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雷蒙·阿隆回憶錄》的增補三章 | 王 甦
《文匯讀書周報》第1678號第七版「三味書屋」
(2017年9月4日發行)
關於《雷蒙·阿隆回憶錄》的增補三章
王 甦
《雷蒙·阿隆回憶錄》增訂版
[法]雷蒙·阿隆著楊祖功 王甦 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雷蒙·阿隆回憶錄》第一版是1983年、也即阿隆去世當年面世的。當時的編輯以篇幅過長為由而選擇剔除了「社會主義插曲」、「受到考驗的人權」和「走向社會主義霸權」這三章內容。直到2003年,羅伯特·拉封出版社才重新將完整內容集結出版,並請歷史學家兼著名報業撰稿人尼古拉·巴弗雷作新序,這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雷蒙·阿隆回憶錄》增訂版。如果我們觀察當年刪去的這三章內容,會發現「社會主義插曲」涉及到的是法國政壇的左右派鬥爭,特別是阿隆對社會黨候選人密特朗當選的看法。而「受到考驗的人權」則評論了美國的對外政策,特別是人權外交。最後,「走向社會主義霸權」一章,分析的是當時的冷戰形勢以及美蘇兩大陣營的博弈關係。就這些內容本身而言,它們全部可謂是1980年代初期的熱門話題。而「熱門」或許也代表了「政治敏感」。
。。要理解這些章節可能涉及的敏感性就必須了解當時法國及世界的政治經濟形勢。就法國而言,上世紀七十年代已經出現通貨膨脹嚴重、物價飛漲、失業嚴重等一系列問題。按照法國經濟學家讓·富拉斯蒂耶的說法,二戰後法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黃金三十年」於1974年期間因為嚴重的經濟危機而宣告終結。法國政壇在戴高樂下野及去世後一直為右翼把持,直到1969年底,社會黨和法國共產黨才達成了《共同執政綱領》,重新實現了左翼政治聯合。1973年議會換屆選舉中左翼聯盟的選情好轉,開始成為右翼多數派的政治威脅,最終吉斯卡爾·德斯坦險勝1974年的總統選舉。至此,法國政壇出現了戴高樂派、吉斯卡爾派、社會黨、法共四大政黨爭雄、左右兩派對立的兩極格局。而1981年密特朗更是代表法國左翼勢力第一次贏得第五共和國的總統寶座。在大眾論調中,密特朗的當選可謂是法國左派的光輝勝利。然而就在左派知識分子和選民都歡欣鼓舞之刻,阿隆卻在《回憶錄》的「社會主義插曲」一章中,明確指出左翼掌權的局面並不能掩蓋其早已發端的內部分裂。他提到了1977年「四月震動」,指出了從兩黨談判的表現和各種政治形勢中都能察覺的左翼聯合破裂傾向。
。。除了對左翼聯盟內部爭鬥表示擔憂外,向來更傾向於左派陣營的阿隆對社會黨競選人密特朗當選總統是否能改變法國現狀也相當懷疑,所以他在《回憶錄》里將密特朗當政僅僅稱作「社會主義插曲」。阿隆的這種態度源於他對密特朗政策的不信任,他質疑為了保持社會主義屬性而去一味提倡國有化,認為就國際形勢而言,密特朗不是「一位適合法國的總統」,因為「他連同他那佔了多數的社會主義議員,把我們重新引向的是先前的那些共和國,是一個眼界不出本土的政黨,是一種流於辭藻的政策以及對世界的懵懂無知」(《回憶錄》增訂版,第五部分第三章)。在他看來,密特朗執政的未來七年不過是一場社會主義的實驗,而他擔憂的是法國將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正是這種擔憂以及背後的愛國情懷激勵阿隆筆耕不綴:「我從三十年代初開始就是作為公民、作為愛國者在書寫法國,我覺得法國處於將死的危難中。」更確切而言,他的著眼點並非是左翼的未來或左右派爭鬥的結果,而是擔心因此導致的左右派爭鬥這種局面本身。而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左右兩極格局形成之初預感到的這些有關分裂內耗和輪流執政的弊端,到了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似乎成為了法國選民心中普遍認為必須要面對且解決的政治問題。因此,我們才能看到2017年總統大選中傳統左右黨派紛紛失利,而以宣稱摒棄左右黨派界限的馬克隆獲勝。
雷蒙·阿隆
。。冷戰的政治格局對阿隆的影響是深刻的。而「走向社會主義霸權」一章涉及的正是阿隆對社會主義全球形勢和美蘇冷戰前景的分析。阿隆自上世紀四十年代以來發表了很多分析研究蘇聯的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問題的文章。而在第一版《回憶錄》的「知識分子的鴉片」一章里他也花了很多筆墨去分析薩特、梅洛-龐蒂、勒福等重要知識分子的觀點,以重申自己的立場和說明這本書的重要意義。
。。即便有了「知識分子的鴉片」這章的存在,《回憶錄》初版將「走向社會主義霸權」的內容刪掉,也依然是令人遺憾之舉,因為與「知識分子的鴉片」一章不同,這是阿隆在全書唯一一處集中論述他對社會主義全球前景看法之處。身處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人們很難預見到1989年柏林牆的倒塌和蘇聯的分裂,因此兩大陣營的此消彼長依然是當時最重要的熱點話題。而對於寫出了國際關係巨著《國家間的和平與戰爭》、力圖理解國家間合作和對峙基本原理的阿隆而言,這些有關國際形勢的分析對其自身的學術生命也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阿隆曾在討論國際關係中的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態度時提到,就冷戰背景下的國際關係而言,「真正的現實主義是承認意識形態對外交-戰略行為有影響……如果不去認識一個國家的政體,如果不去研究執政者秉持的哲學,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這個國家的外交-戰略行為。」而在他看來,這點對於西方理解蘇聯而言似乎特別關鍵。秉持這一思路,在「走向社會主義霸權」這一章節里,阿隆分析了蘇聯執政者受到意識形態影響而冒進的可能以及直到當時一直秉持的審慎態度,同時通過對比兩大陣營在全球的博弈分析了「社會主義霸權」這一說法的現實性。如果真如阿隆所言,即便處於西方陣營卻依然力爭客觀分析蘇聯及其社會主義陣營的優劣勢的阿隆言論的確會對那些一味想要誇大社會主義霸權和威脅的論調(比如M·盧勒)形成批判的話,那麼《回憶錄》出版時被刪減的這個關於社會主義的章節或許真的觸及到了當時法國知識界的敏感點。無論我們如何看待和評判四十多年前的阿隆的主張,作為政論家,他寫作的內容不但是一種歷史參考,也是一種敢於評論時事的勇氣表現。《回憶錄》增訂版對這一章節收錄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完整的阿隆。
。。與評論蘇維埃陣營相對的另一敏感話題就是評論西方,特別是美國國際政策的功過。而被刪去的「受到考驗的人權」涉及的就是這方面的內容。人權外交是卡特執政期間為美國制定的對外政策基調,它對美國和西方世界的國際關係領域可謂影響深遠。直到現在,人權問題和有關人權外交的政治問題都依然是國際關係領域一個無法避免的方面。作為西方陣營領頭人的美國推行人權外交的做法,在處於美國保護之下的當時的西歐世界引起了熱烈反應。阿隆卻在這樣的背景下,在《回憶錄》的「受到考驗的人權」一章中對這一政策大潑冷水,從根本上揭露了人權外交的偽善性。在他看來,道德主義色彩明確的人權外交與美國的現實主義政治(也即「民族利益」)之間必然衝突。阿隆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權外交不可能做到不計行為發生地、政權性質和政權之間的聯合關係而對所有違背人權的行為都一併揭露,因此人權外交的道德主義訴求根本就與政權利益和冷戰二元形勢下的外交需求矛盾。無論當時的社會輿論對美國推行人權外交和法國是否跟隨的問題做出了怎樣熱火朝天的討論,阿隆都是最冷靜的人之一。他提醒對國家道德和現實國際關係抱有道德主義幻想的人們,無論何時都不能忘記國家間的利益現實和冷戰對立的局勢。
。。儘管初版刪減上述三章的真正原因已不可考,但作為三章內容的中文譯者,我深感此次完整版面世的重要性。由於參與了阿隆的《國家間的和平與戰爭》一書的翻譯工作,對於《回憶錄》的後兩章翻譯,比較得心應手。而為了保證「社會主義插曲」一章的翻譯質量,我查閱了不少資料,以了解當年法國左右派政治鬥爭的形勢。對於一個旅法學者而言,這對我了解法國社會的歷史不無裨益。寫下這篇譯後記,期望藉此幫助《回憶錄》增訂版的讀者們更加了解作者寫下這三章內容時候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同時也期望再次傳達出貫穿阿隆整部回憶錄的那種知識分子心懷天下的社會責任感和精神。
推薦閱讀:
※關於抗戰歷史,你到底了解多少?
※關於引拍發力的一點思考
※熱羅益西降措仁波切關於《十萬名懺》的開示
※南師懷瑾關於不漏,除淫,煉精化氣的開示。
※規範 | 關於男西服的對條、對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