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器材】各廠鏡頭一次搞懂 從此不再買錯規格
攝影玩家們應該都知道全畫幅與APS-C畫幅之間的差異,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實鏡頭也有許多不同畫幅規格,而佳能、尼康、索尼 、適馬、騰龍、圖麗鏡頭上的標識又有哪些含義?現在就來為大家一一解說。
單反數碼化之後,各鏡頭廠商特別針對感測器特性設計了一系列鏡頭,並給予不同的特殊標識,以便和原來的傳統膠片鏡頭區別開來。這些鏡頭還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數碼優化鏡頭和APS-C畫幅專用鏡頭。
主流數碼單反感測器可分為全畫幅與APS-C兩種規格,有時必須選用相應的鏡頭才能發揮整套設備的最大性能。
APS-C畫幅專用鏡頭
數碼單反發展至今,入門、中端主力機型多採用APS-C感測器。APS-C感測器尺寸遠小於全畫幅,如果針對APS-C感測器設計鏡頭,在體積等各方面都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於是各廠商就推出了APS-C畫幅專用鏡頭。
既然是APS-C畫幅專用,除了成像圈較小,體積得以縮小之外,也會針對感測器特性對鏡頭結構、鍍膜技術進行設計,以便在成本、體積和畫質上滿足大眾的需求。由於成像圈變小了,所以不建議在全畫幅機身上使用APS-C鏡頭,可能會導致成像範圍無法覆蓋感測器的狀況(黑邊)。
各家APS-C畫幅鏡頭型號標識如下:
左:尼康APS-C鏡頭的標識是「DX」,右:佳能APS-C鏡頭的標識是「EF-S」
左:索尼APS-C鏡頭的標識是「DT」,右:適馬APS-C鏡頭的標識是「DC」
左:騰龍APS-C鏡頭的標識是「Di II」,右:圖麗APS-C鏡頭的標識是「DX」
全畫幅鏡頭
最快的區分方式就是通過鏡頭型號識別。如果沒有出現上面那些特殊標識,大部分都是全畫幅鏡頭。例如,只要標識為「EF」就都是佳能全畫幅鏡頭,尼康未標識「DX」的都是全畫幅鏡頭,索尼沒有標識DT的也都是全畫幅鏡頭。
當然,這些鏡頭也都適用於APS-C的機身,不過在視角上會發生變化。
左:佳能全畫幅鏡頭的標識是「EF」,右:尼康只要未標識「DX」即為全畫幅鏡頭
索尼只要未標識「DT」即為全畫幅鏡頭
數碼優化鏡頭
這類鏡頭的成像圈大小和原版膠片鏡頭是一樣的,主要改進在於鏡頭結構和鍍膜技術,並針對數碼感測器進行過優化。這樣的鏡頭既可用於全畫幅機身,又可用於APS-C單反,我們稱之為數碼優化。不同廠商對數碼優化(另一說法是:數碼適用)鏡頭的標識不太一樣。
左:適馬全畫幅鏡頭標識是「DG」,右:騰龍全畫幅鏡頭標識是「Di」
圖麗全畫幅鏡頭標識是「FX」
全畫幅機身+全畫幅鏡頭的優勢:視場
全畫幅鏡頭專為全畫幅機身設計,裝在其他畫幅機身上的視場大小自然會有所不同。以下是把24mm鏡頭分別裝在佳能EOS 450D(APS-C)和EOS 5D(全畫幅)機身上所拍到的實際效果。由於APS-C畫幅尺寸較小,成像範圍小於全畫幅的EOS 5D,因此同樣的鏡頭得到的畫面會不同。
APS-C畫幅所拍到的畫面範圍變小,有一種「放大」的效果,這種成像大小之間的轉換就是所謂的焦距轉換係數。唯有全畫幅機身才能真正發揮全畫幅鏡頭真正的視場大小,不會因為感測器尺寸變小而產生被放大裁切的效果。
佳能EOS 5D全畫幅機配合24mm鏡頭
佳能EOS 450D APS-C機身配合24mm鏡頭
APS-C鏡頭可否用於全畫幅機身?
這類鏡頭除了在結構、鍍膜針對感測器進行設計之外,成像範圍大小也剛好符合APS-C畫幅要求。如果要用於全畫幅相機,會不會遇到問題?答案是:因鏡頭而異。
由於光學設計上的限制,大部份數碼鏡頭多屬於短焦距廣角鏡頭。裝在全畫幅機身上時,最廣角端無法覆蓋整個感測器,某些鏡頭變焦後成像圈大小隨之擴大,當到達某一焦段時,成像範圍可覆蓋全畫幅感測器。不過也有些鏡頭即使變焦至長焦端也還是無法覆蓋全畫幅感測器。
由於設計的特殊性,EF-S鏡頭完全不能裝在佳能全畫幅機身,即便勉強裝上,也很可能在使用時損壞機身內部結構(打板)。
APS-C鏡頭+全畫幅機身測試1
圖為APS-C魚眼鏡頭裝在尼康D700全畫幅機身上的拍攝效果。由於成像範圍僅能覆蓋APS-C感測器,所以照片四周是一片黑。
APS-C鏡頭+全畫幅機身測試2
另一個測試是把18-135mm鏡頭(APS-C畫幅)裝在尼康D700上的拍攝效果。18mm焦段可看到成像邊緣的黑圈,逐漸變焦過渡到135mm,成像範圍漸漸擴大,但仍無法完全覆蓋感測器。
18mm
24mm
50mm
70mm
105mm
135mm
推薦閱讀:
※杜修賢談「四人幫」在政的最後鏡頭
※適馬12-24mm F4.5-5.6 EX DG ASP HSM 鏡頭怎麼樣?
※老外鏡頭下的別樣中國
※我鏡頭裡的「獨庫」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