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椅子文化的前世與今生...滿滿的文化氣息
導語:
中國古代傢具以木材製作為主,木質易腐損,很難長期保存,因此宋代以前的傢具存世極少,現在傳世的多為明清兩代所作。中國木製傢具,取天地之靈氣,展東方之神韻,充滿自然氣息,融入藝術生活。
其中,中國古代椅子的發展,可以簡潔地用四個字來概括:從低到高。在早期的時候,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直至後來椅子出現,才改變了這一生活起居習慣。椅子的流行改變的不僅僅是人們的腿腳,更重要的是促使古代中國文化、社交禮儀的改變。
「椅子」的名稱始見於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則要上溯到漢魏時傳入北方的「胡床」。所謂「胡床」,並不是後來意義上的卧具「床」,而是一種形似馬扎的坐具。在寺廟內,常用於坐禪,胡又稱禪床。唐代以後,椅子的使用逐漸增多,椅子的名稱也被廣泛使用。
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起來,出現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時根據尊卑等級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質料和功能也有所區別。
明清時期,中國式的高型傢具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形成了東方傢具所特有的藝術風格。
明代中期,簡約、古樸的審美理念已越來越普及,人們推崇素雅、高古的傢具風格。椅子也隨著傢具製作整體水平的提高而愈益精良,在繼承宋元風格的基礎上開始了這種時尚的追求,並逐漸形成了鮮明的「明式特徵」。
明清椅子經歷了前後兩個鼎盛期,明式椅子體現的是士大夫的文秀、高潔之美,而清式椅子表現了更廣泛社會民眾的民俗之風。
一、明清杌凳類
凳子的祖先,原是指上床用的登具,相當於腳踏,後來才被用來作為坐具。最早見的登子形象,是漢代墓室壁畫上的腰鼓形圓登和北魏敦煌壁畫上的方凳。明代凳子式樣多,造型優美,分方凳、圓登兩大類。造型方面,主要有無束腰和有束腰兩種。無束腰的都是直腿,有束腰的方腿為多,而且多用直腿內翻馬蹄、鼓或三彎腿。腿下端,多作內翻、外翻等處理。
1)杌凳
指無靠背的座具。杌凳的形式多為長方形和正方形,圓形的較少。
2)坐墩
造型近似木腔鼓的坐具。坐墩,因其墩面常覆蓋一層絲織物,又名綉墩,也稱鼓墩。明清坐墩有別,明代墩面隆起,清代系平面。
3)交杌
可以摺疊的交足杌凳。俗稱「馬札」,也稱胡床或交床,即西漢時自西域傳來的胡床。其座面有繩座面和皮座面之分。
4)長凳
無靠背狹長坐具的總稱。長凳的四腿通常向外撇成八字形。
5)腳凳
腳凳有兩種式樣和兩種不同功能。一種是帶有滾木裝置的凳面,腳踏之上,來回滾動,摩擦腳心的湧泉穴位,起按摩保健作用,可以叫保健凳。另一種則是專為踏腳承足的,也稱腳踏、承足、擱腳凳等。
二、明清椅子類
明清椅子有靠背椅、官帽椅、圈椅、交椅、玫瑰椅以及寶座等基本形式。
1)靠背椅
一般指只有靠背,沒有扶手的椅子。燈掛椅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其造型好像南方掛在灶壁上用以承托油燈燈盞的竹製燈掛,並因此而得名。
2)官帽椅
官帽椅有兩種基本形式:四齣頭官帽椅和南官帽椅。搭腦及扶手都伸探出來的被稱為「四齣頭官帽椅」, 搭腦及扶手不出頭的為「南官帽椅」。
3)圈椅
圈椅後背搭腦與扶手,是由一條流暢的曲線組成,從搭腦順勢滑至前方,形成兩隻扶手。這條曲線圓滑、流暢,形似羅圈,因此被稱為「圈椅」,也被稱作「太師椅」。
4)交椅
可以摺疊的交足椅子,也可被視為有靠背的交杌。分為直後背和圓後背兩種,其交接部位一般都用金屬飾件釘裹。明代的交椅以圓後背為多。
5)玫瑰椅
一種形制小巧、椅背較低且高度與扶手高度相差無幾的椅子。玫瑰椅的名稱來源不詳,該椅子小巧玲瓏,深得人們喜愛。
6)寶座
專供帝王使用的坐具,除具有大型椅子的特點外,另增豪華的雕刻和鑲嵌等裝飾,一般都配有腳踏。
推薦閱讀:
※屬於青少年&兒童的一款椅子
※紅木傢具-椅子集錦
※如何瘦大腿 椅子瘦大腿操(1)
※他竟然說這些花園椅子還不夠創意!
※一把椅子,也能打敗健身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