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嶽:傳統文化現代啟示錄(上)

20101225國學堂-梁冬對話王東嶽[二]第一講

本期主題:傳統文化現代啟示錄(上)

播出時間:旅遊衛視 2010-12-25 21:30-22:15

主講人:王東嶽 主 持 人:梁 冬

參與整理:晴川 yhlj 雪狐 白眉英王 徒步去旅行 小麥 夜未央 慧從盧溪

梁冬:重新發現中國文化太美,歡迎收看今天的《國學堂》,我是梁冬,梁某人。較早之前的時候呢,我們請了一個人,這個人叫王東嶽,跟我們講了一些孔子、老子等等的話題,觀點相當地「雷人」。後來「雷人」這個詞呢,就變成了是一個很泛泛的關於王老師的一個評價。王老師因此很糾結,他說我是一個獨立知識分子,我是個學者,你們怎麼能用「雷人」這種詞來形容我呢?後來我跟他講說,您把話講出來了,就已經完成了普法工作,至於人家怎麼評價你,其實你真的沒有辦法控制的,對不對?就像巴菲特說我買完這支股票之後,它明天漲還是跌,我有什麼辦法控制呢?對於那些你無法控制的事情你為它糾結,那不就是再更加痛苦一層嗎?後來王老師就釋然了,釋然了以後呢,還居然答應了我們作了一次現場的演講。有一次我們在北京某地,就請王老師呢作了一個一天的講座,大家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匯聚到一起。但是呢,很可惜的是在現場只有兩三百人。於是我們就想把這段片段拍了下來,剪輯一些精華呢,給大家一起來呈現一下。今天這期節目就是王東嶽老師在做現場的一些精華的一個收錄。王老師主要是從今天的話題他聊什麼呢?他要聊關於人類文明的起源和演變發展的過程。其中他提到了一個觀念叫「數軸時代」,什麼叫「數軸時代」呢?他說你有沒有觀察到人類的有很多東西很有趣的一個周期,比如說某幾年呢荔枝會豐收,某幾年呢特別盛產好的IT公司,你看蘋果、微軟幾乎是同時代的公司,再比如說在中國,什麼華遠地產啊、什麼萬科啊、萬通啊,都是差不多九十年代中早期的時候開始誕生的,八十年代末那幾年的時間出來的,當今中國十大房地產公司幾乎是在同一時期出現的。那說明什麼呢?說明任何事情都是有某個時運所致的。

王東嶽:西方有一個著名的學者叫雅斯貝爾斯,他曾經提出一個觀點,他取了一個名字叫「數軸時代」。什麼叫「數軸時代」呢?就是在公元前六世紀,我們會發現在世界所有的文明區帶里,或者在重要的人種群團中間,都會出現一批理性化的重要人物或者文化代表。比如公元前六世紀,中國出現老子和孔子,古希臘在公元六世紀前後出現泰勒斯和畢達哥拉斯等人,然後印度出現釋迦牟尼,猶太人出現以賽亞,波斯國出現瑣羅亞士德。也就是說在在公元六世紀前後,我們會發現全人類突然冒出了一批理性化代表的人物,這個說法對不對呢?從表面現象上看是對的,但它掩蓋了另外兩個問題。實際上這一茬子人物所代表的文化階段完全是不同的。首先我們會發現雖然在公元前六世紀看起來世界各國的文明大致是相同的,但實際上呢,先後差別很多,層次很分明。你比如最早的一茬文明是古埃及文明,它在5000多年以前已經有完整的象形文字系統,隨後我們會發現是兩河文明,在兩河文明公元前,距現在3000多年以前,兩河地區已經出現了字母文字的一些跡象,比如線形文字A、線形文字B都已經出現。

梁冬:文明和文明之間到底怎麼樣稱之為一個獨立的兩個文明之間的特性呢?王東嶽老師呢,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他說文明和文明就猶如動物和動物一樣,例如說馬和驢它們算不算一種……同一種生物呢?你只要讓他們交配,交配下來的這個騾子如果還能繼續生,那麼說明它們是一種,如果不能生了,那說明它們就是不同種了。事實證明騾子是不能再往下生的。

王東嶽:為什麼會有文明的分歧?也就是有不同文化的出現。我們現在看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差距非常之大,兩種文化幾乎是不兼容的。所以從鴉片戰爭到現在,我們會發現東西方文明衝突了一百多年迄今並不能完全融合。實際上從新文化運動開始,中國人可以說是虔誠地把自己的東西全部拋棄掉,在學習西方,可以說它幾乎是一場全盤西化運動。可是迄今我們跟西方文化並不能真正有效地交融,因為這兩種文化的兼容性很差。回想從東漢以後,佛教第一次傳入中國,當時中國文化和南亞次大陸的印度佛教,它(們)的兼容性相對比較好。所以佛教傳入中國,基本上波瀾不起,可見這兩種文化是有一定兼容性的。實際上當時也是有衝突的,但是遠沒有西方文化這次傳入中國帶來的衝突劇烈。可見這兩種文化的內質差別很大。

畫外音:兩種差別巨大的文化會產生劇烈的衝突,驢和馬雜交的後代--騾子是無法再生育的,那麼文化的雜交也會如此嗎?您吃了嗎?曾經是中國人最常用的問候方式,是什麼使它發生了變化?它又變成了什麼樣?

梁冬:除了說到這個話題之外呢,就引發了一個文明和文明之間的不同差異的特性。什麼叫文明?什麼叫文化?很多人說廣東人沒文化,北京人有文化,此言差矣。廣東人有廣東人的文化,是吧?廣東人有他的吃文化。北京人呢有北京「涮人」的文化,等等等等。它文化之間是不一樣的。那麼文化除了是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這些東西以外,它還有沒有更深層次的意味呢?在王東嶽老師的眼中,他認為那些都是文化的浮在表層上的浪花,就像是說一個深達一千米的大海一樣,表層的浪花只有半米。而下面的那些東西呢,才是真正可怕的。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往往在上面的東西呢,翻來覆去變化很大。但是呢,越往下走,它的變化其實很小。言下之意,文化也是如此。你往深里扎,你會發現文化是很難被改變的。比如說,對於中國人來說,歷經了這麼一兩百年的全球化啊,洋人的這種大炮的洗禮啊等等各種,但其實時間長了之後,你還是會發現,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某一些文化,是永遠不可能改變的。例如「孝道」,是吧?到今天為止,如果說一個人甭管你多成功,你要是一個不孝的人,那立馬打翻在地,是吧?再比如說,中國人還有一種叫做「和諧」。就是你再牛,你透過用很暴力的方式取得這一切,也是勝之不武的,吃相難看,起碼人批評。所以呢,你要是能夠在不動聲色之間把事情搞定呢,那才叫高手。

王東嶽:文化一點都不花哨。它僅不過是我們人類這種動物不得不用自己的智力反應,對我們的生存環境產生相應的一個智性行為的反應系統,我們把這個系統統稱為文化。所以它直接表達的就是我們的生存方式。那麼人類在古代的時候,文化最初形成的時候,什麼東西對它的影響最大呢?人類早年他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都是自然問題。也就是說他所生存的那個地方的自然物候條件,對他早年的生存帶來最大的壓迫感。這個面對自然發生反應的過程,就是早年文化得以形成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技術能力、生產能力提高,自然對人的影響越來越小,社會密構度越來越高,這個時候文化的主要反應,或者人們生存的主要反應,是面對社會問題反應,也就是面對社會內部問題反應,文化才發生另外的變質。所以,如果在早年文化起源的時候,大家最初的自然物候條件不同,那麼文化的反應方式一定是不同的。

梁冬:剛才王老師說了一句話,叫做就是「對我們的生存環境產生相應的一個智性行為的反應系統」。嘖嘖嘖嘖,看看,這話說得多高級。每一個字您都認識,連在一起就不知道什麼意思。就跟我們讀英文書一樣,每一個字母都認識,連在一起也不知道,如此的,這說明什麼?說明單個的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連在一起。那到底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我給大家舉個例子,稀釋一下這個觀念。話說在以前呢,中國人見面都說「您吃了嗎」,這是什麼?這是因為在中國古代很多人都吃不上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所以呢,大家都吃不飽的情況下,偶爾您吃飽飯了、吃上飯了,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很值得恭喜的事情。但是現在呢,現在如果你再跟別人說「您吃飯了嗎」,好像就有點不合時宜了。為什麼?因為中國人現在比較多的、大面積的都吃飽飯了,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歷史成就啊,您知道嗎?翻開歷史書,哪怕是在最鼎盛的時期,中國人也沒有能夠像現在這個樣子,如此大面積的可以吃飽飯。而且,還可以如此大面積地浪費。您到大學,您到餐廳門口看看。哎呀,那中國人吃飯的方式實在是太不文明了,就是說,明明只要吃兩盤菜就夠的,他非要點五盤菜,認為呢,三盤菜呢是代表面子。但是呢,這造成了中國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很多人出現了營養過剩。您今天到醫院看一下,躺在那兒一排排,一摞摞的,有多少個是因為沒吃什麼病的?全是因為吃多了、吃錯了病的。換句話來說,什麼叫做生存環境的智性行為反應啊?生存環境吃不飽飯,您就要問安說:您吃了嗎?今天大家吃飽飯了,您就不能再說「您吃了嗎」?而得問:您減肥了嗎?您去糖了嗎?啊,或者是說,您計劃生育了嗎?諸如此類,因為呢,生存環境已經變了。

廣告……

梁冬:重新發現,中國文化太美,大家好,歡迎繼續回來到《國學堂》。我是梁冬,梁某人,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王東嶽老師的講座。在此之前呢,我想稍做一個簡單的複習。曾經呢,王老師在以前的《國學堂》呢,講過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厚的黃土?就在黃土高原那裡。什麼原因?這個不是偶然的。啊,世界沒有偶然,只有必然。話說呢,本來地球是一個水泥球,它是一個石頭的,後來呢,在自轉、公轉、太陽曬到下雨等等情形呢,就大石頭變成小石頭,小石頭變成更小的石頭,最後變成粉末。平均來說,整個地球呢,只有半米厚的土,但是為什麼中國的那個土這麼厚呢?在黃土高原。是因為呀,地球在轉的時候呢,就形成了所謂的信風,信風呢就把全地球的這些灰土啊,全部捲起來,嘩,卷卷卷卷卷,卷完了之後呢,正好在中國的黃土高原上面那個地方呢,那個風不動了。嘩嘩地往下掉,人家說「天上掉下個林妹妹」,這兒,它不是掉林妹妹,它是掉土。掉了幾千年,上萬年,幾十萬年之後呢,終於堆積了很厚的這個黃土。然後呢,經過黃河一衝呢,衝到了黃河中下游,就形成了黃河中下游平原。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中國人,他先天就……特別這個地方啊,就先天特別適合種植各種的穀物啊,水稻啊,麥子呀等等這樣的東西。於是呢,農耕文明就發展了。

王東嶽:我們所謂的中華文明,它主要表達為一個純粹的農業文明,而且由於中緯度地區光照適宜,他它的生物鐘特別適宜於這個地方人口的繁殖。所以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都分布在,中緯度地區的這個主大陸塊上。這就使得我們這個地方--中亞這個地方,它的文明的發生呢,出現了這樣的局面:第一,他的可耕地面積很有限,比如中國,現在他的可耕地面積只佔中國總面積的10.4%,高山、沙漠、沼澤、湖泊佔去了90%。第二,它的人口密度很高,生殖能力很強,所以呢,它就會發生人倫緊張,而農業勞作又需要大家合作起來進行工作,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文化表達為集體協作,表達為個性壓抑,表達為人倫關係是所有智者最關注的問題的原因。我們看老子、孔子,他們的智慧都關注在人倫道德問題上,因為這個問題跟跟中國人早年的生存關係至大。

畫外音:農耕文明催生了集體協作,同時也導致了個性壓抑。那麼,西方文明的產生,又是基於怎樣的自然條件?商業活動為何會在地中海地區盛興?個人主義和自由精神和商業冒險有什麼關係?

梁冬:剛才呀,王東嶽老師說到呢,由於中國歷史上來說,人口密度就很大,在宋朝的時候估計人口就已經過億了。所以呢,中國的所有的文化,核心都是如何在這麼高密度的人群當中,大家和諧共處。否則的話早爆掉了,對不對?那為什麼西方,它就會比較強調個人主義呢?它比較強調人和人之間的平等呢?這和希臘那個地方,因為希臘文明是作為開始嘛,希臘那個地方呢自然物候條件又有什麼樣的關聯性呢?

王東嶽:好,我們看看西方文明。我們先看古希臘,我們把西方文明它在起源上叫做環地中海文明。我們看看環地中海文明的基本特點。我們以古希臘為例,古希臘它這個地方它的土地貧瘠,去過希臘的人都會發現,那個地方真正好的土壤是非常少的,山石很多。但是它面臨的是什麼呢?它旁邊是地中海,而地中海是一個狹長的相當於夾在非洲、亞洲和歐洲之間的一個內湖,古人刻一葉扁舟就可以渡過地中海。然後呢它的南面就是北非,就是古埃及的尼羅河文明的發祥地,它的東南面就是近東地區,也就是兩河文明。所以古埃及(希臘)人一開始它就是半商業文明。因為它那個地方糧食產量很低,它必須通過商業活動來換取尼羅河地區和兩河地區的糧食來源。商業文明要求個人的自由度和個人的伸張,他總不能帶著全家拖家帶口去經商。因為經商是一種冒險性很大的行為,所以他要求個人主義,要求個人自由,要求有一定的社會自由度,所以它的文化就跟我們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別。農業文明要求家族協作,而商業文明要求的是個人自由。我們看看中國的商業,中國自古以來,士農工商,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為什麼?因為商業在中國是不能帶來糧食這個最基本生存要素的。而商業由於它的利潤,利益遠遠大於農業,所以如果鼓勵商業,而商業活動又不帶來糧食,那麼就會導致整個農業生產紊亂,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上始終是重農抑商的,就是保護農業體制,嚴重壓抑商業,壓抑商人。而古希臘呢,它為什麼會提倡商業?因為它只有商業才能帶來最基本的生活要素,比如糧食,它那個地方的糧食產量是不足的,它必須從尼羅河那個地方也就是北非或者從兩河地區的商業活動帶來糧食,所以商業活動是它生存的命脈。而在東方,商業活動恰恰是對農業文明的破壞。

梁冬:王老師剛才講的一句話,商業活動恰恰是對農業文明的一種破壞。當然破壞這個詞呢顯然有點猛烈,我們可以說商業活動對日常的農民一樣吭哧吭哧工作的人;周而復始每天做事情的這種人它是一個很有力的挑戰,這倒是真的。我舉一個在城市裡面發生的例子,是吧?本來呢大家都在上班,每天吭哧吭哧的工作也挺好的,無非是加一級加兩級工資,把事情做好之後總有一天能評上模範標兵等等等等,突然有一天一些人炒房子掙錢了,有一些人炒股票賺錢了。於是呢一下子,本來這裡還吃的飽飯還挺好的人全面心理失衡,問題就來了,對啊,商業炒作,這些事情都會產生一系列這樣的情形。

廣告……

梁冬:重新發現中國文化太美,大家好,歡迎繼續回到國學堂,我是梁冬梁某人。前兩天我們碰到一個做電台節目的人,這個人是一個資深同事了,來他說呢在十多年前的呢,他們曾經有七八個人一起創辦了一個日播的電台節目,每天差不多半個小時,每一個話題都是記者到街上去採訪,然後回來再剪輯,用音頻的那種方式剪輯,剪輯之後再拼在一起,然後再配音呢什麼的,居然這節目播出來也不錯,效果也很好,大家很融洽,每天還有時間去打打保齡球,聚個餐了什麼的。後來隨著這個節目的成功,大家說我們得分工合作了,誰負責採訪,誰負責播音,誰負責剪輯,誰怎麼輪班倒,於是就搞得越來越複雜。不行了,人手不夠了,多加了幾個人,多加了幾個人之後又不夠了,每個環節之間出現了矛盾,於是呢再加一個人,在上面專門去銜接他們,然後呢這些銜接的人之間又有了矛盾了,再加一個人,再去銜接他們。這麼多人呢比如吃喝拉撒睡的事情多了,下面再做一些支持的部門,結果一個團隊膨脹成五六十個人,這節目也沒有做得更好,他就很困惑,他說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想可能的原因就是一個,就是分化。我們以為我們把一個事情切成若干段之後,每一個環節就可以做得更專業了,事實上並非如此。事實上哪怕你在這一小段裡面做的更有效率了,但是段和段之間的銜接卻變得更困難了,那麼你的成本就會變得越來越高。所以你會發現越是大的企業人越多;環節流程越多的事情其實能幹好的可能性是越低的。反倒是小公司、小團體它有可能做得好一點點。這和我們現在揚說的大社會、大分工、專業性好像有一點點矛盾。

王東嶽:文明和文化的發展過程是一個分化過程,它的進步度越高,它的分化度就越高,比如我們今天,我們今天在大學裡有正常的學科,已經有4000多門了,可是人類早年即使在古希臘所有的學科合在一起,只叫博物學。你就會發現文化越進步,它的分化狀態越強烈。那麼人類最早年的時候,它最原始的文化是什麼呢?是分化狀態最低的文化,也就是說它是天人合一的狀態,我們人和自然都沒有分開,我們的圖騰甚至大多數都是用動物來做圖騰,我們把自身和動物和自然視為一體,我們把這種最低分化度的、最原始的文化叫做天人合一。那麼神學文化的出現,這個時候呢神分化出來,它介乎於人和自然之間,所以把人和自然隔離開來。這是一個比天人合一文化更高級階段的產物,所以所謂天人合一,是保持最原始文化狀態的整體狀態的一個基本表達,所以我們把這個文化總結為下面這幾個字,叫古儒學、准神學、亞哲學。所謂古儒學,就是古代的巫文化的表現;所謂准神學,就是它都沒有達到神學的狀態。比如古人,我們的神不是特殊的人格神,而是我們的自己的祖先被定為神;所謂亞哲學,就是它沒有進入到純哲學的狀態,而是更關心的都是人倫問題。所以它的表現方式是什麼呢?是天地崇拜,而不是對人格神的崇拜;是祖先敬仰,而不是對人格神的敬仰;是社稷關懷,就是社會關懷,而不是在邏輯上追求終極。

畫外音:中國古人崇拜天地、敬仰祖先,追求與自然合一的整體狀態,那麼分化程度越高,越代表文明的進步嗎?為什麼道德的「道」和倒退的「倒」同音?角色心理學如何呼應老子對「道」的解讀。

梁冬:偉大的思想家老子曾經說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你千萬不要認為說到了三生萬物的時候它這個社會就進步了,它為什麼把「道」和倒退的「倒」是同一個發音呢?其實老子所講的東西就是你怎麼由萬物變成三;再變成二;變成一;變成零,你要這樣回去,當你能夠這樣回去的時候,你才能夠回到生命的那種本真的快樂的狀態,你才能夠真正的有生命的能量。什麼意思?我給大家舉一個有趣的例子,話說這兩天我看見一本書,叫《角色心理學》。它說呢……當一些人……一幫老頭老太太八十多歲了,又有糖尿病又有腦血栓等等等等,然後把這些人扔到一個古堡里,它是外國一個哈佛大學作的一個研究,把這些老頭老太太呢,扔到一個古堡裡面,完全用五十年之前的報紙給他(們)看,每天播的電台,看的電視都是五十年前的,吃的東西,整個的所有的東西整個情景完全再造。你知道發生什麼嗎?發生一個情況,那就是這些八十歲的人,突然或多或少的都呈現出三十歲的身體和心理狀態。角色心理學說,我們的角色為我們帶來了所有的疾病和身體的狀況。言下之意是說,當我們心裏面覺得自己是個小孩子的時候,你的身體也會是個小孩子。老子告訴我們說,你只有把自己從一個分化得很嚴重;看事情看得很明白,這個東西和那個東西有什麼不一樣等等等等,慢慢慢慢回到一個嬰兒,不覺得事情和事情有區別,不覺得一張紙和另外一張紙哪個貴;哪個便宜,當你有這樣的一種淳樸的心態的時候呢,你的身體才能夠去到那種柔軟的、有彈性的、具有活力的狀況。想想看,這個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道。

廣告……

梁冬:重新發現中國文化太美,大家好,歡迎繼續回來到《國學堂》,我是梁冬,梁某人。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王東嶽老師的講座。話說這個有一天我問王老師,我說:「為什麼,你看古代的人,中國上古時期的人搞得出《易經》;搞得出《河圖》、《洛書》;搞得出《黃帝內經》;搞得出老子《道德經》、《莊子》,為什麼現代的中國人反而是一茬不如一茬呢?他說,很可能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上古時期人是比較關心生存生命本質,而現在的人由於網路信息太多,每天都關注微博上的那點東西,是吧?微博,是吧?所以呢,你沒有時間去關注那些……表面上看呢是個笑話,但認真想來,也的確有可能是如此的。我們在小的時候常常問的是很宏觀的問題啊,我從哪裡來的?媽媽會跟你說,肚子來的。那屎從哪裡來的?我吃的是好吃的東西,那個屎是怎麼生產出來,這屎從哪裡來的,是吧?這問題都是很深刻啊。現在呢我們都不問這些問題了,我們只問房價多少錢呢,我們只問通貨膨脹啊,當然這也是生存比較相關,我們還要看時尚雜誌啊,我們還要翻,當然是泛指,不是某一本時尚雜誌。那一些浮皮潦草的、花里胡哨的東西,佔據了我們大部分的心智的空間,而哪些最重要的--我從哪裡來?我在哪裡?我到哪裡去?這些問題卻少有人問津。這難道就是文明的結果嗎?

王東嶽:我們今天都在關心什麼問題?關心你住的樓房蓋得好不好?關心你的汽車跑得好不好?關心你那些奢侈品,關心你電腦上的那些垃圾信息,那些跟我們生死存亡,跟我們的基本生存最關鍵的要素,今天還有幾個人關心呢?可人類最原始時候,他所要關心和解決的問題全是跟他最基本的生存息息相關的問題。好,我們先看甲金文里--就是人類最古老的象形文字里所表達的一些基本意念。

畫外音:人類現在關心的問題越來越飄離了生存本源,那麼古人關心的本源問題,到底是什麼?我們又如何能從甲金文當中窺視一二?

王東嶽:古人表達數字怎麼表達,比如:一、二、三、四,所以早年在甲骨文里四就是劃四杠,後來呢,才變成這個形態,出現了四。五,把全掌伸出來,所以,它最早的寫法就是一個手掌。那麼,六、七、八、九、十。好,所謂七上八下,是指這個意思,不是指十五個桶吊水。你見過一個井裡能放十五個桶嗎?可是到了「百」怎麼表達?我們總不能擺100個東西表達「百」,於是古人就會畫一個……上面畫一個圈,裡面在畫一個圈,這個字就是「百」,然後呢,如果在甲骨文里在上面寫「一」就是一百,寫「二」就是二百,寫「三」就是三百。他為什麼畫這兩個圈就是「百」呢?看看我的鬍子就明白了,鬍子是一圈,嘴是一圈,它表達的是鬍子很多的意思,叫「百」。那麼「千」怎麼表達呢?畫一個人,然後呢在他的這兒打一撇……在他的腿上打一撇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男人腿上長很多毛,這個腿毛就是「千」。可是到了「萬」怎麼表達呢?我們發現甲骨文的「萬」居然是畫了一隻蠍子。這就是繁體字的「萬」字的來源,我們今天所說的「萬」。他為什麼畫一個蠍子作為「萬」呢?是因為古人,他都是住在山洞裡,或者朝地下挖一個地窖子,上面蓋一個棚子,叫地窩子的居住方式,他的居住(環境)跟自然界很接近,所以他在創造自己居住條件的時候,他會偶然間……比如揭開一個石片,就會看見一窩蠍子。蠍子是卵生動物,一窩可以有幾百個。今天你已經找不到蠍子蜇你了,蠍子蜇人是非常疼痛的,古人突然揭開(石片),能看見幾百隻蠍子,在他的視覺衝擊力上,感覺到蠍子無比之多,於是就拿蠍子代表「萬」。

梁冬:剛才我在看王老師這個片段的時候,突然想起另外一個人--唐漢老師,唐漢老師也上過我們的節目。他有一次給我講到兩個字,也回應到了上古時期人民的一些價值觀。他說呢,「高尚」這兩個字,「高尚」的「高」呢其實代表的是男人的生殖部分,「尚」字是代表著女的生殖部分,我就問他,為什麼「高尚」這兩個字擺在一起就代表了「高尚」呢?他說,當男人這個事和女人這個事碰在一起,難道不是人類最高尚的事情嗎?我哈哈大笑,笑完之後想,真的是這樣哦,難道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事更高尚的呢?所以,我們的先民對問題的思考往往是比較直接的,而現在呢就不這樣了。後來王東嶽老師,還給我舉了另外一個例子,也充分地說明我們要花點時間去研究古代的文化。好了,感謝大家收看今天的《國學堂》,我是梁某人,再見。


推薦閱讀:

《東方代碼啟示錄》第八章
晚明啟示錄
《東方代碼啟示錄》第二章
新啟示錄:精彩節錄摘要
老謀深算—— 《孫子兵法》啟示錄3 陳林編著

TAG:文化 | 傳統文化 | 傳統 | 現代 | 王東嶽 | 啟示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