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成語典故 三十五

成語典故 三十五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漢初名將韓信,淮陰(今屬江蘇省)人。年輕時,在家鄉生活孤苦,人們多瞧不起他。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起兵反秦,韓信去投效,可是並沒有顯出什麼才能。項梁敗死以後,項羽派他當了一名侍衛官。他雖然向項羽提出過一些作戰建議,但並沒有被採納過。後來,韓信便離開項羽的軍隊,另投劉邦。

據《史記*淮陰侯傳》說,劉邦起初也沒有重用韓信,叫他當一名小軍官,有一次犯了軍法,還差點兒受刑處死。免死後也只當一名治粟都尉(管軍糧的官員),沒法施展他的軍事才能。他同劉邦的親信蕭何談話之後,蕭何卻非常欽佩他,認為他是個卓越的軍事天才。

那時,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漢中,地區偏狹,難於發展。部下又多是劉邦家鄉(江蘇北部)一帶的人,都想回家,因此紛紛逃跑。韓信見劉邦不予重用,也就跟著逃跑。蕭何聽說韓信走了,趕緊連夜去追,親自把韓信追了回來。劉邦很生氣,抱怨蕭何小題大做。蕭何說:「這韓信不是普通的人材。你若是甘願做一輩子漢中王便罷;如要取得天下,就非此人不可!」蕭何竭力讚揚韓信的學識和謀略,建議劉邦拜他為大將軍,而且必須選個好日子舉行隆重的儀式。

劉邦對於蕭何從來是言聽計從的,便接受建議,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對於局勢的分析、估計和消滅項羽、統一全國的計劃,果然使劉邦聽了非常滿意。於是,發兵東下,滅了魏國、趙國,收降了燕國,征服了齊國,最後又包圍了楚霸王項羽,把他徹底打垮,完成了統一,建立了漢朝。劉邦便做了漢朝的開國皇帝,即漢高祖,蕭何做了丞相。

劉邦做了皇帝以後,對韓信卻不放心了,首先解除了他的兵權,改封他為「楚王」;不久又把他逮捕,赦免後再改封為「淮陰侯」。最後,劉邦的妻子呂后和蕭何商量出一個計策,把韓信騙進宮中,當場殺害。

因為韓信的成就,是和當初蕭何的竭力推薦分不開的;而韓信最後的敗亡,也和蕭何分不開,所以叫做「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話,後來形容:既幫助、又破壞,做好做歹全是他。

從 善 如 流

春秋時的鄭國(在今河南新鄭一帶),是個小國,它夾在楚、晉兩個大國之間。鄭悼公時代,它同北方的其他各國,以晉國為首,簽訂了盟約。結盟的第二年,南方的楚國,就來攻伐鄭國。晉國便以欒書為元帥,率領大軍,前去援助鄭國,在繞角(今河南魯山縣東南,當時是鄭國的領土),兩軍遭遇。楚軍不敢同晉軍對敵,便撤退而回。晉軍卻並不馬上撤走,還準備乘此機會侵入楚國的蔡地(今河南上蔡縣一帶)。楚國得了這個消息,就立刻調動附近申、息二地的駐軍,準備迎敵。(申,在今河南南陽縣北;息,在今河南息縣境。)

這時,晉將趙同、趙括,仗著優勢兵力,巴不得進軍南下,佔領蔡地,打個大勝杖,立個大功勞,因此催請欒書趕快下令。欒書將要表示同意的時候,「中軍佐」知莊子(荀首)、「上軍佐」範文子(士燮)和「中軍將」韓獻子(韓厥)三人卻都不同意。他們一致認為:「我們是援救鄭國、反對侵略來的,我們是正義之師。現在侵略者既已撤退,我們卻藉此攻蔡,這樣引起的戰爭,我們就要擔當不義的罪名,杖也就一定不能打勝。而且,以我們的大軍,去打楚國兩個小地方的部隊,即使打勝了,又有什麼光榮呢?如果失敗了,那就更加不光彩了。」欒書覺得他們很有道理,便決定停止攻蔡,撤軍回晉。

可是當時主張南侵攻蔡的將士,的確占多數。有人問欒書:「聖人都聽從多數人的意見,所以能成大事。現在,我們六軍將佐十二人,除您元帥以外的十一人中,只有三人不主張攻蔡,您為什麼不聽從多數而聽從少數人的意見呢?」

欒書說:「他們三人的意見,都很正確。正確的意見,就是真正代表多數人的意見。我聽從他們的正確意見,難道不對嗎!」

《左傳*成公八年》記載了上述故事,並且評論道:「從善如流,宜哉!」

「從善如流」,就是聽從別人正確的意見,象水流一樣,順而且快。

《左傳*昭公十三年》,晉大夫叔向和范宣子談論到齊桓公的時候,叔向也說過齊桓公能「從善如流」。

推薦閱讀:

學習成語:寸草春暉
每日一成語:高屋建瓴
羊年成語
 【最容易用錯的18個成語】

TAG:典故 | 成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