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無常形 順逆在心——太極拳問題探討

  太極拳是中華優秀文化之精粹,其特性的主要方面就屬五行中水的柔性。柔屬陰,但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必須陰陽相濟,才能成為整體。三百多年來,太極拳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現已成為推向世界的一個重要項目。但涉及拳理方面的深層次問題,還有不少內容讓人難得要領。《易》以論陰陽,《醫》以辨陰陽,拳要悟陰陽。筆者在多年習拳過程中,結合讀中的一些書,現將自己的幾點心得提出來向前輩與同行請教。一、陰陽怎樣相濟?  拳經有云「拳者,權也」。權字的含義之一就是秤錘,「用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也是求得兩個事物相對平衡的砝碼。在太極拳的拳理中,陰陽兩個方面又怎樣才能相濟呢?濟字有渡與成功的含義,如同舟共濟、濟世救人等。《周易》第63卦既「濟」,其卦象是(離)下(坎)上,離代表火屬了,坎代表水屬陰,火在下而其性炎上,水在上其性潤下,水火按這種形態聯在一起,中間必須要有個像太極圖S線那樣的物質把兩者分割開,這就叫「濟」或「渡」。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個景象:把水注入鍋中,下面燒火,水火能否平衡,決定於二者在一定時間內的動態表現。假若水放得太多,它從鍋中溢出,定會將火撲滅;相反,若水少火大,則會將鍋中之水燒乾。在水火之度相當的條件下,以一定的時間將水燒沸,應算實現了陰平陽秘。若燒沸的時間加長,則意味著陰大於了最後通牒之則陽大於陰。以拳而論,什麼拳種都要求陰陽平衡,剛柔相濟,其區別僅在外形上有的以快見長、的以慢著稱而已,絕對的柔或絕對的剛是不可能存在的。一陰一陽謂之道,偏陰偏陽謂之災,,不按這個規律辦事,就會出現《周易》第64卦,未濟,將既濟卦中的水火顛倒過來,火在上,水在下,中間無法可濟,陰陽分了家,一切又得從頭開始。  我們習練太極拳,就必須在實踐中細心體會怎樣體現陰陽相濟而不相抗,細心揣摩在不同動作中怎樣處理好身體上下的松與沉、兩臂開合的主與從、兩腳換步的虛與實、兩眼運轉的含與張、內外結合的疏與密等,都要用「權」去衡量兩者的度,看它是否能夠相濟。凡有松無沉、有主無從、有實無虛、有外無內者,都叫偏陰或偏陽,兩者就無法相濟。如楊式太極拳的白鶴亮翅一式,在兩手上下相分時,右手是主,左手為輔;右手上展要含掤勁,並推動右肩略帶靠意,左手向左下要含采、按之勁;雙手展開而雙膝微合,上虛下實;運用中眼隨手運,定勢時目視前方,全神貫注;外示安逸而內氣鼓盪,勢雖開展但展而不散;定式明顯但與下動勢斷意連,大有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之勢,這樣才算達到剛柔相濟的要求。二、力與勁有區別嗎?  有拳家講行拳走架要「用意不用力」,或「勁走圓,力走直」等,使人覺得力與勁是兩回事,究竟兩者的區別何在?  現代人體運動學認為,人體自身的力,是由中樞神經(即我們通常所講的「意」)發布命令,轉由身體各部位神經傳導興奮波(即通常所講的「氣」),引起肌肉收縮,帶動肌腱傳移到關節,從而引肢體活動。人們行拳時,由於腳向地面蹬伸,地球的反作用力由腿而腰再傳到需要加力的部位。將這內外兩股力合起來作用於某一方面之物體,就是力的發生和傳遞的全過程。我們平時講的力,是指在相對較慢的速度狀態下,人體所能克服阻力的能力。力是基礎,而勁則是通過相應訓練而獲得的用力的方法和技巧。在多數情況下,勁力二字是合併使用的,單獨用「勁」字,會比「力」具有更強的意思,如勁弩、勁旅、幹勁沖天等。「用意不用力」,既然不要有力,你調動「意」去幹什麼?別說是行拳,就是躺下睡覺,若要翻個身,不用力也是辦不到的。  人體的力,通過合理的訓練可以增強。通過抗阻訓練,能使肌群肥大,增強韌帶和肌腱的強度,增強骨組織的承載能力。通過柔軟性訓練,可以減少韌帶、關節囊、肌腱和肌肉的被動阻力,以增大關節的活動度。一般人可以背負與自己體重相等的重物,而訓練有素的舉重運動員,則能舉起兩倍於自身體重的杠鈴。  練太極拳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首先要能使自己身體放鬆。所謂放鬆就是思想清靜,肌肉鬆弛,關節靈活。在放鬆的前提下,可以設想自己在齊肩深的水中行拳,多數動作好像在靜水中舉手投足,有的動作,如攬雀尾式的掤、捋、擠、按,可以設想面對緩流去練習,均以既能排除水的阻力,又不掀起浪花為度。一套拳練下來,要能找到呼吸均勻、勁力順達、周身舒暢的感覺,就達到了練腦、練氣、練身的目的。毫無克服相應阻力感覺地走空架,其效果是不會很好的。三、怎樣才算行雲流水?  眾多拳論都講走架要像行雲流水。到底行什麼樣的雲?流哪種狀態的水?怎樣才能算做到行雲流不?這似乎令人難以捉摸。眾所周知,雲有高、中、低之分和濃、淡、霞、殘之別。雲隨風動,風又有微、狂和旋風多種,雲是多彩多姿的。水有液、氣、固三態,又有靜水、緩流、急流和狂泄之別,水是變化無常的。事實上,眾多拳種都要求行拳如行雲流水,而太極拳究竟仿效什麼樣的雲和水,要靠我們自己去細心體會。  行雲流水一詞,一般是比喻純任自然,毫無拘執。蘇軾《答謝民師書》:「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太極拳融拳術、導引術、吐納術於一體,集健身性、技擊性、觀賞性於一爐。它源於自然,行拳走架應應該具有鮮明的節奏和動中寓靜的神韻,使練習者從中體會到回歸自然的樂趣。  為了貼近自然,我們可以假設,在那青山環抱、綠水緩流的江邊,晨曦初現,和風拂面,我們信步走進泛起微波的江灘,站在齊腰深的水中,先放鬆肢體,調勻呼吸,然後雙臂隨身體徐徐下蹲。當你下蹲到水齊肩深時,定會有上浮的感覺,你就必須垂肩沉肘、松腰沉胯、氣沉丹田、雙腳五指抓地。步伐移動時,要以實腳送虛腳,以避免身體晃動,使自己行動起來既沉穩又舒適。動作與動作之間,要起承轉合,該行則行,該止則止,不可拖泥帶水。要像讀文章那樣,以抑揚頓挫的語調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以標點符號約定的節拍來調節自己的氣息。像蛇入水游泳那樣,只將頭舉出水面,整個身體在水中弧行扭動,節節貫串地前行,十分順暢和自然。我們練太極拳,既不能練出像長拳那樣以剛為主以快見長的神威,也不能練出像舞蹈那樣靈圓活、飄飄欲仙的韻味,而要練出心靜神宜、起止有節、動靜有常、開合有度、剛柔合體、內外相兼的神韻來,在達到練者身心舒暢,觀者賞心悅目的目的。四、怎樣達到性命雙修?  命,通常是指生命;性字從生從心,與理相通,可指性情或精神面貌。孟子講:「存心以養性,修身以立命。」現在人講要把練身與修心結合起來,以達到性命雙修的目的。  健身的目的是為了使自己保持充沛的精力去執行每天的活動以及身體各系統,特別是心臟、血管、肺和肌肉所具有的生理功能。經常進行某些符合個人興趣的健身活動,提高自身的有氧代謝能力,保持全身氣血通暢、臟腑平衡,則疾病不生。但要注意把健身與養生有機結合起來。傳統中醫理論認為:「大寒傷形,大熱傷氣,四時節候變化之異氣及飲食失節,妄作勞役,心生好惡,皆令元氣不行,氣化為火,乃失身夭折之由耳。」我們要堅持練拳做到流水不息,但在惡劣的氣候環境下(如大風、下雨、大霧等),則不宜到室外去練。本人多年來堅持四句話:「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適度,遇事不怒。」願與朋友共勉。  我們借水的特性去探求拳理拳法的同時,還要以水的品德來規範自己的思想行為。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 ,正善政,事善能,夫唯又爭,故天尤。」水,胸懷寬廣,利萬物而不與他人相爭;甘居卑下,接納百川而不排斥同類,接納污物而努力自凈;言必信,行必果,前赴後繼,奔流不息,為了某一目的,它能把石頭滴穿,將鋼板射透;它有時也會發怒,但總能接受堤壩的約束。習武的人能把這些品德學到手,並時時處處努力實踐,就能成為德藝雙馨的人。  太極拳的文化內含博大精深,但也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在實踐中不斷推陳出拳。沒有變化,各種流派就不可能產生;沒有變化就不會出現推向全國,以至走向世界的新套路。我們要在堅持基本規律不動搖的前提下,通過學習《太極拳論》、《周易》等經典著作,力求有所創新。  軍無常勢,水無常形,但萬彎不離其宗。我們的活動是否符合這個「宗」,則需要我們常年去細心體會。堅持下去,必有益處。

更多太極拳知識延伸閱讀: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219958724.aspx
推薦閱讀:

直擊陳氏太極拳傳承人:金剛,天王,豪傑齊聚,傳統武術厲害
陰陽太極,無極式
負陰抱陽 太極圖說

TAG:太極拳 | 太極 | 探討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