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後世界進入徹底變革期
中國剛在亞投行打了漂亮的一仗,逼退了美國在亞洲對中國的攻勢。英國毅然決然支持中國,法德意對沖烏克蘭壓力,都是選擇了正確的歷史方向。但中國如果不能審慎配套政策,走放開資本市場的路,並限時實施,美國可不戰而勝。
亞投行後世界進入徹底變革期
3月12日(星期四)是個大日子。這一天,英國向中國提交確認函,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這一決定在西方世界引起震動,致使美國政府公開表達異議,指責英國「不斷遷就」中國。
但是隨後,歐洲最主要的大國法、德、意聯袂宣布加入亞投行。緊接著,澳大利亞表示,將會考慮是否加入,並於一周內做出決定;韓國也表達了類似立場。再隨後,瑞士、盧森堡正式申請加入。
歐洲國家紛紛加入亞投行,被廣泛視為是對美國的外交打擊和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恩物。亞投行於由中國倡導成立,總部設在北京,2014年10月24日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在北京簽約。亞投行的基本使命,是向亞洲地區的開發項目提供融資,而這種角色,傳統上是由美國主導的世界銀行和美日共同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扮演。美國儘管沒有公開反對亞投行,但它寄希望於它的盟友不要尋求成員國資格,理由是擔心治理結構和貸款規則。
英國作為第一個歐洲國家加入亞投行,它知道自己是在討好中國政府,同時或許有助於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對於中國來說,英國的決定是一種成熟的勇敢者之舉,無異於雪中送炭。
一旦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的英國發揮帶頭作用,歐洲主要國家必然不甘落後,其他有資金供應能力的域外國家都會隨風而動,從而賦予亞投行無可爭議的合法性。與此同時,美國不僅頑固地抵制對現有國際金融秩序的改革,死死抱住既得利益不放,還拚命打壓中國等新興大國的正當權利,試圖夥同其盟國阻擋中國合理倡議。
可以說,亞投行的背後是新舊金融秩序的結構性衝突。中國初步問鼎新國際秩序帶來的權力,美國嚴陣以待,不願意讓渡任何權力。勢均力敵之下,中國渴望得到英國等歐洲發達國家的認同和支持,在關鍵時刻,英國也的確帶了個好頭。英國入行,符合英國和中國各自的最大利益,也符合亞洲和世界前途的利益。
英國這一舉動堪稱完美,但對中美關係影響有限。中美雙方的不信任根深蒂固,而美國試圖貶低亞投行的種種努力,被各方面一致解讀為美國決心遏制中國地緣政治崛起的明證。儘管如此,中美之間的競爭同樣表明,中美兩國可以在共同利益的諸多領域進行合作,比如環境政策,並且今後也將如此。
既然英國入行具有重大示範效應並且是英、中互相需要的產物,那麼,如何認識英國的行動,就需要深入分析英國決定的政治原因。
英國審時度勢,加入亞投行,應該被中國看作是英國的一項劃時代的地緣政治決定。
首先,在當今世界權力結構中,大國、特別是超級大國的地位不可替代
英國、美國和中國分別作為昨日、今日和明日的三個超級大國,關係極其非同一般。英國曾是近代以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超級大國,它的「日不落」地位維持了將近一個半世紀,留下了豐富的「盎格魯-撒克遜」世界治理遺產。
美國在二戰後橫空出世,接過了英國的權杖,不僅全方位繼承了大英帝國的超強地位,開創了「美國治下的和平」,而且其權力所依賴的秩序(布雷頓森林體系、世貿組織、北約和貌似公允的「普世價值」)空前縝密,並誓言21世紀仍將絕不放棄世界領導權。
相形而言,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尤其是中國的世界治理理念和國際政策,往往不能見容於美國。中國若維護自己的民族尊嚴,捍衛自己的國家利益,並在此基礎上尋求與不斷增長的大國責任相匹配的大國權利,必須另闢蹊徑。在金融秩序上,中國鋒芒初露,英國則挺身而出,順應了時代潮流。
英國是看著美國奪走自己的世界權杖的,現在又看著美國大勢將去,而中國將如日東升,乘勢而上,成為下一個能夠代表世界方向的超級大國。可以說,英國對國際秩序的權力遊戲爛熟於心,深明世界權力交替的規律和奧秘,它深信自己做出了正確的歷史性選擇。
所以,英國加入亞投行,顯示了它深思熟慮的地緣政治洞察力。
其次,在英美特殊關係和英歐關係上展現出獨立行動能力
所謂「英美特殊關係」(The Special Relationship),意思是說,在英國和美國之間,存在著非常緊密的政治、外交、文化、經濟、軍事和歷史關係,兩國在經濟活動、貿易、軍事計劃、軍事行動、核武技術和情報共享等領域有著親密無間的合作,英美關係由此被稱為「獨一無二的大國關係」。
長期以來,英美都和其他許多國家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它們兩國在20世紀和21世紀的多次軍事和政治衝突中,包括一戰、二戰、朝戰、冷戰、波斯灣戰爭、對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均有緊密的合作關係。
事實上,早在一戰結束後不久,1918年12月7日,英國甚至發明了「肩並肩——布里塔尼亞」(英國獅子和帶有美國禿鷹圖案的薩姆大叔如同一家)的宣傳畫。世人目睹了英國與美國的親密無間,英美總是形影不離,步調一致,甚至達到了亦步亦趨的地步。
突然之間,英國在一個極其重大的戰略領域特立獨行,不畏美國盛怒和可能損害英美特殊關係、甚至遭到報復的結果,堅定地把贊同票投向美國最大的地緣政治對手中國,對美國不啻為晴天霹靂,對於世界歷史也預示著一個轉折點。
恰恰是這一看似驚世駭俗的決定,驗證了大勢所趨,給國際金融、全球經濟和世界政治帶來了衝擊,也帶來了活力和希望。通過這一決定,英國極大地改善了自己的世界政治大國地位,使自己立於未來世界的美、歐、中三角關係而不敗。新興工業國家廣大發展中國家,以及發達國家自身,包括美國在內,都在品味英國決定的地緣政治影響,重新評估自己的國家定位。
不妨認為,英國決定的真正受益者,既是中英雙方,也是亞洲各國和世界人民,但最終的、最大的受益者,是英國自己。
再者,英歐關係困境
英國與歐洲的關係,或曰英國與歐盟、與歐元區的關係,錯綜複雜,恩怨難分。但無論如何,英國都難以撼動德法共同打造的歐盟,以及德國主導下的歐元區。歐盟和歐元區都不符合英國心目中的世界藍圖,兩者都在與英國漸行漸遠。反過來說,英國既不能左右二者的進程,又不甘主動放棄,從而離它們而去。英國在自己的那部分世界,就是這樣陷於進退維谷,進而被動、被邊緣化、被取代發言權的。這種既憤懣又無助的狀態,經常將英國置於在歐洲面前的尷尬境地。
進一步講,即便英國下一屆政府在2016-2019年間如諾就英國的歐盟成員國地位舉行全民公決,選民也有很大可能性以微弱多數支持英國留在歐盟之內。一旦出現這樣的前景,英國將徹底失去與歐盟討價還價的餘地。
西方不亮東方亮。正當英國既不滿意英美特殊關係中的跟班地位、也不情願任由德法掌控歐洲之際,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最大的增長引擎、在國際體系中快速上升的中國方案,即新型多邊國際金融機構——亞投行——的破土而出,給英國提高自身實力、平衡諸強權力提供了一個決定性的戰略槓桿。憑藉自己高超的政治嗅覺和嫻熟的外交能力,英國果斷抓住了亞投行所代表的珍貴機會。
第四,國內政治需要
繼去年愛爾蘭獨立公決之後,又一個決定英國前途的議會大選即將到來。2015年5月7日日,保守黨—自由黨執政聯盟組成的政府任期結束。根據英國現在的政情,我們預計,在新的全國大選中,英國最大的兩個政黨,即保守黨和工黨,無一有望取得單獨組閣權。可能的結果是,一個沒有多數黨的議會和一個不穩定多數的保守黨政府。
為了擺脫英國政治生活中令人厭煩的小黨掣肘能力,亦即近年來日益得勢所謂的「尾巴搖狗」現象,現任首相卡梅倫若想保證自己當選連任,必須保證保守黨穩居各黨選票前列,而保證保守黨領先,又必須保證經濟能夠持續復甦,保證英國作為世界政治大國的地位得以延續。
英國執政聯盟發現,強勁的中國因素——中國增長、中國投資、中國遊客、中國移民——可以明顯帶動英國經濟復甦的態勢不被逆轉,由此擴大就業,增強選戰能力;而中國重視的新金融秩序正是英國的傳統強項,亞投行作為新金融秩序的開路先鋒,英國只要加入,就能不費吹灰之力,在博得中國好感的同時,加強手中的世界權力。
最後,世界民意的召喚
一個時期以來,圍繞亞投行的觀念之戰,同樣在世界各地的媒體和民間展開,激烈無比,如火如荼。鑒於所有媒體都是受控制的,都服務於某個黨派、寡頭或利益集團,世界輿論中的各路媒體評論,基本上分為贊成和反對兩大陣營,只不過贊成的佔了絕大多數。但在互聯網為代表的各種社交媒體中,以及傳統媒體中的讀者評論專欄,支持亞投行的網友佔了壓倒性多數。用「一邊倒」來概括,毫不誇張。
例如,3月14日英國最主流的報紙《衛報》網站發表該報駐中國記者塔尼亞·布羅尼甘(Tania Branigan)文章,題為《雖然美國反對,對於中國主導的開發銀行的支持增大》( Support for China-led developmentbank grows despite US opposition)。不到兩小時,網友針對英國決定的評論即達168條。細讀之後統計,持反對意見的沒有,持懷疑或走著瞧態度的僅有一例,幾乎是眾口一詞,全面贊同。
贊同意見中,各有各的理由,無所不論,精彩紛呈。但其中的主張,也是分為兩大派,一派強烈支持多元化,認為中國倡導的亞投行猶如久旱甘霖,是在真正造福亞洲人民。另一派猛烈批判美國,認為美國早已蛻變為「侵略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ggression),其不遺餘力宣揚的「民主、自由、繁榮」完全口是心非,到處製造麻煩,只圖自己私利。
看好的影響,至少有4點。
1.政治支持,適得其所
在西方國家中,英國率先支持,使得中國在提供國際公共產品方面,初出茅廬,即大獲全勝。這體現了中國道路的軟實力和中國影響力的國際正能量。但這是英國對中國重要的戰略支持行為。這種戰略性舉動,蘊藏著巨大的政治考量,而政治考量的原因和目標都是政治利益。可以想像,在適當的時候,中國一定會投桃報李。
2.對於亞投行意義匪淺
英國作為主要發達國家參與亞投行,為亞投行增添了更大的合法性、代表性、重要性,一方面解除了亞投行的未來評級壓力,另一方面改善了亞投行的治理結構。亞投行獲得AAA級即最高信用評級,對籌集資金有利。治理結構更加合理,有利於提高國際形象和風險管理能力。關於亞投行因中國主宰了其管理而不正規的論點不攻自破。
3.改變了國際現實
隨著英國決定加入,法德意競相效仿,盧森堡、瑞士兩大金融中心國隨後跟進,澳、韓摩拳擦掌,日本心猿意馬,美國備感孤立。可以預料,在3月31日截止日之前,還有越來越多美國傳統盟友簽約加入。奧巴馬政府把一家地區性基建銀行變成一個測試自身全球影響力的案例,但是現在看來,美國輸掉了這場戰略競爭。亞投行遵循中國的經濟戰略需求,事態的發展無疑彰顯了美國的戰略失敗和中國的重大勝利,世界權力格局進入了新時代。
比如,美國處心積慮限制中國能力的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可能被迫向中國開放;懸而未決的TTIP(跨大西洋貿易投資夥伴關係協定)可能改型;甚至AIIB(即亞投行)本身,也有可能不得不尋求合作。
4.贏得外交紅利
現在,中國終於有了一個自己享有話語權的國際機構。其間的艱辛,讓中國深切體會到國家崛起的代價和欣慰。國家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永不止歇。權力爭奪從來都是硬碰硬。權力不存在真空。從根本上講,中國在經濟外交上擊潰美國一事表明,無論是面對朋友還是對手,美國已在全球喪失了影響力。中國由此收穫了外交紅利,必將在下一輪競爭和對決中處於更為堅實的地位。
實事求是地講,壞的影響,暫時沒有。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根據一分為二的思想方法,有一利必有一弊。美國在此丟掉一城,不會甘拜下風,它會設法在別處扳回一局,在中國疏於防範的領域設伏,或在中國能力不夠的其他方面繼續較量。中美這兩個對手之間,在亞投行問題上暫時告一段落了,因為美國的挫折並未損傷其有生力量。量變或許最終會導致質變;這一過程才剛剛開始。我們尚未看到權力對等狀態。斷言中國已從美國奪走世界金融體系的主導地位還為時過早。
1.中國不應懈怠
在國際關係中,政治分歧壓倒政治理性的例子屢見不鮮。在對華外交中,美國擺出事實上的遏制態度,經常阻撓中國提升自己國際地位的努力。
舉例說,美國可能會加大對與中國有海洋和陸上領土爭端國家的慫恿和支持力度;在中國周邊製造更多動蕩;親自或通過代理人反制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貨幣、在情報、安全、防務、互聯網、外太空等方面破壞中國的發展勢頭。
但最顯而易見的是,亞投行的爭奪失利,不見得成為美國陷入無可挽回的衰落的一個信號,反而可能會促使美國警醒,喚起它的「孤立國際主義」,要麼競爭更加嚴酷,要麼乾脆攪局。
一旦美國痛改前非,朝著社會公正和人類正義的方向前進,中國不是應當樂觀其成嗎?
2. 後撤調整策略
亞投行被視為美國領導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的對手。英國在亞投行戰役中一馬當先,可謂是對華結構性戰略需求的產物。我們據此推斷,英國是真心的,不會充當美國的「特洛伊木馬」。形勢比人強。哪怕英國對美國「背信棄義」的真實內幕更為複雜並且一言難盡,倫敦也沒有動力為華盛頓火中取栗;哪怕英國和美國演了雙簧,美國送給了英國一個「順水人情」,英國依然沒有能力興風作浪,「吃飯砸鍋」。
反觀反派的主角,華盛頓已經意識到,美國加以阻撓的政策沒有奏效,因為這些政策一開始就錯了。它現在或許會後撤一步,調整策略。按照美國人的實用主義原則,最極端的做法是不顧顏面,轉而加入亞投行,謀求一席之地,以便在維護美國利益的同時,充當內部批評者。
果真如此,豈非不打不成交,皆大歡喜?
3.凸顯大國博弈的殘酷
我們再次強調,英國入行的明智之舉是一個地緣政治事件,「亞投行風波」則是當今國際關係的一個分水嶺。圍繞亞投行的鬥智斗勇,預示了變革世界中的新型大國關係。
亞投行風波之後,有可能形成以全球視野看待問題的新思維,催生新的合作性國際體系,塑造「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關係。
即便我們不能夢想成真,中國還怕美國的陰謀陽謀嗎?
4.掉入自我設置的陷阱
世事無常。一項戰略的失敗和一個國家的衰落,外交和內政通常互為因果,互相加強,但內政是決定性原因。
歷史不乏這樣的諷刺劇:有時候,機會在,但沒有合適的領導人;在其他時候,有合適的領導人,但苦無良機;在另外一些時候,既無機會,也無合適的領導人——這就是歷史上各國都屢見不鮮的平庸時代。在某個關鍵性的歷史時期,即便是既有機會,又有合適的領導人,但重大政策推行的先後順序發生錯誤,也會產生致命的後果。在美國,奧巴馬總統的醫改方案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在中國,社會變遷的速度和各項改革的出台,已經令人目不暇接,就連沉浸其中的專職研究人員也難跟上變化的腳步。
中國剛在亞投行打了漂亮的一仗,逼退了美國在亞洲對中國的攻勢。英國毅然決然支持中國,法德意對沖烏克蘭壓力,都是選擇了正確的歷史方向。但中國如果不能審慎配套政策,走放開資本市場的路,並限時實施,美國可不戰而勝。那樣,血就白流了,代價就白費了。
圍繞亞投行的力量角逐,鮮明地呈現出無序世界的新秩序輪廓。
亞投行的交鋒將留下深深的足跡。西方在反省。世界在巨變。亞洲在崛起。
中國回歸領導型的世界強國地位,道路坎坷,前程漫漫。但中國擁有堅如磐石的信心和萬眾一心的幹勁,而這種信心和幹勁,拜賜於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
世界未來是光明的。中國一定要姿態適中,謙虛包容,戒驕戒躁,穩中求勝。快到亞投行的碗里來地瓜熊老六 2015-03-27 16:13 評論我要分享
推薦閱讀:
※中國已經悄然啟動懲戒模式?
※進入《易經》的世界(七)
※講稿 | 袁凌:唐代詩人的世界觀仍然和今天的我們相通
※這世界上真的有命運嗎?
※2015年十大世界最昂貴的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