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細支氣管炎
目前正是毛細支氣管炎高發季節,主要發生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常見於 2-6 月齡。臨床表現:流涕、咳嗽、陣發性喘息、氣促、胸壁吸氣性凹陷(三凹征)、聽診呼氣相延長、可聞及哮鳴音及細濕羅音,流行季節是住院患兒中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且是因呼吸衰竭轉入兒科重症監護室的常見原因。
毛細支氣管炎是嬰幼兒最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一,也稱急性感染性細支氣管炎,病變累及直徑 75-300 μm的細支氣管,病理基礎主要為:急性炎症、黏膜水腫、上皮細胞壞死、黏液分泌增多,致細支氣管狹窄與阻塞;最常見的病因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
2014年中國版「毛細支氣管炎診斷、治療與預防專家共識」強調首次喘息發作的病史,注重喘憋、三凹征、氣促、聞及肺部濕啰音等臨床徵象,明確提出應主要根據病史、癥狀體征作出毛細支氣管炎臨床診斷,進而對疾病嚴重程度進行分級並評估有無發生重症的高危因素等。推薦根據病史及癥狀、體征臨床診斷毛細支氣管炎的目的在於避免過多的實驗室檢查和胸部X攝片(包括胸部CT),而對疾病嚴重程度進行分級;輕症病例有條件時可以在家護理,關注患兒飲食及液體攝入、呼吸及體溫情況,密切監測患兒病情變化,並及時處理病情的加重和惡化;中、重度毛細支氣管炎患兒需要住院治療,對於有危險因素的患兒應放寬入院指征。因其病原多見是RSV,大多數毛細支氣管炎患兒疾病呈自限過程,治療重點應該放在對症治療和支持治療上,要避免過度治療的發生,例如過度氧療、過度霧化吸入治療、過度液體治療等。對給予濃度50%的氧吸入仍然不能糾正嚴重呼吸困難或窒息的患兒,有轉入重症監護病房的指征。治療方案為:嚴密觀察、必要時可行氣道持續正壓通氣或氣管插管機械通氣。
毛細支氣管炎治療藥物仍有爭議。
急性毛細支氣管炎是一種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嬰幼兒較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僅見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1],特別是1~6個月的小嬰兒,病變主要發生在細小支氣管,但肺泡也可受累,因此它屬於特殊類型的肺炎。北方多數病例發生在冬春季,南方地區夏秋季也有發病。可有小範圍的流行,暴發流行時則稱為流行性喘憋性肺炎或稱流行性毛細支氣管炎。
毛細支氣管炎常常在上呼吸道感染2~3天後出現持續性乾咳和發作性喘憋,常伴中、低度發熱。病情以咳喘發生後的2~3天為最重。咳喘發作時呼吸淺而快,常伴有呼氣性喘鳴音即呼氣時可聽到像拉風箱一樣的聲音,每分鐘呼吸60~80次,甚至更快,心率快可達到每分鐘160~200次,同時有明顯的鼻翼扇動。嚴重的患兒可出現口周、口唇及指甲紫紺,可合併心力衰竭、脫水、代謝性酸中毒及呼吸性酸中毒等酸鹼平衡紊亂。
毛細支氣管炎(bronchiolitis)是由多種致病原感染定期急性毛細支氣管炎症,以喘憋、三凹征和喘鳴為主要臨床特點。臨床上較難發現未累及肺泡與肺泡間壁的純粹毛細支氣管炎,故國內認為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肺炎,有人稱之為喘憋性肺炎。
毛細支氣管炎治療藥物仍有爭議。
(1)可試用支氣管舒張劑霧化吸入治療:
尤其是當有過敏性疾病,如哮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家族史時,臨床應用支氣管舒張劑儘管不能降低毛細支氣管炎的住院率、縮短住院時間,但確實能改善毛細支氣管炎患兒癥狀評分。
(2)不推薦常規應用全身糖皮質激素:
多項臨床研究結果也顯示糖皮質激素治療毛細支氣管炎無效,同時全身使用糖皮質激素可能導致病毒複製延長等副作用。霧化吸入糖皮質激素治療毛細支氣管炎確切療效仍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3)高滲鹽水霧化吸入治療毛細支氣管炎的有效性並未完全明確:
3%高滲鹽水霧化吸入治療毛細支氣管炎需在住院在嚴密監測下試用,並注意吸痰、保持氣道通暢。
(4)不推薦早期使用廣譜抗菌藥物:
可能破環咽部正常菌群,導致調節性T細胞功能失衡,加重RSV引起的氣道高反應性。
RSV疫苗尚處研製過程中,而帕利珠單克隆抗體尚未在中國上市;預防RSV感染及院內傳播的主要措施是洗手、環境控制以及母乳餵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