種子氣,這是平補腎氣的,療效甚緩,常用見效,像這種產後虛,亡血亡氣導致整個的腎氣氣血不充盈的情況下,肯定是不能用菟絲子補骨脂這樣的葯。產後有形之血從產道而出,這時候裡面是乾澀而空虛,需要用濡潤而陰氣十足的葯去填補這種空虛,其實就是一種滋補品,就是熟地嘛,熟地這個葯是主將,補腎的主將,萬萬不能缺少。嘗過熟地或是煮過熟地的話馬上就知道了,熟地這個葯稟地氣之厚,地氣是陰氣嘛,是滋養的陰氣,所謂的陰氣有兩種陰氣,一種是大地哺育的陰氣,一種是極陰的陰氣。這是不一樣,極陰的陰氣你像黃連,它也是稟陰氣,但是它的陰氣不能滋補人啊,它苦啊,苦的厲害。你只能說它是寒,不能說是滋補的陰氣。滋補的陰氣首推是熟地,熟地煮出來之後啊,味道是非常甘甜的,並且味兒非常厚,煮出來都是黑湯子,他這個厚重的葯氣才可能去填補亡氣亡血之後的、需要滋潤的乾涸的那個胞氣,下焦胞氣子宮之氣,才能去補它。也就是說合這種滋潤的地氣,熟地是首選,當然熟地滋膩嘛,有可能身體虛化不開,所以在佐以別的葯把這個熟地化開。這個就像我們缺鹽你不能拿這個勺子挖這個鹽直接往嘴裡送,吃鹽沒錯,但是方法不對,你就需要拿水把這個鹽化開。同樣,熟地你也要拿東西化開,單用熟地化不開很容易生痰啊,但是有一點,這個熟地性涼,現在這個熟地肯定不是九蒸九曬啊,它肯定會有寒性的成分,並且這個熟地它也是偏寒的,而且脾虛的人吃了熟地會便溏的厲害,而且還有一點,產後虛氣血不足以後陽氣也虛了,如果說單純用熟地去補她的陰氣的話,因為它所有的事物都是陰陽和合的嘛,你不可能單純補陰氣不補陽氣,或單純的補陽氣不補陰氣,這個都是不對的,所以如果單純用熟地效果還是不理想,這像做事必須夫妻來做一樣,有陰無陽,有陽無陰都不符合氣學中醫的理論。也就是說治產後風啊產後虛,真正的虛沒有實邪的話,有兩味葯必用,也不是黃芪,這個就像咱們平時啊喝過生薑紅糖水一樣,這個熟地就像紅糖,通過生薑啊,相對來說紅糖這個氣是獃滯的,那麼需要生薑把這個紅糖給化開,生薑有升發之氣啊,紅糖下肚之後用生薑這個升發之氣啊帶著紅糖走遍全身,那麼這裡面熟地也是粘膩的,用什麼給他化開,並且它也能夠起到補陽的效果?其實這裡面肉桂符合這個條件,還有人說是薏米,或者是當歸生薑,你看咱們分析一下這幾味葯,還有桂枝。

咱們先說桂枝,桂枝這個葯啊,它通行整個的經脈,那麼在這裡面配熟地啊,因為熟地非常粘膩嘛,用桂枝有可能很難把熟地化開,或者加砂仁也可以,單純桂枝一個葯很難把這個熟地化開,因為桂枝只是往前走嘛,通行經脈的一個葯,為什麼桂枝配白芍啊,就像夫妻一樣,桂枝是夫,白芍是妻嘛,桂枝是辛甘溫,是甜的,辣的,是溫性的。白芍是酸的,寒的,正好是陰陽二氣相配合,帶著姜棗草(桂枝湯)打一圈,通經脈的。

為什麼不能用薏米呢?薏米的勁兒太緩了,他不可能把熟地的粘膩之性化開,而且在這裡面薏米偏寒,和熟地一樣了,沒有寒熱搭配了。有的說是用黃芪,黃芪是走氣分的,他直接往外拱,他不可能帶著熟地往外拱。

當歸是活氣血的,它補陽的勁兒小。砂仁倒是可以,砂仁能化開熟地的粘膩,但是砂仁溫里的效果不好,而且砂仁是走脾的嘛,走脾胃啊。所以說這裡面肉桂是首選,肉桂是走下焦啊,守而不走,它像一盞燈一樣,把這個熟地整個化開,而且這個肉桂啊它這個葯非常溫,溫熱,是一個熱葯,不要多加,5克以內就可以了,病人有熟地的滋潤和肉桂的像一盞燈一樣的溫,溫暖的燈一樣在裡面點亮,下焦可以很快的填補起來,當然這個是兩味必用的葯,當然你可以酌情再加一些補氣血啊,調肝脾,或者隨證加一些其它的葯,但是葯不要超過10味,我看了一下病人拿來的那個藥方,一個醫生開藥都在20味以上,這樣即便是治好了,也不知道是哪位葯治好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開方子要精而霸,在10味左右就可以了。

還有,這個熟地生地相配合更好,因為生地還有稍微通血脈的作用,生熟地相配加肉桂然後再加其它的葯,也就是說生熟地肉桂是必須要首選的,這古人開方啊,其實就是兩三味葯,一味主葯,兩味輔葯,。首先不能去風濕,蜈蚣、全蠍這些毒藥更不能用了。有的補腎加螞蟻,這就更不對了,螞蟻通絡的,沒有滋補的效果啊,一個兵糧都沒有了,你還動員你的士兵去打打殺殺,這不是扯淡嘛,所以說一定要辯證,要認清整個的氣機的規律,這就是虛則補之嘛,很簡單的道理,你看從哪方面補了,你不能見標證而治標嘛。

有的很多虛證如癃閉,這個老年人解不下尿,就利尿通淋去,還有脾虛型的便秘,你不斷的用番瀉葉之類的去泄他,你越泄他越秘。他那個癃閉是自我保護性的癃閉,很多老年人體虛之後撒不下來尿來,你只要把腎氣補起來,他這個整個的尿脬之氣足了自然尿路就通暢了。三黃,黃連、黃芩、黃柏,大黃、枳實、這樣的葯可以,木香破氣的,檳榔、枳殼都可以。

一年四季是一個氣團它的生、長、壯、老、已,是春夏秋冬的變化形成的那麼也就是在這個大的循環當中陽氣是從冬至的子時開始生髮的。那麼好了,平時的子時生的陽氣呢,是大循環套著小循環。那麼每個月它有盈虧,一個月是一個小循環;那麼一天呢,白天和晚上又是一個小循環。所以說平時的子時他只是最小循環裡面的陽氣的升發。我們看一下,映在人身當中啊,所謂這個大循環,一年四季的大循環呢,對人影響深刻而持久,因為它影響你一年哪!月循環這個影響相對來說則表淺而短暫,那麼這個日循環就最表淺和短暫了。所以說冬至的子時,咱們就不說子時了,就相當於這個冬至前後這個5天,它都是最大的這個陽氣生髮的時候,那麼這時候對人們產生的是裡面潛在的影響,這個影響會伴隨你一年。

中國古代用這個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正好是大循環的代表嘛,冬至夏至這都是公曆嘛,套以陰曆這個小循環來指導人們的生活工作,是相當有科學道理的,現在不講沒辦法了,冬至那一點就是整個地球公轉,它整個的到那個南回歸線,因為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往回走嘛,它一走這個臨近點正好地球就往回擺了嘛,那麼這時候整個的氣機都變了。現在很多人後半夜不睡覺,把這個整個子時都耽誤了,子時是最好的休息的時候,如果說會修鍊的人子時要修鍊,不會修鍊的話子時要睡覺,這子時正好是種子萌芽的時候,你又做功課又出去玩,那對人身體一點好處都沒有,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法相日月星辰,觀察整個四季的變化和整個大的自然規律的變化從而去效法,按照這種規律去生活,也就是太陽從東方噴薄而出的時候,這個陽氣發動的最好時候,你就應該動,太陽落山了你就應該靜,這樣才能跟它相協調,冬天你要穿棉襖,夏天要穿單衣,是一個道理。

十二生肖配十二地支它所建立的關係是反應了古人的一種思維觀點,那麼這種觀念可以用在《內經》上,也可以用在《傷寒》上,它就是氣學中醫的觀點。如果說不從氣學中醫的觀點來講的話,很多章節沒有辦法進行下去。這個就是《內經》前幾篇其中的一篇嘛,就是歧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整個的東方西方南方北方這一段。這幾段文章啊,可以說是黃帝內經高度總結的一個段落,也是蘊含著黃帝內經精髓思想的一個地方。因為有很多注家也好啊,還有一些討論也好,對這段避而不談,或者是閃爍其詞,這幾段是《黃帝內經》理論的根本奠基所在,如果這幾段不能很好理解的話,可能在以後整個的治病上、臨床上、不會有根本的突破。所謂「東方生風,南方生熱,中央生土,西方生燥,中央生濕,北方生寒,」這個正好是左旋的理論。所謂左旋是由於地球和宇宙的大背景是左旋的環境,導致所有氣機基本都是左旋,以左旋為主導嘛,包括太陽系的幾大行星,地球的自轉,整個花兒的蜿蜒生長,還有整個的水的漩渦,基本是左旋的,但是南半球它的水漩渦是右旋的。東方陽氣長,就像寅卯之位一樣,從東方升起來,到了南方盛,西方衰,北方死,它是左旋的理論。那麼好了,大家說一下為什麼生風、生濕、生熱、生寒、還有生燥呢?大家說一下。你直接用十二生肖的方法去理解,那樣才會進入氣機的世界,不然很難進入,一般的氣機都不是從西方升起的,都是從東方升起的,這就是左旋定理,當然也有右旋的,你想啊,有左旋當然就有右旋。像脾氣把氣血雨露之氣推動到全身,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所以說這個人是必須有濕的,沒有濕就沒有濡潤。所謂中央呢,他集合了上北下南左東右西所有氣的中和,像調酒一樣,造就了一個適合人們生活生產,動物生長的這麼一個環境,這叫濕,一定不要理解成脾氣的濕,利濕化濕那個濕,芳香燥濕,利水滲濕啊,這種濕,不當這個講,這個講就狹義了,有網友說中央是氤氳之氣啊,氤氤氳氳,上下交爭,升清而降濁,你可以理解成露,甘露的意思。西方生燥,這個燥也不要理解成乾燥的燥,或者是口乾舌燥的燥,要理解成清潔,就像秋天的清明天氣一樣,一派乾淨爽朗的燥氣這種環境,因為這時候陽氣已經從底下升達向上了,陰陽即濟啊,陽氣已經跑到上面去了,陰氣在下邊,也不下雨了,空中一片乾淨,白雲朵朵啊,它就這種燥,燥天嘛就是秋天這種秋燥,但不是燥熱的燥。北方生寒這個很簡單了,北方萬物終止生長,氣都閉藏了,外面沒有生機,當然陷入一片寒象,所謂寒氣,虛則寒,沒有生命則寒,太陽遠離則寒,這個寒可以這樣理解,它和對面的熱鬧的熱相對應,寒冷、冷清都可以理解,因為萬物歸藏了嘛,所以外面現一派冷清之象。

如果把肝比作辛,比做金,肺可能是木,把這個顛倒了,或者脾是木。咱可以這樣來理解,這個氣機是一個氣機,它肯定是一個氣機,看你怎麼去理解五行了。如果說你把五行和傳統的這個五行啊比如說你理解是這樣,那你附在這個氣機上就是我們這個氣機。如果你把五行理解反了,那麼扣過來的就是反的氣機,它只是一個代表。比如說用木代表收斂之象,那我們就可以說肝屬木,你可以說肺屬木,就看這個體用的關係了。如果把金代表發散之象,那麼你可以說肺是發散的,那麼和金相配。你也可以說肝是發散的嘛,肝是條達往外發散嘛,你可以拿金來比喻啊。它只不過是代表的方式和形式不一樣。那麼我們今天呢,就是想把這個代詞啊,代表的東西放到一邊不談,我們只談裡面氣機的狀態,你再一一的去比類,氣機的狀態立在那兒了,那麼五行的代詞都不用理解了,這個我好像前幾講講過。為什麼我們講氣學中醫中醫不講五行中醫,這五行啊它是代詞,氣學中醫是實在存在的。這樣經典上指的是一個月亮嘛,我們要看到的是月亮不是手指,手指是五行,月亮是氣學中醫。

十二屬相沒有講金木水火土,很多內在規律金木水火土都可以放棄了。這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啊,有人說了這麼一句話,關於畫符的:畫符若知竅,驚的鬼神叫,畫符不知竅,徒令鬼神笑。什麼意思呢,就畫符這東西啊,你看道士畫那個符稀奇古怪什麼樣都有,他要是不用在那個竅上,什麼是竅啊,就是一個神識。你要不用在這個神識上,畫這個符一點用都沒有。你瞎畫符令鬼獰笑,你畫符若知竅,驚的鬼神叫。這鬼神不用畫符你知道了這神識這鬼神就嚇得驚叫而散,咱只是打這麼一個比喻,所以說在這裡面在氣學中醫裡面我從來不談五行,糾纏於五行無止無休,你知道了氣學中醫,知道了竅,你再拿五行套,一套一個準。中醫說過;一氣之流行一氣之盈縮,說的非常好,都是一團氣,所謂盈縮就像水母一樣嘛,一開一合推動自己往前走,流行就是內部的升降開合,你看成一團氣就可以了。

第五課 20080115_問答、陰陽應象大論氣學以下的層次是形道,就是神、氣、形三道,也可以叫做三界,三個不同的物質存在的形式。陰陽五行它其實這三個層次都包括,陰陽五行你可以說是一種工具,但不是一種實在的存在。拿我們這個身體來作比喻吧,比如說我們這個西醫可以解剖的叫做形體,也叫做形。《內經》上明言說的,「上工守氣,下工守形」,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本身就把這個意義和道理直接和盤托出了,所以說大家讀《黃帝內經》,如果說你始終著眼於氣這個概念這個層次,讀《內經》到處都是對氣的認識,幾乎通篇都是,而現在出的《黃帝內經》這些教材,還有很多版本,講的都不是直接立意在氣的層次來考慮問題。《黃帝內經》說得很明白,他用經水,什麼叫經水啊?就是把這個氣比喻成水了,把人的整個的身體、血脈和臟腑比喻成江河湖泊,那麼這個江河是流動的,我們就叫做經絡,湖泊是集聚的我們就叫做臟腑。臟者,藏也,藏精氣,聚精氣而藏之,這個臟是藏精的地方,腑是大的運化的機關。如果說我們把臟腑比喻成行政單位,這個臟就是人大,腑就是政府。你看腑我們整個的胃腸它主運化的,他需要聚集大量的氣在這兒做公用的事情。那麼五臟是主這個五神所藏之地,五臟精微之神,藏在臟腑當中指導人們的整個的升降開合、生命的流衍運動。首先襲擊於表,表氣被邪氣所襲擊,邪中之於表,然後往裡搏之於肉,其力不已,繼續往裡搏,所謂搏呀就是入侵嘛,搏之於血脈,客於經絡之外,然後接著往裡面中於脈中,客於經絡中,這時候病就很重了。你這個很多大的經絡、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中了邪氣了,中脈外的邪氣好治,中到脈中的邪氣就不好治。那麼中於脈中之後整個的經絡不通,邪氣不斷入侵沿著經脈往裡走。如果說腑氣衰,臟腑之氣進一步衰微,邪氣趁虛而入,入於腑中。因為脈絡,首先臟氣的脈絡包裹的很緊密,它不會讓你輕易地攻破,因為它有層層的保護。腑氣它主運化和外界的經絡之氣相交通,它相當於說比較通暢,所以說邪氣首先客於表、客於肉、客於經脈,然後繼續向深層次去攻佔和侵奪。如果說腑氣不足,客於腑氣,腑氣很簡單嘛,就是腸胃,就像說外邪一入侵之後,化成大承氣湯證了,直接大小承氣湯,它就走到裡面去了。再進一步,腑氣進一步瓦解的話,那麼裡面有很多內脈暴露出來,繼續往裡攻,攻入臟中,這個人病的就非常深重了,就難於醫治。還有一條,如果不入侵臟腑直接入骨脈中去,客於筋、客於骨,也是比較深層次的一些攻擊的方向。可以比喻成這是一個國家嘛,外敵入侵之後,他層層的通關拔寨,不斷地往裡入侵,這樣來比喻就很好理解了。

現在人得外邪之病、外感之病內虛占很大成分,因此人必須健壯自己的身體才有能力去抵禦外邪,不然的話捨本逐末,象溫室中的花朵或說整個人就腐敗了,那麼真氣不存,如果真氣在體內不夠充足的話,這個人就會受到很多外界的干擾,所以說氣學中醫講,首先要存真氣、護元氣。五臟之真、元真通利嘛,這個是《黃帝內經》上講的,五臟六腑裡面的真氣能夠安穩不互相攻侵、互相撻伐,能夠互相流通、共同搞好整個氣團的升降開合,那麼這個人他整個生機越來越旺,神采各方面也好,記憶力也好,精力也足,身體也康健,這個言語、談話也非常流暢飽滿,這樣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生命體、生命形態,這種生命形態可以干很多事情。《傷寒論》、《金匱要略》上面的方子慢慢的有些會不適用今人,這確實是一個事實。但從這點說,傷寒金匱它只是把這個理講在這兒,這個理是指導我們幾千年整個中醫的臨床。我們不能刻舟求劍,有時候不能用古人的方子,原封不動的治我們今人的病,這一點還要跟大家強調一下,現代人的病,他不是一劑麻黃湯、一劑桂枝湯,就可以把很多外感病治癒的。因為當時人壯實,都下地幹活,生活條件不好,客於寒氣,整個的大環境氣候又寒冷,所以說都是內無虛證而外有實邪,這樣一劑麻黃湯汗出而解。現在的人他邪氣流連,正氣虛弱,虛邪之氣稍微有一點就能客到人身上,化為膠著不化的、虛實夾雜的病症,不可能是一劑麻黃湯就能治癒的。《傷寒論》還有《金匱要略》,然後用氣學的理論去體會裡面的道理,好像我第一次來這裡講課就說過《傷寒論》的上篇――太陽篇,太陽篇是主要的篇章嘛,它詳詳細細的講解了邪氣如何客人,並且向里傳變的,客於表的,散漫的。上次我講過邪氣很嚴重的一下客於表,使表氣閉,那麼這就是麻黃湯。如果閉的嚴重了就是大青龍湯,即完全閉在裡面而化熱就是大青龍湯,必須馬上去把閉的氣團開開,使邪氣解散,就像脫衣服一樣,一下子解開,這個邪氣得散,正氣得復,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嘛。這個像小風邪似的,沒有直接擊中人,而是不斷地騷擾你的表氣,使表氣開合不利,汗出而惡寒嘛,這個就是所說的中風,中於邪風的桂枝湯證,使這個營衛之氣不調,但是不能說一個中於衛,一個中於營,不要這樣理解,它就是說把這個表氣搞糊塗了,使它開合不利而呈現了不斷地漏汗那種情況。不斷地出虛汗,你可以說是表陽虛,但是從一個氣團來講,就是營衛之氣失調了,就用桂枝湯證來解。邪氣往裡客,客於這個氣團的中間,正邪之氣不斷地相爭,就是往裡,不是說正氣盛還是邪氣盛,只是不斷地在裡面拉鋸,這裡面的氣忽聚忽散,忽里忽外,這就是一個半表半里的癥狀,所以說寒熱往來,表示邪正相爭不定的一種狀態。

然後這個邪氣繼續往裡搏,如果說不能及時控制的話,那麼搏到一定程度成了心下痞的癥狀,即瀉心湯的癥狀。什麼叫痞啊,就是痞氣嘛,上次我們講過痞氣和這個牢嘛,什麼叫痞什麼叫牢。痞氣就是氣結在心下了。你也不要理解心下就一定是胃脘,就是心以下。你看古人說話非常直接的,心以下,就是鳩尾這一塊兒,這一塊感到痞悶不舒,不要理解成胃脘。如果說胃脘,人就覺得這個病是胃病了。那麼結在心下,心下痞滿。什麼叫做痞,痞塞不通,氣不流通了,你感覺痞悶。如果說大家有過腸胃不適的,有時候就能感覺心下是痞悶不舒的。滿、氣滿在這個心下,導致滿悶,這個是瀉心湯證。所謂瀉心,瀉心下滿逆之氣。如果邪氣往裡客的很嚴重,一下子結住了,這就是大小陷胸湯證,心下因硬嘛,就硬在那兒了,結在那兒了。它比痞更進一步,痞只不過是稍稍的客在心下;這個直接是搏在心下,或者搏在胸中,為什麼叫做陷胸啊?就是陷「胸中」的邪氣。你也不要理解成什麼水熱互結,那個都是結在心下之後所反映出來的一種表象,一定要用氣學的理論來理解,就是一團邪氣貼在人身上了,然後不斷的往裡面走,因其所虛而客之。這個人或汗、或下、或吐導致里氣虛,邪氣一下子就攻進去了,裡面沒兵了,這邪氣因其虛而客之。客得輕在胸中就是一個痞證,客得重就是一個結胸證,結胸就是結在胸中,它有陽結有陰結,陰結結在臟,陽結結在表,就是說深淺不同,所謂結胸就是邪氣結在胸中,這麼一理解就沒有什麼多餘的或者說是委曲地去解釋,那麼這個治法當然是,結在心下的你稍微盪一下,小陷胸湯直接用半夏黃連,小陷胸湯就是脈滑的一個癥狀,所謂的脈滑就是整個氣機還沒有完全結住,他只是一個氣結在那兒之後往下你拿葯去推的一個水熱互結嘛!你不能那樣來解釋的,那樣水熱互結不符合整個的氣機的變化。如果說下之後這團氣瀰漫在胸中不散,他沒有結住,那麼就是一個梔子豉湯證嘛,心中懊惱反覆顛倒嘛!這個邪氣散漫在胸中不散,也不結,也不散開,它就是客在胸中,那麼你拿梔子豉湯去吐它,把這個氣吐出來。還有一個發黃,有的說是結於膽汁了、走這個血分了發黃,其實這個所說的發黃,它就是結於整個的人身體當中,這團氣它既沒有完全氤氳地散開,也沒有結住,而是郁住了,郁而發黃嘛,所以黃是中色同時是濕氣。

《內經》中很重要的核心跟大家說一下。咱們打一個比喻,如果大家能夠看到氣團的話,那麼你讀《傷寒論》也好,讀什麼也好,你直接到醫院,直接看看病人,你直接用這個氣的角度或是感知氣的角度整個掃描一下病人。有的練氣功的不是說:這個病人,感覺肝區有團黑氣不散,或者肺氣中這團氣怎麼這麼空虛啊,手一摸或者眼睛一掃他就能發現。他確實有這種能力,你可以說他是站在氣界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他一摸這個督脈,哎呀這個人好不通啊,裡面整個的管道都閉塞了。通過正確的調養療法來治療,這個病才可能好,所以說我們現在當醫生的或者是患者對於整個的慢性病,咱們先說慢性病吧,必須有一個打持久戰的準備,不是投幾劑草藥就好的。你想那草木無情之品,你投幾劑,即便有些血肉有情之品投上幾劑,那怎麼可能馬上去治癒呢?緩解是可以的,那好多陰虛的癥狀,陽虛的癥狀,投了葯就緩解,一劑葯就緩解,但是他反覆的很厲害,不斷地反覆,必須讓病人建立正確的養生觀,這個問題才能得到根本的解決。現在得病已經不是一經一脈的問題了,這是五髒的氣爭,即《內經》上講的「五臟氣爭」,爭是爭奪的爭。《黃帝內經》把這個整團氣用臟腑的方式、五髒的方式分成五份,每一份的氣學的機理和狀態是不一樣的,因為整個的世界是一個多樣性的世界嘛,那麼整個多樣性就產生了一個平衡,這個平衡就是一個中道。但是如果完全中道了,任何事物沒有發展沒有變化了,它就死掉了。所以說分成五個部分,產生了五種變化,也是五種狀態。這五種狀態相生相剋,就形成了我們生機盎然的整個的氣機,它也可以分成四部分、八部分、十部分都可以,就像那個太玄裡面它分成九部分,八卦分成八部分,五行分成五部分。因為人的臟腑是天機所化成的五臟,那我們就用五個部分先來理解。這就是《黃帝內經》建立基礎的核心的一個段落,所以我希望跟大家認真的來探討。東方生風,南方生熱,北方生寒,西方生燥,中央生土的道理。東方生風,通過左旋理論,事物的生機是產生於東方的。你看太陽東升西落,如果哪天太陽西升東落,咱們就說西方生風。但這裡並不是有人所說的,咱們中國在東方,是接受東南季風的影響所以東方生風,這是把問題看狹隘了。整個的氣團的旋轉就是左旋的旋轉,太陽從東方升起,我們就理解東方生風。西方是不是也是東方生風啊?我可以跟大家說一句,西方的大環境也是東方生風。但是淺層次是西方生風,因為它畢竟受一個地氣的影響。如果說太陽是從西方升起的,咱們也可以說西方生風,這個風不是自然界的風,你可以理解成生機之風。所謂的風生木,就是這種生機,可以理解成大環境的這種生機,產生了木這種生機、向上這種勢態,這就是金木水火土這個木,並不是我們理解的那個樹木生長的木,它指的是借樹木生長的象,來解這個生機從下而上,發升的這種特徵,所以說風生木,那麼其他大家可以自己想像來推。

所謂木生酸,也就是從下往上這種生機,包括一個人創業也是一樣,從下往上爬,創業、讀書都是木氣生長的象徵。那所謂的酸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裡面蘊含著生機,就像咱們嘗那個酸果一樣。大家可以體會一下什麼叫酸,酸味。木生酸直接建立了我們這個五味相用,即五味所用的藥物之理。一個藥物即草藥,無非是一個味、一個形、一個氣,還有包括裡面一個神。那麼其中味是佔了一項,比如你嘗白芍是酸的,白芍就有東方生長之氣在裡面。為什麼是酸的呢,大家體味一下,你拿一個放在舌頭上,烏梅也好啊,芍藥也好啊,木瓜也好啊,醋也好啊,石榴也好啊,你嘗一下這個酸的味道,對你這個味蕾或者對你舌頭是什麼的一種影響,這種影響我們命名為酸,那就是對整個氣團的影響。木生酸,酸生肝,這個酸在我們用藥的味上(用味來揣摩整個的藥物的機理)起了重要的作用。一個形,一個味,一個氣,一個神,這四個是你把握藥性的關鍵。所謂木生酸,就是關鍵性的藥物的指導理論在此。酸生肝,其實他所說的生啊就是互通的意思,這種酸的生長之氣在我們臟腑當中形成了肝氣。我們原先講過肝主開,主生長嘛,從下面生長上來需要肝氣。草木生也柔脆,人之生也柔弱,大家用這個象,就是這種勢態去理解什麼叫做酸生肝。看一看未熟的很多的瓜果梨桃為什麼是酸的,性味為什麼是酸的,大家仔細去品味,酸到嘴裡會產生一種什麼感覺。所謂的肝生酸呢,通過肝就建立了整個的五臟體系,這又是一綹。那麼如何指導我們對五髒的認識,直接就說出來了,東方生風,這種生機用木來表示,同時它裡面的味,什麼叫做味啊,味就是體,就它本來所具有的性質叫做體。什麼叫用啊,它想去的地方,它想形成的叫用。我記得上幾次講過一個比喻,兩個人,一個在樓上,一個在樓下,互相對視喊話,那麼樓上人的體就在上,而用在下。因為他在上邊而向下瞅;就是他體上而用下。下邊人呢,在下而向上瞅,體在下而用在上。這個大家一定要分清楚!在以後這個《內經》原文當中也好,臨床實踐當中啊這裡面層出不窮,體用的問題,你只要記住這兩個人的關係就不會搞混了。那麼以酸體又稟的這種生機形成了你的肝臟,這個氣機啊,化而成形嘛,出了這個肝嘛,這個大家一定要形成這種思考。

那麼肝怎麼生出筋來了?所謂肝生筋呢,淫氣於筋,什麼叫淫氣啊,這個淫呢,三點水這個淫,它是當浸淫講,過度了。或者你當流動講,流出去了,叫做淫。淫雨霏霏嘛,這個雨不停地下,下過頭了,天天下,這叫淫,古人對淫是這樣來解釋的。那麼肝淫氣於筋的意思,肝生筋嘛,肝這種以酸體生用這種狀態,這種氣機啊,它要發用於四肢嘛,它就是中央政府嘛,肝你可以理解成中央政府,那個筋就是地方政府,你得用嘛,不可能是這種升發的這種氣機只存在肝中嘛,如果只存在肝中其它沒有生機了,不就完了嘛。所以它必須建立自己的地方政府,它就走筋這條線建立。筋者勁也,筋者聚也,肝者肝體為聚嘛,聚而開,筋就主開合,人的四肢才能動,有了骨頭在那兒立住,筋一貼上去人就能動起來,這種生機之動,不要思考其它的解釋,這就是肝生筋的道理。筋上有病你找這個肝,比如筋失養了,是由於肝陰血不足,那你趕快補肝,肝足了,淫氣於筋,筋就好了。這個就是一個中央和地方的關係。

那筋生心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肝生心。心的生機往上走,它不能總升,升到一定程度就開始為用了。就像是當官一樣,一直謀劃著當官,當了官就得用官;掙了錢就得花錢,心就是乾花錢的事。它通過什麼呢,肝和心是通過這個筋,可以理解為通過這個傳輸媒介,把這個氣從生機轉為動機,生而動,變成心氣,才能為身體之用。萬物不可以只生,生了要用,用了要衰,衰了要養,這是一條線。首先第一條,肝的很多內脈通於目,但不是十二經脈。這個具體我不想多講。第二點,肝藏魂,魂性,魂開於目。你的眼光灑在哪兒,都是有這個魂氣所攝。你也可以理解成神氣所攝。比如說兩個人對眼兒,眼光相對,象刀一樣,如果一方的神氣弱,那麼他會覺得眼睛受到了刺傷,而躲開對方的視線。這個在西醫上就是一個病名,我忘了什麼病名了,總之就是說不敢跟別人對視。現在很多人都不敢。你神氣弱,魂氣、肝氣不足的人都不敢跟別人對視,對視以後受到對方神魂之氣所逼,就會明顯感覺一種侵擾。為什麼一定要看著對方的眼神呢,比如說兩個戀人呢,他就是魂神相交。肝中藏魂,這種魂開竅於眼,並且有內脈啊氣血脈開於眼,所以說眼澀的人肝血不好,肝藏血。現在很多上班的,眼睛澀來澀去的,你滴眼藥水不管用,我建議大家不要去滴眼藥水,形成依賴,就像嘴上塗唇膏一樣,老塗那個唇膏,嘴唇自己就不做主了。他覺得天天有人塗它,時間一長了不塗都不行。眼藥水也一樣,天天滴那個亮眼啊明目啊那些東西對眼睛都不好。你多做些鍛煉,使氣血充沛,血注於目自然眼睛不幹澀,並且減少用眼,這是解決眼澀的根本療法。在體為筋它淫氣在筋,在臟為肝,這種生機藏於肝中,形成肝體而為肝所用。咱們講了在味為酸,那麼這裡面,在色為蒼,蒼是什麼色呢,是青色,就是青青這種生機之色,這個沒有什麼不好解釋的。在音為角,角徴宮商羽嘛,你可以理解木鼓敲擊的聲音,就是《黃帝內經》所講的五音的角音,有種生機向上的這種勢態。那麼下面,在聲為呼,為什麼是呼呢?是生機由口中呼出,你看我們辦一件事奔走呼籲,呼是吐,生機是向外,吐露生機,所以是呼。在變動為握,為什麼握啊,什麼叫變動啊?所說的變動啊,就是相反的。筋主伸,主變動,肝淫氣於筋,這個筋主動作。拳打出去是它的常,拳收回來,握固,就是它的變動。筋主握也可以這樣來理解,你看很多角弓反張啊,或者很多瘈瘲,就是那種抽搐啊,這些癥狀都與筋有關係。筋縮縮了,大筋軟短,小筋弛張,肝主聚,氣一下子聚在一起了,氣不散,那不就是握嘛。人團成一團,四逆證,這樣呢都叫握,都可以理解成握。並不一定是手這個握。他是用手這個握來形象的比喻你這種氣聚而出現變動的握,環抱,你可以理解成環抱,或者叫做四逆。

在竅為目,我們剛才說了。在味為酸也講了,為什麼在志為怒呢?其實肝貴條達,很早之前我們講過「怒放」,你必須通過這個努力向上,什麼叫努力向上啊,努和怒是相諧的,這個怒是肝氣向上的一種表現,他如果不靠這個努力,這種怒氣是不可能推動整個的氣機向上開展,所以說在志為怒。什麼叫做志啊,志就是向,就是用,就是想,它想幹什麼,只不過這個想他很短暫,志很長久,他可能十年二十年都是這個志,長久嚮往的是什麼,或者說它的本質的一個特徵,這個叫做志。所以說這個志字心在下嘛。你看這個魂魄意志,這個志藏在腎中,腎堅閉不出啊,使這個志長久存在,就是一種志向,你就理解成志向就可以了。它的志向就是怒,向上嘛,就要掙脫,就要生機,就要升發。如果說是大怒,大怒直接攜帶著底下的用力過強了,你這肝氣用力過強,所以說這個怒就能傷肝嘛。肝志在怒,而怒過了頭那就傷肝了。適當的怒對於肝氣抑鬱的人,你這個憤怒出來,對他整個的肝氣條達非常有幫助。千萬,不是肝硬化的病人不能怒,這個大家一定要理解好了。是抑鬱還是過怒,比如說他長期的亢奮不斷地怒這個就不是好現象,比如他從來沒怒過,導致這個抑鬱症,你讓他怒出來反而能收到滿意的療效,直接氣血淤滯在肝中,你讓他發越出來反而好了,這和吐一樣,汗吐下三法的吐是一個道理,把這個邪氣吐出去,鬱氣吐出去,現在很多人他不會怒了,不會怒都抑鬱了,抑鬱了之後肝就硬了。

悲勝怒,什麼意思?悲者氣降也,怒者氣升也。怒是氣升,悲是氣降。其實它的意思就讓你這個氣啊降一降,別太盛了,他只是用這個相反的性情來制你,性情貴在中道嘛,你過上則用下的法治;過散就用收的法治;過於流動就用呆的法治;過於呆則用流動的法治;《黃帝內經》這幾段就是講這個道理。悲也氣下,不僅是恐氣下。你傷悲了,看一看你這個氣是不是塌陷了,所說的悲者氣消,他這個消,往下消散。恐則氣下,那個氣是直接客在下面了,驚恐的使下面精氣、腎精都散了,為什麼人一驚恐萬分,容易二便失禁。

什麼叫筋呢?它就是聚氣嘛,一條聚氣在那呆著,它伸伸縮縮,使你能夠運動起來,沒有這個聚氣,如果是散氣你怎麼能聚集起力量?筋不是指的我們大脖子筋的那種,指的是特別聚集的那種肌肉,你就理解成聚集之氣在整個的身體里的布置就可以了,他是和這個肉相對應的,大家不要理解成生理上的那種筋就可以了。風傷筋,燥勝風,燥氣就是清明之氣,通過這種清明之氣來抑制這個風動之氣,從而避免了筋氣的進一步的受到傷害,大家不要把這個字看死了,不要理解成自然之風是怎麼傷到人身體的這個筋脈的。

下面酸傷筋,也就是筋聚之氣過用,又傷了筋了。我估計這地方是不是有衍文呢或是怎麼回事,咱們就這樣來理解吧。酸傷筋,辛勝酸。它無非是想來解釋這個過用和用對方的這個氣來抑制這個過用,從而保住這個肝體和這個筋用。肝你可以理解成肝以聚為體,以散為用,以酸為體,以辛為用,肝以自己為體,以筋為用。什麼都是兩方面的嘛,有一體就有一用。有一個正面就有一個反面,任何事物都是流轉的,沒有說停在那兒不動的,大家要記住啊。身體內所有的氣機都是生長壯老已的,不斷地在人體上流轉、遷變,他不會停在一個地方不動的。迎風流淚。《內經》上經常講邪氣所客,邪氣客在哪兒,化寒或者化熱。

第六課陰陽應象大論

《黃帝內經》的一個眼目,非常重要的一塊,它奠定了整個五臟配屬的理論基礎,整個的五臟生成,五臟分類的標準和匹配,在這五段簡短的文字當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如果對這幾段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這個中醫不可能登堂入室,所以說大家一定要重視這幾段話的涵義。我不知道中醫院校他是怎麼來講這幾段的,但是咱們從氣學中醫的角度來講,因為我記得已經做了很多鋪墊了,比如說給大家講的十二屬相是怎麼用氣學來理解的,包括講《難經》前半部分的時候引入了一些氣學的理論,包括氣學中醫的幾大原則,我覺得如果一直聽下來的話應該能有一定的認識。「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那麼這一段大家有沒有願意來探討的?上次我好像作了個提議,如果能固定下來一些人就好了,這樣可以有一個連貫性和一個有的放矢嘛。

爐子和暖氣,暖氣是熱水產生的熱,而爐子它是火而產生的熱,這有本質的區別,咱們可以說,如果說講輻射來講,爐子的輻射,它潛在的輻射,它不同層面的輻射,它都體現陽性的性質,象太陽一樣,而暖氣它只是一個熱水它的一個簡單的幅射,它的後勁和爐子可以說完全沒有辦法來比,而且暖氣裡面是曖水嘛,曖水最高是100度。你想爐子裡面的溫度是多少度?它雖然說造成的室溫比如說是25度,暖氣也是25度,但後面背景輻射可完全不一樣啊,爐子是拿上千度的溫度去作背景輻射的,你這個暖氣撐死了是100度作背景輻射的,那能一樣嘛。所以說和那白熾燈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說你用暖氣來取暖呀,你感覺不出爐子的感覺來,所以說爐子是陽氣,而曖氣它只是熱,不是陽氣,你也可以管它叫陰火吧,因為都屬水嘛。那麼回頭我們接著再說這個爐子,大家說說爐子的功效吧,除了吃飯取暖外,它的功效是什麼?因為曖,你能感覺到的曖只是25度或者30度,那麼暖氣可以代替,吃飯電磁爐之類的東西可以代替。因為心是能量的聚集,象爐子一樣,有聚集之物才能生出這種生命整個運化之機的關鍵。那麼這裡面用這個苦發,什麼叫發?就是發條一樣它不停地在運動,那麼心臟就是符合這個特點。我們前面講過這人體氣機有四種升降開合嘛,這個心它是一個泵,不斷的輸送能量,是從腎上不斷的輸送能量,一條線是心腎相交的,另一條線呢?是從腎上泵到肝,肝再輸給心,那麼這兩條線保證了心臟能量的足夠運化。黃帝內經》從來沒有說苦是降的,都是苦是發的,苦不是降的,如果心是降的就很難理解了。現代人苦降辛開,就說苦是降的,苦不是降的,關於苦生堅我們下面來講,其它的一些問題,苦不會正(面)來生堅的。咱們先理解整個的心的特點,苦的特點,熱的特點,火的特點,你串在一起你就知道這個整個氣機是一個什麼特點。還有給大家說一下,大家如果學過中醫的話,希望大家一定拋棄一些中醫教材的或者說近代的一些人對中醫基礎的理解。

形界、氣界和神界,我們講的是中間這個界,也就是中醫的本質的特點所在。如果說人家問你了中醫什麼特點呀?中醫有什麼優勢呢?那麼以後如果說我們覺得投緣的話,我們可以說中醫立意在氣界上,世界分三界,整個的存在分三界,氣界、形界和神界。這個物質文明呀,現在探討的主要是形界而沒有涉及到氣界。大家知道量子力學,現在學到量子已經開始慢慢的認識到氣界,物極必反嘛,你這個形界學到一定程度肯定要了解到氣界是怎麼回事。那我們的祖先直接就認識到了氣界,並且中醫就是從氣界過來的,因為人生的時光短暫,這佛教來講得人身難得,只有人他才能聰慧地明理,所以希望大家能共同來研究人生的或者是整個世界的道理。

是用來表述五氣的,那五臟又由五氣化生,那你就知道了五臟和五行的關係了,五臟是升降開合再加一個中間的斡旋,五行也是啊,升降開合,木是升的,火是開的,金是降的,水是合的,中間土是斡旋的。《易經》講「象者像也」、「法則天地,象似日月」,它就是通過觀這個象,知道裡面含什麼氣,氣氣又是相感的,就互相推來推去,同氣相求,雲從龍風從虎嘛,不斷地同氣相求,你就知道了。《易經》當中它不講五行,它講陰陽,講象,六十四卦無非就是六十四個象。臟象,你看咱們管這個臟也叫臟象,就是一個象,成了一個象。這個象你不要去解剖它,你要去理解、認知、感受它。《周易》也好,《黃帝內經》也好,它們表述的語言文字不一樣,但是它後面反映的都是一個東西。大家以後在自己的臨床也好,工作中也好,一定要記住升降開合,這裡頭怎麼去運化流行,其實如果說咱們把這個講完了,大家在臨床上或者說講一些病案也好,一目了然,到時候拿一些他的病案或我的病案都可以跟大家探討一下,一下子你就知道你應該從哪方面來治了,就是五氣嘛,五氣升降開合,再加體用流行,這些東西放進去之後,你就知道什麼病應該怎麼來治了。

第七課 陰陽應象大論

《內經》、《傷寒》都是在氣的層面上來撰文,如果不能從氣學層次來解讀可能有很多地方無法解釋,西醫走的是研究形體的道路,中醫是怎樣來認識高血壓呢?傳統認為是肝陽上亢、肝腎虧虛、肝風內動導致血壓直接上來,其實這樣的認識仍然不能很好的解釋高血壓的成因,肝陽怎麼上亢?肝陽上亢導致氣血上沖難道就是高血壓的表現形式嗎?所有的高血壓有時候表現並不是傳統中醫認為的肝風內動、水不涵木、肝陽上亢亢奮的那種狀態。有很多很沉鬱的病人或者是有寒性體質陰性成分的人,他也高血壓,所以在這一點上不能簡單認為是肝陽上亢或者是肝腎陰虛、肝鬱、心衰諸如此類去和高血壓划上關係。高血壓在輕度的時候不出現眩暈或頭痛的表現,其實高血壓咱們可以這樣解釋,西醫說的血管失去彈性這一點很對,沒有一個很好的血管彈性會導致血壓升高,相當於失去緩衝了。那麼用中醫怎樣來對等高血壓呢?咱們可以這樣,咱們氣學中醫講過人身是一團氣,這團氣周回上下,《易經》裡面有一句話:「周流六虛,變動不居」,什麼意思呢?它說的是這一團生機,周是周回的意思,流是流動的意思,周是整個一周,如環無端上下左右的流動,從開始流到結束,再從結束流到開始,這樣不斷的流叫做周流。六虛是畫六個格,一圈劃分成六個部分,它在這六個部分不斷地流來流去。《易經》是六爻組成,從初爻開始,初爻生,二爻長,三爻變,四爻又上了一個層次,五爻顯,六爻窮,顯是顯居其位,得其位,六爻窮,窮則變,死了又回到初爻,就不斷的在六爻當中變化不已,就叫周流六虛,變動不居,再學氣脈,就能很好的明白經絡的來龍去脈、正邪、起始。之所以產生高血壓,就是因為河床過於淤積,一發洪水或水位一漲就漫堤了,是整個壩處在高水位壓力壓迫上,所以才形成高血壓,這個是關鍵中的關鍵,那麼什麼導致它的不協調,這個問題要詳細來推,但是這一點要明確,跟高血壓掛鉤的中醫氣機的理論指導就是氣脈的不調柔,也就是整個氣機的不調柔,不要生硬的拿中醫辭彙來套高血壓,你要真正的理解氣機的運化規律,你就可以理解高血壓是河堤淤積,現在很多河流都高血壓,黃河是地上河,長江洞庭湖等大小湖泊,也都被農田侵佔或者被建築用地侵佔,這個是關鍵問題,水量一大就發洪水,或者叫做搶險,沒有濕地的保護河床人為地堆積很嚴重,僵硬了,不可能不出現漫堤的情況。《內經》上的話「澀」是難行的意思,整個氣脈行起來很困難,整個氣機堵塞淤積了,氣機板結而僵硬,那麼裡面的氣脈不是脆化就是弱化了,氣學澀,血流不動了,就像河床淤積水流不動了,叫做「氣學澀」,晝不精夜不瞑,白天無精打采,言語錯亂,剛發生的事就忘了,夜不明,到了晚上沒有覺睡,想睡睡不著,剛睡著馬上又醒了,晝不精夜不瞑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整個氣機板結不化了,想乾的幹不了,不想乾的的還來,就像男性得前列腺炎一樣,想撒撒不出來,一撒想停了,但又停不了,幹什麼什麼也不成,不想幹什麼什麼又出亂子。這就由於氣學澀導致的原因,高血壓也是同樣的道理,最典型的就是氣學澀這句話適合高血壓,那麼河水來了,血壓泵過來了,河床受不了了,河水漫於河床之上產生水壓,這個就是高血壓的成因。

如果用西醫的軟化血管、或者利腎,就是利尿,這都是大忌,為什麼呢?第一,氣學澀血管本身僵硬了,要去軟化血管,有的地方僵硬有的地方脆有的地方厚,因為不調了嗎,該厚的不厚,該薄的不薄,這個就是晝不精夜不瞑了嗎,正好相反了,那麼軟化血管,它不管厚薄了,它一致去軟化,就容易導致出血,血管破裂。一利尿,整個元氣、人身之氣給利掉了。「壯者氣血盛,肌肉滑,氣學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肌肉枯,氣學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衛氣內乏,故晝不精而夜不瞑。」大家主要看一下「老者之氣血衰」這樣來理解,「肌肉枯,氣學澀,五臟之氣相搏」,在正常的情況下五臟之氣相生使氣機更旺,那麼不相生了,五臟之氣互相搏戰,相當於內耗了,「其營氣衰少,衛氣內乏」,「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走的越遠知道的越少,背離了中醫原本的精神。「致虛極,守靜篤」的程度,讓這種自然的狀態、生機在一定程度上起主導作用,它自我就調節,因為氣機無非生長化收藏,升降開合,生機是自然產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反而人的舉動和思想,會干擾正常氣機的運轉,所以學中醫和中國傳統文化,一定要知道一點,就是「人機不動,天機自動」,人的機巧之心不起作用了,天然的自然之心就開始起作用,就是現在所說的順乎自然,反之一定要找到一種人為的解決辦法,這個就是頭上安頭,本來有一個腦袋,再找一個腦袋安在這個腦袋上,這不是滑稽可笑嗎?因為人們失去本心,就是自然之性,而一定從外面找這個本心,捨本逐末,所以終極的辦法就是「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觀的這個自然之復,不亂折騰了,身體慢慢就能養好。第二,前面已經說了,「整治脈道,先行河床,再補氣血」,其實一整治就壞了,怎樣整治?是活血化瘀,還是溫通經脈?這要根據個人的情況而定,硬來是不行的,現在有很多高血壓、血管硬化堵塞去活血化瘀,一時蔚為盛行,這種做法正是人為干涉的一種表現,活血化瘀用的是一些大量攻伐的葯,比如說桃仁、丹皮、川芎,這些活血化瘀的葯是善走血分而耗散氣血的,還是前面講的,血管薄就活血化瘀,如果這個人氣血虛是受不了的,所以說一味的活血化瘀會導致不良的治療效果。「致虛極,守靜篤」,並且使整個心神安定,百脈才能慢慢通暢,這種病一定不能急,能不能開方子啊?肯定可以開方子,要根據整個病情特點開方子,但是開方子肯定用藥在緩而不在急,在調而不在攻。其實治病之道也好,養生之道也好,無非幾點,這幾點方向一定要把握正確,盡量少用人為的方法,多用自然的方法去養性安定。高血壓也是類似的道理,就像老子所說的,「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把自己心裡的雜念盡量漸漸拋去,多吃一些好東西,使自己的元氣充足,並不是吃東西使元氣充足,他所說的「實其腹」,主要是培養元氣,不一定是下焦元氣,就是使心慮減少而元氣自增,「弱其志,強其骨」,就是不要再去汲於名利,唯名利是務,不要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榮譽,「強其骨」,多出去鍛煉身體,多做戶外運動,戶外運動的好處是調動整個氣機,要想氣血開暢就要不斷鍛煉,就像部隊要不斷拉練才有戰鬥力,人要不斷出去鍛煉才能有強壯的體魄,不然就像溫室中的花朵一樣,在室內顯得燦爛,出去之後經不起風雨,真正身體好的表面上不是鮮花燦爛,而是神氣內斂,骨弱而筋強。《易經》上所說的「分陰分陽,迭用柔剛」。任何事物都是陰氣和陽氣組成的,須臾不可分,陰氣和陽氣分離就孤絕了,那麼孤陽不長,孤陰不消,迭用柔剛,是一剛一柔的向前推進。這個就是從《易經》角度講氣學運化的規律,這裡就是心而血,血而脾,脾而肉,肉而肺,就是這樣,不斷地體而用,用而體,五臟循環,大家要仔細體會。五臟也是這樣,肺中有五臟,心中亦有五臟,無非氣機是一團氣,只要是一團氣就有升降開合。以至於一個細胞中也有升降開合,舌中有五臟,眼睛中亦有五臟,只是程度多少的問題。這樣就把五臟生成和臟象理論理解活了,理解成一團氣就可以了,任何一部分都是一團氣,但是心氣不獨積於心中,但有兩股氣,咱們舉一個藏,有本藏之氣和流動之氣,本藏之氣相當於留守部隊一樣,就在心臟這裡設防,這叫藏之積秘,藏於藏中,還有藏之清者,留於藏中,藏之濁者,流於藏外,要往外走做交通交流,要流到肺藏中,去填充肺藏,帶給營養和信息,肺藏再推動這個氣去交流,這樣就推出了另一個流動和留守之氣,就是經脈,每一條經脈都有本部之氣和流動之氣,流動之氣就是營衛,本部之氣就是本身的脈氣。這個就是「井滎輸經合」,出流注行入,就是《內經》上講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那個就是講本身脈氣和脈中流動之氣,還有陰陽錯行,都是來講這塊的,只有把整個氣機,體用、氣機流轉,氣機的對待,還有氣機升降開合的特點,這些理解清楚了才能研究經脈,不然把經脈又當成物質的,扎個穴管哪個病,經脈到底在哪怎麼走,又陷入到跡學上。西方是形學,「上工守氣,下工守形」,不要守這些跡和形,應該守神氣所流行出入,經脈和關節都是神氣所流行出入,要看這些東西,不要只看外表形成的這些事物「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聚,炅則腠理開氣泄,憂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周易》講「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嘛,說的是《周易》是不斷變化的,象是不斷變化的,那麼我們整個的氣機也是不斷變化的,寫《黃帝內經》這本書的人就把這個變化分成五,東方一個變化,南方一個變化,中間一個變化,西邊一個變化,北方一個變化,也可以理解為四方都有一個變化,中間這個變化是調和四方變化,它起一個穩定的作用,沒有中間,就沒有四方的交通。

韭菜炒雞蛋、包餃子,麻黃湯啊、桂枝湯啊、小青龍啊、白虎啊、酸棗仁湯啊,還什麼炙甘草湯啊,像《傷寒》雞蛋湯,蘿蔔是紅蘿蔔,不是白蘿蔔。白蘿蔔順氣,紅蘿蔔一樣順氣,你就說白色入肺,肺主肅降,蘿蔔是辣的,尤其是蘿蔔皮,蘿蔔皮辣,他就代表整個的蘿蔔他的性質是微辣的,蘿蔔是辣的,所以說辛者散也,所以順氣,什麼叫順氣呢?順暢瘀滯之氣,什麼東西能順暢瘀滯之氣呢?那只有辛者散也,你把這瘀滯之氣散開,那他就可以達到這個散氣的作用了,順氣的作用了,從來沒有說這個是降氣。蘿蔔很脆,而且很硬,它又不像鍋巴似的一咬,嘎嘣碎了,散開了,到嘴裡都是麵糊,你吃到肚子里,蘿蔔這個脆勁仍然保存著,很脆很硬而不韌,不堅韌,像甘蔗一樣,大家理解一下,這個東西他能通,你看那個蘿蔔,你仔細瞧,它有一個一個的小孔呢,你把蘿蔔橫截面切開你發現,他有點藕中間那個眼一樣,只不過非常密實,它靠這個輸送水道上下的,就像硬木一樣,這個吃下去之後,它在肚子里一走,尤其在脾胃裡一走,它就能把這個瘀滯的東西給鬆開,所以說蘿蔔有疏的作用,疏當疏散講,這個是蘿蔔的兩大特性,導致能順氣,一定大家要體會清楚啊。這象者像也,摸脈是直接體會到的,這蘿蔔也是直接體會到的一個從它的味上,一個從它的質上,決定了它有良好的順氣,而且還不傷人,它不辣,不像辣椒那樣辣,也不硬,而且也好消化,所以說蘿蔔作為一個食物,冬吃蘿蔔夏吃薑嘛,蘿蔔順氣,凡是肝鬱氣滯的人或者說脾胃有泛酸這方面的,你就是盡量地吃蘿蔔,第一吃燉蘿蔔,喝蘿蔔湯,第二吃生蘿蔔你不管是白蘿蔔也好,紅心蘿蔔也好,你就盡情地吃。腸胃不好,腸道不好的有便秘的,蘿蔔是非常好的一個食物。白糖寒性,紅糖溫性,應該是從這方面來,紅糖入血分嘛,溫嘛,白糖是寒的嘛,白糖、冰糖、砂糖、白砂糖都是寒的,包括蔗糖,甘蔗裡面擠出的那個糖水都是寒的,喝一些能夠益胃陰嘛,紅糖暖胃。韭菜炒雞蛋,拌蘿蔔條,酸甘蘿蔔條,你到時不試一試,加幾勺糖,加多少醋,加多少蘿蔔,調勻了,你吃一吃,口感如何,湯藥你也開不好。蘿蔔條100克,白糖20克,醋10毫升,拌勻,飯前服,一日三劑。

另一個方子,半夏,白芍,甘草。半夏,以半夏之辛以散之,白芍斂之,甘草緩之,這個我們《傷寒里》有呢,白芍甘草湯嘛,先是桂枝甘草以升之,通經脈,然後白芍甘草以養陰,甘草白芍嘛,那邊有一個傷寒方子啊,開篇的,沒有幾頁就有的,這個方子就很不錯了,半夏以散結,前面不是說心下有瘀結嘛,半夏以散之,那散不能散過頭了,用白芍以收之,益胃陰,甘草以緩之,這個就是一個很不錯的一個方子,甘草又制了半夏的毒,那麼如果半夏,因為它有毒嘛,現在我們用制半夏,無所謂了,如果說,古代的生半夏,那配以薑汁,那變成了半夏薑汁芍藥甘草,那這就是一個很不錯的一個方子,那這個大家就有了一個指導原則,通過《黃帝內經》的辛以散之,甘以緩之,酸以收之這個原則去為我們開方做一個理論指導,方子應該是這樣開出來的。那這裡面因為我們這個肝脾不調,又有痞悶又有鬱熱,那他這個半夏白芍甘草,這裡面比如說有熱,再加3克黃連,這樣這方子就很完整了,再加生薑和黃連那就很完整了。

個山楂粳米和雞內金,那咱們現在治這個病吶,只是仿照上面的蘿蔔白糖醋來做的,並沒有說讓大家去任意去發揮去,我能看出的是,粳米應該是白糖,粳米緩嘛,山楂是酸的,那是醋,那雞內金是蘿蔔,這也可以這樣理解,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大家說一下,看看大家能不能說出來這個方子有問題,有點問題,問題在哪?山楂粳米雞內金,這個方子多少有點問題,但是思路還是對的嘛。雞內金來代替蘿蔔,增強它的順氣的作用,理胃的作用,粳米和白糖可以相對的,這個沒錯,像白虎湯裡面要有粳米一樣,山楂配醋,都是酸的也說得過去,但是這個方子是有問題,這不是治療胃實啊,這肝脾不調,稍微有點火,有點傷陰,胃部不適,治這種症,不是胃實。這個我直接跟大家說吧,你看這個方子,散力不足,沒有散力,蘿蔔辛散的勁兒沒有,這個雞內金它不是散葯,它是磨食的葯,它雖然能夠消食,但是它散力不足。蘿蔔順氣能到肝上,但雞內金絕順不到肝上的氣,理氣的作用不強,如果說你把雞內金換成陳皮都好,這一點去,換成、香櫞、橘皮,這些你都可以換一下,就說那些理氣的葯嘛,佛手啊這些都可以換,但是這不能用雞內金,因為沒有散嘛,辛以散之這個力量沒有,這是第一。第二這個山楂它是消化食物的,尤其是肉質的食物,但是它對這個益肝陰吶,益胃陰吶,酸甘化陰,它效果不好,比如山楂跟粳米相配煮出來之後,酸甘化陰的效果遠遠不如白芍,哪怕你加烏梅都要比山楂要強,加酸梅什麼的都要好,山楂它這個酸性啊對益肝陰效果。

鬱金、柴胡、玄參,炒白朮、柴胡、人蔘。你看這個白朮當什麼呢?當蘿蔔?這個也不對這也不對,你這沒有酸甘化陰的味道了,咱們說過你那個喝上去之後這種感覺沒有,必須酸甘化陰。所以說跟大家說一下,很多治肝硬化的,肝脾不調的,必須酸甘化陰,甘草白芍首選,你加麥冬、玉竹、黃精都可以,白芍是首選啊,跟大家說而且人蔘它是補氣的,它那個不滋陰,它只有跟那個陰葯配合它才滋陰,你跟陽葯配合,它這個益陽,但是單用它,尤其是跟白朮柴胡只是益氣,它沒有這酸甘的勁兒了。柴胡也不對,柴胡白朮這塊就不對,在咱們上面來說,那醋勁兒、糖勁兒都沒有這裡面,糖不能是人蔘啊,跟大家說一下,這個糖它偏陰性的,你還不如糖是麥冬更好一些,辛甘發散為陽,酸甘,斂為陰,這兩個是有區別的。

白芍枳實是對的,這枳實是蘿蔔,白芍蘿蔔,你這個病人吃了,如果說量稍微大一些,有便溏的可能,你這個沒留在中焦,還缺一味中焦甘緩的葯,這跟大家說。下面有了,加白朮,加白朮你酸甘化不了陰,白朮屬陽,白朮跟白芍相配化不了陰,你哪怕白芍枳實加麥冬甘草都好,玉竹、黃精哪怕加山藥都可以啊。跟大家說一下,這白芍枳實加白朮不對。

白芍甘草桂枝,你這個桂枝它是通陽,它不能散吶,沒有理氣的作用。白芍、甘草,加枳實可以,加陳皮、佛手、香櫞、荔枝殼都可以。

芍藥甘草石膏,這石膏,石膏清胃火,這個可以用,後面你可以有甘草,石膏配粳米也好一些,沒有散的葯,加一味散的葯,加陳皮3克可以,理一下氣,芍藥甘草石膏都收在一起了,你必須理一下氣。

醋柴胡也不行,醋柴胡雖然拿柴胡這個味兒,就那麼一點兒嘛,量不夠,現在醋柴胡你看看,哪有正經的醋柴胡,醋都不是正經的醋,醋柴胡更不是正經的醋柴胡了,你還不如加柴胡白芍呢,治肝經的葯,白芍必不可少,白芍的味兒是正酸味兒,入肝經補肝脾,非常好,缺一不可,不可或缺。加薄荷可以,加薄荷再散一下可以,陳皮理下氣,薄荷再散一下可以。還有桑葚、麥冬、甘草。一個治養胃陰可以,這個桑葚麥冬甘草養胃陰好,但是你這個只養胃陰吶,開方吶,不能有陰無陽,你必須加點調和運化的葯,哪怕你再加白朮都可以。桑葚麥冬甘草,加陳皮,加薄荷都可以。

《傷寒論》的方子,烏梅、杏仁、甘草,這個杏仁不走胃經啊,這個方子,你要治咳嗽可以,杏仁、甘草,這個杏仁啊開肺,但是開不到皮毛,你要用麻黃來接著往外開,開到皮毛,所以說麻黃杏仁要相配,然後呢,由於不能過開嘛,所以要用烏梅、五味子之類的收一下,芍藥收一下,甘草調一下嘛,緩一下,不要太急,不然你這個麻黃的毒性就發出來了。

一些修身養性、明心見性的書,然後再來學中醫,如果說有機會的話,我會給大家把那方面,怎麼融入到中醫,還有看病救人方面告訴大家,應該怎麼來走這條路。因為畢竟現在歧路太多了嘛。因為我感覺前幾次大家聽得沒有太大感覺,所以說今天拿出整堂課時間給大家講一下臨床和一些切實的一些小例子,你就知道了上次咱們講的那些東西有多麼重要,行了就這樣吧。

陰陽應像大論

所謂的中央生濕,這個濕我們學中醫都知道風寒暑濕燥火,喜怒憂思恐驚,這都再熟悉不過了,我好像看過教材關於濕的一些解釋,忘了是怎麼解釋的,大家說一下教材怎麼解釋的,大家打一下吧,我再從氣團的角度講一下濕的概念。熱好理解,就是發熱嘛,風也好理解,就是吹拂的狀態。濕怎麼理解呢,濕有生理的濕和病理的濕兩種,體內要有濕,如果沒有濕那就燥化了,對身體也不好,如果病理的濕就是氣機凝滯,也不好。如果大家沒人打教材的解釋,我就從氣團的角度來解釋一下。所謂濕,它指的就是一團緩和之氣,我們知道脾是生濕的,升清降濁嘛,濕也可以理解成空氣中濕潤的環境,如果說完全燥的話就沒有生機了,所以必須在濕中體現生機,濕,可以理解成緩和流暢而有生機之氣,這就是生理的濕或者叫五行之濕或正濕,而不是寒暑燥濕風火之濕,正濕之氣是緩和流暢而又有生機。

緩和代表濕的第一屬性,它不急不烈,沒有偏激而是緩緩和和的。咱們知道脾主濕,也就是說的脾的緩和之氣,所以說脾病無急症嘛,《傷寒論》上也有嘛,太陰病都不是非常急性的,因為太陰經或者脾臟稟的就是緩和之氣,它和肝氣是相對應的,肝氣是急的,急勁之氣,急而強勁,脾始終是緩和之氣,所以能徐徐的導清氣上蒸,即便是脾虛導致的慢驚風那麼也是慢驚風,它也不是急驚風,急驚風一般是肝氣勁急之氣導致的,所以脾氣主緩,這是濕氣的第一要義,濕者緩也,這個大家一定要深刻的印在腦子裡,不然的話後面的關於脾證沒辦法進行了。你看我們說一個人的脾氣好,不急不燥,穩穩噹噹,這是脾氣好的表現。反之說的脾氣急,那麼不是脾氣急,而是肝氣急,是因為脾氣虛而表現的肝氣急,是脾虛而肝旺的表現,還有凡是脾氣緩和的人一般都可以做到心寬體胖,脾主肌肉嘛,它把緩和之氣流動到四肢,因為急是筋,緩是肉。如果說這人一身懶肉就是這人脾氣過於緩,沒有急氣跟著,渾身就是懶肉,我們沒有說「懶骨、懶筋」的,所以說大家可以好好理解,脾氣是寬厚的、緩和的,代表穩定的。大河緩緩的流動不像小溪一樣嘩啦啦的,這就是緩和而穩定,這個氣緩下來之後啊,他就沒有太多的變化,穩重,所以說要持之以恆做一件事必須脾氣好,這是一個大的前提,脾氣不好很多事情沒有辦法來做,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嘛。凡是做大事都要歷經坎坷磨難的,持之以恆,如果沒有脾氣的緩和穩重之氣,那很難想像的,這就是說脾氣是濕氣的代表,這個濕就是緩和。。

基礎上是這樣說的:濕性重濁,重者沉重、重著之意,為水類,所以濕邪致病多有沉重重濁的感覺,像頭身的沉重,周身困重,四肢酸沉,這說的是狹義的濕,病理的濕,不是生理上的濕,或是正濕,正濕之氣它沒有提。我們在讀《黃帝內經》和五臟辯證的時候就對濕缺乏正面的了解,所以中醫對關於這個濕啊,他這個說法有失妥當,其它的都一樣。比如說不能正確的理解濕的概念,那麼變化成病理的濕或者是不足或者是亢進,都不好理解,不好從根本上把握,這也就是我們學習氣學可以全面把握中醫的一個方面。

濕的第二要義就是流暢、流動。如果僅僅是緩和那麼水滯不行了,則容易生腐,這不符合正濕之氣的本意,正濕之氣的本意是在緩和穩重的基礎上其中必有生機,生機是(),必須流暢,流暢才有生機嘛,流暢和生機是相輔相承,互為因果的,這也就是體現五行中央土氣的決定的作用,土氣不可無,就像脈氣無胃氣則死一樣,在整個的五行當中起到關鍵的穩定的和運轉生機的作用,所以說胃降而脾升,在脾升胃降的過程當中整個的生機流轉,生命流暢地進行,所以說這是濕氣的第二要義,就是流暢和充滿生機。

《內經》上講「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上焦如霧,中焦如漚」我們可以串起來講,食飲之氣入胃,游溢精氣,由脾氣把整個的水氣向上蒸騰,升清嘛,升清就是向上蒸騰精華的營養物質,()這個精微物質我不知道是應付唯物論還是什麼,這個解釋是不妥的,就是飲食,食飲之氣,沒必要再做其它的轉義,一個是食氣一個是飲氣,飲就是喝的水、湯,食就是食物,這些入胃以後經過胃的消化研磨之後,導致這個氣可以被人體所攝入,脾氣帶動整個食飲之氣向上蒸騰,通過心脈和肺的輸布灌溉於全身,沒必要作其他的轉義或過多的解釋,脾升清胃降濁就是升清氣降濁氣,都是氣嘛。中央生濕指的是這個意思,這是濕的兩大要義,一個是緩和,一個是流暢而有生機。「中央生濕,濕生土,」這個土為什麼是濕而土,而不是土而濕呢?土生濕看似可以解釋清楚,但是實際上中央生濕,濕生土是有它的很大的用意的,前面也是這樣的。所謂中央生濕就是中央有這個濕氣、緩和流暢之氣,這個氣在天地當中,尤其在地上,地生五行嘛,化生為土,而不是土化生的濕,這個大家一定要搞清這個關係,先有氣後有形,也就是氣化而成形,濕氣化最大的形是什麼呢,就是濕氣化為土,土包萬物嘛!土氣緩和,土沒有山那麼剛強,也沒有水那麼柔潤,那麼土又無處不在,也就是道者基於土也,大道藏於土中嘛,「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那麼土也一樣,它也幾於道。我們無時不刻不是生活在大地的土壤當中的,受土壤的滋潤和運化,所以說濕氣在天地當中化成土氣。你看當泥土濕潤的時候萬物自生,「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整個都需要土氣的滋潤和孕育,草木生長於土而死於土,龍雷之火藏於土而發於土,金藏於土,火燒盡而成為土,所有的東西都歸於土,所以說《傷寒》中說「土者,萬物之所歸,不復傳。」因為到土這兒了,有緩和之氣,婉轉流暢的化掉了,就不復傳了,如果依然化傳的話那麼可想你的胃氣是多麼弱,所以說在《傷寒》當中也很好的體現了濕土的決定性作用,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以大家在以後開方用藥的時候一定要護胃氣,這也就是李東垣所強調的,一定要保護胃氣。胃氣是其他幾行之所化,並且為其他四行服務,包容而生化之嘛,這就是土偉大的地方,《周易》講「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嘛。我們作為君子要學習這個土,能夠厚德載物,所謂厚德就是說要有淳厚的品德等夠承載萬物,能夠負重,能夠行遠,可以做好多的有益於大家的事情。大家在開方用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子當中一定要有土氣,沒有土氣的方子是不穩定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所謂濕生土,土氣的葯有很多,凡是緩和之氣的都可以說類似有土氣,比如說,有陽土陰土之分嘛,陽土的茯苓、白朮,陰土的麥冬、黃精、山藥,還有甘草、粳米,還有我們所吃的食物都是稟土氣的,都是緩和的,沒有過於偏烈的這種氣,所以說土養萬物,藥方當中大家也應該多開一些土氣渾合的藥方。

中醫是一門體悟之學,只有認真的體會才會真正的了解中醫的精髓,這個別人學不到,你要是說譯成英文或是怎麼地也是不行的,都要靠自己去體會的,我說了大家聽了方方面面的要舉一反三,孔子說了嘛,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一定要觸類旁通,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你能引申才能夠活學活用。

五臟五味體用

五行的主要屬性是辛者散也,金是斂的。他是這樣寫的,我給大家念一下吧,就是開頭這一段,對傳統五味及五行歸屬關係的疑惑,傳統的中醫理論認為味酸屬木,味苦屬火,味甘屬土,味辛屬金,味咸屬水。從功效上來看呢,酸味長於收斂,苦味長於瀉火,甘味長於補益,辛味長於宣散,鹹味長於軟堅,但木的特性主升發、主生長,火的特性主化物、炎上、溫熱,金的特性主收斂、肅殺,土的特性主生化、載物,水的特性主寒涼、滋潤、閉藏。所以除了土的特性較好能說明甘味的功效外,其餘的似乎很難用各自特性來說明藥味的功效,所以說對這種五味配五行的歸屬有一定的質疑,那麼他這個話咱們用很簡單的話大致說一下,他的意思就是酸,這個木性是升達向上的,酸又是收斂的,那麼這兩個酸和木來配,似乎說不太清楚。同樣,金性是收斂的,但是金性所配的辛味,辛味配金嘛,那又是辛辣的,那一辣,辛者散也,那麼和這個金性收斂又是相矛盾的,所以說是南轅北轍嘛。同理吧,這個很多苦味的葯,它有瀉下的功能,如大黃啊之類的葯,但是我們所說的,拿苦味來配火,火是炎上,是溫暖的,那和苦寒之類的大黃之類的葯啊完全又是相反的兩個方向。還有這個咸者軟堅,水是潤下的,但是很多它是怎麼說的?水的特性說的是寒涼溫潤,這個水的特性他沒有說清楚,下面是怎麼說的大家可以就這個文章看一下。但是就這個三個,木性升發而酸味收斂;金性是收斂而這個辛味又是發散;火是炎上的,而苦味又是瀉下的,苦寒之葯瀉下嘛,這個驢唇不對馬嘴了,完全相互不一致了。

《黃帝內經》上所講的酸屬木,它是從這個體上來講的,也就是酸是收斂的嘛,所以說肝它本身狀態是收斂的,所以說酸可以是滋潤本體,因為酸性一般有滋潤的作用嘛,像白芍,它的酸性就是用來滋養肝體的。那麼同理,我們知道桂枝也是入肝的嘛,因為桂枝的辛就是通這個肝用,肝本體是收斂的,狀態收斂的,它想發散,那麼先滋點本體的白芍,然後再加點桂枝的通用,這個就形成了既滋其體又暢其用的一個組合。同理《輔行訣》和《黃帝內經》有閃爍其詞的地方。

體用及望診 好人好保整理

《黃帝內經》說病色要從里往外透著,浮出來,這是病氣外散,如果是往裡入,這是病氣加重。如何看浮和沉,這個很多相法書也說過,但是如果你照著去做,你幾乎做不到,因為色擺在面前,他也沒有一個動作,你怎麼能看出他是往裡沉還是往外浮?所以一般人幾乎不可能看出來,但是既然古書寫了就有他一定的道理,這裡跟大家說一下,道理何在?如果大家照著我這個來做,你先體會兩手間的氣感,並且在這裡經常聽課,我就會慢慢告訴大家如何把這種氣感轉換成更多的應用和自身一些對氣的體會,氣在呼吸當中不斷變化,那麼推己及人,慢慢的你就會體會到別人身上的氣感,先體會自己的,再體會別人的,在體會的過程中你就會知道什麼叫浮和沉,這就是古人和《內經》所說的氣浮出來了,氣沉進去了。為什麼會這樣來說,可以說寫《黃帝內經》的人是有修證的,不然也不會寫出這樣的詞語,這是望色。手色也一樣,掌如噴血,也就是手掌非常紅潤,富含血色,這個人身體健康,反之手色慘白或點點有紅,紅又不能很好的透出來,肯定身體有病,面色一樣,如果色正並有生機,病人多無大病,那你要觀察,病色發於何部,比如發於額頭,一塊紅,這個紅你要仔細觀察他的形態,沉浮、深淺、散聚,有的額頭一塊紅,全散開,有的聚在一塊,又往裡沉,隱隱的裡面泛出紅來。

這個跟大家說一下,凡是額頭有色多主心胸有病,這個我們用全息的理論很好來理解,人的整個面就是人的整個全身,那麼從額頭到眉毛,代表上焦,眼到嘴代表中焦,嘴以下代表下焦,這樣簡單一分。額上有變化當然應在心胸,比如額上有一塊很紅的印記或色斑突出來,不是胎記,你要觀察這塊紅的特點,你不能一看紅就主心中有熱,熱到什麼程度呢?那麼你就不知道了,要看這塊紅首先是聚還是散,聚散大家好理解吧?散開了每一點都有,覆蓋在額頭,聚在一起,就是很凝聚沒有散開,中間單位面積紅色很重。如果是浮主邪氣浮在心胸之表,如果是沉主邪熱之氣沉聚在里,如果他的邊界不是很清楚,或者形態不是很好,主邪氣剛開始起來居無定所,或剛開始變異。,斑深則病深,斑淺則病淺,斑向哪方面蔓延主哪方面氣機紊亂,向病態方面發展,如果有水紋斑,證明有水濕之氣,或者有寒飲,有飲,很多病人有水紋的這種斑,邊界非常清楚,象水潑在紙上印出痕迹,主五臟中有水飲,寒水之氣。。

第十二課 陰陽應像大論

《內經》上也說了,這個甘味其氣小弱,停在中焦,既不能到達上焦,也不能說讓它到達下焦,它需要脾胃的運化才能充裕全身,所以說其氣小弱,小弱就是懦弱的意思,懦弱的代名詞,所以說甘味有緩衝的效果,緩和中間氣機相爭相搏,使它們能夠和緩下來,不至於出現更嚴重的變亂,所以說我們在用藥的時候,一般都要加一些甘味藥用來調和葯,其實就是用和緩的氣使葯氣不至於過烈,不至於過辛、過酸、過苦、過咸,而始終有一個和緩的中和之味。麥冬、芡實、山藥、白朮、茯苓、麥冬、黃精、大棗、粳米、阿膠,像這些葯都是甘味具足的葯,偏於甘淡之味的,所以說像這樣的葯對於我們治病是常用藥,不要用過於辛辣,像乾薑,非常辛辣,所以說乾薑要少擱,不要多擱。《內經》的經典著作,還有這些段落,可能會南轅北轍,要提高一個層次嘛,你肯定首先應該是思維層次上的一個提高,而不是說知道了多少道理,了解了多少事物,那些都沒有實際的意義,思維如果轉變過來了,你就跟古人貼近了,並且自己的思維水平也上了一個台階。你看我們講了這麼長時間,基本上不講解剖和實際的經脈走形,那些都是形跡之事,所以我們來研究的是氣道之學。。

什麼叫「精」?氣之精華者叫「精」,五臟皆有,氣之精華藏在五臟當中嘛,五臟藏而不瀉,喪失五臟之精,同時五臟中又有神用,這表現在依靠這精氣的濡養,使神用能夠向外發用,所以說五臟擁有神,五臟藏五精,五臟化五氣,這個大家一定要把這個搞清楚,不然的話,你這個理解,又到了思則氣結,結則傷脾,那這個是間接法,不是直接法。這個大家可以再考試一下,有什麼不明白的,現在可以提問。

西方生燥,所謂燥的意思啊,它這個燥不是乾燥的意思,當清潔講,清明而潔凈,天空萬里無雲,春和景明,波瀾不驚嘛!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它這個西方生燥啊,燥字就是這個景象,那麼大家仔細理解一下,這可不是口舌乾燥那個燥啊,清明時節雨紛紛嘛,它不是雨紛紛,什麼叫做清明啊,陽氣蒸而在上,小草都發芽了,這個景色也都光鮮了,整個的生機都起來了,天空萬里無雲,碧空如洗,這個叫做燥!一點也既不下雨,也不颳風,政令清明,天下大治!這個就是西方生燥的燥的本意,而並非是我們說的完全的乾燥。如果裡面的神經不切,強行填補牙洞反而會導致以後再有肝火、胃火頂上來之後牙痛不已。如果說很多小的洞這個不好說,因為我不是牙醫嘛,只是給大家提一個建議,任其自然,五臟平均嘛,讓五臟起居有常,它有很強的修復調節能力,因為人生機無限嘛!要給你創造一個有生機的環境,自己去調,不要人為去干預,很多病都是人為干預,越干預越嚴重,干預還不對,這個真是應了一句話,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今天是現在是10點零8分了,肯定講不完了,看看大家有沒有問題,然後留在下一節來講吧,下周繼續吧,大家有問題可以問,因為這個講主要是一個交流嘛。最後補充兩句嘛,如果說沒有好的大夫,就不要治自己的疾病,任其自然效果往往比治出來的效果要好,就這樣吧,大家晚安!

陰陽應象大論弘毅生整理

《內經》不容易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的著眼點、觀察事物的方法不一樣,如果方法不一樣,講解的的跟古人想說的不一樣,所以說我們要想把《內經》講好,首先要有古人的思維方式、人生觀、世界觀和整個對身體的了解,從他們的角度考慮,《黃帝內經》是古人寫得嘛,但是《黃帝內經》的古文相當白話,如果說和《尚書》、《史記》包括《周易》比較一下就明顯能體現出來,《黃帝內經》的古文基本是古代的白話文。

蒸騰向上之氣頂這個宣散之氣,火克金嘛,導致這個肺氣焦滿,不要把皮毛理解成皮毛,理解成宣散之氣就可以了。也可以理解成熱氣在外面包裹著,太熱了,導致著肺氣宣散開闔不利,中暑了嘛。如果「熱」換成「寒」字還能解釋通,寒傷皮毛,寒主收引,寒主收,肺氣主開,開收是不兩立的,肺氣不開而變成收,皮毛主開闔,那就更對了,直接的風寒之氣中於肌表,導致著一個麻黃或者桂枝湯證,也能解釋。要是燥傷皮毛呢,燥和皮毛是本氣,燥是病理上的燥氣,病燥之氣感到皮毛之分了,這個燥不是我們講的清明之氣了,水氣虧少,肺氣失宣,導致整個肺氣通調水道,輸精於皮毛失常,導致皮毛失去營養水分,「秋令燥熱,反傷皮毛」可以這樣來解釋。「寒勝熱」當然是用清熱法來治療。解釋經文的目的主要是把大家氣機的思路打開,能夠有另一種方式來思索。

下面是「辛傷皮毛,苦勝辛」。古人解釋都是從根本來解釋,不要用表象或者間接來解釋,這樣對氣機的理解是沒有意義的,一句話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只要對氣機的理解有幫助,就可以拿來用,如果沒有幫助,他解釋地很完美,你也不要信。「辛傷皮毛」思路是這樣的,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辛氣,第二什麼是皮毛之氣,辛氣指的是生理的辛氣還是病理的辛氣。大家可以這樣來理解,皮毛主收,辛者,散也,咱們吃的很多辣椒都是辛散的,皮主收,毛主開,辛者,散也,所以傷了皮毛。

「苦勝辛」,這個也有問題,在臨床上,如果辛以散之,應該對應酸以收之。辛以散之,苦以發之,辛和苦往往是相須為用的,很多藥方里辛味葯和苦味葯往往是相須為用的,而不是相制而用的,像黃連湯,瀉心湯,有辛味的半夏,有苦味的黃連,這是相須為用的。再重申一下,辛開苦降,這個苦降不是苦的本意,苦是發,是散,是破,苦以發之,苦以破之,降是從中延伸出來的意思。辛以散之,所以五臟和五味還是有差別的,跟大家說一下。有人說「火克金」這個火克金呢,不能這樣來解釋,上次跟大家強調過,五行是方法,不是本質,大家知道了本質,再拿方法去套,就能說清了,一上來就是火克金,那什麼是火,什麼是金呢?火氣是什麼氣,金氣是什麼氣,為什麼相剋?

首先,這裡的辛是辛味的辛,還是一個抽象的辛。肺本來就有兩性,一體一用,體散而用收,辛味本來就是散的,所以肺體是辛味,用是酸味,單拿出一個辛味就是散的,沒有收性,苦又是發性,應收之而用苦味去發,這個怎麼去理解,怎麼就苦味抑制辛味了,這個我不理解,這是從味道來講。如果只是從抽象的概念上來看,這個太好理解了,所以解釋經典的目的,無非是明白後面氣道的道理,如果說經典出現了一些問題,或者是存疑的情況下,咱們盡量地跳過,也可以不斷地回頭彌補。

下面利用二十多分鐘吧,簡單給大家聊點其他的內容吧。首先是關於現在中醫的現狀吧,可以這樣來說,中醫內部都知道,中醫應該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幾千年來可以說是到了這樣生死攸關的時候,這也是我出來給大家講的一個原因吧,我也沒想有什麼很好的效果,只是想把這麼多年的所學、老師教的,跟大家交流一下。中醫之所以衰微如此,幾個原因吧,一個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有生有死嘛,中醫幾千年來不可能是生生不息,有高潮就有低谷,高高低低的,才演化了整個事物,也符合氣機的道理,開闔盈縮嘛,現在到了危亡的時候,也是時運使然。我們講過任何事物,事和物,事當然是現象了,物就是物體,它都是一團氣,現在的中醫之氣簡直是衰微到了極點了,不包括現在市面上的商業炒作,現在可能還都知道中醫,可能到哪天連中醫都不知道了都有可能,有生有滅嘛,這個是第一點,事物生死輪迴的規律。

從微觀來講呢,從西學東漸以來,東方文明的衰微和西方文明的昌盛是對中醫巨大的衝擊,首先衝擊的就是一些最傳統的一些東西,最精華的東西首先面臨著危險,民國時期還是群星璀璨的,從那個時候開始,很多中西貫通的大家,他們當時在學術界引發了一場風暴,這些人可能沒有完全繼承祖先留下的精華,進而把整個學術界引導到另一面,這個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比如胡適、康有為之流,有一定的學術影響。

還有一個就是中醫教育的失敗,在這百年的大環境里中醫教育的嚴重失敗導致碩果僅存的老中醫、老專家們百年之後完全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的一塌糊塗,導致現在出現斷代的危險,基本斷代了,現在完全青黃不接。但是現在中醫院校還是不斷在出人,有句話說中醫院校出來的都是中醫的掘墓人,這話一點也不假,你看看現在學院里有多少相信中醫的你就知道的,出來之後打著中醫的外衣來批判中醫。中醫的這個傳統文化氛圍嚴重失水,導致很多人現在要把中醫復興,要把中醫學起來,但是環境不允許,也沒有這個能力,長養中醫的土地已經嚴重改變了,鹽鹼地種不出麥子來,所以說學中醫是逆勢而為,不是順勢,而且要遇明師,我記得張錫純說了一句話,「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一個盲人引著更多的盲人,大家一起往火坑裡跳,熱情是可嘉的,方法是不對的,我跟很多人說過,學中醫一定在中醫之外,而不在中醫本身,如果一門心思扎在中醫書堆里不放的話,很難有高層次的領悟,中醫來自於傳統的世界觀,人生觀,如果顛倒了世界觀的話中醫很難學,越學就越知道,它是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和對事物理解的必由之路。

如果大家只想成為一名醫生的話,我奉勸大家不要學醫,古時候莊子有句話,「醫門多疾」,醫生的作為使疾病更多了,不是更少了,現在有本書就叫「別讓醫生殺死」,就是說當醫生乾的事往往適得其反,不是使病向愈,而是使病加重,越治越壞,這就是方法不得當了,你治十個病人,八個方法不得當,你想想效果會好嗎?中醫是性命之學,性命要學不好的話當不了醫生。如果你沒有學到家,你就開兩個方子,一個是四君子湯,一個是四物湯,量不要大,都是十克八克的,當安慰劑吃,這個效果往往比學得不深的人開方治病治癒率要高得多,這個不是跟大家開玩笑,如果大家沒有從性命上很好地理解中醫,就是這兩個方子,連桂枝湯都不用。大家想想你學理科,物理化學什麼的,都要學八年十年,才能成為這方面的專家,現在在老師匱乏,環境不具備的情況下,性命之學啊,研究這個生命的結構,生命的由來,沒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功力,當個大夫是不可能的,這個不是頹廢,不是今天要給大家潑瓢冷水,是希望大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怎麼說呢,現在醫院裡,尤其這個西醫沒法再講下去了,大家可能了解很多事情,越感覺大勢所趨,螳臂當車,現在業內如此嘛,我也不是想用這樣的話來打擊大家的心情,只是想讓大家來扎紮實實的學習,因為在陰氣盛陽氣虛的情況下,我們唯一的方法是縮在一起,扎紮實實的學習基本功,沒有別的辦法,你要是想發揚中醫、振興中醫沒有能力。吳儀是中醫的一個堅定的支持者嘛,表面的中醫的環境還不錯,物極必反嘛,但是真正的中醫離我們越來越遠了,這是一個現實情況。你看三七生,他那個文字非常激烈,我很欽佩他敢於呼喊的勇氣和能力,他為什麼言辭那麼激烈呢,有人說了,作人要心氣平和一些,盡量雍容大度,但是三七生看到了一個嚴峻的現實,所以他能爆發出那樣的聲音,寫出那麼多的文章。

還有一點,我直接跟大家說吧,大勢所趨,不可阻擋,比如說這個西化潮流,對物質的追求和精神的喪失,對氣機的迷失、生命的迷茫,大勢所趨,不可遏止,如果沒有大的動亂或變動的話,基本就是這麼發展下去,這個就像成住壞空一樣,很多根本的道理越來越被人們忽視,馳競浮華,張仲景不是說了嘛,大家都去追求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去了,沒有人再去關心底層的現象和道理,老子說的非常好,「眾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昭昭,我獨昏昏。」大家每個人都覺得自己非常聰明,作為一個為道之人,在中醫之路上求索的人,只能大智若愚一樣的生活,這是沒有辦法的。如果說讓中醫的文化、精氣神直接恢復,這個很難,表面的都可以恢復,這個我不反對,表面的中醫的春天馬上就來了嘛,但是你讓教材上寫上精氣神這個不太可能,正確精氣神的含義不太現實。

第二個跟大家說一下火神派。可以說這幾年火神派獨樹一幟,從三七生開始,到劉力紅,李可,鮮明地打出了寒涼害人,要用附子乾薑的這面旗幟,其情可嘉,其用可嘆。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既然你打出火神了,咱們中醫講究陰陽平衡,陰平陽秘,講究一陰一陽之謂道,那麼這裡面有問題。寒涼固然傷人,但完全強調火神也有其偏頗之處,這就像朱丹溪一樣,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簡直是滑稽可笑。如果說你糾正當時的時弊倒是可以,但是作為理論的基礎,這個就非常有問題,一陰一陽之謂道,那你把這句話放到哪兒了呢,而且丹溪拿出了很多《內經》的話來解釋,那這是道之賊,把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作為理論,本身這個理論基礎就是不牢固的,所以說遭到後人的詬病。所以說火神論說人有大寒而要用大熱葯加之,也犯了這個問題,以鄭欽安為首的嘛,火神派,不能說他不高明、說他沒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這樣來立論也會遭到後世的詬病,而且現在附子這麼樣用,如果說那天真有西醫反唇相譏,或者中醫內部反唇相譏,這個附子大毒啊,之所以現在用這個附子治病啊,沒有這麼大的危險,那是因為炮製太過,附子之毒盡去,百分之九十九的附子的毒都去了,也就是張飛斷臂,斷了臂的張飛能有它的療效嗎?偶用可以,矯枉過正,如果從理論、從體系上讓所有的學生去學,這個就有問題了,所以說成一派,成一家一定是中正平和、真正參透陰陽之理,而不能是用其一頭而救時偏,這就是朱丹溪的錯誤。言論可以偏激,但是理論要正直。為什麼今天要把這個挑出來,也就是告訴大家一點,學理論要扎紮實實學理論,不要人云亦云,要懂得氣機的道理,什麼叫陰陽,什麼叫五運生成,什麼叫流轉變換,而不是把握了一個火神,把握了一個滋陰,一個溫補,你就是一事而天下畢了。

有人說火神之名是別人外加的,我只說一點,因為前幾天讀了鄭欽安的「醫理真傳」這本書,非常有感觸,開篇就說了一句話,附子硫磺填真陽,附子是什麼葯,在《本經》中附子是毒藥,什麼是真陽呢,真陽是整個人的生命之機,它能用熱和寒來代表嗎?真陽是無形無象的,你用附子這個毒藥來填真陽,我不知道這個用意何在?應該說附子回陽救逆,這個都信,我原先也是附子的崇拜者,我買的基本都是生附子,回家自己爆,爆完切,切完煮,煮完喝,附子通經驅寒第一,這個沒人能比,這個寒當然是實寒了,但是說附子填真陽這個萬萬不可,真陽是生命之機,附子這個毒藥能填這個生命之機嗎?很少有葯能填到這個生命之機上,基本沒有葯能填到生命之機上,附子通經,現在有寒涼者阻塞經脈,用附子去通經,我大大地讚賞,你要說是填真陽,你這是偷梁換柱,首先要把什麼是真陽理解清楚。生薑、附子我不是反對大家用,用的時候不要把這個調門拔得太高,大家以後說這個附子回陽救逆,附子通陽都可以,要說附子填真陽,把附子提個上綱,這個萬萬不可取。而且這個生命之機並非是一個寒熱層次這麼簡單,《黃帝內經》里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好,有機會給大家講講生命之機的幾個層次。前些日子我看見一個病人,明明是一個產後虛,渾身怕冷,拿幾百克的附子往上加,用了一個月身體都受不了了,就回來了。這個火神它有糾時弊的成效,它也會產生弊端。扎紮實實學《內經》,《內經》里從來沒有說是陽有餘陰不足,也沒有說是陰有餘陽不足,你看看《內經》是怎麼說的,核心是抓住《內經》的的理論基礎,其它的只要做一個參考就可以了。

有人說「我吃280克附子,290克乾薑,300克甘草。」請問一下你吃280克附子是什麼反應?如果可能,你可以和我聯繫,我可以寄一些附子過去,你吃黃豆那麼一點,你看有什麼反應,別說280克附子了,北方有些地方能買一些真附子。現在興中醫的是附子,滅中醫的也是附子,哪天附子吃出問題,國家衛生部門把附子查封了,我看以後還用什麼葯,也就是需要通經的病人可以用附子,虛證的人忌用附子。本草經一再強調,上品養命,中品療疾,下品解毒,清楚地說出來了,那麼這麼樣倡導地用附子趨於何為呀,附子是大毒者,只能通關,不能養命,而且現在人得的病都是氣機之弱的病,經絡不通之病、阻滯不通、凝滯不化不是附子可以開通。

陰陽應象大論 天南星整理

「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這個我直接給大家解釋了,寒氣生出了濁氣,熱氣生出了清氣,清氣在下,則生飧泄,這個清當寒講,他這個有些問題,可以這樣解:清氣要不升上來,寒氣凝滯在下,就生了飧泄。濁氣在上生了(月真)脹,濁陰往上拱,拱到陽氣的所在的場所,就生了(月真)脹了、悶了。清陽為天濁陰為地,這個大家都要記住,清陽之氣上升為天,濁氣下降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氣,清陽之氣從上竅而走,濁陰之氣從下竅而歸,清陽之氣從腠理,濁陰之氣從五臟六腑而走。清陽之氣影響四肢,濁陰氣歸於六腑。水氣為陰,火氣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於形,而形歸於氣,像這些話通篇都是在講氣機,大家可以去細心品察這些東西,而且應在人身家庭生活各個方方面面,那麼這個學問最怕有心人。

人身一團氤氳之氣,什麼叫氤氳之氣,蒸那個小籠包,一開蓋水蒸氣騰然而出,散漫在整個鍋的周圍,這個就叫氤氳之氣。大家一定要從這個方面出發,這個氤氳之氣遇到寒凝結成形,成了水珠,受熱氣的熏蒸成了雲氣,所以這個水從凝成冰到蒸為氣,都是三個形態,都是一氣所化,把這個水放在人身中去理解,就慢慢地融匯貫通了。這個氣散者為雲,收者為雨,升者為雲降者為雨,人身也是這一團氣周行變化。

北方生寒,所以北方所指不是真正的北方,而是代指,而是一種勢態,在北半球就應在北方了,在南半球就應了南方生寒,像南極一樣,所以大家不要把這個看實了,所謂寒,什麼叫做寒呢,寒和熱相對,活躍的叫熱,不活躍的叫寒,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寒熱都是人們的感覺,加快分子的運動就是熱,減慢就是寒,這個大家應該可以理解,活躍者為熱,不活躍者為寒,寒生水,熱生火,水火立極代表兩端,是陰陽之徵象,陰陽借水火或者乾坤借水火為用,乾坤為體水火為用,所謂用就是陰陽相濟為用,陰陽不濟不能為用,這一點一定要清楚。不是說指著一物體說是陽,那個物體是陰,實際上可以這麼比喻,但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相隨,孤陽不長孤陰不消,有陽必有陰,有陰必有陽。就在民間中醫論壇貼了一篇文章,說一個什麼事呢?說的是陽長和陰消、陰長和陽消這個是一個理論。應該說陰陽相長,陰陽相消,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印象。

關於水火這個題材很大,我們在這就不多來講寒生水熱生火這個水火是怎麼回事了,主要在以後的細微處給大家介紹,因為講水火的太多,我在這裡就不想再多費口舌了。水生咸,還是這樣,我把主要的講到腎主耳,講到咸生腎,馬上就水生咸,咸生腎,然後咱們一起溝通。關於水生咸,鹹味大家應該有個體會,叫凝澀,我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尤其是早晨,大家吃鹹菜吃多了,會hou嗓子,什麼叫hou嗓子呢?嗓子緊不得勁,這就是咸對人產生了一種很明顯的反應。咸主閉氣,不活躍就沉積、沉鬱、深藏,這就是鹹的特點,凝澀,什麼叫凝?凝固了,因為溫度寒,溫度一降下來所有東西都凝固了,這一點說一下,關於熱脹冷縮,大家體會任何事物都有熱脹冷縮的特點,只是程度不同,活躍的時候每個分子相撞,撞開的空間要大,這叫做脹。寒冷了所有的分子原子凝結了,不動了,相對之間的空間就小,那麼它就縮。北方寒雖然寒但是生之根,水生咸,咸生腎,那麼大家都知道了吧。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這個腎的重要性,大街小巷都要補腎,所以的人都認為自己的腎氣要填充起來,西方人不知道補腎,中國人幾乎家喻戶曉,關於腎是先天之本這個很多書上都有論述,腎是封藏之本,主封藏,你看我們這個體會一下,心腎兩端,腎在下心在上,它是玩的什麼遊戲呢?氣有開合閉,氣閉才能把事物保存下來,氣開這個事物才能生長才能健壯,像種子一樣,一粒種子要永遠閉合,子芽胚胎不生長出來,那麼它可以存活很長時間甚至上千年,這就是保存的能力,並且是生命的延續,這個腎就是這個功能,它是本源是根本,但卻藏在裡面不能顯用,是磐石、是生命之母的象徵。

古代傳統講究冬天養精也就是養封藏之本,很多典型的冬不藏精夏必病溫。所謂的病溫並不是說一定是病了溫病了,而是說冬天藏精不好,使身體素質不佳,免疫力下降,氣血不足,到春天生長不起來,受到外界的干擾和體內伏邪發動而產生了這樣那樣疾病。現在大家家庭都好了么,冬天暖氣給的足對你的整個封藏的過程非常不利,很多蟲子要過冬要蜇伏,蛇了熊了要冬眠,就是要養精蓄銳待明年而發。很多樹木秋天凋落葉子,整個樹的氣機不斷地向下收縮到根部,暫時放棄了外面的繁榮,而選擇了退藏於秘,所謂就是秘密的地方,就是藏精的地方——樹根,所以萬物都懂得向里收澀而促全自己的這一招。胃納很簡單,河流河谷能納冰山上流下來的雪水,納到水裡,這個是胃的有形的納和脾的無形的納。這個胃納以聚,通過聚的形式來納,這個脾納以散,納到有形的氣血而要散布的東西。

無物無聲叫做噦,有些大病壞病也會出現噦,也是脾胃之氣敗絕之後有一種壞症的噦,他也主這個噦,也就是說脾胃不能受納而出現的噦,或者說平時我們脾氣不好老是噯氣,這個也叫做噦。噯氣有兩種,一種是不斷的打嗝那種噯氣,是肝的噯氣,還有一種小噯氣,不斷地來一聲來一聲是脾氣虛,脾氣不轉不能受納的噯氣。古人善於舉例子,他舉了一個典型的例子,不管是從用上還是從體上,這個不分體和用。只要意思表達清楚就行了。心欲軟就可以變動為堅,堅強的堅,正好腎欲堅而為栗是一個對應。你可以說心在變動為堅,堅就是堵住了,不能很好的流通,血管也軟化不了,脆了硬了堵住了。肝變動為脹,不能很好的生髮,去克脾胃,或在那鬱積就變成脹。

陰陽應象大論拎壺蔥整理

「在志為恐」,什麼叫做志呢?你可以認為這個志就是心智的意思,就像我們的情智心智,這是一種心神的變化,所謂恐就是恐懼,人大恐會出現一種什麼氣化的表現呢?我記得跟大家說,神統氣,氣化形,什麼意思呢?就是真正氣的主宰是心神,而不是其他的,所以這樣一來就把我們的心神放在了最重要的位上,讓我們真正可以得到自由的是心,而並非物質是主宰。你看氣已經是非常玄妙了,那麼氣又受心神的主宰,這個心神由誰發出呢?就是由各位發出,那麼我們就有可能做真正的主人,比如突然受到驚嚇恐怖,那麼整個人的氣機是會迅速的改變。他具體發生的過程是這樣的,一個人經歷了大恐的時候,因為我們說恐即嚇嘛,舉了這麼一個很典型的比喻,人驚恐的時候會驚訝,出了兩種情況,第一驚則氣亂,因為恐和驚有一點相似之處,所以驚恐往往放在一起,第二氣機會大動,或者會選擇逃跑或者是躲避或者是藏匿,這個人的形體還沒有行動的時候,由於心神的變化導致整個的氣機提前進入逃跑、藏匿、驚亂的一種狀態,因為腎臟主收藏,這個時候整個的氣機的影響使腎臟中的堅固之氣受到干擾。

說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比如說守軍守住一個山頭,不斷有兵攻上來,所有士兵恐怖想逃跑,那麼這個時候誰是腎臟,你可以說這個保管員或者是兵部藏在地堡中的,或者是一些很精微的一些守軍,這個都可以作為腎臟的一個比喻。那麼他們也會受到這個環境的影響產生恐怖,也有逃脫的可能,大恐之下腎精就會外泄,這是在志為恐,恐傷腎的根本原因,因為恐怖是由里到外的一種情緒活動,並且由於受心神的影響,這個心神發生恐怖想逃,那麼腎精必然有外泄的可能,也就是為什麼人一恐怖二便失禁,腎在下邊主固密主封藏,他能調和二便使二便固密不失,那由於大恐使腎精外泄,腎氣不藏,那麼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的情況,同時氣想逃匿嘛,氣往下走,想鑽嘛想奪路而逃,這個就是恐,那麼驚呢受到了驚嚇,那人在不知道恐怖的情況下還受到驚嚇,不知怎麼回事這個氣四散而逃,你身體的氣四散而逃,這時候氣亂,驚則氣亂,從頭出去啊從後背出去從前胸出去啊,魂魄都嚇跑了嘛,聞風喪膽,魂魄飛揚,都會出現人體的一部分氣越形體而出的情況,從人身形一下子飛躍而出。如果是小的驚嚇恐怖,那飛出去的氣還能夠很快的復歸形體,但有些大的驚嚇恐怖會突然喪失某些人身之氣。古代所說掉了魂,或者得了某些疾病,這有可能是人體某一部分神識或者叫做神氣飛躍體外,不能及時返回。

那麼「思勝恐」,為什麼思勝恐呢?很難理解,難道人恐怖的時候趕緊思考一下人就不恐怖了嗎?這個在一般的理論上來講是解釋不通的。要這樣來解釋:思者氣定,什麼叫思者氣定呢?就是說人在用心思考的時候,必須以氣的寧靜、安定為保障前提,人才能進行深入的思考,或者正式的思考。如果一個人嬉笑怒罵,在鬧市跟人吃喝玩樂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思索。思考能讓氣安定,你讓我定定神想一想,這是一種神和氣的一種相依相存、互為制約、互為促進的一種方式,也即安定了才能有思考的保障,同時思考的時候會使氣安定,恐和驚正好是使氣亂、亡散的一種勢態,這時候就需要思考的安定之氣以安邦定國,也就是說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這個人遇大事沉穩,能夠三思而後行,處亂不驚,這個時候就需要思考的安定之氣作為保障,這個是「思勝恐」的本義。

接下去是「寒傷血」,這個好像是有疑義。有人說是「寒傷骨」,因為北方屬寒嘛,這個寒在血脈、肉皮、骨當中,寒主骨而不主血,但是既然它這樣寫了,我們就先這樣解釋,兩種方式都能解釋通,主要是看你從哪個氣機的角度來說。我們知道氣血異名而同類,這個氣是狹義的氣,是和血相對應的。跟大家說什麼叫做氣,什麼叫做血,這個都是指狹義的,這個氣無形而血有形,氣者清氣化,血者濁氣生,也就是氣為男血為女,氣血是男女象徵。但是氣血同為氣機的組成部分,也就是一個人氣旺、氣衰、氣盛這些呀同時會表現在氣血兩個方面,人不可能氣旺而血衰,也不可能血旺而氣衰,一般都是氣血相互依存的,氣可以化為血,血也可以化為氣,就像男女一樣,男女間是有情有義的,氣血之間也有情有義。我記得《傷寒論》上有一個說是「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榮衛不調嘛,用了一個桂枝湯,使榮衛重新調和。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男的和女的鬧彆扭了,拌嘴仗了,男的不理女的,女的不理男的,男女不交通了。那麼這個時候用桂枝湯去通其脈,它起的作用就是讓男的女的做做遊戲,通過在勞動過程當中或者在活動過程當中做做遊戲,使他們重新建立友好的關係,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榮氣不共衛氣和諧,榮衛就是氣血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

氣是有神的,血是有神的,氣為陽,血為陰,那麼陰和陽遇在一起的時候他們之間會產生感情,陰陽不相離,陰要從陽,陽要從陰,陰陽相追逐,這點非常重要。首先氣要有自己的身份,血也有自己的身份,氣不可能完全歸於血,血也不可能完全歸於氣,但是氣血之間又發生了感應,也就是李白寫了一首詩《蜀道難》中間有一段,「雄飛雌從繞林間」,雄鳥在前面飛,雌鳥在後面跟,繞著林間往來嬉戲,你看那個鳥啊,雌鳥叫一聲,雄鳥叫一聲,互相的應和。我記得《周易》裡面也有一句話,叫「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我記得是中孚二爻的卦,什麼意思呢?「鳴鶴在陰」就是仙鶴在樹蔭里或者在池塘邊,「在陰」就是陰涼處,陰氣所居之處,在那叫,「其子和之」,大鶴在那叫,小鶴跟著叫。「我有好爵」,我有好的吃的,「吾與爾靡之」,我與你共同來分享,這是一個父子之間的感情,大鶴說的是九二,小鶴說的是初九,「鳴鶴在陰」說的是三爻的陰氣,為三爻的陰氣所遮蔽,二爻是得中在中,所以有好爵,好的吃的,好的供養,那跟初爻一起同心同德,共同來吃,它說的是這麼一個象。

因為《周易》講的也是象的一個道理,用在這裡面,跟大家說一下,陰陽都是各從其類而存在,能感應到對方。這個最典型的就是男女相吸的事,男女都會認為對方是自己神往的一個對象,都會產生一定的感應。陰陽是天地所造,孤陰不長,孤陽不生,陰陽相追逐,陰陽相隨這是天之性。那麼有人說戒欲,現在網上還有戒淫說,這個都要辯證的來看。既不能過,也不能完全孤絕,孤絕之後啊,很多事情會發生,天地不生,萬物不化,這個是有問題。但是有一點,如果大家能夠參透陰陽,也就是男的能夠參破自己的男身,女的參破自己的女身,使其不惑於這種陰和陽,那麼可以不在此列。只要你參不破,你仍然是男身,那麼你就有感應女身的這種動意。

好,那麼咱們說了一下氣血,氣血貴於流通而不宜凝滯,也就是氣血要流通開來,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流動的水不會腐化,也不會產生各種惡臭,如果氣血凝滯成為死水一潭,那麼這個就會生出很多腐敗的現象,所以你看大江大河都奔流不息,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它就是體現天地運化的大理,應在人身,《內經》說了人的經水,把人的經脈比作經水,所謂經水就是大河之水,常流之水,而不是下雨積的一點水。人身如天地,人身所有的經脈都要流動不息,生生不已,成為人體整個生機的代表。如果氣血凝滯,那麼積則生弊,就是生變或者生腐。

比如說現在很多上班族,口臭的很多,嘴裡不是味,酸腐、打嗝、噯氣,嚼薄荷口香糖只治標,不治本。這個典型的是中焦氣機、氣血不化,漚而發臭。這個中焦如漚,上焦如霧,下焦如瀆,這個食物漚在那發酵,就會產生一種腐化的臭味。同理,這個氣血漚在人身的中焦也會產生臭而通過口腔而傳達於外,所以說不管你口香糖吃多少,剛吃完這個嘴又臭了,這個治本之法就是使中焦氣機得以運化,運化開了這個口臭立解,馬上就會好。那麼中焦運化是不是簡單的吃些澤蘭、藿香就可以管用的,這個基本上是不管用的,這跟大家說一下。

很多上班族由於長期坐班使其氣機不化,情志不開,達其氣機,這個上班不運動,讓氣運動,有很多口臭的人,爬幾天山之後,中焦氣機一打開,這個口氣非常清新,口中也很清爽。氣血郁滯你讓他做一些戶外運動,調暢氣機,使他性格開朗,這個口臭的毛病也會很快得以緩解,再配以藥物的治療可以達到治本的效果。所以說現在的人身貴在氣血周條,什麼叫做周,什麼叫做條呢?周是能周達全身,條是能條暢而不逆。這個古人講風調雨順,風要調,雨要順,所謂風為陽,雨為陰,風吹萬物,雨潤萬物,那麼有這個風吹拂和雨露的滋潤,萬物生達,百物興焉,這個百物都能長起來。這個道理就是讓我們通過參天地之理,明我們自己的人事,那氣血貴在流通而不貴在凝滯就講到這。

那所謂的「寒傷血」我們只能這樣來解釋,氣血流通要有一種溫暖的環境使氣血流通,如果寒氣襲擊到人體,它能讓人結冰,凝結了,那血貴流通而不貴在凝滯,那麼寒氣使血脈凝結。所以現在很多人得寒痹之症,就是氣血瘀阻,要溫以通之,而不能強行去破血去淤,這個是大忌。我記得《內經》上說了,在水冰地坼的時候,你不要去刨,刨口井都很難,一定要慢慢地去溫化。什麼叫溫化?就是用溫暖之氣不斷地使凝結之氣能夠慢慢的化開,也就是冬天不能動土,必待春天溫暖之後才能動土。

那麼現在很多血淤、寒淤的病症,你去破解這是不對的,人用藥不能用爆破的葯,爆破的葯雖可去邪,但更傷正氣,那麼這時候你要用溫化的葯慢慢溫開。舉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從冰箱拿出來的凍肉,這個時候你要是急性子,想直接用刀去切開、去剁,得要多大的動靜這肉才能剁開,像人體內一個寒凝的腫瘤一樣,那你一定要用破的葯去破掉這個腫瘤,還沒等你破掉你的身體已經受不了了,所以要用溫化之法慢慢的通過時間和藥物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寒凝得解,這個是王道治法。就像冰箱里拿塊凍肉,放在溫暖的地方慢慢地待其化開,而不急於用刀來切,或者拿斧頭來剁。那麼很多人身體長了癌性腫瘤,你只要用吳茱萸湯這樣的葯慢慢地溫化,長時間的調養,腫瘤會自己化掉而不需要加破血動氣的葯去拔苗助長。但是現在很多腫瘤還有一種瘀滯的腫瘤,不僅是寒,還有瘀滯,這種氣血瘀滯的腫瘤就要通過其他調治,使氣機條暢,慢慢的腫瘤也能自化,還有其他的原因導致的就不多講了。新學醫的這個人心很急,但是治病要講究方法,要懂得規律,時候不到,這個病不除。養豬還要夠出欄的天數,強行催之反而適得其反,所以說很多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慢慢下功,但下功的方法、方式要正確。「咸傷血」咸則讓氣血凝滯,凝澀而不通,咸為鹵氣,鹹鹵之氣是阻遏生機的,你看喝海水喝多了對身體也非常不好,而且還容易出現大的問題,這就是咸,那麼多水卻不能喝,也就是真正能給我們提供生存環境的並非是整個地球,而是地球的某個部分,這也證明了水雖然潤萬物,但是對於我們陸地性的人來說,水還是偏於陰性,這點跟大家解釋一下,所謂今集陽之處,皆是生命之所。

你看現在很多電視上的廣告說,第一個是取自哪哪多麼深的深海魚,第二個是水地下幾公里深的礦泉水也好,什麼水也好,跟大家說,如果這樣的水真是從幾公里深的地下采上來的水,勸大家千萬不要喝,這就是極陰之水嘛,喝了對身體沒有任何好處。還有深海魚也盡量不要吃,因為深海魚一般潛藏在很深的海底,一般都秉某種陰氣,你看為什麼深海的魚捕上來就死呢,從物理來解釋就是下面的水壓高,上面的水壓低,上來之後整個細胞就全炸開了。那麼我們氣道的理論,它生在極陰的下面,你放到了陽氣的水面上來,那麼肯定要死。這樣,水裡的是水族,天上飛的是羽族,我們人是裸族,不同的種族只能生活在不同的地界,不能互相交叉。我們能喝的水無非是泉水能喝,大江大河的水能喝,天上降下來的雨水能喝,其他的要真是地下深層的水千萬不要喝。現在商家雖然說是深層的地下水,我估計可能也是自來水,所以喝也無妨。

說到水跟大家說一下,雖然同樣是H2O(水)嘛,但是水跟水差別太大了。從哪流出來的水,不同地域的水,有非常重要的差別。觀其地形之位置,能辨水之善惡,從哪流過來的水,你看這個《傷寒論》上說嘛,用千里之水,什麼是千里之水,就是大江大河之水,黃河、長江的水,淮河的水,海河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和小河中的水氣機是不一樣的,就像在大部隊當過兵的士兵和游擊隊里當過兵的士兵氣質上是不一樣的。我記得第一次跟大家就談過這個氣是有感覺的,在大河混過和在小河混過是不一樣的,不要認為黃河之水和家後面小河溝的水是同一個水,是完全不一樣的。千里奔襲來的水,浩浩蕩蕩,你用那個水滋潤河兩岸受益匪淺。你比如說長江,三峽之前出川和未出川,這個水是截然不一樣的。如果把長江比作一條龍的話,那麼在三峽之前這條龍還是曲曲的,三峽之後撐開約束,整個奔流向海,盡顯長江洋洋洒洒的本色。關於水再說一點,水貴流通,而不貴凝滯和阻斷,既然每滴水是有神的,那麼它形成一條河、一條江同樣是充滿神氣的,左一個大壩,右一個大壩這樣修相當於給江河做了結紮一樣,或者套上了枷鎖,雖然可以取一時之利,但是卻後患無窮,這個後人自有評說,這個就不多說了。

所以說水火,火也一樣,今天就不談火了,因為今天主要是水,觀水性,知人性,知天性,黃河現在可以稱為一條病河,氣息奄奄,黃河主腎,長江主心,可以這樣理解,一個在北方,一個在南方。黃河現在成這樣,可以知道現在整個中國腎氣不足,黃河是根本而不是長江是根本,這個跟大家明確一下。黃土高原厚,代表中國腎氣厚,黃土高原、華北沖積平原土壤那麼厚,所以能有中國這樣的文明產生,四大文明古國都絕了,就中國不絕,根本原因還是在一個地形上。那麼「咸傷血」我們就說到這,凝澀嘛,血貴於流通,太澀了血則不通,所以說吃菜少吃咸,道理就在這。

「甘勝咸」,甘者氣緩,咸者氣凝,緩勝凝,為什麼不用辛呢?這個跟大家說一下,辛者氣開,咸者氣凝,正好一個開,一個凝,正好可以散開這個凝結之氣。問題是這樣的,水火是不兩立的,一個居下,一個居上,不可能是很好的溝通,這兩個人的脾氣是完全的對立,在一起一定是打起來,所以必須靠中間的一個氣機去引導,甘者雖然氣也能開,但開得緩,開得中庸、溫和,這個正好使凝澀之氣流轉開來,而不像辛氣來得那麼猛,那麼直接。什麼事情都貴在婉轉而不貴在生硬,也即我們讓一個向南走的人向北走,我們不能讓他轉180度向北走,而應該讓他先向東南走,再向東走,再向東北走,最後轉到北,因為人都有慣性,你要順著這個慣性慢慢引導,跟趕羊一樣,而不能立即讓他轉彎,大家知道轉彎不能轉銳角,只能轉鈍角,大家也可以從為人師表、待人接物等各個方面去體會。為什麼講有從治,有逆治,對方太強,就不要硬治而從治,就是這個道理,不然一下炸鍋了,你還沒等救他,兩氣相逼,兩敗俱傷,所以一定要用脾氣的和緩,脾是和事老嘛,忍一忍嘛,用脾的調和四氣的作用,如果沒有脾氣在中間調和,這四時之氣終不得到運化,所以形容一個人的個性說他脾氣大,把脾胃抬到一個相對較高的高度來敘述,道理就在這裡。所以說人食五穀雜糧,脾胃一絕氣機乃斷,七天就不行了。咱們五段論氣就講完了,如果沒有問題我們就休息五分鐘.下面我們接著講,關於「燥勝寒」這一段應該是有問題,這可能是有錯誤,所以我們沒有再多做解釋。我們知道寒熱就可以了,寒則熱之,熱則寒之,不能說「寒則燥之」,這個不對。

問:為什麼極寒的東北那麼多厲害的陽葯,熱帶的犀牛角又是寒性的呢?

有很多人會有疑問,我們知道坎中有一個陽,離中有一個陰,萬物有兩性,一個是同性,一個是逆性,也就是說在再昏暗的朝代也有忠臣,而且忠臣更忠,更能表現其忠性,同時又有很多壞人。那麼極寒的地方有很多極寒的葯,同時有很多陽葯,也即任何地方都是陰陽相隨,我們講了陰陽相追逐嘛,有極寒的就有極熱的,有極熱的就有極寒的,往往極寒的地方能產生極熱的葯,極熱的地方也能產生極寒的葯。所以有同性生長的也有逆性而長的。大家上山採藥就知道,陰坡的葯一般都是稟於陰柔之性,稟寒性而生,比如說玉竹、黃精了,象這樣的葯都是生在陰坡,百合也是。而陽坡的葯都稟陽性而生,這是同性。也有逆性,就是陰坡往往能找到極熱的葯,同理在陽坡能找到極寒的葯。譬如西瓜,大熱天的有西瓜,西瓜是逆性的葯,南方的毒蛇也逆性的,椰子逆性所生。

再熱的地方都有熱葯和寒葯,這個是一。第二,這熱帶的犀牛角的寒性應該有個說法,犀牛角象乾卦,長到前面陽盛之所,也就是很多人產生的一個疑問,陽是乾卦,乾為天嘛,是大熱的代表,怎麼會是寒性呢?你看這個牛的角,長在牛的前端,抵出去,按理說它稟著諸陽性而生的,怎麼會是寒性呢?看有沒有人要回答,犀牛的很多行為都是通過犀牛角來完成的,而且顯示它這個陽剛之性,這不都是熱的象徵嗎?那為什幺犀牛角是寒性的呢?頭者諸陽之匯,陽氣所聚,為什麼是寒的呢?

你看我說肝,肝居下位為體,向上升騰之性為陽,這樣可以解釋,那麼犀牛角怎麼來說是體陰而用陽呢?這往往是很多學陰陽的人容易糊塗的一個地方。你看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乾卦為父為天,但也為寒為冰,這不矛盾嗎?寒冰都是水性、陰性,那麼怎麼乾成了為寒為冰呢?這不很奇怪的一個問題嗎?

有人說的陽極生陰,那麼它生出的什麼陰?純陽之體怎麼能弄出陰氣呢?這也不好解釋。還有解釋說犀牛角在頭頂升極而降故涼,還有一個人回答是這樣的,角為骨,水之味,寒性,那如果說角為骨,水之味,寒性,那鹿茸呢?鹿茸也是骨頭長出來的嘛,它是大熱之性,這個是熱的,如果只用骨來解釋,很多方面解釋不通,歷代醫家對這個解釋的都不是很清楚,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個不多解釋。因為學《周易》學八卦,很快你就會有這個疑惑,如果你認真思考了,很快就有這個疑惑。我給大家提一個醒,今天不說這個問題,相當於給大家留一個話題吧,只給大家提一個醒,犀角之寒和黃連、苦參、石膏之寒不是一樣的。

你看有人說了梅花鹿的角是溫的,在頭頂,通督脈,督為諸陽之匯,如果這樣來解釋犀牛角更應該是通督脈,是諸陽之匯嘛,而且梅花鹿的角是長在兩端的嘛,更像兩邊的角,督脈是單脈,你如果說梅花鹿的角通督脈的話,那幺犀牛角更通督脈,那它是諸陽之匯中的匯,就一個角,還有如果說梅花鹿它即便長在兩頭,那水牛角它也是長在兩頭的,同是兩頭的那為什幺一個是寒性一個是熱性?這個作為一個作業吧,為什幺犀牛角、水牛角的角是寒的,而鹿的角是熱的?只給大家提供一條線索,犀牛角的寒跟苦參、黃連、黃芩、大黃之寒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如果說明白了這個道理,大家就可以知道犀牛角之寒真正的功用是什幺。

所以說大家學中醫要刨根問底,你問清楚這個病怎麼回事?應該怎麼治,《黃帝內經》不是說了嗎,昭乎如日醒,窘乎如夜瞑,這人要明白道理就跟大白天在外面走路一樣,這要不明白道理窘迫就像晚上走夜路一樣,所以大家學醫貴明理而不要守一個方子,看人家治病能治好,自己也試著用這個方子上去就治。人身之貴,其機非常微妙靈通,這樣一個工程哪能簡單的就弄明白了,你就修理機器沒有幾年你也不能弄得很好,何況人這部巨大的系統,天生地造的系統,所以說應該把所有的用心放在經典的研習和對物理的探察。

首先大家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犀牛角是不是諸陽之匯,第二個問題,如果是諸陽之匯,它如何具有寒性?還有這個寒性與苦參、黃連、黃芩之寒有哪些不同?

首先是這樣,味是氣的體現,氣不是有氣和味嗎,一聞就聞到的就是氣,是氣的清方面的一個體現,拿到嘴裡一嘗這是味,這是氣濁的方面的一個體現,所以叫做有氣有味。比如我們拿一個川芎一聞,就知道這個氣是芳香、雄壯,那麼桂枝一嘗,甜中帶辣,大黃一嘗是苦的,那麼這就是味,濁性的體現。氣者歸陽,味者歸陰,氣走四肢,味走五臟。所以首先跟大家說一下,因為我們講過什麼叫做味,我記得在五段論第一段就講過了。氣者清,味者濁,所以說嘗這個味道和聞它的氣味是直接去體察這是一股什麼氣,你看我們嘗的甘味的東西,一般情況來說,它都會在某種程度上氣緩,但也有例外,比如說你嘗巴豆,巴豆是淡味的,你不能一嘗是淡味就認為巴豆是氣緩,味只是一方面,要綜合它的各方面的特點來對它的氣作一個概述。

一般甘味者氣緩,鹹味者氣凝,那麼也就是兩團氣嘛,大家做實驗嘛,拿一團緩和的氣放在這,拿一團凝滯的氣放在這,然後兩團氣放在一起,緩和的氣就會慢慢地把凝滯的氣散開,這個就是甘勝鹹的道理。就像一個人,這個人有抑鬱症,閉塞在這兒了叫凝,這個人氣凝,另外一個人緩,緩緩和和的,還愛講個笑話,逗個樂子什麼的,很和暢,這兩個人坐在一起,慢慢地這個和暢的人就把這個凝滯的、有心結的人慢慢地就把心結打開了,雙方一交通,這就是甘勝鹹的道理。因為物質的五臟是由氣化而成,這個味也是氣化而成的,從味推後面氣的特點,由我們的人體攝入之後影響五髒的氣化,從而再反應到五髒的物質上面來。這個我們不管是用藥也好,針灸也好,對人身體的判別也好,都要歸化到氣的層面,不要推到物質的層面,都要看到背後的東西,不要看表面。

問:臟腑有病對味的要求是什麼樣的?是求其本味還是求其對味?。

跟大家說一下,這個臟有病,各求其味以救之,沒什麼可說的,因為都是同氣相投嘛。有人喜歡吃酸的,那麼他肝不好,肝虛。有人喜歡吃辛辣的,他肺的通調機制不好,同理啊,苦的一般不愛吃吧,苦者氣破。

這個還有求其本味還是求其對味,那要看它的體還是用。比如拿肝臟來講,肝者生髮之氣不足,它的用上不足,那麼要用辛味以開之;要是肝臟的體陰不足,要用酸味以補之。這個我記得以前講過體用論,關於五髒的體用說得比較詳細,要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一下當時的錄音來聽一聽,五臟各有陰陽,各有體用,那麼看是體不足、用不足而用其所味,而不能絕對,肝不好就要去吃酸的,這是錯的。這個肺用在收,而體為散,所以若肺用不強則用酸味以收之,肺體不強用辛味以開之。同理,心、腎、脾都是這個道理。

問:酸怎樣影響肝體?

酸味有滋養的作用,對於肝體要用甘淡之酸,而不能是濃郁的酸,所以我們在治病的時候,對於肝體不足的人不能熬一鍋酸得不得了比醋還酸的汁給病人喝,反而會抑制它的陽氣的生長,那要微酸而稍甜,要配出這樣的方子來給病人補他的肝體,滋養他的肝氣的不足,濡潤他的肝體,不能很酸,這跟我們配菜做吃的一樣,加鹹的不能嘗出鹹味來,加甜的不能嘗出甜味來,那麼我們配藥也一樣,加五味子加到幾個,是靠大家加完之後熬出來嘗的,五味子加一把那就過酸了就不好了。所以大家一定要聽明白了,一定要適當、得體,味不能過於辛、酸、苦、甘,這個是治病大法。

五味要化五種氣,這五種氣相互作用,再回頭作用到五髒的物質上,這個是這樣跟大家說一下,肝者氣升,肺者氣降,心者氣開,腎者氣閉,脾者氣緩,那麼從緩急來說肝者氣急,脾者氣緩,肺者氣郭,心者動,而腎者定,這個氣機一動,必然出現這五種氣機,人體也是這樣。味是我們的感官對五味的體會,也就是對氣機的體會,那麼我們吃到酸味的東西會產生一種收斂的感覺,那麼我們把它定義為酸,這辛味的東西到了口腔我們有一種開的感覺,那麼把它定義為辛,吃甜的東西有一種和暢美妙的感覺,把它定義為甜,吃苦的東西有一種想排斥,不舒服的感覺,我們把它定義為苦。咸使我們凝澀,我們吃鹹的東西能齁著嗓子,而且一些時候願意多吃鹹的東西,所以我們把這種感覺定義為咸。

本草當中它所說的五味並非單指我們口舌嘗的味道,而是整體對氣機的理解。比如說石膏,我們嘗肯定嘗不出辛味來,只是冠以辛,古人不僅是站在我們口舌能嘗的這個角度來體察它的氣機,其實給一個辛字就代表這個氣散,那麼給一個酸字那麼代表這個氣是收的,給一個甘字代表氣是緩,給一個咸字代表氣是凝澀,給一個苦字代表氣是破的。一定不要把苦當成降,因為《黃帝內經》里並沒有直接把苦當做降這個說法,降是從苦的另一方面引申而來的,否則無法理解苦配火,你把苦理解是發是破,這個我們以前講過苦為什麼配火,火冉冉向上,發越於外,這苦的性質。因為火在發,發完了才能降,氣才能和順向下,所以說降性是從發性引申而來的。

我們說苦降辛散,這個是一種不能直達本意的表示,因為苦以發之,辛以散之,甘以緩之,咸以凝之,酸以收之,這是五味之正性。你看有黃連以發之,而不是用黃連以降之。心下痞有結,用黃芩以發之,用黃連以破之,然後氣機上下得通順,那麼陽明經自降,清者自升,濁者自降,《內經》中一再強調一點,苦以發之,辛以散之,咸以凝之,甘以緩之,酸以收之,用這個味的正性才能解釋人身氣機的運化、調節,你看《內經》上不是講了嗎,氣上,氣下,氣升,氣降,氣閉,氣開,氣動,氣衰,都是直接從一個氣的角度來解釋,也就是一個全息的人身氣的整體運轉。

問:鹹味能軟堅,怎麼理解這個軟?

這個咱們直接這樣說,它所謂的軟堅,很多氣凝在那之後,因為咸有剛鹵之性,它能腐蝕這個堅硬的東西,不斷地腐蝕使之軟化,這叫做軟,實際上是使它柔軟的意思,它相當於腐蝕,給人它軟了這個感覺。也即凡是治病的時候,鹹味的葯稍微用一下,但不能作為主要的葯去用。胃寒則一定要上溫通的葯使凝滯之氣因溫通而得化,攻堅稍微加咸葯軟之,就像甘淡滲濕一樣,這個滲字反應了甘淡之氣是如何使濕氣開通出一條通路來的,所以中醫上的詞語都非常耐人尋味。

問: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如何理解這個苦堅?

腎欲堅,我們說過腎氣它要堅壁、固守,使精氣能夠守於內,不至於過度的耗散,這是腎堅,堅強固密。那為什麼食苦藥以堅之呢?給個比喻大家就明白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在困苦的環境中不斷培養人堅強的品質,同理推到這也一樣,你稍微吃點苦藥,使氣不至於過度的耗散、發揚,讓它時時知道有一股苦氣使自己不舒服了,它這個氣就容易堅強起來,這就是「急食苦以堅之」的道理。但是在現實當中往往還不是這樣,適度的吃些苦藥對身體是有所裨益的,但是大苦則耗氣血,對身體是沒有好處的,所以你只要意會這個意思就可以了,這就是「急食苦以堅之」的道理。

問:解釋苦以發之,辛以散之?

這個跟大家解釋一下,《黃帝內經》一再強調是苦是發之,辛以散之,必然有它的道理,道理在哪?什麼叫發,什麼叫散?散的作用緩而且有一個通達之性,發就像爆破一樣,手榴彈扔出去這叫發,這個一定要清楚,苦藥象一個小炮彈一樣在你身體里炸開了,吃苦藥使人非常難受,但吃下去之後它不斷地發其氣血,而辛不是,辛通溫散的作用,發者氣急,散者氣緩,而且發和散它們的方向、性質是相似的,所以古人用藥一般是辛、苦之葯並用,譬如很典型的瀉心湯,要用乾薑、半夏以散之,黃芩、黃連以發之,這是苦和發的聯繫。

問:怎麼理解咸軟堅?

所有堅硬的物質它都有破結的作用,只有鹹味的它是軟堅,這個軟堅並非是向內收,將對方的氣收過來,它是有一種鹽滷的消磨、消損、腐蝕,腐蝕這個詞還不是特別恰當,就像給它泡軟了這種感覺一樣,把凝結之氣給它泡軟了。你看黃瓜拿鹽腌一下不就軟了嘛,我只能這樣做一個比喻,但還不是特別恰當,滲透而軟化,可以這樣理解,破堅是直挺挺的去破它,象大黃這樣的,鱉甲、龜板同時有破堅和軟的作用,所以在治療腫瘤方面龜板、鱉甲是好的葯,而且鹹的葯它能深入得很深,咸者稟陰氣而成嘛,龜板、鱉甲、海藻這樣的葯它走得很深,走到水道裡面來,往往一些腫瘤也是長得很深,而它本身又有咸性,能拿軟它,使它鬆動、瓦解,但是不能指望咸性的葯能夠完全地把腫瘤的堅去除,必須要用溫通的葯使氣機流轉,凝滯之氣才能解除,有時候單用溫通的葯往往不能深入到腫瘤的內部,或者說是凝結之氣的內部,鹹味的葯往往能深入到凝結內部,用它腐蝕的一個作用,所以大家治腫瘤,尤其一些在身體內部很深的腫瘤,要多多少少用一些咸凝的葯來輔助治療。

我們配方子很大層面上要對氣機理解,它是一種什麼樣的氣機,這種氣機因什麼情況而生病,氣是過緩了,過鬆弛了,過消耗了,過閉塞了,還是過於外越了,大家要有第一印象,然後再通過五味的配合,因為五味代表五氣,通過配屬來達到能糾正這種偏性的一種氣團,用這種氣團來糾正這種偏性。因為一味甘葯不可能完全對症,所以你需要不斷地配伍,要用桂枝的辛性,桂枝有辛通之性嘛,但是它的溫性不足,所以要加炮姜,炮姜的通性不足,所以要和桂枝相配,又怕傷了陰分,所以要加白芍,酸味和辛味相配合,一個滋其體,一個暢其用,那麼再加上其它藥物的互相折中,配來配去,達到一種調和的氣機的狀態,讓病人服用,去補充病人缺少的那一部份,這是醫生要做的。第二個就是說使這個氣能夠運轉,很多的病不是簡單的不足或者有餘,往往是由於哪氣機不暢導致整個身體失調,那麼你把這個不暢的地方打開,整個的去運轉,因為大氣一轉,其氣乃散,所謂大氣並不是什麼胸氣而是整個人身的大氣,整個大氣應該是周運不息的,突然給堵住了,那麼你把一點打開了整個氣機就又繼續運轉了。

問:老師講的層次神氣形與平時講的人的精氣神是什麼關係?還有請講一下如何正確理解陰陽?

上次我記得有人問過這樣的問題,因為古人不重視形的層次,更注重神和氣,所以他們是講精氣神,沒有把形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來考慮,氣道的精華就在這裡,而現在的人把形看得非常重,所以說神氣形是三個層次,而精氣神啊,氣之精微者為精,有五臟之精,六腑之精,這種精都是氣的精華的凝聚,同時又有五臟之神,六腑之神,這種神啊就是統氣的神,也就是萬神之神,再說有神界的層次,有氣界的層次,有形界的層次,因為今人太重形體了,所以我們把形也拉進來,作為一種層次來表述,古人《內經》不是說了上者守氣,下者守形,一個是守形,一個是守氣,西醫是守形的一個醫學,西醫是在形的層次的理解,這個是一個。

還有正確理解陰陽,陰陽就是讓人們建立一種對待觀,任何一個陰背後都有一個陽,任何一個陽背後都有一個陰,陽出頭了陰就在下面,讓人不要顧此而失彼,用陰陽來闡釋大道,闡釋萬事萬事流轉運行的根本所在,讓大家看到變化的兩個方面,這樣對於我們任何的一舉一動都是一種關照,也是一種自我的反省。有進則有退,有前則有後,我們說做任何一件事情有得和有失,你看我們面向南則背對著北,這就是一個陰陽嘛,陰陽就是一個代詞,不要執其陰也不要執其陽,如果你能夠很清楚的感覺到氣的話,陰陽就可以不用在這裡來講了。大家學中醫不要把陰陽五行放在嘴邊,因為你不知道何者為陰,何者為陽,何者為金木水火土,古人是建立在氣機的基礎之上,不好給它表述,所以冠以陰陽和五行的名號。聽時間長了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們講氣道是不講五行的,也不希望大家用五行的理論來做解釋,那麼是不是我不重視五行呢?我們也重視五行,只是想告訴大家五行背後的氣機,只要大家知道了氣機就能理解什麼叫作五行,而且陰陽不是泛泛而論,必須要經過不斷地實踐和感覺當中去體會陰陽。你看前面我們說氣血,氣離不開血,血離不開氣,氣血相應相隨,如影隨形嘛,這就是陰陽,任何有陰的地方都有陽,沒有說是一團陰氣中間沒有一點陽氣,任何陰氣的背後都是陽氣,任何陽氣的背後也都是陰氣,負陰而抱陽,沖氣為和,陰陽又要和合,這個問題太大了。大家還有沒有其它的問題?要沒有問題咱們就下課了。

犀牛角和鹿角、串講陰陽應象大論五段氣聚、美目大家好,很高興跟大家交流,上次提出一個問題,關於犀牛角為什麼是寒涼的而鹿角是溫熱的?我不知道大家想沒想這問題,上次說首先把這問題探討一下,如果有想發表意見直接上麥也行、打字也行,我記得上次講過不管犀牛角長在前面的,還是長在兩邊的鹿角也好或者是羚羊角也好,幾乎都是諸陽之會,頭角—頭為陽嗎?所有的陽經聚在頭上,有可能對長的角有一定的幫助,大家想一想為何犀牛角是涼的而鹿角是熱的?這涉及到一個很根本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引出一連串的中醫思考、氣學思考的問題來,討論完這個問題把陰陽應象大論五段論串一下,這樣《陰陽應象大論》算了結。

大家是這樣回答的,我直接念出來,「犀角南方離火,鹿是北方寒水;犀角離中一陰,鹿角坎中一陽;角質堅硬銳,形像金,金性寒;水生的犀牛角性寒。」這個問題看似不經意的一個問題,大家沒有仔細思考過,其實暴露出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學中醫不能學到精髓的部分。還有人這麼說的「鹿角形似木,木主條達性溫」,很多外行學中醫覺著「陰陽五行玄之又玄,不好學」,內行人也覺得陰陽五行虛無縹緲,寒熱溫涼不好理解。古人既然把本草傳下來,大家就依照本草屬性來制定,到後來也產生一些爭議,公說公,婆說婆,莫衷一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也沒有辦法來衡量,所以中醫很難學,不管內行也好外行也好,不像計算機或者數學就是一個定理,幾乎沒有二義。但是中醫是不是不能學,這肯定是不是的,中醫講究中醫的學習方法,它的方法既直接又簡單,路走錯了步步錯,大家學中醫不可違背了陰陽五行,寒熱溫涼,如果始終浮在表面不能紮根,所謂紮根就是從根本之性去理解、揣摩,不能紮根只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用些名詞套來套去。還有人是這樣說的「犀牛角在頭的下部,陽中之陰,實質是鼻骨,鼻為肺之竅,聚斂、降之性;鹿角春天脫落生長」。

不知道有沒有學過《周易》,象八卦還知道吧,乾坤震巽坎離艮兌。這樣對大家說一下吧,這首先有沒有不同意角為諸陽之會?我給大家提一個線索,既然大家都不反對頭和角是諸陽之會,那麼大家考慮一個問題,寒熱和陽的關係是什麼?也就是我們通過犀牛角和鹿角(鹿茸)寒熱的比較來闡釋寒熱溫涼的關係。大家再把一個插進來,就是水牛角或者羚羊角,熱極生寒,寒熱溫潤,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陽氣生髮就是熱,陽氣收斂就是寒。大家從寒熱去考慮這樣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本,可以說現在大家的回答接近目標了。只是給大家留一個懸疑,因為這個問題一定要考慮清楚,其實寒熱都是大家的感受,如果沒有感受也沒有寒熱。從物理學的角度寒就是分子運動減慢,熱就是分子運動加快,有個很形象的比喻,熱鬧就是熱,冷清就是寒。

這個我們知道八卦之中坎離代表寒熱——水火嗎,水火寒熱之用,其實上面已經把這個問題揭示出來,我進一步闡釋,有人這樣說:陽氣生髮為熱,陽氣收斂為寒,有兩個層面,一個是狀態的生髮和收斂,陽氣發出來就表現出外熱而里寒,陽氣收斂了可能表現出外寒里熱,我們這樣來理解一團氣,《內經》上說過:「氣聚則熱,氣散則寒」,有氣則熱,無氣則寒,一團氣聚在一起越聚越熱,跟太陽一樣,核聚變越聚越熱,爆炸之後中心溫度、外圍溫度都散失,這就是散,陽氣散則寒,這只是大致來講。

也就是陽氣要生長,表現出很熱,哪熱?主要是外熱,外在的東西熱,那麼裡面就缺失了,剛開始是外面慢慢的熱,裡面慢慢的寒,因為陽氣都跑出來了。大家一定要看清楚寒熱只是一種表象,熱鬧跟冷清用這去理解,陽氣收斂,收斂回來裡面就熱了,外面就寒了。古人說的氣聚,就是氣聚在那,聚的地方就熱,氣沒聚到,單位面積布散就少,只是聚在中間,中間就熱,外面就冷,氣散整個都寒了這是整個寒熱的見證,不知大家理解不?用人來比,一幫朋友聚在一起很熱鬧——氣聚則熱,這些人散到好多屋裡去了——氣散則寒,這是一種,大家要清楚。第二種,為什麼氣生長則熱,氣收藏則寒,還拿這幾個人來比喻,這幾個人從屋子裡向外走的過程中外面逐漸熱起來,這叫氣生長,陽氣生髮,這幾個人慢慢的撤進來外面就冷清了,這叫做陽氣收斂叫寒,這是兩種辯證這就好理解,更簡單的辦法來理解也就是氣用則熱,氣不用則寒,這當然也是說陽氣,陽氣發用則熱,不發用則寒,這最好不用收斂和生長來形容,用發用和不發用來解釋。

《繫辭傳》里有這麼一句話,說陰陽的,乾道其動也直,其靜也專,乾道的陽氣有動靜,動則發用,靜則不發用;陰氣,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陰氣的動和靜。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準確的理解,陰陽是有動靜,不是陽動陰靜,而是陽可以動也可以靜,陰氣可以靜可以動,陽氣可以發用可以不用,陰氣也可以發用可以不用。《易經》上還有一句話「陰陽相道,剛柔相搏,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剛柔大家一定要理解,陽氣可剛可柔,陰氣可剛可柔;把氣比喻成一個人就可以理解,男的可以發脾氣,也可以不發脾氣;女的同樣可以發脾氣也可以不發脾氣,一定要擬人化,也是我們氣學中醫的一大原則,萬物有靈。所以說寒熱只是陰陽的一個屬性,並非寒就是陰,熱就是陽,不要對號入座。

在《周易》當中雖然沒有提及氣學,但是處處是用氣學的思維,實際去理解氣學的規律,我們只有進入氣學或者進入一陰一陽的規律,才能很好的理解古人給我們留下這麼多經典,中醫的實質,不知大家明白不明白寒熱不是陰陽,寒熱是陰陽的屬性,剛柔不是陰陽,也是陰陽的屬性。關於一個陽氣可以剛可以柔,可以寒也可以熱,可以動可以靜,可以聚可以散,可大可小,可收可放。陰也可以。這個大家一定要明白,大家上不上層次就看對陰陽的理解。可以這麼說前面大多數朋友都把寒熱按陰陽來對待,還有陰陽可曲可伸,雲捲雲舒,你把一片雲理解為陽氣或者一片陰氣,一片雲可以捲起來也可以舒展開來,所以說在這一塊通過剛柔動靜寒熱卷舒幫助大家理解剛柔的屬性,這個是非常必要的。而且陰不離陽,陽不離陰,統稱為氣。可以這麼來說,氣可收可散、可動可靜、可剛可柔、可寒可熱,這樣可以更好的來理解氣學,也即是有陽的地方必然有陰,有陰的地方必然有陽,陰陽相錯相離,就像社會的任何角落有男有女,男女錯開就不好了,即便軍隊里也有女兵。不知道大家理解不理解,這是關鍵所在。現在有些人得病怕冷怕熱,其實表現的寒熱並非實際就有寒有熱,如果把寒熱看做陰陽的屬性很快就會跳過寒熱看疾病的本質。

問:什麼是陰陽?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的好,我不知道大家怎麼樣回答陰陽,看有沒有人來回答什麼是陰陽,如果大家知道什麼是陰陽,可以上到更高的一個層次。看看有沒有人來回答什麼叫陰陽,這個問題好像非常大,如果很簡單了,陰陽也不稱其為陰陽了。陽為發散,陰為收斂,動則為陽,氣的生髮與收斂,矛盾的兩個方面,事物的兩面性,相對固體化的就是陰,能量化的就是陽,運動強烈的偏陽,運動柔緩的偏陰,陰陽說明事物具兩方面,世上本無陰與陽,只有一氣生於它,陰陽是氣的狀態,一分為二,相對的兩個事物或事物相對的兩面。還有人回答,陰陽是指性質,比如同是水氣,陽輕輕上升,水蒸氣屬陽;陰重濁下沉,陰潮氣屬陰。大家說的都不錯,基本區分出那些是陰、那些是陽,而且還認為是事物的兩方面。其實對我們直觀的理解陰陽是很有用的,比如前面我們說的動靜、緩急、剛柔、上下、天地、卷舒,這些都是陰陽的兩個方面,還有說是一種物質的兩種表現形式。這些對大家認識陰陽非常有幫助,但都是陰陽的一種屬性,你不能說就是陰陽本身。陽氣生長就是陽,陽氣收斂就是陰,可以這樣說。

我來簡單的說兩句,大家在上面基本上方方面面都涉及到陰陽了,也沒有嚴重的把陽說成陰,把陰說成陽,陰陽在體制上面什麼是陰、什麼是陽不好說,如果一定要有一個定義,可以這樣來說,有了分別就產生陰陽,就像慧能當時說的那樣,風動幡動那個問題,因為人產生分別,我可以拿來套用一下,自己產生分別而有陰陽。可以有這樣一個不恰當的定義,再做一個現實的定義,陰陽其實沒有陰陽,但是有各種陰陽的屬性,就是以上大家談的。所以我們站在屬性上認識陰陽,我們去談論陰陽,不如直接談論陰陽的屬性,對中醫來時說更能方便我們治病。

還有這麼說的一氣本無陰陽,陰陽是認識一氣的工具,這個話談到氣,氣在一定的層次確實是存在的,如果能夠認識氣比直接談陰陽更切實些,我們如果拋開陰陽直接說一氣的剛柔,這個大家好理解了。像青蛙一樣,青蛙一怒了肚子鼓起來——是剛,氣消了是柔,青蛙的一氣是這樣的表現,青蛙往前跳這叫動,青蛙跳完不動了這叫靜,青蛙很著急得想捕到一個蚊子這叫急,捕到以後在那緩慢的吃叫緩,冬眠叫卷,冬眠出來叫舒,青蛙往上跳叫上,青蛙往水裡跳叫下。有人說:「人性本無善惡,一生分別則善惡生、陰陽見。」一樣這個解釋不錯的。一氣的兩儀就是陰陽,陰陽只是儀。這樣大家認識更深刻了,這樣就說到陰陽根本。

接著來說鹿茸,在鹿角生長過程中,前面是鹿茸,後面是不斷的骨質在生長,然後長到極致,這個鹿茸慢慢不再供上血液營養了,這個鹿茸就慢慢乾癟,然後這整個角就角質化的很厲害,那麼這就是咱們這個角,所以說這個是鹿角區別於犀牛角、水牛角、羚羊角最大的一個特性,所有動物都沒有這個能力,只有鹿有這個能力,也就是說骨質的再生,現在醫學不斷來研究它的再生能力來為人們服務。你看西醫啊,他都能夠很好的正視這個問題,從鹿角中發現這個價值來推動整個醫學的前進,而我們學中醫的如果連這點常識都不知道,只知道鹿茸補陽,那就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所以說這個證明了首先一種生命力的旺盛,也就是陽氣的一種發用,這個勁兒非常足,你想想這個骨頭往上生長啊,人最難生長的就是這個骨啊,這個肉剜去一塊兒還能長出來,皮擦破了也能長出來,唯獨骨頭,手指掰掉了,你看手指還能不能長,所以說鹿角最奇特的地方就是鹿角能不斷的生長和脫落。每年大家想一想,那不是說它折斷了再生長出來,而是每年整個的大鹿角就掉下來,重新再頂出一個鹿角來,它生長的過程就是陽氣往外發用的過程。陽氣發用就是熱嘛,那麼這個就是鹿角的熱的所在,關鍵是這個角的生命力太頑強,新陳代謝太好了,這個也可以衍生到其他的植物,哪些植物生長的迅速,那麼它的生機就很旺。我不知道大家了解這個肉蓯蓉和鎖陽沒,這都是補陽的嘛,你看看形狀也能大概有一個了解,那麼好,這個是關於它的發用屬陽,發用屬熱。熱呀,就是陽氣發用外在的表現。

那麼下面我們講一下那個犀牛角、羚羊角和水牛角,諸角啊,這所謂的諸陽之會並不是諸熱之會,如果說諸熱之會的話,那腦袋可能是一個非常熱的地方。雖然這個腦袋,人的頭啊是諸陽之會不避風寒,不怕風寒,但它也不會說是完全的產熱,比其他的地方溫度要高,反而頭部是清涼的地方。你看很多穴位啊,還有天啊,都叫做清天,不叫做熱天,清涼世界。乾為清,為寒,為冰。也就是陽氣在天啊,並沒有表現成熱象,也就是並沒有發熱,這是大陽不熱啊,真正的純陽不熱。這隻有是離啊,離是陰陽相交嘛,發用才熱。離主熱,而乾不熱,三陽不主熱,大陽不熱,陰陽相交產生寒熱。由於它不熱,不熱就寒嘛,表現出不熱之寒,叫做清涼,不能叫做寒,不能叫做陰寒,叫做清涼。所以說你看有人說犀牛角是大寒,有人說是微寒,那麼這裡可以和大家說這個犀牛角的寒哪也可以叫做清涼之寒,這個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真正的諸陽之會,就是這個乾,天,是個清涼的世界,它的陽氣啊沒有表現在寒熱上,而表現在什麼上了呢?而表現在,比如,天表現在它的廣闊,無邊,完全覆蓋大地,或者是清新透明,為尊貴,在上,表現在這方面。同樣,這個角啊,它的陽氣表現在哪個方面呢?它的陽氣表現在它的堅硬和尊貴上,而沒有表現在熱上,這是關鍵所在。這我不知道大家聽明白沒有啊,這犀牛角、羚羊角表現在堅硬和尊貴上,所以說你看啊,這個雄性動物比來比去啊,就比這個角,誰的角好看、強壯、大、堅硬、尊貴,表現在這些方面,而沒有表現在熱上,如果表現在熱上就壞了。鹿茸在生長過程中是熱象,一旦生長停滯了,它的熱象相對來說也要退去很多,所以說完全長成的鹿角不能說是熱了,只有生長著的才熱,所以為什麼用鹿茸啊,只有它生長的過程中才表現了溫熱之性,而一旦停止生長,長成了就不表現這種溫熱之性。而犀角它不會脫落,緩慢的生長過程中不需要這種生髮去催動它,所以說它只顧表現它的堅硬、強勁和尊貴這些。這個大家聽清楚了么?而不像之前哪,大家所說的那樣,來理解這個角的寒和熱。

那麼大家可以看一下《內經》、《本經》啊,關於犀角的功能的描述,我給大家解釋一下,現在醫學把這個犀角啊主要用來清熱、解毒,這是片面的。如果大家想學好《本草》,希望大家認真來讀《本草》經。你看這個犀角苦寒,我不知道犀角苦還是不苦,我沒嘗過,「主治百毒蠱注,邪鬼瘴氣,殺鉤吻鴆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魘寐。久服輕身。生川穀。」不知大家看到我打出來的沒有,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大家不要小瞧這一段文字啊,所謂百毒,為什麼犀角解百毒?因為犀角啊,它具有這個堅硬、強勁和尊貴的這個特性,這毒啊,無非是陰毒陽毒啊,這個都算,所謂毒啊,氣聚狠了就是毒了,太濃了,陰氣太濃,陽氣太濃,偏性太厲害。在這裡面啊,犀角它有避百邪殺鬼魅的功能,這個正好表現了攜陽氣的光明,正氣的乾天吧。這個很多的細菌、病毒一見到太陽的紫外線馬上就死掉了,很多見不得人的事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做的,也就是陽氣有一個消除群陰的功能,這個百毒應該這樣來解釋。蠱注也是,所謂蠱,是蠱惑嘛,就是一種蟲子嘛,注,是流注。還有邪鬼瘴氣,邪是病邪,鬼是鬼氣,瘴是瘴氣。下面所有的都是,殺鉤吻,鉤吻是一種植物,這是劇毒的,鳩當然是,飲鴆止渴,鴆羽嘛,鴆鳥的羽毛是有毒的嘛,還有蛇毒,你看這一串串起來都是百毒,蠱氣,流注,邪氣的流注,邪氣,鬼氣,瘴氣,鉤吻的毒,鴆羽的毒,蛇蟲的毒。所有這些東西啊,都是陰邪之物,那麼,犀牛角啊,秉諸陽之會,有著堅硬,強勁和尊貴的這個特性,足以來殺掉這一切陰邪之物,是這樣來解釋。包括那個除邪,使人不迷惑,不迷惑於什麼呢?使人不迷惑於邪氣。所謂魘寐,就是人身正氣受到了瘴氣的干擾產生的夢魘,寐是睡不醒,陽氣不展,導致睡不醒。消除群陰的能力,這個犀角啊,秉諸陽之會啊。而且犀牛角啊比羚羊角更具尊貴之性,因為它就一個嘛,生在前面,而且大。

這個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很好的跟著我思路在走啊,也就是你要真正讀好中醫,必須改變你整個的世界觀,整個看問題的方法,你才有可能對中醫深入。天地有不正之氣,有正直之氣,有陽光有黑暗,那麼犀角秉諸陽之會,帶著陽光之氣,它可以殺滅一切黑暗。也不能這樣說,它不是殺一切黑暗,能夠解除很多的邪氣。那麼同理凡是有諸陽之會,秉陽氣所居這樣的事物,它都有這種能力,大家可以看本草,凡是秉特異之性、正氣的事物,事也好物也好,都有種能力。所以說古人的《本草》有大量的這樣的描述啊,後人都刪減了,只用它的寒熱和特異性來治病,這是片面的。同時由於這個犀角有堅硬之性,所有堅硬的事物都有破堅的能力,這個大家可以記一下,也可以到《本草》去找,因為之前我沒有做準備嘛,就不給大家去摘抄了,所有堅硬之物都有破堅能力。比如石膏啊,我們只說石膏有清熱的能力,但石膏它是一個石頭啊,凡石頭都能破堅,你就當作破征瘕積聚,只是程度和輕重緩急的問題。那麼犀角它同樣秉著尊貴之性又有強硬之性,當然它有讓各種毒,陰毒陽毒,進入身體的毒立即消散的能力,但是不是用一個犀角就能完全解決呢?這個不是這樣的,因為大將還要有群臣來吸附,也就是說犀角一個獨用也不能解決問題,也不是說這些百毒蠱注,進入身體的有形的一些東西也不是單純的一味犀角可以解決的。即便中了陽毒陰毒也一樣,所以說必須有其他藥物幫輔,比如地黃、金銀花、連翹,必須要這樣的葯來幫輔,才可能共同完成一件事情。那麼還有一點,就是說這犀牛角啊,它是否是清涼的我沒嘗過,如果說有清涼的感覺,那麼它這個陽氣收斂成尊貴堅硬之後啊,這個清涼之感也表現出來,所以它有治大熱的能力。這個熱不是我們所說的三黃黃連黃芩黃柏之證,而是層次更深,有點毒的那種性質,同時要配和其他清熱解毒的葯才能共同取得效果。

問:犀角味苦寒,如何能消除群陰?

它是否苦寒哪,我們暫且不論,因為這個苦寒它並不是味道上的,有說大寒的,有說微寒的,這個消除群陰那,剛才說了,寒不代表陰,你說瘴氣鬼邪,百毒蠱注,這個都是群陰,那你不能說它們是群寒,這個剛才一再強調這個問題嘛,我覺得不需過多做解釋了。

人之氣機有升降出入,葯也有升降之別,而現在有幾人能識?

沒錯,是這樣的。

再看看大家有沒有問題啊,也就是犀角的寒是清涼之寒,如果它沒有強勁尊貴這種性質,那麼它是和薄荷沒有太大區別的,就是這種寒跟三黃黃連黃芩黃柏大黃這種寒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是陽氣收斂留下清涼,另一種是直接的陰氣發用為寒,也就是我們把三黃的寒叫做正寒,因為寒是可以去熱的嘛。有人打出了羚羊角的作用,大家可以看一下,「味咸寒,主明目益氣起陰,(去惡血注下,)辟蠱毒惡鬼不祥,心氣,常不魘寐。」前面先暫且不論,大家看後面,蠱毒惡鬼不祥,安心氣,常不魘寐,這些和犀角的作用是同樣的,具有這種尊貴堅硬之氣,好像缺了個「去惡血注下」吧,然後我們把這個結了。

這樣我把這個犀牛角、羚羊角,還有鹿茸角總結一下,主要想告訴大家一個什麼呢?陽氣發用是熱,不發用是寒,而且陽氣大用不熱,大家只要理解並且能夠以後在臨床理論上思考就可以了,這是第一,第二就是凡是堅硬的東西都有破堅的能力,這第三點,所有尊貴、秉陽氣而生的都有辟百邪的能力,還有一點,就是不用而用的這個寒涼和這個陰氣所結的三黃大黃的苦寒是有本質區別的,大家知道這幾點就可以了。

問:這個羚羊角為什麼有明目的作用?

「主明目益氣起陰,去惡血注下,辟蠱毒惡鬼不祥,安心氣,常不魘寐。久服,強筋骨,輕身。」這個羚羊角我見過,大家可以展開思路來想下,為什麼羚羊角可以明目。這樣吧,這個作為我們下次討論的一個話題吧,因為這個明目又會牽扯出一個問題來。

你看這樣來說吧,羚羊角為什麼明目,我不知道這個是不是來解釋的,還是來解釋惡血注下,清涼血熱,下面又說條達氣機,條達之氣,長而堅硬,生髮之力,以應東方,暢達肝氣明目,熱結用羚羊角,寒結用麻黃。去惡血注下,惡血去,新血生,故明目。陽明者,胃也,為木之母,肝與木有關係,咸寒以補水,水足則目明——陳修園,五臟之精上注於目。這個跟大家說一下啊,像這樣的解釋,包括陳修園這樣的解釋,咸寒以補水,水足則目明也,是不是還有什麼葯是咸寒的,大家這樣來推就知道了,鱉甲是咸寒的吧,龜板是咸寒的,那麼玄參是不是咸寒的?那看看他們是不是明目,然後你就來推這塊就可以了。還有說是不是補水,那生地也是補水的,那是不是生地補了水它也能明目呢?五臟之精上注於目。還有一個回答的,這個回答的我覺得說的過去,透明,內中空,氣可通於上竅。大家要理解兩個問題,什麼叫明目,這個目是什麼?明目代表什麼意思?然後再去直觀的理解羚羊角為什麼能明目,那麼從而引申你說羚羊角明目這個特性是否應用於其他相同特性的植物或者動物上。

你看我可以這樣和大家說,所有堅硬的東西都有破堅的能力,這句話不是空口瞎說的,不止用在犀角,這個《本草》挨篇去翻去,所有堅硬的東西,你看哪個東西堅硬,《本草》後面有沒有兩句破堅的東西,或者這樣的癥結,破堅破惡血,你看有沒有這個能力。基本所有的中品、上品、下品都算上,這個《本經》後面都會多多少少注一個它有破堅的功能,這個沒有什麼好懷疑的,大家可以回去看去,如果是有心人的話。它的所有尊貴的東西都有去百邪的能力,你也可以翻翻本草去看去,也就是如果我們提出一種理論或一種假設的時候,一定是放到任何地方都說得通的。那我不知道為什麼陳修園哪,他在這個地方,是這樣來說這話,他這個非常不負責任。首先大家一定要自己要先攻自己,你攻不動,這個理由有可能站得住腳。咸寒以補水,水足則目明。那麼首先兩點,第一是不是所有補水的都有明目的功能,第二個,是不是所有咸寒的都有明目的功能,他這個如果可以說得通,水足則目明,但是為什麼在羚羊角這兒,它單獨拿出來可以明目,而並沒有在其他的咸寒的或補水的葯當中去單列這條明目的功能,那行,先這樣吧,我們先休息五分鐘吧,然後我把這些串一下吧,利用半個小時串一下吧。

咱們沒有問題的話,我來講最後總結一下《陰陽應象大論》當中的東方生風的五段論,這次拿出相當的時間來講這個五段論,我記得剛開始就跟大家說過,這部分作為學習《內經》的一個眼目,五段論了解了之後,你對氣機有基本的一個掌握,那麼再學習《內經》其他條文可以融會貫通,如果你說學《內經》學地如何如何好,這五段論你不能很好地解釋,也不能說你學中醫學到家了。《內經》中說「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也就是你是否能知道眼目,你知道就像大白天走路一樣,想到哪就可以到哪,你要不知道了就像晚上走路一樣,怎麼走怎麼黑,茫然不知所措。

前兩天有病人跟我反映,她找一個大夫看,她那是個產後風,這個大夫給她開方子,後來我看著方子了,產後出汗,大夫最後用龍骨、牡蠣兩味葯各30克,前面加一個補氣補血的嘛,那補氣補血只是簡單的白朮啊黃芪啊白芍這樣的葯,也沒有加些關鍵性的葯,後來出汗很嚴重嘛,就汗流不止,最後一個方子就加了龍骨牡蠣,我記得我在很早以前跟大家講課的時候就說過,這龍骨牡蠣它不可能收這種產後氣虛血虛這種出汗,為什麼呢?因為虛在有形上,用龍骨牡蠣無形之性去收引它呀,不可能達到目的,這一點就告訴大家什麼意思呢,你一定要知道每味葯的藥性和它的發揮的層次,如果不是一個層面的,它即便有收性也不行,而且有汗勿止汗嘛,瀉而勿止瀉,吐而勿止吐,不要光看現象不抓本質,這個她出汗成那樣,幾乎所有的澀葯你都上了,你這個汗還是止不住,一定要注意疾病的本質而不要去注意它的現象,所以學好這個五段論對我們非常有幫助,而且問題是這個龍骨牡蠣它收的也不是有形的東西,它收的是無形的東西,有機會給大家講一講龍骨牡蠣這個葯啊,亡陽的時候可以用,其他的收澀盡量不要用。

咱們主要來講一下這個五段論呀,我只是給大家串一遍,因為原先都講過了。一氣之變化流行在人身體上,有人說無非水火一團氣,就是一團氣,氣動分陰陽,分對待,它分了五個,也就是東南西北中,一團氣一個軸嘛,一個皮球,是不是它有上下左右,東南西北中間呀,如果平面的來說。那麼這團氣必然有五個屬性,如果分成五份的話,因為五就很有意思,五是合天道的,你看那個花很多都是五瓣,這個是有它的原因,這個原因大家可以回去思考,如果不明白到時可以問我,所以說五行不是白起的,很多事物都是按五這個數來走的,五這個數非常奇妙。那麼既然天道自然,把這個氣分成五份,五份都得佔一個嘛,那麼正好人身運化、自然造化就分成了開合緩急舒,或叫升降開閉和,開合升降和中間的斡旋之氣,也可以叫升降開閉和,和就是中間的和,還有就是和緩的和,這個怎麼叫無所謂,大家能夠理解這種狀態就行,你也可以叫升降開合,咱們這樣吧,就叫升降開合調吧,這個是對它的狀態、它的運動軌跡來說。中間來表現的肝和脾又是一對緩和急的代表,那麼肺也是舒氣的代表,這裡面心就是開氣的代表,腎就是閉氣的代表,又是一個角度來理解這個五氣,那麼這兩個角度來看五氣,我們就能通過這兩個角度來解說五段論當中的所指,那麼我們來看一下。

我們從五味這開始串,很簡單給大家串一下,酸者收也,收氣的代表,苦者發也,發氣的代表,土者甘也,緩氣的代表,金者辛也,散氣的代表,水者咸也,凝氣的代表,就是這樣嘛,酸者收也,苦者發也,甘者緩也,辛者散也,咸者凝也,你看這個五氣串了啊,五氣一個是收、發、緩、散、凝。那麼接下去往下走,肝心脾肺腎我就不說了,肝心脾肺腎到筋血肉皮骨要說一下,這個筋氣是聚氣的代表,收聚嘛,血是流通之氣的代表,苦者發也,火者開也,這都是流通之氣,肉是和緩填充之氣的代表,也就是脾者緩也,大家給記一下,回去自己整理,融會貫通,皮毛是發於全身而有收澀作用的代表,這個骨髓呀,骨髓是凝澀在中、支撐身體之氣的代表,閉氣嘛,閉在裡面了,就起支柱作用了,凝嘛,凝在裡面了,凝結。

那我們再說一下肝主目,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腎主耳,這一條線給大家串一下。目是神魂之所遊行出入的地方,肝主魂嘛,主生髮,所以主目,生升之意嘛,有神有魂有精神在,生機才在。心主舌是攪動之氣的代表,舌主攪動嘛,心機或者從動這一方面來體會,心主血嘛,血主運動,血也健運不息。脾主口,是容納之氣、吞吐之氣的代表,我們講過脾主容納,主包容,那麼口就是這個之氣的代表,口主容嘛,能容物。那麼肺主鼻呀,鼻是通調之氣的代表,肺主發主散,是相傅,通達呀,到肺這兒非常通達,散,都散開了,當然通達,四通八達,通調天氣,通過鼻中發出。那麼腎主耳,腎主收納,主收藏,耳是一個耳洞嘛,腎主收納,被動的,主隱主藏主閉,那麼耳是這種氣的代表,那麼這條線我給大家捋了一遍。

接著在聲為呼,從這開始說,今天講最重要的地方嗎,次要的都不說了。所謂在聲為呼,呼是怒發之氣的代表,它主生長嘛,主怒發嘛,是怒發之氣的代表,呼出來,由里達外,由下達上。這個南方生熱呀,在聲為笑,這個笑啊,咱們不是說了嗎,心主開,是開合暢達之氣的代表,爽朗的笑嘛,大聲的笑,非常喜悅嘛。那麼中央土,在聲為歌,這是緩和之氣的代表,和、緩、暢,笑是爽朗暢快,這是兩個意思啊,一個是在上,一個是在中,笑和歌是有明顯區別的,因為脾主緩暢,我們講過,所以在聲為歌為緩暢。到了肺了,在聲為哭,哭是衰敗、衰落之氣的代表,肺金嘛,由極盛而到極衰,從盛而衰,向下滑落,金主降嘛,主宣散主降,前半部分宣散,後半部分降,後半部分降就是聲為哭,悲哭之哭,向下降,物極必反嘛。那麼到了腎了,在聲為呻,呻是下氣發動的代表,里氣發動,呻吟嘛,你看所有的陽氣凝澀在裡面,外面籠罩著陰氣,它整個的感覺失去了自己的位置,開始在里呻吟,呻吟的病人聲音都很深,可以深達腎部,是腎氣出現問題,所以在聲為呻,呻是呻吟的呻,從裡面發出來,那麼我把聲也串了一遍。

然後咱們說變動,變動就是相反的一面,肝變動在握,所謂握並不是手握,腳拘攣、手拘攣、角弓反張都叫握,肝生長條達,那麼這種條達生長之性被約束,那麼就產生了捲曲,那麼就是握,在變動為握。那麼心在變動為憂,心在上位,居在上位,爽朗笑的背後,相反的一面就是憂愁。脾在變動為噦,脾主容納,容納無形之物,容納之後四佈於全身,胃也是容納有形之物,然後由脾接管,容納無形之物然後推運到全身,那麼它反面就是不容納了,就是噦出來,不是有形的物質,有形的是吐,無形的氣上逆叫噦,上逆不容叫做噦。肺變動為咳,肺氣下降,宣布而下降,它的變動啊,相反的方向就是上逆做咳。腎變動為栗,腎主堅凝,氣聚在里,里氣如果說變動啊,結果是凝閉之氣受到衝擊,表現為全身的戰慄,不僅因為寒而戰慄,恐懼、驚嚇都可以表現戰慄,腎精不固而產生戰慄,好,變動這一條我們也捋了一遍。

還有一個肝在志為怒,肝就是上升嘛!怒則氣升,和怒放是同義,象花朵一樣都開了,在志為怒,志是神氣的意思。心得位在上,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脾氣緩和暢達在中焦,利於思考,思則氣結嘛!安定之氣才能有幫助思考,不可能是氣上下亂竄能有思考,思則氣結,氣結在中間,不能和緩暢達了,就是氣結了。肺在志為憂,這個好理解,氣下降失位,表現出憂愁,氣降。那我說一下腎,在志為恐,恐則氣下,恐懼就想找一地方藏起來,驚恐,恐則氣藏,那好主要的問題咱們都竄過一遍了。

還有最開始的,東風生風啊,風這個事物是生機的代稱,沒有流動,沒有風也就是沒有生命,肝者氣升,充滿了生機,這個生機旺盛於外表現很熱鬧,就生熱,濕氣有水汽濕潤的環境最利於生命的生長,那麼這個就是脾主濕這種環境,相對有一個濕熱,濕不是指的潮濕,而是有生機的環境,這種環境生命才能得以維持,所謂的燥,也不是講的乾燥的意思,講的是清明之氣,因為肺氣通達嘛,它不允許有濕氣停留,濕氣蒸騰,就是燥跟晴天一樣,象徵天下大白嘛,最後一個寒,所謂氣凝於里,外相表現為寒,因為生機不再外相表現,在裡面,就是這麼個意思!基本就串到這吧,時間也差不多了,看看大家有什麼問題,拿出時間我們隨便交流下,《陰陽應象大論》我們告一段落。

這個《陰陽應象大論》我主要是讓大家了解一下氣機的概念,沒有說到有形的東西,都是概念的問題,也就是學習中醫的方法。你不要直接陷到形質方面,我們講過,神、氣、行這三種狀態行的層次,我們講的就是氣的層次,形的層次是西醫的層次,氣的層次是中醫的層次,你只有從氣的層次來了解,你才能學好中醫,我覺得這樣給大家講機會難得,因為我有一個講的機會,大家有一個聽的機會,可能不同於書上講的,或者常見的中醫的古籍上講的,我講也是誠惶誠恐啊,生怕給大家講錯,你就關鍵是思維方式的改變,而不是學到多少東西,知道了多少條文,看大家有什麼問題,方方面面的,有什麼問題?因為中醫都是這個樣學過來的,如果你按照西醫的思維方式啊,這個東西就沒法學了,你進都進不去。象我們說犀牛角鹿角的區別,大家可以想想,無非講的是一個氣機變化,無非是開合、升降、收藏、緩急、卷舒,就沒有其他的東西,也就是學一而天下畢,這個道理誰都可以說,但是如何應用到我們的應對所有的事務上,中醫的臨床上,就看你是不是能夠時時刻刻著眼於動靜、剛柔、卷舒、升降、開合、緩急,這些氣機上的理,不然很難學理。

問: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如何解?

這個我跟大家說一下啊,陽氣可以發用、收藏,可剛、可柔,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這個意思啊,是這樣來說,陽氣啊你不斷的耗陽氣啊,陰陽之氣你耗完了很迅速的,陽氣精,也就是安定、內收一個狀態,那麼神呢,精氣神,神呢有一個氣的依託,才能養神,也就是這個人身體不強壯,它的神也不強壯,身體強壯了,它的神也旺,神旺了,同時氣旺,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相互依賴的問題,所以說你的陽氣內收啊,安定啊,你就精神也得到了滋潤,有的人才華橫溢,身體衰弱了,也就不行了,陽氣耗完不能養神。

柔則養筋,說的也是這個意思,陽氣不能剛燥,很多年輕人仗著身體好,幹了很多違反自然規律的事情,熬夜、通宵打麻將、出去打架、逞強、用意、房事不節,這都是使陽氣不能很好的調柔,不能很好的濡養這個筋骨血脈,這個筋啊,代表了整個人的筋骨血脈,不知道你聽懂沒聽懂,說的意思無非就是要愛惜陽氣,使他調柔、暢達、內收、這個才可以使得神的層次可以養神,氣的層次可以養筋脈血骨。

問:辛、苦的味是怎樣的狀態,咸是發、苦是收?

這個不是這個樣的,咸是收,咸是凝嘛,凝結在一起了,苦是發,苦體是收,用則發,記得我講過手榴彈,他沒有用肯定是凝聚,這個就是苦體,拋出去爆炸就是發用,所以說我們吃的這個苦藥啊,凝結了很多苦的元素,但是吃下去之後苦發用的,這個要理解一下,苦體是聚的,苦味是發的。

問:陰陽是指有其物還是只是說理的方法?

這個前面我們討論過了嘛,這個只是一個說理的方法,沒有真正的陰和陽,你一定知道背後的東西,拿高矮說嘛,個矮的是陰,個高的是陽,那麼如果把個子高、個子矮搞平了,你能說個子高是陽,個子矮是陰嘛,都是一個說理的方法,你用的時候一定記得他背後是指的什麼,光說陽就是不對了,陰陽是個代替。

問:在天為玄,在人為道,道是什麼意思?

你這個理解吧,這個怎麼說都成了,在天為玄,在人為道,玄理嘛,道就是規律就是道理,為什麼在肝這一塊來說呢,因為跟下面是對不上的,第一個可能是一段衍文,是多餘的,這一塊說的也可以,因為是來了個發揮嘛,肝是生機的代稱,生生之源嘛,所以說對肝應該多關照一下,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這塊太玄了,你對下面理解清楚了,這塊可以理解!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這是三個層次,這是在講生機,這怎麼說呢,生機從虛無中出來的嘛!沒有生機天就絕了嘛,所以把生機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中下嘛,在上面的天道,在中間就是人道,在下面地道!就是化生萬物的生機,就是這個樣子理解,化生萬物了,才可以長出了莊稼,長出了五味嘛,

問:苦體在收,在用為發,能舉一個葯嗎?

很簡單我們舉例黃連嘛,這個也不能用收,可以用作聚,那聚了很多的苦味元素在裡面嘛,那麼你吃了之後,黃連直接就發了,發它有破的能力,所以說我跟大家講過,苦為發、為破,而不為降,降是氣機發了之後的氣機運化的自然的現象,因為瀉心湯嘛,心下痞,苦以發之,半夏、生薑辛以散之,黃連、黃芩苦以發之,把這個心下痞發開、破開,痞氣解開,氣機則通!該降降,該通通,這個藥物都有兩用性,一個體一個用。

問:如果說說理方法那是陰陽,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怎麼理解?那麼這個好理解了,陰陽之外的所有代名詞,那麼所有的大東西,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都是什麼意思呢,都是揭示萬物龍虎相鬥,你爭我奪,才產生了萬物世界,化生萬物,如果說沒有陰陽,那麼是不復存在的。

問:有人說龍骨、牡蠣收斂之性啊?

我只是講一下這個龍骨啊,都是古代牛馬羊的骨頭,都是化石嘛,你挖出來,它有潛鎮之性,潛藏在底下,封藏了幾千萬年變成化石了嘛,這個東西藏了那麼長時間了,它有潛藏之性,而且大家知道,石頭填了,動物骨沒了,它能收無形之氣,煮完了之後不能溶解於水,起碼解析出來的東西很少,一個氣,這個骨收氣,潛鎮收澀藏,這個龍骨你舔一口很澀,這個東西外用很好,但是它只能收陽氣,陽亡了之後,在無形的一方它有收的能力,你像血虛、自汗盜汗,效果很差,它不是靠這種無形的物質收回來的,因為沒有這個能力,有形用有形的辦法,無形用無形的辦法,一般只能用一次,都用於急用,很多陽虛的千萬不要用龍骨,陽虛氣血虛少,千萬不能用龍骨。這個有形最好就是四君子、六味地黃,大亡血、亡陰用生地、山萸肉、山藥這樣的葯,氣血充足補上來了自然不出汗,這是一定的道理,這是有形的東西,不解決氣血虛的問題是萬難的。龍骨、牡蠣非正道,你想想潛藏那麼多年了還有多少生機,天天熬湯藥喝,黃芪、党參、山藥、山茱萸、生地、熟地、麥冬、甘草、大棗、飴糖這些東西補氣血,味道都是甜的,補百脈的作用,所以用藥要用君子之葯,不要用一些很有問題的葯。

問:苦為發破?

微苦則小發、小破、大苦則大發、大破!

苦能堅陰的說法不對,沒有說苦能益陰,這個說一下,甘葯能益陰,甘葯酸甘益陰,辛甘益陽,中藥甘味葯佔七成,酸味葯二成,辛味二成,這個是開方子的標準。以甘為主,因為所有的東西都需要大地的滋養,所有的方子甘葯至少有一半;把《傷寒論》中所有的方子都算上,攻伐方子甘味葯佔三成,補益方子甘味葯佔七成,這個是一個不公開的秘密,跟大家說了,是一個原則。所有的方子的配伍都在味道上,不下功夫嘗不行的。酸葯微酸,苦藥微苦,大凡治病,除非是實證,才用大苦、大辛的葯,現在人的湯藥不好喝是對我們的恥辱,首先湯藥補藥非常好喝,喝的時候不反感,如果自己有虛喝了會非常舒服。現在人開方子少君子多小人,搞得葯腥臊亂臭沒法下咽,完全把病人給耽擱了。兩陰夾一陽是坎卦是不對的,非常有問題,因為不管是丹道上講,還是我們日常生活必須有土氣從中間做和事老,做中和,也就是甘味葯,這沒有任何疑問。

所謂的良藥苦口跟大家說一下,古人得病多實證,苦藥能治,用甘苦之葯,所有的方子都有甘葯,為什麼加甘草?不是平白無故加甘草,《傷寒論》上大部分方子不管是補益的還是其他都是在甘葯的基礎上再加其他葯,古人多實證所以加苦藥破而發之,沒有人說補藥非常難喝,現在人用全蠍、蜈蚣、羌活,還有其他的亂七八糟的搞不明白的葯放到鍋里以後,熬出來爛臭,捏著鼻子喝也不願喝,好葯都很好喝,大家嘗嘗《傷寒論》的方子,麻黃喝過吧,這個基本沒有什麼味道,桂枝甘味還有點辣,芍藥微酸,石膏也沒有什麼怪味,知母熬出來微苦,也沒有什麼怪味,黃連是正苦,為什麼不拿苦參熬出來喝,可以嘗嘗苦參有多麼難喝,開方一定要注意,就是加一個葯就會難喝的不得了,苦參都是外用,基本不內服。大家多看這些方子,經方之所以叫經方是有它的道理的。甘味占第一,你看著不起眼,其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甘中見辛,甘中見酸,甘中見苦,甘中見咸,只是比例搭配的問題,淡味也屬於甘,白朮、茯苓也屬於甘。現在一些治風濕病,不知道補氣血只知道用祛風濕葯,羅列祛風濕藥物的大集合,太有問題,今天就到這。

善從之整理

有人問了一個問題,是關於「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可能有些也有一些類似的問題吧,關於以經取之啊,不盛不虛怎麼來解釋?在這裡呢跟大家交流一下。「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者灸之,然後呢是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總之這樣跟大家說一下啊,這個我們從氣學中醫這個角度來講一下,大家就可以一目了然。

什麼盛則瀉之,人身體經脈某一部分氣過於盛,這個盛當然是邪氣嘛,不是真正的正氣盛,也可以說就是氣盛,就是氣過頭了就是盛,氣盛就是要把這個氣瀉出去,古人這個針灸,尤其《黃帝內經》的《靈樞》關於這樣的論述很多,這個瀉的手法在《內經》中也是闡述出來了,現在真正能夠懂這個補瀉的,針法補瀉的已經不多了,只是扎一個針學學意思,但是我們講的真的能夠把裡面這個氣瀉出來,這個就需要一定的針法和手法,還有一定的基本功,這個瀉出來,瀉則涼,透天涼那個涼,也就是你這個瀉出來,若有所失,這個氣盛則瀉之。對於虛則補之就是用補針的辦法,能夠把這個氣能夠聚在虛的地方,填補空虛的氣機,這個虛則補之。當然如果說是熱則疾之,這個扎針儘快的使兩頭或者從某部分瀉出來。這個寒則留之,要留針要讓人身的整個的氣機慢慢的向寒的地方去溫煦,留針使氣得蓄,這個是寒則留之。陷下者灸之,當然是陷下了他那個氣機是虛和寒的,需要通過灸法彌補他的虛和寒。然後這裡面不盛不虛以經取之,什麼意思呢?這關鍵問題是兩點,第一個什麼叫不盛不虛?第二點是以經取之,這個取之以經調之還是以經取之?這個都可以啊,這個以經取之我們理解成以經取得什麼東西,以經取之咱們就理解這個取是什麼意思?這個首先咱們說第一點問題,這個不盛不虛是不是一種正常狀態,那有人說你不盛不虛就是平嘛,平就是平人之脈,平人之氣嘛,這個跟大家說一下不是這樣的,他這裡面講的不盛不虛肯定是一種病態啊,如果說不盛不虛是一個正常狀態就沒有必要咱以經取之了,從後文咱們可以往前推,不盛不虛是一種病態,也就是病態的情況下也會產生不盛不虛,那什麼意思呢?很多人可能就是不理解嘛或者陷入其他的誤區。

也即從我們的氣學的角度來講啊,這個氣機的狀態不僅是一個盛和衰的問題,盛和虛的問題,盛虛只是氣的一種狀態,那個還有其他的狀態啊,總之有正常的狀態和不正常的狀態,也就是不正常的狀態不僅表現的盛和虛上,說句很簡單的道理,這個比如說某一個氣機,這個盛和衰你可以從量上來理解,邪氣盛和正氣虛,一個量上的問題,但是有時候人的氣機不是表現在量上。

打一個簡單的比喻,就說今年的年景或者說去年吧,咱說去年的年景是一旱年,那麼這個我們可以理解成虛因為沒有雨,這個大家好理解吧。或者說前年的年景是澇,那麼我們把他叫做實,因為下雨多了嘛,那麼這個叫做盛和實,那麼今年的年景啊即不旱也不澇,那麼即不旱也不澇是不是一個好的年景呢?不一定,這個大家理解吧,咱們就拿這個旱澇下雨啊來做比喻,不拿別的蟲災啊瘟疫啊咱這個都不說,只說這個下雨的多少來做一個評判正常和不正常的標準。那麼去年下雨少叫做虛叫做旱,前年下雨多叫做澇叫做實,那麼今年呢下雨啊既不多也不少正好,那麼我們也不能僅此判斷今年是一個正常年,為什麼呢?這個我直接跟大家這樣說了吧,你該下雨的時候下雨,不該下雨的時候不下雨,這個叫做正常年。那麼反之今年不該下雨的時候下雨,該下雨的時候不下雨了,那麼這個就是一個反常年。比如說這個春天春雨貴如油至少下一兩場雨,但是春天一兩場雨也沒下。倒是不該下雨的時候就下雨了,比如說這個夏天沒下雨冬天確下雪了,這個叫做旱澇,這兒在一年景中叫做風不調雨不順,那麼加在一起那麼我們就說今年年景不調,該下不下,不該下時下。其實整個一年來說呢不能斷定是旱年也不能說他是澇年,而是一個旱澇不時的年,這個就叫做不盛不虛。也就是說某條經脈或者某個部分並沒有完全表現出實症,也沒有完全表現成虛症,而是表現我們所說的虛實夾雜的症。那麼很多中醫院的老師就說,很多人得病也不是虛也不是實,他是虛實夾雜,那麼虛實夾雜這麼一種症我們就不能說他是虛還是實,所以說把這個叫做不盛不虛。

那麼虛實夾雜是不是虛則填其虛,實則去其實呢?那麼這就是一個問題了,虛實夾雜這個現象是標還是本,這個跟大家說一下,現在很多人得病,尤其城裡的人得一個病既不是虛症也不是實症,從標上看確實是一個虛實夾雜症,就是說寒熱嘛他就是上邊寒下邊熱,下邊寒上邊熱,或者左邊寒右邊熱,總之你也不可能典型的判斷是寒症還是熱症,也就是不能完全斷定是實症還是虛症,這時候下藥你就無所適從。

那麼這樣跟大家說一下啊,所謂的虛實夾雜只是一個標不是一個本,那麼這種病怎麼治?比如簡單的《傷寒論》上有一個方子,他是「胸中有熱,胃中有邪」,他用了一個黃連瀉心湯吧,這個教材上是這樣來寫的:用黃連、黃芩瀉心中的熱,用乾薑溫胃中的寒,達到了這個去熱溫寒的作用,那麼這個看似有道理,其實這樣作解釋是非常不負責任而且容易把人誤導。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黃連湯主之」,我們看一下方子,這個黃連三兩沒有黃芩啊,沒有黃芩就算了,黃連代替了,確實是一個寒熱錯雜的一個方子,有熱有寒嘛,這個用方很有意思,他到底是一個寒症虛症?,而且用寒熱錯雜的方子來治呢?那很多人想不明白。其實我跟大家說一下,心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這個是中焦氣機阻滯的一個病症,中間有一個東西阻在那了,從而導致了他上邊的氣下不來,在上面積而成熱,下邊的氣上不去,這個氣機不流動,不流動導致了腹中有邪氣。他為什麼說有寒氣呢,這就是問題所在了,有人說這個邪氣當寒氣講,不對,邪氣就當邪氣講,胃中有邪氣有邪逆之氣,在胃中胃上停留。腹中痛當然這個痛偏寒,那你不能說是邪氣是寒氣,有嘔吐氣機逆,總之就是一個中焦斡旋失衡,氣機阻滯有邪氣阻滯在那了,不正就是邪嘛。

所以說大家談病機的時候,不要上來談寒熱虛實,這個很滑稽,這個關於黃連湯我想拿出專門的時候來跟大家講,因為這牽扯的問題太多了,也就是跟大家說句簡單的,看方不要看寒熱,不要覺得黃連是寒的乾薑是熱的不要這樣來看方,看方要看每味葯能調動氣機的程度和性質,從這方面來看方,你這個方子才能看出味道來,不然的話這個寒熱加加減減你終究不理解他是如何來治病。這跟大家說一下啊,我們還是回到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既然大家知道了不盛不虛不一定代表一種正常的狀態,同時也可能代表一種虛實夾雜這個標象,所謂這個虛實夾雜其實就是氣機不暢不流通獃滯的一種表現。

比如很簡單的例子啊,這路上比如北京三環、四環、二環堵得厲害,那麼只要一堵必然出現兩種狀態,第一這個擁堵的地方的前面車很少,擁堵的地方的後面車很擠,那麼這個不就是一個虛實夾雜嘛,前面為虛後面為實,問題出在哪了呢?這個大家一下子都知道了,出現在堵那一段路上,車堵在那了,前面虛後面實,那麼治法大家都知道了,只要把堵得這塊疏通開來,那麼前面和後面,前面就是補其虛了後面瀉其實了。

咱們再進一步想像,如果大家不知道這個路啊,把這個路引到中醫上來講,把這個路的前面當人的經脈的一段,後面當人的經脈的一段,那麼前面熱就像剛才那個黃連湯一樣,那麼前面我們叫做胃,後面咱們叫做胸,那麼明顯的出現了一種癥狀,胸中有熱胃中有寒,對不對啊,因為堵得地方車很多,我們講過熱就熱鬧嘛,寒就是很冷清,前面一段很冷清,前虛後實嘛,你可以理解成上實下虛,那麼就是剛才那個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嘛。那麼如果按前面那個理解黃連瀉他的熱,那他就是說堵的那些車都要被清理掉,然後再空運一批車去填補前邊車少的地段,這個大家聽明白這個意思了嘛,如果是這樣大家可以想像這個交通狀況會不會改善,這個問題會不會解決,清理堵掉的車,填補虛的地方的車,而沒有去注意氣機阻在哪?那麼這很可笑的嘛,這個交通是不可能得到改善的嘛。

現在是大多數中醫或者很多中醫理論是這樣來解決問題的,瀉其實補其虛,把淤阻路段的車都清理掉一批,然後再把這批車填到前面的這個虛的地方,當然了如果說是全由於車輛過多導致道路擁堵,那麼我們這個叫做瀉其實,你車太多了嘛要清理到百分之五十,如果路面太寬車太少那麼虛則補其虛,那你就是多加車嗎,再加一倍的車,那麼更多的情況下是由於路面擁擠,而並不是由於路面的車啊飽和了,或者太少導致了很多路段沒車,很多路段車堵在一起,這個就叫做不盛不虛,那麼以經取之當然我們知道了,取的是什麼呢,已經取某一個路段,取之那麼就是取這個路段,怎麼來取呢那麼就是通調之,調取之,那麼這個往往是我們治病的時候容易忽視的問題,這個回頭我們說這個經脈啊比如說這個足陽明胃經,或者咱這麼來說吧,容易出現不盛不虛的癥狀是足太陰脾經,這個足太陰脾經出現獃滯的情況,整個氣機不流通,你也不能明顯感覺到他是虛還是實,這個陽明胃經也可以啊,陽明胃經比如說你吃的經常胃部不消化啊,吃的東西整個的脾胃受傷了嘛,兩條經啊同時來調,那個不盛不虛以經調之,那麼調啊按其穴位而走,用調針法去疏通,你可以說是刺激也不能說是刺激啊,你要說是調暢兩條經脈的氣機,那麼以後有機會跟大家講一下這個針法的運用,這個針啊扎到穴位上,怎麼來取穴?現在人取都取單穴都取複合穴嘛,並且以取穴為主,其實不應該以取穴為主,而是應該以取經為主,可以讀讀這個《靈樞》還有這個《針灸甲乙經》,上面基本重要的都在取經而非取穴,第二個問題咱們先談到這。

通調氣機、通達氣脈是個關鍵中的關鍵,而不是虛實寒熱上作過多文章,人身自己就可以調暢,你只要有這個氣機。比如說你某個地方長了個包,如果你氣脈很好,很快把這個氣化解,通過整個經脈的流通,不斷的去化解,沒有必要去瀉他的實,當然如果這個包長的很快或者說裡面這個熱氣或者說毒氣很足的話你瀉一下也可以,瀉氣瀉掉百分之五十,其他的依靠身體自我的運化開來,這個治病治三分養三分,沒有必要完全治癒,然後氣機不通達這個壞了。

這虛虛實實的病症很多地方都表現出來了,現在很多慢性咽炎、鼻竇炎,這個胃部不適、口臭啊、痔瘡、下肢酸脹、這個記憶力不好等等所有這些東西啊,百分之七八十是由於氣機不暢造成的,而不是由於真正的有寒有熱有虛有實,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很好的理解,為什麼這個氣機不暢,那是由於你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七情六慾所有的這些不暢導致的,那麼這一塊我就說到這,有機會給大家仔細來講一講。

問:整體經脈與氣機走行有啥區別和聯繫?該怎麼理解?

這塊我記得跟大家說過,初期不講經脈只講氣機,那麼既然問到了這塊了我就簡單的說一下,氣機是大環境,氣機的大環境直接決定了經脈的走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國地形是西高東低,這個是氣機也就是所有的氣機,也就是地上的氣機都是從西向東,這個大家好理解嘛,所有的氣機都是從西向東,那麼我們這個整個水系尤其就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所有的水系都是自西向東的,這個水系黃河、淮河、海河、長江都是自西向東的,這些河就是經脈,這個《內經》里不是經常來講這個經水,所謂經都是大的意思,正經的大水,那麼大水就是黃河長江淮河海河,那麼這個就是經脈,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這些經脈之所以由西向東流主要原因是地勢決定的,這個地勢就是氣機,所以說我們先要學好先要認地勢,地勢認好了大方向不錯然後再細摸經脈,地勢你都搞不好,你這個經脈你摸來摸去也不知所以然。先把氣勢、地勢搞清楚,順這個地勢你自然不會錯,氣勢地勢決定了整個河流的流向,也就是我們的氣機決定了經脈的走向。

你看我們身體的十二條經脈怎麼循經走向?第一要認清你這個整個的人體的氣機是怎麼轉的?大的氣機是怎麼轉的?那麼這個大的氣機怎麼轉的知道了之後,你就知道這個大的氣機如何依靠經脈來這樣轉的,也就是咱們整個中國的這個大氣環流、水氣的循環啊,水氣循環必依靠這麼多的河流而循環,但是如果氣機發生了改變,比如地勢發生了改變,河流相應發生了改變,也就是氣機強則經脈強,氣機弱則經脈弱,氣機密則經脈密,也就是經脈是跟著氣機變動而變動的。

那很多人他經脈跟這個經脈圖上寫的是不一樣的,實際的情況有時候會出現前後的差錯,你看偏枯就是中風,一旦發生中風,很多經脈都閉住了,手腳不用了,經脈閉住了就是說這個河流沒水了,沒有水了這個河流就不稱其為河流,大家不要把這個經脈當成死的東西,扎某一個地方,裡面有沒有氣不要當死的要當活的,這個不知道大家理解不理解。最後總結一下,這個經脈是依靠氣機的大環境而存在的,氣機氣化又要通過經脈而表現,那麼水還不是通過河流流到海里。

我不知道大家這樣能不能理解,你看治病的幾個原則嘛,我覺得這個治病貴在調氣機、暢氣血和陰陽,這個是最重要的,而並非是在虛實寒熱上下功夫。那麼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嘛,那麼現在很多人頭疼腦熱嘛,頭疼,渾身不適,像很多亞健康嘛,主要就是整個的氣機不暢,清者不升濁者不降,清濁相干,經脈阻塞,那麼你只有調暢氣機,這個病才有起色。那麼調暢氣機是不是一定要用活血化瘀呢?不是這樣的,這個活血化瘀這些葯他有耗氣血的成份,而你這個氣機不暢是長久以來導致的。

這我想跟大家說一下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是經脈什麼是血脈?我不知道你這個血脈指的是不是血管,如果指中醫上的血脈那這個我說一下,這個血脈就是經脈,這個沒有什麼不同,如果你指的血管那咱們還可以說一下,什麼是血管什麼是血脈?中醫上的血脈和經脈基本是等同的,再加一個氣脈,氣脈跟血脈經脈略有不同,那麼可以這樣說,他說的血脈其實就是氣血之脈,如果有些不同啊只能這樣說嘛,這個血脈大於經脈,因為這個經脈還有絡脈、孫脈,所謂的經脈就是大的經脈,大經大脈,這其實是一個概念。因為在中醫我們講的經脈都流淌著氣血,心主血脈,這個脈是流動的環境,這個心是流動開放的代表嘛,所以說心主血脈,心主血脈和經脈,為什麼咱不說是經脈呢,因為心和血的關係非常密切嘛,這個沒有必要一定要在這裡說出他們的異和同。

這個跟大家說一下,學中醫貴在有一個整體觀,這個整體觀你說說很簡單,實際做到非常難,從哪來下手這個至關重要,我學中醫基本是從這個氣機來下手的嘛,學的氣機就相當於一團氣嘛,也就是把這個人看做一團氣,所有的變化都是在這一團氣上表現,牽一髮動全身。

所謂「是動則病」,如果你只停留在寒熱虛實上,你無法理解什麼叫做是動,我記得上次跟大家講這個氣啊,這個陰陽能化成什麼呢?開合、升降、卷舒、緩急、剛柔這些東西都是陰陽的屬性,也是氣機的屬性,這個氣機就像一個人一樣,這個我們說過,氣學的幾大原則當中有一大原則,所有的氣都是有靈性的,所以這句話說白了,你這個氣可以擬人化,人有什麼,氣也有什麼,你看這個人有嬉笑怒罵,那麼氣也有嬉笑怒罵,人有感情那麼氣也有感情,人有恐懼氣也有恐懼,那麼這不是擬人嘛,不就是靈嘛。

所以這裡「是動」,這個氣要動的話,這個動當然是病症的動啊,這個氣不是正常的狀態,這個氣開始動了,就是不常之動,不是正常的動,氣隨時都在運動嘛,不管是某一條經脈的氣,有本經之脈和經中流動之脈,這個大家要區分好了,本經脈是常規部隊,流動之脈是這個野戰軍、循環部隊,這裡指的動都是本經之脈在動,一下子這個脈氣突然捲動,這裡面有邪氣所克或者正氣所虛,都叫做是動,這團氣要是動則病。也就是大家一定要把這一團氣理解活了,他是一個活物,不是一個死物。

「聞木聲則惕惕然」這塊是有問題的,聞哪種木聲?比如說是梆子梆梆梆敲木頭,這個大家可以考察一下,凡是胃不好的這病人,敲木聲有沒有不舒服的?所以說這個聞木聲我感覺不是簡單的敲木頭髮出的聲音,這之間是不是有關係,這個還得看一看。因為陽明之脈他直接在人前面整條的經脈嘛,他所說的「是動則病,洒洒振寒」,應該寒氣發動嘛,「洒洒振寒」就是陽明經的一個寒症,你可以這樣理解。「善呻數欠」,整個陽明經從上到下這條經脈受到了阻滯所以善呻數欠,善呻數欠就是不能達體嘛,《內經》中有這個陰引陽、陽引陰使人數欠,陰陽相爭嘛,陽氣爭不上來使人善呻數欠。所謂的顏黑就是說明陽明經氣血不足,不能充養肌表,使人的顏面不光潤,所以反而有灰暗的顏色,就是胃不好嘛,不能充養面容。

「病至則惡人與火」,什麼叫做病至呢?「惡人與火」只能說這樣來理解,這個整個的胃氣實嘛,整個的氣學實,不願意接觸人與火,陽明症登高棄衣而走,就像下面所說的不願意跟人接觸不願跟人多說話,因為這裡面一個陽燥的一個表現嘛。

「聞木聲則惕然而驚」什麼意思呢?這個我們知道脾胃之氣是和緩之氣,這個肝氣是勁急之氣,那麼和緩之氣有了病態的表現,那麼自然他不喜歡這個勁急之氣的干擾,那麼木聲他是勁急之氣的代表嘛,這個木聲並不是敲擊木頭的聲音,這個大家一定要來理解清楚,而是木的切急之聲,像木氣的切急之聲使他胃部脾胃有病的人惕然而驚是這個意思。

什麼叫做木的切急之聲?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兩木相併不斷的摩擦產生的切急之聲這個就一種木聲,也就是凡是緊張切急的聲音我們都給歸到木氣之聲來,這種聲音對脾胃和緩之氣不足的人是會產生惕然而驚的感覺,而不是敲木的聲音使人惕然而驚,那是不可能的。不信到醫院看看,凡是胃部不適脾胃虛弱的你敲一下木聲,沒有一個人惕然而驚。凡是切急緊張的聲音都叫做木聲,因為這種聲音代表勁急的聲音,這聲音一急本身這個肝氣就是來克脾胃嘛,你看一急本來脾胃就虛,那就更受不了,就像兩鐵器摩擦,你刮那個鍋擦那個鍋很用力的刮他,那就是一種很急迫的一種聲音,很多人受不了啊,一聽這聲簡直趕緊叫停嘛,你拿一個梆子敲門也好啊,或者兩個梆子相敲這種聲音,不是這裡面所說的木聲,也沒人會惕然而驚。因為歷代醫家對這一條都沒有作出合適的解釋,那麼我們從這個氣學的角度去反推他,那麼我們可以理解這個木聲就是剛才不是說了嘛,那粉筆劃黑板的那種吱吱聲,或者兩鐵器摩擦聲也可以,導致你心驚肉跳,正常人還覺得不舒服,何況你這個脾胃有病的人了,其實不是脾胃有病,不僅是脾胃有病,他整個身體的和緩之氣不足更怕這種急迫的聲音。

你看下面「心欲動」,為什麼心欲動啊?因為這個胃有一個絡脈嘛,絡到心脈,胃脈有動作,向上逆往往會影響心臟。這個肝脈也一樣嘛,氣逆上撞心,直接撞擊你的心臟,你看人體內脈都會互相絡屬,一脈動則百脈動。

下面是「獨閉戶塞牖而處」,就是胃脈閉了,胃脈這個氣我們說過他不僅是一個溫熱寒涼的問題,他可開可閉,任何一個氣都可開可閉,不僅是心氣可開可閉。那麼這個自閉症,胃氣一閉那麼整個氣機因為胃脈非常重要嘛!在《內經》里講這胃脈是合,陽明脈是合,太陽脈是開,少陽脈是樞嘛,合就是氣合嘛,合在一起,氣聚才能運化水谷,所以很容易導致脈氣閉合,陽明脈閉合,那麼他一閉合導致整個的氣機跟著閉合,這個就會出現獨閉戶塞牖而處,很多自閉症都是脾胃胃脈沒有開開嘛,吃東西也不想吃,心情也不好,產生這種自閉症也不願多動,因為陽明脈多血多氣嘛。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你看這個簡直就是一個陽明胃實嘛,陽明胃家實嘛,陽明化實的一個癥狀,氣血邪氣亢盛導致他又唱歌又跳舞棄衣,氣都聚在哪兒了,氣血異常的亢盛,渾身發熱棄衣而走嘛。

系統講過這麼長時間了,如果你想問藥方你就自己拿出一個藥方,然後自己發表一些建議,然後我看看你的問題在哪,然後我們共同探討,我想這樣做到有的放矢,一點不懂啊那還真不好講,我只能這麼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只能說給大家從氣學這方面領進門,領進門有領進門的辦法嘛,之所以不講藥方不講經脈主要是怕大家問題越來越多,很多人願意讓我講臨床,但是告訴大家一點,我這麼長時間講的都是為大家臨床做一個準備,這些讓大家明白了,臨床大家也就明白了,如果說我講的這些大家不明白,那麼臨床大家也不明白。

我覺得第一這個中醫博大精深,他是建立在祖國氣學文化基礎上而產生的,所以說他不可能寫成一本教科書,也不可能做成一本百科詞典,那麼只能說是見機而說因人而異嘛,我知道也就是很有限的這麼一點。所以古人寫書很多偉人聖人啊寫的書基本都是語錄式的,而不是說是字典式的,或者是論文式的,這個大家一定要清楚啊。比如說《論語》是吧,《論語》就是很簡單的言語的記錄,《黃帝內經》已經很系統了,其實還不是很系統,因為很多事情還沒有說清楚。如果說大家想學氣學中醫,一定要把氣學的概念搞清楚,你立在了這個上面那麼很多問題就能很簡單的去應對,你要立錯了,那麼我即便給你講的臨床,告訴你方子告訴你配伍,告訴你應該治什麼病,那對自己的提高還是沒有任何的用處。

桂枝湯你要說泛泛的談我只能說他通經脈和氣血,他這個最主要的特點,你要不具體到條文啊具體到癥狀啊他很難來談清楚啊。你說這條文怎麼解釋是吧,那你打出來吧,或者說讓管理人員打出來我給大家簡單說一下,我記得這一條啊因在開篇前幾段,歷代醫家應該解釋爛了,解釋的太多了,我這方面就權當跟大家交流啊,從氣學的角度來解釋一下,很簡單跟大家交流一下,桂枝湯的成分當然都知道了,桂枝芍藥姜棗草嘛,因為今天主要是一個簡單交流,我只是過一遍,有機會把這個咱們可以說傷寒論太陽篇給大家串一遍,大家就知道是怎麼事了。《傷寒論》他那個條文其實說的很明白,也是從這個氣機的層次來講的,後來越解釋越問題越多。

所謂太陽中風啊,你看其實就是太陽經脈或者說太陽這個經脈,他太陽為開嘛,指的人的整個表氣就可以了,表氣用太陽來代替,不只是指太陽經本身,太陽中風就是中了風邪,因為吹風嘛,吹風一般都不能只讓人中風而是往往是夾雜著風寒,太陽中了風寒,人身表氣中了風寒。這個陽浮而陰弱,所說的陽浮他主要是指,你看後面說了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什麼意思呢?這個陽浮陰弱你可以理解成營衛,你可以理解成陽氣和陰氣,因為中了風邪了嘛,風邪和人的表邪之氣相搏,那麼衛氣起而爭之這個稱為陽浮。那麼陰弱營氣由於風邪的干擾不能調達,這個就表現了陰弱,所謂的陽浮者熱自發,那麼人的衛氣和所中的風邪之氣在表氣相搏,搏而發熱,熱鬧吧打起來了嘛,那麼熱則自己慢慢的發出,那麼人就是開始發燒或者是低熱,這個熱不是高熱,這個風邪沒有寒邪那麼傷人之重啊,風邪只是干擾了人的體表的營衛之氣,所以說熱自發嘛。什麼叫陰弱者汗自出?這個營氣是行於脈中的陽氣(應該是陰氣吧),受到了風邪的干擾,相對來說是一種虛弱不調的一種癥狀,使這種營衛之氣不能守於內,所以汗自出,不是像這個白虎湯湯症的大汗出。

小汗不斷,渾身發熱,肌表酸脹不適,這嗇嗇惡寒,還怕冷,為什麼呢?這體表中了風寒之邪了,使體表這個營衛不暢,氣機阻滯,衛氣不能固密,所以說嗇嗇惡寒,惡風表氣為風寒之氣所博,不正常,見風也怕見寒也怕,就相當於我們渾身不適感冒發燒嘛,這是惡風惡寒。淅淅發熱,什麼叫做淅淅發熱呢?這個淅淅就像蓋了一層羽絨被一樣,裡面有熱,那麼為什麼有熱呢?那麼太陽中了風寒之邪搏於體表,使里氣爭出於外,體表之氣不和諧導致出汗。

「鼻鳴乾嘔」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應該,就是中了風寒,一個流鼻涕一個打噴嚏,或者說鼻塞啊咱們都可以理解成鼻鳴二字,而不要簡單的去爭這個一定是鳴叫嘛,就是我們很簡單的一個感冒發燒。乾嘔,為什麼是乾嘔呢?這個跟大家說一下,所謂的乾嘔啊,總是里氣爭出於外,這個裡氣啊爭出於外,整個從外散出去,不斷的在這樣的循環,如果說是表氣出現了問題,那麼里氣不能很好的使氣機蒸出去於外,像蒸籠一樣,人就是一個發熱體嘛,這個氣機健旺發熱就多,這個氣機不旺發熱就少,那麼這兒由內達外的一個氣機,由於外在的中風,正邪相搏阻滯了外氣。為什麼乾嘔啊?覺得脾胃也不調了,就是中焦不能舒達了,這樣叫做鼻鳴乾嘔。那麼也許有的人乾嘔的癥狀不會發生,有的人脾胃弱的,一得風寒感冒之後,他就感覺腸胃就不適了,那麼這個就是由里達外的一個表現。

那麼綜上所述啊,風寒之氣使體表之氣不暢,並且有可能引起里氣不暢的一個前期的輕症,這叫做太陽中風,那麼桂枝湯主之,所謂桂枝湯最主要的兩位葯桂枝白芍加姜棗草,所說的調和營衛其實是棗和甘草主甘嘛有一個補益作用,生薑有調散的作用,那麼桂枝通,白芍滋,一男一女嘛,桂枝為男白芍為女,幹什麼去了,桂枝是枝條嘛,桂樹的枝條帶著白芍在身體的經脈中打一圈,總之他的用意使氣通達,桂枝是枝嘛,在身體的經脈走一圈,因為桂枝辛甘溫嘛,帶著白芍去滋這個津液去,那麼桂枝他自己走一圈,雖然能夠通陽但有可能是耗陰所以帶上了白芍,這個一通一斂一散一滋,這樣走一圈他把這個營衛之氣帶著乾糧姜棗草嘛,巡視一圈使營衛之氣得以自調,那麼營衛之氣受到桂枝的通調和營養的補給那麼自身啊就能產生抗邪的能力和自愈的可能,這個就是桂枝湯的本意,所以桂枝湯能夠調和營衛的作用道理在此,而不是他本身去調和營衛,他通暢營衛使營衛自調,也就是正氣實則邪氣不可幹嘛,正氣虛則邪氣來湊,那麼這裡由於正氣虛邪氣來湊,我們用桂枝湯調暢氣機使正氣實,則邪不清自解。桂枝湯的主症沒有乾嘔,這個鼻鳴乾嘔只是相對的提這麼一下子,你看後邊的所有的桂枝湯症啊不再提乾嘔了,因為到了裡面了才會幹嘔,他為什麼提了一下呢?就是告訴人們有可能表氣化里要注意,像這種情況趕緊去解表,解表就不會再往裡傳了。營衛之氣你可以理解成營血,這個營血弱而不調,這個邪氣不是搏了這個體表了嘛,有可能本身弱,有可能是相對的弱,外邪太強。。

第十八課 答疑解惑

首先是從肝治:五臟之精皆注於目,水生木,肝主目,寒為水性,故明目。有人說:羚羊角一節一節的,有沖達之象,又生在頭頂,與肝之氣注目相合。羊角入肝經,肝開竅於目,性咸寒,涼血,引火下行。

再跟大家說一下,感覺大家對氣學中醫還不是很了解,從大家給出的解釋基本還是在現在的中醫的體系下,也就是五行虛實寒熱這樣的解釋,因為幾千年下來,有一些程式應用於臨床。我們這個氣學中醫啊它直接從氣的層面做解釋,所以說跟大家溝通,也都是從氣機的角度。

這個羚羊角為什麼明目?我直接跟大家說,因為現實當中,是不是所有眼部昏暗的人都可以用羚羊角去明目呢?首先這個肯定不是。實際在臨床當中,用羚羊角明目的很少見。那麼《本經》當中為什麼又把明目放到羚羊角的功能當中呢?主要因為啊,羚羊角有一個性質它有可能有明目的作用,但實際明目的作用已經不怎麼用在臨床上了。

我們看一下,咱們知道羊肝是入肝經入得非常好的,有可能羊角啊可能也是入肝經的。為什麼能夠明目呢?關鍵在這個明字上,羚羊角入肝經通達於目,這個明可能這樣來理解,羚羊角哪一個特性能夠起到明目的作用?我們知道決明子是明目的,夜明砂也是明目的,其實很簡單,都有通透、光亮的特性,氣都是相感的,重濁的氣感的是重濁之氣,清明之氣感應的也是清明之氣,所以羚羊角的主要功能也並非明目,大家可以看一下,羚羊角根部有一段是趨於透明的,也就是因為有透明的這種性質,所以有明的特性。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夠理解啊,決明子有亮性,去使你明目,因為人的目是明亮之氣所生,如果用一團濁氣,他的眼睛也亮不到哪去。所以說這個就是氣化這種現象的一個基礎。上次我們說過凡是堅硬的東西都有破堅的能力,那麼所有明亮的東西也有光明的性質,能通肝經的話它也有明目的特性,這是一個大的前提。

上面所說咸寒明目,你可以說間接地它可以明目,把火退下來之後,眼睛就亮了,但是這個都不是直接的解釋,那麼咸寒的東西很多。凡是有通明的性質的,都有明亮的作用,不知道大家對這一點有沒有一定的認識。因為現實當中我們必須通過物的形狀、功用和它的生活習慣來推測它的氣的狀態,同時通過了解氣的狀態,知道它有什麼藥用價值。

比如說羚羊角這味葯,這個角一節一節,盤旋的,那麼就可以推測它的氣是盤旋而上,這種氣是打著旋兒存在的。那麼用了羚羊角這味葯的時候,它的氣機也會盤旋在人的身體當中里。所以說《周易》里有句話:「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都是在告訴我們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我們對中醫或者說對人的身體不是很了解,如果說沒有一定的功力的話,無法感知我們的身體整個氣機的狀態和變化規律,那麼,古人給了我們一個捷徑的辦法,就是取法諸象。比如說,觀四時的變化,知道陰陽消長的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正好應了我們身體整個氣機的變化。你看是這樣的,一年有四季,每一天又有黑天和白天,那麼這些都是陰陽沉浮消長的一個體現,如果能通過這些悟到我們整個生機的道理,對我們學中醫啊有很大的幫助。

取法諸象,諸是很多,在民間中醫講堂也有小半年,如果能一直聽下來,對氣學中醫有一個了解,我還是希望能夠一起溝通,更有的放矢嘛。我覺得,這麼長時間在公開場合能講的我已經都講出來了,不想再做重複,還有一點,並不是象聽故事一樣,需要在下面下工夫。跟大家說一下,我平時狀態好的時候,行住坐卧,基本觀察到自己氣機的整個變化和狀態,這個就是觀照嘛,那麼什麼意思呢?我們總是游心於物外,不斷地關注世間的各種事情,工作啊家庭啊,沒有真正地體察我們的內心世界,體察我們整個人生,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老子不是說了這麼一句話嘛: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如果你不斷地游物於外,那麼你領悟的越少,你知道的道理越少,越昏暗嘛。那麼在這裡我給大家提醒一點,如果想學好中醫,或者想學好氣學中醫,我希望大家能夠精神內守,觀照自己。比如說一件事情發生了,這時候觀自己心念的起伏,你就會發現有一.非常奇妙的心念世界向你展開,這個時候叫做悟道,然後繼續觀察自己身體氣機的變化,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有一股氣,包繞著你的全身,並且隨著你的心念而起伏波動,這個是入氣學之機,這樣你才有可能進一步地體察實相,大家有沒有這樣的一些想法和經歷,就是你在夢中也是在思考一件事,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人身精微才能激發出來。《陰陽應象大論》當中的五段論,這個就可以應用在三陰三陽中。說一下陰經,太陰是脾嘛,厥陰是肝,少陰是腎。說的是什麼意思,從足這方面來說,大家可以從氣機的結構來考慮。首先說這個厥陰,它代表的性質是這個到了極致之後往上返的一種狀態,那麼這就是氣凝聚而集結的代表,所以說厥陰多厥逆之氣。太陰主和緩之氣,那麼少陰,當然是中間的坎卦之氣。因為三陰三陽這個問題存在爭議,而且不按五行或者是氣機的規律命名,這裡面可能有些繞。可能是由於歷史的傳承啊或者其它原因導致這種情況,希望大家一定要追究其所以然。

關於三陽,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什麼意思呢?氣有開合升降,這個氣完全開達於表,就叫開,所以是太陽,太過頭了嘛。氣由凝聚的狀態轉向全身的狀態,就叫做太陽。陽明為合,氣聚在里,能夠腐熟水谷,為後天之本,為合,所以陽明燥性,容易得大小承氣湯證和諸多阻礙之證,這是陽明為合。那麼少陽為樞,少陽一頭是合,一頭是開,它從合到開,那麼少陽是樞,就像門軸一樣,直接調節合和開的狀態,關了門了,就是陽明,開開門就是太陽。那麼,同理,三陰也是這樣,太陰為開,厥陰為合,少陰為樞。氣開開就是太陰,就是脾經,我們說過脾經主緩,開開則氣緩,合則氣急,那麼肝苦急嘛,也主筋,也符合那個特性。少陰為樞,它在開合的中間,主持兩頭。

那麼這是總的一個對三陰三陽的論述,那麼希望大家到任何時候都要記住《黃帝內經》對三陰三陽的論述。哪些是開氣,哪些是合氣,哪些是樞氣,這個是至關重要。所以說,你看,合氣,厥陰是合氣,陽明是合氣,所以陽明容易得腐食之證,厥陰容易得抑鬱之證,這都與合得太過有關係。那麼開呢,太陰脾經是開的,太陽是開的,那麼它們的氣都是周佈於全身的。太陽開在外,太陰開在里,所以主運化,和主持諸陽之氣。少陽和少陰,整個是開合所在,這樣它們整個的變化,應兩頭髮生變化。大家知道,沒有說是脾臟得腫瘤的嘛,因為它的氣本身是緩和的嘛,肝得腫瘤的很多,胃上得癌的也很多,都是由於整個的氣機凝滯導致的嘛。

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整個心氣不暢,生活工作當中沒有什麼高興的事,索求太多,你索求太多,你遇到的挫折就越多,有太多挫折之後,人就產生不滿,這個是氣機不暢的原因,所以學道者或者想有一個好的身體的人,一定要少欲,一個人慾望少了之後,你自然感覺到你受到的挫折就越少,心情就不會抑鬱,而能夠有一種舒緩條達的氣機始終存在於身,那麼你整個的經脈氣血運行無阻,你就很少生病。

《內經》當中的行文多數是以氣機陰陽做為根基來解釋的。我們看一下,「天覆地載,萬物方生」,也就是有天有地,天地之氣交合,萬物從之而生長。「未出地者,命曰陰處」,也就是說整個氣機沒有萌生出來的時候,還處在隱藏的狀態,叫做陰中之陰,這個好理解。那麼出來了,由隱而顯,叫做陰中之陽,長出來了。什麼叫「陽予之正,陰為之主」呢?那麼陰陽相合產生了萬物,什麼叫正,什麼叫主呢?陽予之正相當於給了萬物生機,因為這個主,代表生命出現之後,陰氣為之操持。什麼意思呢?《周易》裡面有這麼一句話,說是坤卦的,是說陰氣的,「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你看揭竿而起的做大事的,都是陽暢而陰和,就是陽氣把天下打下來之後,陰氣在坐天下,一個是打天下,一個是坐天下。那麼這個「陽予之正,陰為之主」,就是陰啊,陽把天下打下來,陰氣再去坐天下,一個為始,一個為終。因為陽氣剛強勇猛,有開拓精神,所以讓陽氣去打天下。那陰氣柔和有韌勁,能夠承載萬物,所以讓陰氣去坐天下,這就是「陽予之正,陰為之主」的涵義,也就是《周易》裡面所說的「地道無成代而有終」,成是成事,把事做成,地道啊,就是陰氣,並非是陰氣把這事做成,而是由陽氣做成。那麼陰氣怎麼用呢?陰氣代陽氣把這事延續下去,這個大家一定要清楚,「陽予之正,陰為之主」。這個說到男女,就相當於男女交合一樣。精子進入卵子,成為受精卵,這叫「陽予之正」,那麼受精卵發育最後長成胎兒然後生出來,這叫做「陰為之主」。

廣義的氣,血也包含在其中,也就是說,有血瘀那麼一定是氣瘀,因為萬物一團氣,不管是氣血津液,這些東西都是氣之所化,那麼血瘀一定是氣瘀,只不過血瘀是氣瘀中偏於有形的、偏於濁的瘀滯的表現。那麼很多治這種血瘀的病人啊,以至於西醫治血管堵塞啊,他以為那是血瘀,其實整團氣機都瘀滯了,瘀的很嚴重,表現為血瘀。

比如說我們思則氣結,這個人長期的思考會導致中焦的氣結滯不化。那麼剛開始它只是在氣分結滯,不會到血分,也就是說整個這團大氣沒有發展到化成有形之滯的程度,那麼這時候是氣分,你看不到,血管也沒有瘀滯,也沒有瘀斑的情況,這時候很淺,再進一步發展,慢慢化成有形之瘀,那麼這就是血瘀,有可能還發展到一些腫瘤,那麼這就是肉瘀。

那麼治則啊,第一條是在調整氣機上,而不是要活血化瘀,所以說活血化瘀對很多病症有一些效果,但不能根治,並且會有一定的副作用,道理就在於此,因為他沒有看到無形的氣機,而只看到有形的血瘀,氣化形,久而久之,這個瘀滯的東西就化成有形的東西了,那就像子宮肌瘤一樣,那就是氣瘀久了,變成了肌瘤了,那麼你的治法就該是溫化氣機,使氣機得運,那麼自然腫瘤慢慢地由於暢達的氣機的運化,自己消退,而不需要你直接去活血破血。

針灸啊就是在練氣功,你功力有多深,你的補瀉的效果就有多好。好多日本人到中國來學中醫,學來學去只知道皮毛。他看的醫生的針法,就可能模仿出來,第一眼就是沒有在思想層面上知道什麼叫針法的奧秘,也就是說啊,師父手把手地直接讓學生去進針、行針、出針,你要不告訴他真訣的話,他也學不會。所以說首先我們要在理論層面上或者在觀念上一定要樹立氣機的概念,人是充滿一團氣的,補氣就是以你身之氣和病身之氣帶動補到虛之處,瀉就是把病人的有實之氣,不管是寒氣、熱氣或者其它的病邪之氣通過手中的針調瀉出來,把氣在身體當中由聚的狀態使它散布開來,由身體的整個氣機帶動運化而走,一般元氣深藏不露啊,越是真氣,越是隱藏的很深,你那根針怎麼對著非常深而又趨於無形之氣行。順造化而走就叫凡人,逆造化而走,就是天。順著什麼,逆著什麼。打個比喻你就知道了,一個人罵了你一句,你發怒,這叫順,因為這是人之常情,這叫順,也就是對外界產生常人可見的反應。那麼逆,當然不是了,他罵你一句,你沒反應,即不怒也不喜,或者反而會喜,會高興。

問:講一下中風和中寒。

這個很簡單,中風肯定夾帶著中寒,比如出去外面當風了,這就典型的一個中風嘛。風寒之氣所傷,那麼就叫做中風,中的風重,寒少。那中寒呢,中寒不一定中風,比如說,緊張所致,呆在家裡冷,穿的少,這個一定是寒風所吹拂啊,才是中風。當然現在解釋中風,相當於內生之風,經脈枯槁而出現的氣機偏於一邊,這和古代的中風是不一樣的。所以說,中風要用驅風散寒的葯。往往中寒呢,溫里去寒的葯多一些,桂枝湯和麻黃湯,一個明顯的區別,麻黃湯勁兒大,桂枝湯勁兒小,寒能令氣鬱,麻黃湯解一個郁,肺郁之氣,太陽經寒郁之氣,中風,風使人不適,用桂枝湯解肌表,是這麼一個意思。現代人感冒,一般中寒的少,中風的多,所以不建議用麻黃湯,勁兒大。而且現代人的身體素質也差。傷寒論裡面有:中風有汗,中寒無汗哪,指的是郁嘛,郁的緊一些就沒有汗,郁的松一些就有汗,所以中風導致營衛不適,就容易出汗,但也不是絕對的。

肝氣急脾氣緩,互相調和,相輔相成。氣不可以急,故以緩氣沖之;氣不可以緩,故以急氣激之,這是肝脾氣最大的不同。前些日子看一報道,說人肝火旺脾氣急,那麼是不是應該改一下啊?不叫脾氣急,應該叫肝氣急。這個大家正好提出來這個問題,脾氣急是不是肝火旺肝氣急,或者肝氣上沖。脾氣緩為和氣,這個脾氣匯合在五臟之中,基本代表個人的性格。它就像辦公室主任,各領導層、員工都要和他打交道,那麼基本反映了這個系統的特點,所以說我們說一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他的狀態怎麼樣,就要看他的脾氣怎麼樣,所以說脾為後天之本,在這裡也淋漓盡致反映出來,並非只是倉廩之官,還是一個人的性情的綜合代表,所以說不說肝氣急,怎麼怎麼地,上來說脾氣怎麼樣,脾氣急啊脾氣緩,還是這人反覆無常啊,都用脾氣來表示,所以古人用詞非常有講究的,你看說這人精神怎麼樣,一個說精一個說到神,兩個都說清楚了。

一般肝氣脾氣不調暢的兩個重要原因,第一個是其人憂鬱,憂愁多郁,使肝氣脾氣不調達;第二個原因是缺乏運動,使人身氣機生髮不暢,城市裡這兩個原因佔全了,家庭矛盾、工作不順、子女就業包括就業壓力導致其人情志不暢,情志不暢導致生機斷絕,生機不足嘛,整天垂頭喪氣,晚上睡不著覺,白天吃不好飯,肝脾二氣不調,氣機不暢,久而久之男的就容易發展成肝硬化,女的相對柔順,發展肝硬化的機率小些,這是外因,吃飽就睡,無所事事,沒有什麼活動,坐在辦公室裡面,打打字,發發稿件,使你的氣血運化慢慢停滯下來,再加上內傷情志,那麼兩因相加,迅速地就會產生肝脾不調。

那麼防治的最好方法,第一,多鍛煉多運動,戶外運動,爬爬山哪,出去旅遊一下,每天長時間的走路啊,打打羽毛球啊,讓它的整個氣機通過運動調動起來。第二個,多做開心的事,少想不開心的,使情志安定,少思寡慾,慢慢慢慢它這個不調的肝脾的氣機就會重新調達起來,這是根本法。你吃什麼逍遙丸哪,參苓白朮散哪,效果不是很顯著。

經絡在人身的包繞就非常複雜,絕對不是簡單的十二經脈奇經八脈那麼簡單,它是實際的存在,因為是實際的存在,就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都會體現出經脈的包繞過程。《黃帝內經》說到經脈在五臟六腑當中循行的時候也沒有完全說清楚,只是入於里,然後後來怎麼又從哪個經脈出來,關於入於里又怎麼來走,那又不是簡單的《黃帝內經》能夠說清楚的。

因為氣機是大方向是大背景嘛,氣機只要掌握好了,你只要讓它自然而然地在經絡中運行就可以,沒有必要像製造導彈一樣,精確到經絡的某一點某一部分,因為現在大家不可能有那個水平。所以我不建議大家從經脈入手學習《內經》。

這裡還有一點,關於五運六氣,從我個人觀點,《素問》後面那幾篇大論是後人加上去的,並非是原汁原味的東西,不管篇幅啊行文風格啊都不符合《內經》的特點,所以說幾篇大論可能是後人加上的,我也不希望從幾篇大論,從五運六氣入手來了解陰陽五行的變化生長規律。

中醫的層面上有十二經,那麼再往上推,比如道醫,再往上推,還會有其它存在,一步步地控制和組織著下面整個氣機的運化。所有這些包括血管淋巴,這些都是氣學的存在的某一個層次的一個表現形式,也就是,大家一定要跳出中醫之外看中醫,不然的話也陷於十二經迷信的理論。可以這麼說,現在人得的病基本都不是單脈的病,而是整體氣機失調失運的病,也就是說,胃病是不是扎陽明經就能好了呢?不是這樣的,胃病可能連著肝病,可能連著肺病,可能連著腎病,就是見其所虛,而知其所主。

首先我沒學過考據學,古代歷史也不是很了解,關於成書時代,我們這麼看,成書什麼時代並不重要,我要知道《黃帝內經》的精神從什麼時候開始延續下來,跟大家幾次說過,《黃帝內經》是氣界角度理解身體、理解醫學的一部醫書。那麼我們也就可以推斷,古人很早的時候,比如黃帝,是不是更早,伏羲氏,是吧,就已經很清楚地認識到氣界的存在和氣界的運化規律。我們可以再來推測,《內經》成書前肯定有更多的經書來解釋整個的氣界的規律,包括《黃帝外經》或者其它書籍都是人們在準確充分認識氣界層次的基礎上寫成的。那麼後來輾轉能夠流傳下來的,在醫界也就是《黃帝內經》這本書,因為很多用語我感覺並非是《黃帝內經》首創,而是一個自古繼承的關係。

一個肝硬化,就像剛才那個肝脾不調嘛,上守神,就是守你整個的心情意志,讓心氣開達,那麼這個就是上守神。下守機,也就是通過草藥,去疏通整個肝氣瘀滯的氣機,使氣不通的地方得以通暢,這個就是下守機。還有就是,《黃帝內經》我們知道,叩之不發啊,就像獵人隨時等待獵物到來然後把箭射出去一樣,氣機是泵嘛,經脈都是氣機所遊行出入的嘛,那邪氣過來了,直接扎了一針,因為瘧症嘛,用針把瘧氣給它引導出來,那麼這也屬於下守機的範疇。

若整體的氣機偏於寒,則使它溫暖,氣熱要使它涼爽,聚到一起了,要讓它散開,要是氣過於散,要讓它收聚。那麼總之,調暢整個氣機,使它處於一種和緩調達,不上不下,不寒不熱,不收不聚,又收又聚,又寒又熱,又上又下,這樣一種狀態這個就是整個的生機之道,也是一個美學標準。《內經》的體察和神思的運用,中醫包括五運六氣,你很難再學了,你哪怕學一個面相啊,都比你學五運六氣來得實。你學面相久而久之,你自身就有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就是整個的氣感,一個人立在這兒,他成了一團氣相,所說的面相,面相併不是說只是面部的一個相法,對人整個氣機,動靜剛柔啊,聲音啊,氣色、氣象,整體的一個相法,你這樣多實在啊,學到後來,都是自己的,整個能夠很純熟地應用。

這樣氣和氣血,古人不是沒有論述過,問題在於你能否把這個氣機理解透,開合、升降、沉浮、剛柔、緩急,這些東西你能不能去準確地解釋氣機的變動,而不是僅僅像《傷寒論》上說的:「大氣一轉,其氣乃散」,這個大氣一轉,就是你的氣機,該升的升,該降的降,該開的開該布的布,那麼整個的氣機一轉,邪氣就散了。

給大家提幾點建議,大家讀中醫的時候,不要只局限於中醫本身,一定要加上自己的體會和整個感覺的鍛練,這樣才能學好中醫。


推薦閱讀:

瑜伽老師必備:10個經典瑜伽體式解剖圖《下半部》
彩墨王老師2017
【好老師】為什麼有的老師教書棒棒的,可就是教不好自家孩子?
語文老師肺腑之言:這40首古詩逢考必出,無論如何都要拿下它們!
語文老師直言不諱:作文里有這樣的100個句子,滿分我給定了

TAG:轉載 | 黃帝 | 黃帝內經 | 內經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