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如法師:楞嚴經講座【七十二】

接著看圓通之二,色塵。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凈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凈,白骨微塵,歸於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因材施教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佛陀說法時,弟子們都是席地而坐,不像現在課堂教學,會配以桌椅。所以請法時,都會從座位站起來向佛頂禮。這樣的論述在經典中經常看到,作為當時問法的規矩。

「頂禮佛足」,前面有過論述。這是印度最尊貴的禮節,與中國傳統三跪九叩相同。在印度,出家人是非常尊貴的,所以常行此禮來表示內心的尊敬。「我亦觀佛,最初成道」,我也是看到佛,受佛的教導,和前面五比丘一樣,最先成道。但教化內容有所不同。這位優波尼沙陀修得是不凈觀,從中生起大厭離。前面五比丘是以四聖諦,十二因緣為教導。從這可以看出佛陀因材施教的智慧,後代很多禪宗祖師也同樣如此。這些大德在接引眾生時,都會善觀弟子們資質才華,根據他們不同根器,而給予修行上不同指導與承擔。

同樣,對於佛陀聚眾說法,也會因為眾弟子根器不同,而領悟各別。《維摩詰經》卷上《佛國品》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例如佛講「四聖諦」、「十二因緣」。眾生與菩薩聽聞之後,學習到的一定不會相同。眾生聽到的是有生滅來去的四諦或有生滅流轉的因緣;而菩薩所學的是無量四諦和無生四諦。同樣一個人聽聞,也會因為因緣時節不同而有深淺,譬如說:初聞和再聞,受用一定不同。

我早期學習佛法,尤其是對祖師語錄的學習,體會尤深。對於這些經典學習,起初都很難懂,但只要能夠死磨硬泡,反覆去啃的態度去學,就會有效果。這其中的學習歷程與方法,前面和大家分享過了,這裡不再細說。

大凡要做成一件事,首先是內心的發願,即是態度;再者是方法。態度上,越困難,越要親近它。否則,只學懂的,那學什麼呢?只做容易的,那早就有人做了。以前為了對治學習懈怠懶惰,會用文疏發願的方式,來激勵自己。比如要求自己從今天起發心要讀什麼?多少遍?堅持多久等等,寫在紙上並在佛前念,念完就火化掉。心想,既然已經在佛陀面前發願了,就不可以打妄語,否則天龍八部也不會原諒的,這樣對治懈怠很有效果。同樣,自己在某個法用功不夠時,也會用這種方法來鞭策自己。

方法是靈活的,一定要隨人隨境而變。佛陀在教化弟子過程中,特別注重觀機逗教。觀就是觀察,機就是學生的資質才華、發心以及適當的因緣等等。逗是引出來,就像小時候從地洞里灌水引蟋蟀出來一樣。最先要用草伸進洞內試探有無蟋蟀,如果發現草動,這時再行動才有把握,這個叫逗。唯有講究善巧方便,隨緣起用智慧,才能表現出教化效果來。


推薦閱讀:

篆刻講座 | 篆刻用字摭談(十三)
卜筮講座 二
翟鴻燊國學講座全集
張學棟學術視頻系列講座
古詩詞系列講座

TAG:法師 | 講座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