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的治療
主治: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氣虛瘀熱型。同時避 免粗糧、油炸食品,過冷、過熱、辛辣 及低糖飲食,禁用損傷胃黏膜的非甾體 類消炎藥。
功效:益氣化瘀、清熱燥濕。 療效:運用此方治療80例與阿莫西林、 甲硝唑、果膠秘三聯組80例進行臨床對 比觀察,結果本方治癒率為76.6%,對照 組為26.6%。 鄧世肯
3;方葯:烏賊骨、浙貝母、白及、蒲公 英、煅瓦楞子、元胡、沙參各15克,黃芪 30克,白芍、炒白朮各12克,甘草6 克。加減:陰虛加玉竹、百合各9克;肝 氣鬱結加柴胡10克;肝胃鬱熱去白朮 加丹皮、梔子各10克;瘀血停滯加丹參 20克;失眠加熟棗仁、合歡皮各12克; 便血加三七粉沖服
每次3克。每日1 劑,水煎分3次服。
主治:消化性潰瘍。
療效:治療30例,臨床治癒24例,好轉 5例,無效1例。 鄭國輝
4;人吃五穀雜糧,胃腸功勞最大,擔子也最重。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不經意間已經被「老胃病」盯上了。南寧市朝陽大藥房園湖店藥學高級講師、原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藥劑科主任鍾余才表示,以慢性萎縮性胃炎為例,20~50歲的人患病率約為10%,51~65歲則高達50%。所以要想和老胃病「相安無事」,對症下藥是必要的前提。老覺得肚子有點脹,或者經常隱隱作痛;吃完飯癥狀加重,總是沒胃口,打不起精神;舌頭邊緣有齒痕,這種老胃病就屬於脾胃氣虛型,可選擇香砂六君丸或補中益氣丸,健脾益氣。
一受涼就胃痛——香砂養胃丸
很多脾胃氣虛型老胃病會「毛病越來越多」,勞累或受涼後也會胃脹胃痛,還經常吐酸水。「喝熱水或捂著肚子會覺得舒服些,這說明已經發展成了脾胃虛寒型老胃病。」鍾余才指出,常用中成藥如香砂養胃丸、溫胃舒膠囊等都具有溫中和胃的功效。
總餓卻不想吃——養胃舒膠囊
胃裡覺得燒,餓得比別人快,吃得卻不多,口乾舌紅,大便乾燥。這些癥狀說明胃裡有虛火,屬於胃陰不足型,可選擇養胃舒膠囊,可以滋陰養胃,治療因氣陰兩虛所致的胃熱脹痛。
有口臭常噁心——胃熱清膠囊
老胃病除了上面3種虛證,還會有實證。如果總覺得肚子脹,舌苔黃而厚膩,口苦口臭,還時常噁心想吐,這都是濕熱在「作祟」,屬於脾胃濕熱型,可選擇胃熱清膠囊,清熱解郁。
生氣時癥狀重——胃蘇顆粒
中醫認為,肝功能不順暢會影響脾胃,導致肝胃氣滯。如果老胃病經常在人生氣、煩躁、鬱悶等情緒變化時發作,多屬於這種類型。可服用胃蘇顆粒、元胡止痛片等具有疏肝和胃、理氣止痛作用的中成藥 5;治胃酸過多的良方1.由於脾胃功能較弱或飲食不當,往往會在飯後出現反酸反胃現象。可吃生花生仁數粒,過3—5分鐘後,反酸反胃的癥狀即會緩解。2.取紅棗8—10粒,燒至半焦狀,加人生薑末 50克,共置罐中。加清水400毫升煎煮,每天早、晚各服1劑,連用3天即見效。一般5-7天為1 療程。3.胃酸過多,可能與慢性胃炎有關,治此病藥方:佛手、海螵蛸、煅牡蠣、白芨粉、貝母各100克,煅瓦楞,田七粉、甘草各50克。將上藥研末過80- 100目篩,取大腹皮適量煎汁過濾共制水泛丸,日服3次,每次6-9克。服藥期間,禁食辛辣及不易· 消化的食物。獻方人:江蘇大豐市潘勇 6;附子理中湯合苓桂術甘湯治療胃氣上逆病案:胡某,女,48歲。患者近半年 胃脘部時常有氣逆上沖感常伴振水聲, 不容易消化,排氣多,大便不幹,量少,多 夢,腰酸,行走時間長則酸困難忍,無法 繼續行走,勞累後眼瞼及下肢浮腫,怕冷 甚,舌質淡胖或舌邊齒痕,舌苔白滑,舌 底瘀滯,脈偏沉細無力。既往史:患糖尿 病5年,子宮切除術後3年。胃鏡示:反 流性食管炎,慢性淺表性胃炎;病理示: 胃竇幽門型黏膜呈輕度慢性淺表性胃炎 方用附子理中湯合苓桂術甘湯。處方:附子 15克(先煎4小時),雲苓60克,炒白朮、生 姜各30克,紅參6克(另煎兌人),炙甘草 15克,桂枝12克。7劑。常法煎服。囑患 者若療效好則繼續服用至1個月。二診:服用上方28劑後,胃氣上逆 減少80%,振水聲消失,浮腫乏力癥狀 明顯改善,現乳房脹痛甚,眼瞼浮腫。上 方加入香附、佛手各9克,骨碎補30克, 肉蓯蓉、補骨脂各15克,紅參改為9克。 續服14劑,告愈。隨訪半年諸症未現。按:患者之胃氣上逆、水腫考慮為脾 腎陽虛,氣虛不能溫化攝水,遂用溫陽法 健脾腎之陽、助氣化祛水濕。取方附子 理中湯,藥用附子暖下,溫腎陽,助氣化; 加桂枝取苓桂術甘湯之意,以助附子溫 陽化氣利水。處方立意始終以扶下焦陽 氣和振奮脾陽為根本,故收效很好。胃 脘部振水聲是應用茯苓的指征,需重用雲苓,一般用量30克,甚可用至60—1:20 克。二診時加用肉蓯蓉、骨碎補、補骨脂以增加溫腎助陽之力,加香附、佛手取疏肝理氣之功。 7;筆者曾祖生前以擅長治療胃病而聞名,祖父兄弟三人也是治療胃病的高手,而在筆者的門診中胃病患者也最為多見。當地一些老輩人和在世的一些老中醫現在仍然還記得曾祖當年治療胃病用藥寥寥,卻效果奇好,那麼他們治療胃病究竟有什麼好的方法呢?方法不少,但其中有一首最為多用,最不可忽視的小方,那就是枳術湯。枳術湯出自《金匱要略》,文曰:「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枳術湯是張仲景的一張小方,葯僅兩味,是治療水飲結於心下的方子。然歷代醫家用此方治療胃脘痛、痞滿卻效果很好。讀張璐的《張氏醫通》,龔廷賢的《萬病回春》、《壽世保元》等書,發現治療胃病多用此方加減。臨床實踐發現此方可用於水飲或食積結於心下而影響脾失健運的胃脘痛和痞滿證,對於很多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腸功能紊亂、胃下垂、便秘等病有良效。
方中枳實量為白朮的一倍,行氣散結除飲,白朮健脾利水,用於因實而致的脾虛。兩葯一消一補,攻補兼施,互相為用,而消大於補為其特點。從傳統氣機上講亦是一升一降,符合脾升胃降的生理特性。筆者家傳用藥的方證是:患者形體壯實,多胸悶,腹脹,噯氣,疼痛,腹診心下脹滿或疼痛,有壓痛或有抵觸,有明顯的腹肌緊張。舌苔多厚而膩,脈右關滑實有力,或左關呈弦象。寒則合四逆湯;郁則合四逆散。食積和熱證者先用大柴胡一劑消導,大便瀉下後再用此方。寒熱交雜而偏熱者合半夏瀉心湯,寒熱交雜而偏寒者合柴胡桂枝幹薑湯加附子。而病程綿長,體形弱者白朮量為枳實的一倍,法張潔古枳術丸之意。
8;胃脘痛(慢性萎縮性胃炎) 林某,女,52歲,2004年9月29日初診。自述胃脘脹痛10餘年。近期胃脘脹痛,泛酸,口乾口苦,納差,大便日行2~3次,不成形,舌紅,苔薄白,脈弦緩。胃鏡提示:慢性萎縮性胃炎,HP(+)。中醫診斷為胃脘痛(寒熱錯雜,氣機阻滯),西醫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治以辛開苦降,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方用半夏瀉心湯合左金丸、金鈴子散加減治療,處方:法半夏10克,乾薑10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吳茱萸6克,烏賊骨15克,枳實25克,延胡索15克,鬱金10克,炒川楝10克,片薑黃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7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2004年10月5日二診:胃脘不痛不脹,納差,二便調,無泛酸,舌紅,苔薄白,脈緩。守9月29日方加廣木香10克,砂仁10克。7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2004年10月12日三診:胃脘輕度脹痛,納可,二便調,無泛酸,舌質紅,苔膩,脈數。治以清熱化痰,理氣活血,散結止痛。方用小陷胸湯合左金丸、金鈴子散加味。處方:法半夏10克,全瓜蔞10克,黃連10克,枳實25克,吳茱萸5克,烏賊骨15克,炒川楝10克,延胡索15克,鬱金10克,片薑黃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厚朴25克。7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2004年10月19日四診:胃脘脹痛消失,不泛酸,大便日行1~2次,舌紅而胖,苔薄白,脈緩。守10月12日方,加烏葯10克。7劑,水煎服,日1劑,鞏固療效。 按:患者胃脘脹痛,口乾口苦,舌紅,泛酸,納差,大便日行2~3次,不成形。此案患者與案1患者不同,為上熱下寒之象。因病機為寒熱錯雜,氣機阻滯,故仍以半夏瀉心湯合左金丸、金鈴子散為基本方加減。而後患者癥狀減輕,在此方基礎上,加用行氣止痛之品,如廣木香、砂仁。三診時,患者胃脘輕度脹痛,無泛酸,舌質紅,苔膩,脈數,症有痰熱之象,乃脾虛生濕,濕郁化熱釀痰所致,遂改用小陷胸湯配合左金丸、金鈴子散加味,治以清熱化痰,理氣活血,散結止痛。四診時,患者胃脘脹痛消失,不泛酸,大便日行1~2次,排便不爽,脈緩,酌加烏藥行氣止痛,調暢腸腑。繼服1周,諸症消失,少有複發。 9;方葯:党參、白朮、茯苓、法半夏、白 芍各10克,甘草、砂仁各6克。加減:寒 邪客里,加蘇葉、香附各9克;飲食停 滯加山楂、神曲各10克;氣陰兩虛, 太子參換党參加麥冬、石斛各10克; 脾胃虛寒加黃芪20克;濕困加藿香、 佩蘭各9克。
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6 天為1療程。
主治:老年慢性淺表性胃 炎氣虛氣滯型。
療效:治療35例,顯效 28例,好轉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 94.3%。 吳 昊
10;地質隊工程師趙先生常 年在野外探礦,風餐露宿,得了嚴重的胃潰瘍,曾吃過許多西藥及新特葯,均 不見效。一天巧遇名老中醫范教授,忙請范教授為自己診治。只見范教授為趙先生仔細診察把 脈後,並沒開出中藥方,而是建議趙先 生停服所有的藥物,改用一種食療 法——將用麵粉做的饅頭切成片,放人 爐中烤黃後食用,長期堅持。同時,范教 授還囑咐趙先生,不能吃酸、辣的刺激 性食物,不要吸煙飲酒,注意保持樂觀情 緒和充足的睡眠,平時不要過度勞累。 趙先生聽了心裡嘀咕,我這老胃病已十 多年了,吃過無數藥物都不見效,這普普通通的饅頭就能治好我這頑疾,實在是 難以置信!不過又聽到范教授說這方法 曾治療過許多消化道潰瘍的病人,效果不錯,只好姑且試一試。回家後,趙先生將買回的幾隻白面饅頭用刀切成薄片,放入烤爐中烤至焦 黃,一日分3次食用,早餐經常就只吃烤 饅頭片。吃了三個月後,趙先生感覺胃 痛明顯減輕,以前一吃飯後胃就飽脹難 受,現在這種感覺消失了。趙先生於是有了信心。他堅持吃了一年多,胃痛,嘔 吐清涎等癥狀完全消失了,食慾好了,體 重比以前增加了6公斤,人也精神得多。 三年過去了,以前一到寒冬就發作的胃 痛,已經不見了蹤影。病雖治好了,可趙 先生現在還經常將烤饅頭片當點心吃。烤饅頭片為什麼能治胃潰瘍?是不 是胃潰瘍患者都能吃烤饅頭片治療呢? 范教授解答說:食療是中醫治病的一個 重要手段,也要講究辨證施治。趙先生的 胃潰瘍癥狀主要表現為胃脘部冷痛,喜 溫喜按、遇寒發作、得熱痛減,吃飯後飽 脹難受,嘔吐清涎,口淡不渴,舌質淡,苔 白滑,脈遲,在中醫辨證中屬於典型的胃 寒型。從中醫觀點看,大米是水中生長出 來的,其性偏寒,趙先生的病屬胃寒證, 一吃寒性的大米飯就會「寒上加寒」,所 以飯後飽脹難受。小麥是冬天種、農曆五 月收,它的陽氣最重,屬溫性的。溫性的 小麥麵粉做饅頭時放了點鹼發起來,就 很容易消化,當你再將它烤黃時,它就更 溫了,吃了可以溫胃散寒,這就是烤饅頭 能治療胃寒型潰瘍病的道理。范教授最後還提醒胃潰瘍患者,烤饅頭這一食療法,必須食用1年以上才能治癒,而且只適用於胃寒型患者。如屬胃熱型,症見胃脘灼痛,遇冷痛減,口乾口渴,口臭便秘,舌紅苔黃,脈數的患者,食用烤饅頭猶如「火上澆油」,會使病情加重,因此胃熱者不可使用。(完) 杏 林 11;蜂蜜能清熱、補中、解毒、潤燥和止痛。《本草綱目》記載,蜂蜜味甘而平,能解毒,柔而濡澤能潤燥,緩而去急,能止肌肉瘡瘍之疼痛。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蜂蜜所含的錳等無機鹽,有促進食物消化的作用,從而減輕胃腸負擔。臨床上,蜂蜜可以用來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具體方法是:取丹參6克,炙甘草3克,用沸水沖泡20分鐘後,加入蜂蜜 20克,飲服,每日1次。 陽小波
12;經驗方:甘草60克,白芍、烏賊骨、党參、白朮各30克,元胡、浙貝母各15 克。用法:上藥共研成粉末,混勻。每次服5克,飯後2小時服,每日服3次。服藥期間禁吃生冷、酒、辣椒、糖、醋。療效:本方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115例,治癒98例,有效7例,無效10 例。 13;<>胃痛,又稱胃脘痛,是指胃脘部經常發生疼痛而言,其主要部位在胃脘近心窩處,痛時可牽連脅背,或兼見噁心、嘔吐、吐酸、嘈雜,大便溏薄或秘結,甚至嘔血、便血等症。多見於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胃腸神經官能症等。中醫認為,本病多因外受寒邪犯胃所為。如若氣候寒冷,平素患有慢性胃腸疾患者更易發生,故散寒止痛為常用方法。臨床觀察發現,採用中成藥外治對本病有明顯療效,介紹幾則,供選用。雲南白藥 雲南白藥粉劑適量,用白酒調為稀糊狀,填於肚臍處,外用膠布固定,並可用熱水袋不時熱熨肚臍處,每日2—3 次,每次10—15分鐘,連續3—5天;或用棉球蘸雲南白藥適量放置於肚臍處,外用傷濕止痛膏固定,並不時用熱水袋熱熨肚臍處,每日1換。可活血通絡,散寒止痛。風油精 取本品數滴,滴於肚臍孔處,外用傷濕止痛膏固定,並不時用熱水袋熱熨肚臍處,每日2或3次。可散寒止痛。速效救心丸 速效救心丸方由川芎、冰片等組成,有芳香溫通、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除冠心病心絞痛之外,其對胃痛、腹痛也有明顯治療效果。疼痛發作時,單純使用本品即可達到止痛效果,方法是疼痛發作時。取本品 2—4粒舌下含服。再取本品5粒研為細末,置於傷濕止痛膏:中央,外貼肚臍孔,每日1換,一般用藥5— 20分鐘疼痛可止。 逍遙丸取本品 10粒,研細末,清水適量調糊,外敷於肚臍處,放食鹽少許,再用黃豆大小艾粒施灸,酌灸3—6壯,隔日1次,連續1-3 次。可疏肝健脾,溫中和胃。 (杜啟榮/薦)
nbsp; 14;王某某,女,40歲,農民。1990年1月3日初診。患者自幼即感胃脘疼痛,30餘年來曾多方治療,時輕時重,終未根治。近一年來胃脘痛突然加劇,發作時如刀割錐刺,痛不欲生。即住西安某附屬醫院,經B超、胰膽造影、X線等檢查,診為「先天性肝總管左肝管擴張」。行「膽囊切除術及膽腸吻合術」後其痛更甚,呈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劇,發作時翻滾呼號,如歷酷刑。迭經更醫,竟無寸效,患者遂有棄生之念。刻診:胃脘脹悶疼痛,波及右脅,掣於肩背,痛如刀絞,令人窒息,伴有口苦、食後呃逆陣作,大便乾燥,2~3日一行。患者泣述劇烈發作,冬季較頻,經期、勞累、進不易消化食物後易誘發,痛時局部拘攣脹悶並引及少腹,有欲小便感,必登廁解溲,歷時約1~6小時,用「阿托品」後可暫輕緩,少時又復痛如故。現每日皆發。舌暗紅,苔薄白膩,脈沉細無力。證屬寒瘀內凝,治宜溫中散寒,化瘀止痛。處方:桂枝8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附片8克(先煎),炒枳實10克,香附10克,元胡10克,丹參18克,檀香6克,砂仁8克,炒川楝10克,虎杖10克。3劑,水煎服,日1劑。服藥後胃脘痛略減,納食覺香,矢氣頻轉而便通,余症基本同前。擬上方加制川烏4克(先煎),細辛3克,虎杖改為12克。服6劑後疼痛發作頻率明顯降低,程度亦減輕,可以忍耐,仍以上方加減繼服30多劑而痛除體康。一年後隨訪未見複發按:杜雨茂強調,臨證務必詳細診察,認真分析病情變化,鑒別疑似,去偽存真,分清標本先後緩急,抓住主證,緊扣病機,注重辨證,才能正確施治而獲良效,否則會貽誤病機而致變證蜂起。本案患者其痛勢劇烈,且有口苦、大便乾燥、胃脘脹悶,頗似熱結胃脘,腑氣不通之陽明燥結所致。但杜雨茂經仔細推敲,其劇痛而不伴有熱感,且冬季易發,舌淡紅而暗,苔白不黃,脈沉細無力,辨為寒瘀內凝之胃脘痛,處方遵烏頭桂枝湯之意化裁以溫中散寒,化瘀止痛,服30多劑而使數十年之頑固性脘痛頓消。此證若誤寒為熱投以苦寒通降之品,則無異於雪上加霜。 15;沈舒文,全國名老中醫,教授,著名中醫消化病專家,從事中醫臨床、教學、 科研30餘載,學驗俱豐,對脾胃病的治療有獨特風格和經驗。本期介紹其運用 經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經驗。一、半夏黃連配枳實,消痞散結治痞滿。痞滿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臨床癥狀之一,半夏配黃連是張仲景半夏瀉心湯的核心配伍組葯,體現了寒熱並用,辛開苦降,消痞散結的配伍組方治療思想。金元時期李東垣《蘭室秘藏》中的枳實消痞丸是在半夏瀉心湯、枳術丸的基礎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來,治療脾胃虛弱,寒熱互結之痞滿。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開苦降,消痞散結之半夏、黃連、枳實,作為配伍組葯之核心,用於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寒熱互結,脾胃氣滯之胃脘痞滿。若病發於脾胃氣虛,而見胃脘痞滿,不思飲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湯。 典型病例:劉某某,女,42歲。胃脘痞滿,伴疼痛5年余,近3年來逐漸加重,睏倦乏力,不思飲食,噯氣,排便不暢,在當地醫院胃鏡檢查報告:中度萎縮性胃炎;病理報告:伴中度腸上皮化生。舌質暗紅,苔厚膩微黃,脈沉細弦。中醫診斷:胃痞,證屬寒熱互結,脾虛胃滯。治療予以消痞散結,健脾行氣之劑。處方:法半夏、佛手各10克,黃連6克,枳實、党參、白朮、刺蝟皮、生牡蠣、枸橘各 15克,穿山甲5克(研末沖服),半枝蓮 30克,炙甘草4克。患者服藥14劑後,癥狀明顯減輕。再以上方化裁調治3個月,癥狀完全消失。半年後胃鏡檢查報告:輕度慢性萎縮性胃炎;病檢報告:慢性萎縮性胃炎。二、小陷胸湯配蘇梗,開結降氣治食道炎。沈老認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後不適,胃脘痞滿,反流,口苦,為痰熱互結,胃氣逆阻為患,用張仲景小陷胸湯 (半夏、黃連、瓜蔞)配蘇梗形成配伍組葯開痰結、降胃氣治療。其中半夏與黃連配伍辛開苦降,消痞散結,瓜蔞清熱化痰,寬胸潤降,得半夏;黃連清熱開結化痰,配蘇梗寬胸潤降胃氣。若胸骨後有灼熱感,口乾不欲飲,為胃陰不足,此組葯配自擬滋胃湯(太子參、麥冬、石斛)以潤為降,反酸配刺蝟皮製酸和胃。典型病例:李某某,男,62歲。患者近兩月逐漸出現胸骨後不適,偶有灼痛,泛酸,呃逆,伴咯痰黏稠,咯之不爽,口苦,舌紅苔黃稍膩,脈滑。胃鏡示:反流性食管炎(B級)。中醫辨證為痰熱結胸,胃氣逆阻。治以辛開苦降,清化痰熱,潤降胃氣。處方:法半夏、瓜蔞、浙貝母、桔梗、蘇梗、佛手各10克,黃連、旋覆花各6 克,刺蝟皮15克,炙甘草5克。7劑,水煎分早、晚服。二診:胸骨後灼痛較前好轉,但食入 後反酸,呃逆,胃脘疼痛,咯黏痰,咯之不 利,夜間休息差,舌淡紅,苔黃少,脈緩。 中醫證屬痰熱,氣血不暢兼陰虛,治以清 化痰熱,滋陰潤降,行氣活血。處方:法 半夏、蒲黃、佛手、麥冬、瓜蔞、五靈脂各 10克,太子參20克,石斛12克,蘇梗8 克,刺蝟皮15克,黃連、炙甘草各6克。 14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溫服。三診:患者癥狀基本消失,舌稍紅, 苔薄白,脈沉細。再服二診方加減調治1 月,癥狀完全消失。複查胃鏡刀;:食管黏 膜未見異常。三、良附丸配炙黃芪飴糖,溫中補虛 治胃寒。良附丸出自於《良方集腋》,由高良 姜、香附組成,高良姜溫胃散寒止痛,香 附理氣活血止痛,兩者相伍共具溫中散 寒、行氣止痛作用,用於治療寒凝氣滯之 脘腹冷痛。炙黃芪、飴糖,取黃芪建中湯 甘溫補中,緩急止痛主要配伍之效。四 者相伍形成配伍組葯,用於治療脾胃虛 寒,寒凝氣滯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舌 淡苔白滑,脈沉遲。若消化性潰瘍屬脾 胃虛寒者,加桂枝10克,白芍15克,為 黃芪建中湯核心配伍,溫健中宮之氣,和 營衛;泛吐清水甚,加白朮15克健脾氣, 益智仁12克攝脾涎。典型病例:劉某某,男,49歲。患者 5年前漸覺胃脘疼痛脹悶不適,曾在西 安市某醫院做胃鏡,診斷為胃潰瘍。經 多家醫院中西醫治療,效果不佳,癥狀時 輕時重。近日感胃脘喜溫喜按,脹悶冷 痛,畏寒肢冷,食慾極差,不食不飢,體重 日減,乏困無力,強食過多則口吐清水涎 沫,大便稀溏,舌胖有齒痕,質暗,苔白, 脈沉細。臨床診斷:胃潰瘍。中醫辨證:中 陽不足,寒凝氣滯。治法:溫補中氣,散 寒開胃。處方:炙黃芪20克,党參、刺蝟 皮、白芍各15克,飴糖30克(烊化),高 良姜、肉豆蔻、香附、檀香各10克,雞內 金12克,砂仁(後下)、桂枝、炙甘草各5 克。14劑,每日1劑,水煎服。二診:服藥後,患者胃脘偶有隱痛,脹滿不適,噯氣,納食增加,但食量未及病前,舌質淡,苔白,脈沉弦緩。治法:溫益中陽,健脾和胃。處方:炙黃芪30克,高良姜12克,香附、旋覆花各8克,飴糖 30克(烊化),白朮、刺蝟皮、木瓜、枸橘各15克,佛手10克,白蔻仁、炙甘草各 5克。14劑,水煎早晚服。 三診:患者服藥後,除飲食過飽後偶發胃脘脹滿外,余無不適,納食恢復正常,精神好轉。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緩。胃鏡報告:淺表性胃炎(輕度)。黎遠平 16; 肚臍又名神闕穴,是中醫經絡系統中任脈的一個重要穴位,與全身經絡、五臟六腑密切相關。敷臍療法是將藥物製成適宜的劑型敷於患者的肚臍上,使藥性循經直達病灶部位,以起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作用,尤適用於有胃腸、肝臟疾病的患者。胃腸功能紊亂患者一般無器質性病變,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疼痛、腹脹、呃逆、噁心、嘔吐等,還有一些患者有下消化道癥狀,主要表現為腹部不適、排便不暢、便秘、腹瀉、排氣增多等,且伴有失眠、焦慮、注意力渙散、健忘、神經過敏、頭痛等癥狀。在臨床上,胃腸功能紊亂患者採用中藥敷臍治療,效果顯著。具體方法是:先用溫水清洗肚臍後平卧,然後取事先配製好的葯末(炒神曲、炒麥芽、炒蘿蔔子、炒雞內金、炒山楂、党參、山藥、白朮各10克,澱粉3克)適量,用生薑汁或黃酒、蜂蜜、醋等調成糊狀,納入臍孔,紗布覆蓋,透氣膠布固定,一般保留6~12個小時,連用2~7天為1個療程。需要注意的是,有急性病變、體內有濕熱、肚臍有炎症以及皮膚嚴重過敏的人禁用;空腹或餐後不宜馬上實施中藥敷臍療法。推薦閱讀:
※情緒和胃病的關係
※記住 8 類葯 從此「胃病」不用愁
※胃病不用老吃藥!常吃這幾種食物,保護胃粘膜,慢慢改善胃病
※老胃病有救了!第五類胃藥橫空出世
※胃息肉,你注意過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