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後期1
06-28
月經後期 月經後期系由營血虧損、陽虛、寒凝、氣滯、沖任不暢導致月經延後7天以上而至,甚或40~50天一行的月經病。相當於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診斷依據 1.月經周期超過35天,連續2個月經周期以上。 2.育齡婦女周期延後,應與妊娠,青春期、更年期月經後期相鑒別。 3。婦科檢查、B超或氣腹造影,以排除子宮及卵巢器質性疾病。 證治概要 月經後期的主要病變在於沖任、胞宮。其致病原因有外感寒邪,過食生冷,或久病體虛,傷於血,或憂思抑鬱等。主要關鍵在於沖任失調,血海不能按時滿溢。在辨證時,應從經色、經量、經質及全身證候辨其虛實。一般以後期,量少,色黯有塊,小腹冷痛拒按為血寒;量少,色淡,質稀薄及頭暈眼花為血虛;後期,量少或正常,色黯紅或有小塊,小腹脹滿而痛者,屬氣滯。本病治療原則在於溫經養血,活血行滯。屬虛屬寒者,宜溫經養血;屬瘀屬滯者,宜活血行滯;虛實相兼者,則分別其主次而兼治之。並根據在肝、在脾、在腎,選用適當方葯。 分證選方 一、血寒凝滯證 [主症] 月經周期延後,量少,色黯有血塊,小腹冷痛,得熱減輕,畏寒肢冷,苔白,脈沉緊。 [治法] 溫經散寒調經。 [常用方] 溫經湯(《婦人大全良方》)。 當歸、川芎、芍藥、桂心、牡丹皮、莪術各15g,人蔘、甘草、牛膝各30g。上為粗末,每次15g,用水220ml,煎至180ml,去渣溫服,每日2次。 [辨證加減] 1.如經量多,則去莪術、牛膝之活血祛瘀,酌加炮姜、焦艾葉溫經止血。 2。腹痛拒按,時下血塊者,為瘀滯內停,加蒲黃、五靈脂以化瘀止痛。 3.如夾風寒,兼見惡寒發熱,肢體酸痛者,加細辛、防風、羌活以解表寒。 [按語] 1.本方具有溫經散寒,益氣通陽調經之效。陰血虧虛者不宜使用。 2。據報道:牡丹皮、當歸能促進黃體生成素的分泌,其中牡丹皮的作用最為顯著,可使黃體生成素濃度比投藥前增加160%一180%,當歸次之。 [參用方] 1。當歸四逆湯(《傷寒論》):當歸9g,桂枝9g,芍藥9g,細辛3g,炙甘草6g,通草6g,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養血散寒,溫經通脈。 主治:血虛寒凝之婦女月經不調、閉經、痛經,伴見手足厥冷,腸鳴腹瀉,脈細微而澀。 2.薑黃散(《婦人大全良方》):川薑黃120g,莪術、紅花、肉桂、川芎各30g,延胡索、牡丹皮、當歸各60g,白芍90g,細辛15g,附子30g。上為細末,每次3g,用水75m1,黃酒75m1,煎至lOOml,熱服,每日2—3次。功用:溫經散寒、活血調經。主治:婦人子臟久冷、月水不調及瘀血凝滯、臍腹刺痛。症見月經後期,量少色黯,少腹冷痛,形寒肢冷,苔薄白,脈沉澀。 二、肝血虧虛證 [主症] 月經周期延後,量少,色淡無塊,小腹隱痛,頭暈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蒼白或萎黃。舌質淡紅,脈細弱。 [治法] 養血調經。 [常用方] 四物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各30g。上為粗末,每次15g,用水300ml,煎至150ml,去渣溫服,每日2次。 . [辨證加減] 1.兼有神疲,體倦乏力,動則氣短汗出,為氣血兩虛,加人蔘、白朮、山藥以益氣養血。 2.見頭暈脹痛,急躁易怒,為肝經鬱火,加炒梔子、丹皮清瀉肝經鬱火。 3.見有潮熱,盜汗,心煩,為血虛陰虧,加女貞子、旱蓮草、何首烏、地骨皮以養陰清熱。 4.經來夾有瘀塊,舌質淡紫,或有瘀斑,為有瘀血內阻,加桃仁、紅花、雞血藤養血活血。 [按語] 1.本方臨證運用時宜加入黃芪、丹參、阿膠、枸杞、桑椹子等,以增強益氣養血、活血生新之效力。 2.據報道:經放血所致的小鼠急性失血性貧血,口服本葯後,對粒細胞與紅細胞比例、有核細胞百分率的骨髓象檢查及骨髓染色形態和數量等的觀察發現,本方可使骨髓的造血功能改善,促進貧血的恢復。 [參用方] , 1。歸地滋血湯(《中醫婦科治療學》):當歸12g,熟地黃、鹿角霜、香附各9g,南沙參12g,白朮9g,桑寄生12g,枸杞子、山茱萸各9g。水煎,空腹服,每日1劑。功用:滋陰補血調經。主治:血虛型月經後期。症見經行後期,量少,色淡質薄,頭暈心悸,腰酸腿軟,舌淡脈弱。 2.小營煎(《景岳全書》):當歸、炒白芍、炒山藥、枸杞子各6g,熟地黃6—9g,炙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功用:養血調經,益氣生血。主治:婦女陰虛血少,月經後期,量少色淡,小腹虛痛,頭暈心悸,面色萎黃,脈象細弱。 3.大補元煎(《景岳全書》):人蔘少則用3—6g,多則用30~60g,炒山藥6g,熟地黃少則用6—9g,多則用60~90g,杜仲6g,當歸6—9g,山茱萸3g,枸杞6--9g,炙甘草3—6g。用水400ml,煎至280ml,空腹時溫服。功用:大補氣血,養血調經。主治:經期延後,量少色淡無塊,少腹綿綿作痛,頭暈眼花,舌質淡,脈細弱。 三、肝氣鬱滯證 [主症] 月經周期延後,量少,色黯紅或有dqtlt塊,小腹脹痛或胸腹、兩脅、乳房脹痛,舌苔正常,脈弦。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氣調經。 [常用方] 烏葯湯(《蘭室秘藏》)。烏葯7.5g,香附6g,木香1.5g,當歸3g,炙甘草1.5g。水煎服,每日l劑。 [辨證加減] 1.月經量少,有血塊,色紫暗者,為氣滯血瘀,加川芎、紅花以活血調經。 2.脅痛甚則加柴胡、鬱金增強疏肝解郁之力。 3.小腹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氣活血止痛。 4.兼量多,色紅,心煩,舌紅苔薄,脈弦數者,為氣鬱化火,加丹皮、梔子涼血清熱。 [按語]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參用方] 1.過期飲(《證治準繩》):熟地黃、白芍、當歸、香附各6g,川芎3g,紅花2.1g,桃仁泥1.8g,莪術、木通各1.5g,甘草、肉桂各1.2g。水煎服,每日1劑。功用:補血通絡,行氣化瘀。主治:血虛氣滯,經水過期不行。症見經期延後,經色紫黯有塊,伴經行腹痛,塊下痛減,舌紫暗有瘀斑,脈沉澀。 2.加減烏葯湯(《中醫婦科治療學》):烏葯、白芍、當歸各9g,砂仁2.4g,延胡索6g,甘草、檳榔各3g,木香4。5g。水煎服,每日1劑。功用:理氣和血。主治:月經後期,量少,色暗紅,夾有小血塊,胸腹脹甚,舌苔正常,脈弦澀。 3.八物加香附湯(《萬氏女科》):生地黃、白芍、當歸、川芎、茯苓、白朮、炒香附、青皮各9g,人蔘、甘草各3g。水煎服,每日1劑。功用:滋補氣血、疏肝調經。 主治:婦人因性情急躁易怒,多妒忌,氣逆血少所致的月經過期。 療效評定 1.治癒:月經周期恢復正常,保持3個月以上。 2。好轉:月經周期恢復正常,但不能保持3個月以上。 3。未愈:月經周期未見好轉。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唐後期禪僧行腳錄:禪僧行腳的影響
※從元稹《估客樂》看唐後期商人的特點
※【後期】跟老郵差一步一步學後期之四
※Q&A | 數碼後期答疑(2)
※7款好用修圖App 這些攝影神器你get到了嗎|後期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