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禪內功點穴和功力按摩28法
06-28
一指禪內功點穴和功力按摩28法 一指禪內功點穴與功力按摩術(基本手法28法) 「一指禪內功點穴和功力按摩」,是以一指禪內功和大成拳站樁功為基礎,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內功點穴以指法施術,輔以掌法,守神制神,神到力到,在強大的內功摧動之下,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功力按摩,以掌法施術,配合點穴、正骨,輔以運動。一指禪內功點穴,氣貫指端,以指代針,氣至病所,凡是可以針刺治療的疾病,均可以採取點穴治療,取穴配穴與針刺相同,點穴要領為「神光內瑩,意在指先,意力合一,達至病所」。功力按摩技法體系包括:(1)、三聯療法:理筋手法、正骨手法、對症手法;(2)、分部療法:頭面部手法、頸項部手法、肩部手法、肘部手法、腕部手法、手部手法、腰背部手法、脊柱手法、胸腹部手法、髖及大腿部手法、膝及小腿部手法、踝足部手法、上肢手法、下肢手法;(3)、全息療法:手部、足部、面部、耳部;(4)、運動療法:頸部練功、肩部練功、肘部練功、腕手部練功、脊背部練功、腰部練功、胸腹部練功、髖部練功、膝部練功、踝足部練功。在臨床上治療各科常見病、急慢性疾病、疑難病症、亞健康病症以及應用現代醫學手段治療不佳的病症,效果好,見效快。 一、一指禪內功點穴與功力按摩的要領 1、精神集中,守神制神。 《皇帝內經》十分強調「上醫治神」,並說「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一指禪內功點穴術,在臨床施術時,要求施術者內氣鼓盪、氣勢飽滿、氣貫周身,從而透達指端而施治於病人身體。所以,不僅要求施術者一指禪內功或大成拳站樁功修鍊到相當程度,而且在施治之時還需要精神集中、精神內斂、寧心靜氣,此為守神。更需要以施術者之神制患者之神,以施術者之目制患者之目,務使其精神集中而收制其散亂之氣,此為制神。正如《素問*針解》篇所說:「務正其神,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 2、意念深透,剛柔相濟。 除守神制神之外,施術者還需要配合一定的意念活動,才能使力量篤實透達,更易於與病患者連為一體,從而使病人得氣、感傳,以達氣至病所的目的。對於初學點穴按摩手法者,加用意念活動,能使手法更自然,不僵不滯,使施術者更容易掌握其要領,更易於領悟其真諦。若是一指禪功夫深厚或站樁功修鍊有素,手法純熟者,則不必拘泥於此,可在有意無意之間,隨心所欲而施術,然精神方面仍需要專註。 《針灸大成》言按摩載有「以意通行」一語,但沒有言明如何通之。其實就是指點穴按摩的神意運用,以意通經,調和五志,神氣通行如電行。 在點穴的臨床治療中,只有辨證施術,因病因人而異地選取穴位及手法,採取不同的力量,或剛或柔,或輕或緊,才能取得理想的療效。首先,點穴手法要從柔到剛。在每一個穴位的施術及整個治療過程中,均要求手法由柔到剛,力量由弱到強。也就是首先用較溫和的力量,然後逐漸加強,使病人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以病人能接受為標準,一直到達最大強度;在治療快結束時再由最大強度逐漸減弱,也使患者有一個適應過程,最後可用輕柔手法使病人放鬆。 3、以指代針,務使得氣。 點穴治療,實質上是以指代針,凡是可以針刺治療的疾病,均可以採取一指禪點穴治療,取穴配穴的方法與針刺相同,點穴要領為「神光內瑩,意在指先,意力合一,達至病所」。一指禪點穴治療之時,一定要使患者「得氣」才有意義,也就是在施用手法之後,患者相應俞穴應該有針刺「得氣」的類似感覺,甚至「氣至病所」,也就是氣感直抵患處,這樣療效才好。例如,用尋法施於雙側風池穴治療眼疾之時,不僅要求風池穴局部得氣,而且要求氣感直抵雙側眼球。再如,治療坐骨神經痛,點按揉環跳穴,會有氣感傳導至犢鼻穴,這就是「得氣」後的「感傳」現象。 4、陽性反應,慎守勿失。 陽性反應,一般是指內臟疾患在體表的反應或軀幹四肢病變在局部的反應,這種反應主要是指按壓體表時的壓痛及酸脹等感覺。陽性物是指在陽性反應處所觸及的有形之物,如皮下結節、硬塊及肌肉張力的改變等。一般來說,有陽性反應不見得有陽性物,但有陽性物則多有陽性反應出現。當有陽性物出現之時,說明病程已較長,病情已較深重,故治療起來也較單純有陽性反應為難。 在臨床上診察陽性反應和陽性物,具體手法可選用按法、摩法、揉法、撥法及推法等,可依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手法力量比治療時為輕。當觸及陽性反應時,除病人有酸麻脹重感或疼痛外,醫者手下也有「僵滯」之感,當細心體會,難以口述。陽性物則有形於指下,或條索狀、或塊狀、或片狀、或豆狀,或大或小,或軟或硬,臨床上依具體病人及具體病種而有不同表現。 一般而言,在背俞穴附近出現的陽性反應和陽性反應物多屬相應臟腑疾患,如心神不安、心慌心悸可在心俞及附近出現;胃脘痛及噁心嘔吐在胃俞附近出現相應反應;目疾、急躁易怒等可在肝俞、太沖等處出現反應。其病情輕者多為陽性反應,病久或病重者多為陽性反應物。在四肢出現陽性反應及陽性反應物者,據經絡循行多歸屬於相應臟腑器官病變。如脾失健運可在陰陵泉附近出現壓痛等(陽性反應)及條索狀結節(陽性反應物);胃脘脹滿在梁丘、足三里諸穴可出現相應反應。在軀幹上出現者也可歸於相應臟腑經絡及所屬器官,除此之外,局部病變在病變部位也多有陽性反應和陽性反應物出現。如腰肌勞損、急性腰扭傷及落枕者,在局部均可觸及壓痛點及酸脹點(陽性反應)及條索狀硬結(陽性反應物)。把治療重點放在這些地方,則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當這些反應消失之後則疾病基本痊癒。 5、綜合調治,按已刺灸。 運用一指禪點穴術治療疾病,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指法,並輔以各種掌法,如此則療效顯著。在各類疾病的治療中,點穴的準備階段以及治療後的放鬆整理,都要用掌法來完成。同時,一指禪點穴術也可以跟其它療法相結合,如針刺、灸療、拔罐等,以相得益彰,所謂「一針二灸三用藥」,即是此意。綜合調治比採取單一療法更加穩健可靠。《靈樞》說「按已刺」,即先按壓穴位再行針刺術,也可以說就是點穴術與針刺術相結合的典範。例如,治療落枕、頸椎病、肩周炎等頸肩腰腿痛,可以先行點穴術,再行針刺術或灸療術,則療效更著。再如,治療小腿抽筋(腓腸肌痙攣),可以先採取一指禪點穴術,取穴承山、承筋、委中,並拿捏拍打小腿肌肉,隨後「掌灸」這幾個穴位(廣東太陽神集團出產的「經絡速通灸」),如此,則當場見效,立竿見影,繼之還可以讓患者內服「吳萸木瓜湯」:吳茱萸6克,木瓜12克,食鹽2克,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飯前半小時溫服,每天三次,每次50毫升,三天為一療程。伴便秘者另服「清之顏」膠囊(主要成分:西洋參、蘆薈、水解珍珠粉、甲殼素、膳食纖維)。 二、一指禪內功點穴與功力按摩的基本手法 一指禪內功點穴與功力按摩的基本手法分點穴手法和按摩手法兩大類。點穴手法,又稱指法,點穴治病,也稱指針,即以指代針之意。其法是用單指(食指、中指或拇指)操作。按摩手法以掌法為主,掌法,實際上是以掌代指來操作的,其作用較緩和,點穴前的準備階段以及點穴後的放鬆整理,都要掌法來完成。一指禪內功點穴和功力按摩的基本手法有28種:摸法、按法、摩法、揉法、尋法、點法、戳法、推法、擦法、搓法、撥法、抖法、振法、掃法、旋法、切法、滾法、拍法、剁法、敲法、拿法、捶法、抹法、扒法、晃法、擠法、梳法、運法。 點穴施術之時,一般來說,基本手法是以指腹接觸患者肌體而用力,多用於俞穴及陽性反應和陽性反應物上;掌法或以掌根用力,或以大小魚際肌用力,多用於胸腹腰背及四肢肌肉豐厚處,不必按照經絡穴位分布機械應用,臨陣應隨心所欲,靈活運用。 臨床施術之時,手法依部位不同應有輕重之別。凡頭面部手法宜輕,近五官處尤輕,而胸腹部用力也應適度,腰背四肢處可適當加重,但要根據體質及病情而定,總以病人能夠接受為度。 具體取穴,也不必完全照搬書本,應以「按之快然」為準,穴位的陽性反應或壓痛點也未必跟穴位位置精確吻合,按壓穴位時,壓痛點的位置可能會因人而異,這就需要「揣穴」。施術之時,病人應當有類似針刺之「得氣」甚至「感傳」現象,這樣才能取得好的療效。 (一)、摸法 摸者,以手指捫索也,是「短暫」的「摸索」,力度介於「按」和「壓」之間。力度達於皮肉者叫做「按」,達於肉筋者叫做「摸」或「捫」,達於筋骨者叫做」壓「。摸於穴位,則血行氣隨,周身各穴,各種疾病,均可採用摸法。 摸法是用兩手食指或中指,捫索病者之穴,在穴上一起一落,一緊一松,行搗臼生成數,如同用金針一提一插,行子午搗臼法一樣。未摸之前,必先審查被摸者何經受病,則向何經選穴行摸法。指頭觸按穴肉,搗臼雖分起落,切不可離開穴肉而斷氣。用摸法時,醫者必先將全身精氣神集注兩指頭,一上一下,與金針之提插無異。使用摸法時用兩指頭或一指頭,大抵背上多用雙指頭,督脈宜用單指頭,腹上任脈用單指頭,腹上少陰、陽明、厥陰用雙指頭,頭上風府、瞳子髎等穴,用雙指頭。用單用雙,視其經絡部位和病情虛實,靈活運用,是活法,非死法。 摸之補法:《內經》論補法曰:「隨而濟之」,意思是說順其經絡氣道而益之,行九陽數,即九次一停也。用金針者如此,而以指行摸法者也是如此。以指著穴,順其經絡氣導而補益之,也九次一停。金針補法有慢提緊按之法,從衛取氣,益入營分,行摸法者也用重按輕起指法,即是從衛取氣益入營分之意。金針補法有蒼龜探穴之法,行摸法者也於指頭著穴重按後,連續深按幾次,即蒼龜探穴之意也。 摸之瀉法:《內經》論瀉法曰:「迎而奪之」,意思是說迎其經絡氣道而奪之,行六陰數,即六次一停也。金針如此,指摸法也如此。以指著穴,逆其經絡氣道而瀉出之,也六次一停。金針瀉法有緊提慢按之術,行摸法者也輕按重起,即從營置氣,提出衛分之意也。金針瀉法有白虎搖頭之術,行摸法者也於指頭著穴按陷時,四周搖揉其氣,即白虎搖頭之意也。 摸之平補平瀉法:金針平補平瀉法,即是搓轉針柄,左右均勻,不多不少,一生一成。以指行摸法者,也是以指著穴後,起落相均,不輕不重,無出緊入松、出松入緊之偏,即平補平瀉手法。 凡金針所用之術,均可以摸代之,無論陰陽經絡,寒熱虛實,均可施行摸法。 (二)、按法 按,即「下也」(《說文》)、「抑也」(《廣韻》)、「止也」(《爾雅釋估》)。其力點是向下,其作用是「抑制」,有止痛、鎮痛作用。其操作要點是向下著力。 按法是以指腹、掌根或肘尖為著力點,以身體的重量向施術部位緩慢壓下,保留一定時間再提起。按法分三步操作,下按時「如水滲沙」,按下後「如板釘釘」,提起時「如繭抽絲」。 1、指按法。指按法是以食指、中指或拇指指腹面按壓於患者之俞穴或病處,按的力量要由輕到重,由柔到剛,輕重適宜,剛柔相濟。施術時應垂直向下逐漸加大力量按壓,切勿左右偏移,務使力量深透傳導,直至局部產生酸、脹等「得氣」的感覺後稍頓,持續數秒再緩慢放鬆,即「按而留之」。要做到此點,除平時多練習手法外,更應多練習一指禪內功,使功底深厚,臨證之時則加相應的意念活動。這種意念活動也應在練功中加以體認,外形不動,而內中真動;所有點穴手法和掌法均可以在樁功中通過意念誘導來加以體認,臨證之時則自然隨心所欲、力量深透。 按法的意念活動,是手指如觸按水中之浮球,鬆緊適度,力量過大則球沉手濕,力量過小則球浮上漂,故力量大小應覺得球能入於水而手不濕為度。但臨床應用時不應為此意念所約束,日久功深可在有意無意之間靈活運用,對於這種意念假借,施術者的態度應該是:「渡河需用筏,到岸不用船」,也即勿忘勿助之意。 按法施用之力量應視不同部位有所輕重,也可從病人的反應來決定力量之輕重。 2、掌按法:以掌代指而垂直向下按壓於一定的部位,主要是用大小魚際肌著力(手掌近小指側部分為小魚際,近大指側部分為大魚際),有時也可用掌根或雙掌重疊著力。適用於面積較大而平坦之處,如腰背胸腹及四肢肌肉豐厚處。腰背部按壓力量可稍大些;腹部應用時,按壓力應較小,並應隨著患者的呼吸而起伏;胸部按壓,力量也應適度。本手法的特點是接觸面積大,手法緩和,實際上這也是所有掌法的特點。其功能是疏通經脈、理氣散寒。 3、肘按法:以肘關節的肘尖部著力於施術部位上,由輕而重地垂直向下持續按壓,以局部有酸、脹的「得氣」感為宜,得氣後持續數秒後再緩慢放鬆,並可配合揉動或彈撥。 按法具有通經活絡、解痙止痛、松解粘連的功效。將筋肉層分為「天」、「地」、「人」三層,表部為天(皮肉層),中部為人(肉筋層),底部深層為地(筋骨層)。按法就是從表層「天」部開始著力,垂直向下,逐漸加大力量,按壓至中層「人」部,再按壓至深層「地」部,稍頓之後,再緩慢放鬆,由「地」部返回到「人」部、「天」部。 「按」與「壓」操作技術相同,但用力程度不同。「壓」,就是壓迫,比按法用力要重,其力點要達於筋骨深度才能稱作「壓」,所以,按法中寓於壓法。 (三)、摩法 1、指摩法:指摩法是以食指、中指或拇指指腹在一定的俞穴及病灶處摩動。摩為撫摩之意,是手指在俞穴上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作環形而有節奏的撫摩,它是基本手法中較輕柔的一種,比按法輕比揉法重,介乎二者之間。按法是由「天」部按壓至「地」部,摩法的著力部位在「人」部和人、地之間,揉法的著力部位在「天」部和天、人之間。實際上摩法用在按法施術後效果才好,而按法之後也多配合摩法,二者不可截然分開,故多以「按摩」相稱。 2、掌摩法:以掌代指施行摩法。主要是以大魚際肌用力操作,有時也可輔以掌根操作施術,應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掌摩法多用於虛症及腹部施術,具有理氣和中、消積化滯之功。在腹部施術時,應使病人感到有一股熱氣透於體內,頓覺舒暢明快,腸鳴轆轆,甚至排氣而出。尤其年老氣虛不運之便秘者,用之可使排便,較藥物為好 摩法和按法一樣,也要求力量深透,但更應含蓄。不可外露太過,更不可用僵力,摩動方向可左可右(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均可),但在某一具體俞穴摩動則不宜過多變換方向。要求手指與皮膚無位移,也不要與皮膚有摩擦。速度、力量要均勻,要做到「輕不離皮,重不著骨」。意念如摩動床上之滾珠,力輕則珠停不動,力重則珠陷反無法施術,故力量掌握在於使之運轉則可。也不必拘泥於此意念,此只是說其大意而已,學者貴在領悟本質。 摩法基本上都是補法,具有活血消腫、舒筋散瘀、溫經通絡、緩急止痛、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的功效。按法與摩法,不僅臨床應用時不可分離,常常配合應用,就是在手法上也互相滲透,即按法之中寓摩法之意,摩法之中寓按法之意。若按中無摩則顯得有些僵滯,摩中無按則顯得漂浮無深透之力。故按法、摩法只不過是有所側重而已,實質上則無本質差別。而此後的揉法、尋法、推法等寓按法、摩法與其中,又是以這兩種手法為基礎。 (四)、揉法 1、指揉法:是以食指、中指或拇指用力於一定的部位或某一俞穴,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作輕柔緩和的環旋轉動,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輕揉為補,重揉為瀉」,操作時要由輕到重,柔中有剛,要有滲透力。不要忽快忽慢、忽大忽小。同時注意,對虛症和年老體弱、兒童患者要用輕揉法;對實證和身強力壯的腰背、臀部和四肢,可用重揉法。胸腹部要用輕揉法。 2、掌揉法:以掌代指施行揉法。用大魚際著力或者掌根著力,腕部放鬆,以前臂帶動腕關節作小幅度之迴旋活動。壓力宜輕柔,速度也應放慢。本法因受力面積較大,刺激緩和舒適,因此特別適宜年老體弱者。腹部疾患如脘腹不適、腹脹腸鳴、便秘泄瀉多可應用,腰背緊張、腰背肌勞損、四肢不適也可應用。 揉法具有溫經祛寒、活血通絡、松解粘連、解痙止痛的功效。揉法從動作上看確實與摩法有許多相似之處,二者都是作環形的揉摩,只是力度輕重有別。在臨床應用中,應把揉法、摩法結合起來,揉中有摩,摩中有揉,這樣才能使揉而不浮,摩而不僵,應用時更加靈活。意念活動可參照摩法。 揉法的要點是:「肉動皮不動」,即在做動作時,施術者的手與患者的皮膚接觸面不發生相對位移,而帶動皮膚下的肌肉組織隨手運動而運動。 (五)、點法 按而壓之,戳而點之,謂之點法。點法是以食指或中指施術,手指微屈,指腹觸及穴位,用力快而接觸時間極短,如拳擊人。要求力量深透含蓄,節奏平穩規律,如雞之啄米,連續不斷。臨床應用之時則可靈活多變,力量可輕可重,速度可快可慢。 意念手指如拳之擊人,對手功夫差點點到為止,不可過力傷害對方,此為弱手法;對手功夫好者則應儘力應之,此為一般手法;對手與自己勢均力敵者則當力大無情,此為重手法。 臨床操作之時不可拘泥於此意念,力度要外柔內剛,深透含蓄,掌握適度,不可做得絕對,尤忌拙力僵勁,總以患者能接受而有效為度,力量不可過大,速度不可過快。臨床主要用於腰背四肢肌肉豐厚之處,頭部一般很少應用,胸腹也應慎用。對於半身不遂、肢體麻木、風寒濕痹效果較好,可起到活血通絡、調理氣血之功效。 點法與按法、切法的著力部位有差別:指按法以手指螺紋部著力進行操作,切法是以爪甲著力進行操作,點法則是以指端(指峰)著力進行操作。 點法除了「指點法」,還可以五指併攏、並齊,使之成為一撮,以指峰進行點法操作,叫做「五指並點法」或「梅花點法」,適用於肌肉豐厚處。如果用肘部鷹嘴進行點法操作,叫做「肘點法」,其力深透。 點法中還有個「彈點法」,就是富有彈性的、剎那間的、大約在1/3秒的速度點下、抬起。施術者手腕、肘部要靈活,既要輕巧用力,又要有彈性。彈點法往往同拔法、指壓法共同運用,稱為「彈撥法」。 (六)、戳法 戳即戳按之意,是用手指或手掌在施術部位快速按壓的一種手法,當按壓到一定深度時,同時進行小幅度的滑動。適用於肩部、腰部、骶尾部、手、足蹬部位。具有疏通經絡、滑利關節、糾正錯位的功效。 施戳法時,部位要準確,按到一定深度後注意做小幅度滑動。 (七)、尋法 1、指尋法:尋法是在按法的基礎上,加以推法而形成的一種特殊手法,有尋按搜索之意。實際操作是在較強的按法基礎上加以向前推動的力量,其力要求深透,內達臟腑器官,刺激較一般手法為強。全身大多數俞穴均可應用,尤其是骨邊、筋邊及肌肉豐厚之處,用之更為適宜。其意念如暗中尋物,有摸索尋找、搜索之意。學者當仔細體會,尤其是檢查陽性物之時,此法應用更多,要求以手之觸覺發現陽性物,這就要求有高度敏感的觸覺。 本法操作仍用食指、中指或拇指,以指腹接觸患者肌體,禁用指甲掐按,以免傷及皮膚。因尋法刺激性較強,故年老體弱者應慎用或手法相應減輕,總以患者能接受為度。 2、掌尋法:以掌代指,其操作手法及意念活動同於尋法。臨床運用多以掌根用力,也可以大小魚際肌分別用力,多用於腰背四肢部。 (八)、推法 1、指推法:推法主要以拇指、食指、中指或劍指(食指中指相合併)指腹面向前沿直線或弧線推移前進的一種手法,意如推車前行,不必求速,但求用力均勻一致,一往直前,而又有向下扶按之意,也即寓按法於其中也。要求力量既含蓄沉穩,又活潑輕鬆,即沉而不滯、輕而不漂之意。其速度不必過快,以免滑然而過,防止用僵力擦傷皮膚。此法多用於腰背胸腹及四肢平坦處,可按經絡走向推動,並可沿肌肉分布推動,如背部肌肉,可按骶棘肌走向推。在額頭也可橫向推,也可順眉弓推,還可順鼻樑推。 其意念如推舟車前行,向前推的同時又有向後的含蓄力量,防推行過猛而翻舟覆車。又有向下扶按之力,也防其不穩定也。如此即可達到要求。 推法具有疏通經絡、消瘀散結、活血止痛、緩解痙攣的功效。用力要適當,推進要慢,不可推傷皮膚。推法也可用三指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併攏)、四指推(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併攏)。 推法,有推開氣血之意。雙手指推法,其法是施術者以兩手指頭,在病人經絡各穴上,一前一後,著力推行或推轉(推而兼揉),兩指頭相距,最遠不過三寸。推男人先從左起,推女人先從右起,各按陰陽經絡,皆有先後起落。推督脈,由大椎起,推至尾閭止。推任脈,由天突起推至中極穴止。它經皆可類推,推法能寬胸順氣,治癥瘕積聚諸病。 2、掌推法:以掌代指,一般以掌根用力即可,也可用大小魚際肌用力。其要求及要領與指推法相同,用法及部位也相同。注意用力部要緊貼皮膚,推進的速度緩慢均勻,壓力平衡適中,要單向直線推進,先輕後重,逐漸加力。 3、肘推法:以肘關節的肘尖部著力於施術部位,向前做較緩慢的單向直線推進。 推之補法:以兩拇指或食指循經著穴,順其氣道之行而推助之,即《內經》「隨而濟之」之意。何經氣不足,則從何經之穴起處,用指推行,推至何經之穴處而停。如補足太陽膀胱經之氣,即從兩目內眥晴明穴起,從頭上返轉項上,由項上推至背上,由背上推至臀上,由臀上推至腿上,又由腿上推至足上之至陰穴而止。如補手太陰經肺氣,即從乳上中府、雲門穴起,循經按穴,漸漸推至大指魚際、少商穴而止。無論陰經陽經,總以順氣道推行為補法,每經過一穴,必用力以指多推幾次,用九陽數。這兩經推補如此,其它經也是如此,在腹、在背也是如此。 推之瀉法:以兩拇指或食指循經著穴,迎其經絡氣道而逆推之,即《內經》「迎而奪之」之意。何經有邪,即從何經起止穴處推起,由下至上,或由上至下,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漸漸推至何經之穴起止處而停。如瀉腹上任脈,即由頤上承漿穴起,漸漸推至臍下中極止。如瀉腿上足厥陰肝經,即從腹上肋骨內期門穴起,漸漸推至行間、大敦穴止。凡所經過之穴,也必著力前推,推之次數,也是六數一停,如金針之行六陰數也。而且推而兼揉,能活動推散穴中之結氣。因此,推用瀉法,能治癥瘕積聚諸疾病。 (九)、擦法 1、指擦法:是以食指、中指、拇指、劍指或四指併攏指腹面往返擦動人體一定部位的手法。猶如推車拉車,來去往返,連續不斷,不可用僵力滯勁,其往返距離不宜過長,應在半尺之內為好。全身大部分均可應用。手法之後以透熱為度,但表皮無損,也不應有不適感覺。這與推法要求一致。 意念活動為:其去如推車送舟,來也如拉車牽船,來去往返,連續不斷。意念可參照推法。 2、掌擦法:以掌代指,多用掌根操作,也可用大小魚際肌著力,總之應靈活應用,多施術於軀幹四肢肌肉平坦之處,尤以肌肉豐厚處為宜,也以透熱為度。 擦法操作方法與抹法相同,但其力度比抹法重,可深透至肉筋深部,頻率也較快,故古人稱為「摩之急也」。運用擦法操作時,應起到摩擦作用,故手法一直摩擦到皮膚髮燒為止。運用於風濕麻木和肌肉酸脹不適。 (十)、撥法 1、指撥法:是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指腹按壓於人體的一定部位,當病人有酸麻脹重之感時,再作與肌束成垂直方向的撥動。臨床上多施用於陽性物出現處及其附近,尤其是背俞穴及夾脊穴附近的的陽性物用撥法治療,對某些臟腑疾患等,往往能收到較好的療效。在四肢扭傷及腰背部勞損等「筋結」處,應用本法效果也佳。臨床操作時手法力量可稍強,但應視病人體質強弱、病之久暫,男女老幼之區別而靈活運用,總以患者能接受為度。 撥法是像撥動琴弦一樣進行往返的撥動,用力要輕巧柔和,由輕到重,手指不能在皮膚表面有摩擦移動,而應帶動肌纖維、肌腱或韌帶一起滑動。撥法的意念有如撥巨弦,使之放鬆。不可求速,但求執著不移,自然寓按法於其中。撥動局部緊張嚴重處,使之松解之後,再移它處撥動。用力勿過猛,應和緩沉著,寓剛於柔之中,也寓摩法、揉法於其中,靈活運用,不必拘泥。 2、肘撥法:以肘部著力於施治部位,逐漸用力下壓至一定深度,待有酸脹感時,按照垂直於肌腱、肌腹的方向,進行前後或左右的往返用力撥動。(十一)、抖法 1、指抖法:就是以食指或中指按壓穴位得氣之後,再以前臂的左右擺動來帶動腕關節,使施術者手指抖動振顫的一種手法。 抖法要求在按法得氣的基礎上施術,也就是要使力量深透沉穩,但不應執著,而要擺動,活潑若龍蛇。這樣力量既深透肌膚又活潑振顫,對於肌膚麻木不仁、肌肉緊張、寒邪外襲肌表者,可起到活血通絡、放鬆肌肉、溫經散寒之作用。 抖法還可以與推法、揉法結合而成一種新的手法。邊推邊揉邊抖法振顫,可沿經絡施術。例如,少林「延年九轉法」之腹部按摩的螺旋運轉手法即是抖法與推法、揉法的有機交融。此種複合手法,對於經絡不通、氣滯血瘀可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可施用於氣鬱不舒、半身不遂、肢體麻木不仁等症。 2、掌抖法:以掌代指,臨床主要以掌根操作,適用範圍與作用同指抖法,不過較輕柔,可用作治療後的放鬆。 (十二)、振法 1、指振法:就是食指、中指或劍指微屈,以指腹輕放於治療部位或穴位上振顫施功。振顫時,手指不離開皮膚,上下顫動,並使力量向深部擴散,如水面上激起的波紋,蕩漾擴散。大部分常見病均可用此法在選定的穴位和部位上進行振顫治療。每一個治療部位或穴位,可振顫幾次到幾十次,個別情況下上百次。 2、掌振法:手掌根著力於體表,前臂和手部在原位上用力顫抖,使之產生振顫動作。 (十三)、掃法 掃法就是以食指、中指、劍指指腹或併攏之四指指腹或掌根施行掃散術。對病痛點或穴位進行左右搖擺橫掃的一種手法。掃散時手指與皮膚無位移,也不要與皮膚有摩擦。掃散動作要輕柔有節律,穩定,不或上或下,要圓中有方,方中帶圓。初學者必須多練習細體認,才能做到遊刃有餘。掃散時神情要專註,心無旁騖。掃散分為兩種:平掃和旋掃。前者是指腹在一直線上來回,後者是指腹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做橢圓運動。平掃較為輕柔省力,比較常用,適合大多數情況。旋掃適用於比較頑固的病痛。一個部位的掃散時間大約為2分鐘,次數為200次左右。 (十四)、旋法 1、指旋法:就是以食指、中指或劍指指腹按壓住病痛點或穴位,對病痛點或穴位進行左旋右轉的一種手法。旋法是螺旋性搓轉手法,對皮下組織和穴位的刺激強度較大,順時針螺旋為補,逆時針螺旋為瀉。 2、掌旋法:以掌根按壓住一定部位,作左旋右轉的螺旋性搓轉。如「太極推背」手法就是兩掌同時作左旋右轉的掌旋法。 (十五)、切法 切法,也稱「掐」法。掐,《說文》:「爪刺也」,《玉篇》:「爪按曰掐」。其操作要領是以「甲峰」處掐按穴位,刺激性很強。例如:掐人中可急救昏厥;掐鼻的迎香穴可通鼻竅,治鼻塞不通。切法,是以掐代針,或輕或重,相機行之,掐後以揉法繼之。 切法是以大指、食指或中指指甲壓按病人俞穴的一種手法。臨床多用於十二井穴及人中、迎香等肌肉微薄之處,要求既要有按法之透勁,還要有摩法之靈活寓於其中,但力度不可過猛,免傷皮肉,總以柔和為要,寓剛於柔之中。 臨床一些急症及一些表症多用之。如中風不語、中暑昏迷、暈厥及咽喉腫痛、鼻塞不通等。切法具有醒神開竅、祛風蘇厥之功。用之得當,往往可起死回生,在無搶救條件的情況下作為應急措施,很是方便。 「切法」是用指甲著力重按穴位。運用切法時要用指甲垂直用力按壓重刺,不得摳動而掐破皮膚。「切法」是強刺激手法之一,常用於點刺穴位,是「以指代針」之法。切後常用拇指揉法,以減緩局部不適。 (十六)、搓法 1、指搓法:拇指或食指指腹按壓於一定部位,做方向相反的來回快速搓揉,運動軌跡勢如在搓衣板上來回搓洗衣服一樣。 2、掌搓法:以掌根按壓於一定部位快速來回搓動。 3、夾搓法:用雙手掌面握住患部肢體,對稱用力作柔和均勻的前後搓動,並上下往返。本法操作時搓動要快,往返移動要慢。夾搓法多用於四肢,臨床上常應用於肢體麻痹、肌肉緊張、肌萎縮、肌酸脹、肢體神經痙攣等病症。 搓法適用於頭部、脅肋部、腰部、上肢、下肢,具有舒筋通絡、放鬆肌肉、調和氣血、解痙止痛、祛風散寒的功效。 (十七)、滾法 掌滾法:即用小魚際部分或掌指背部按壓在體表的一定部位上,以腕部帶動小魚際或掌指背部作連續不斷的來回滾動。操作時腕關節放鬆,應吸定病變部位,帶動皮下組織一起滑動,不可在體表形成摩擦運動。 (十八)、拍法 1、虛掌拍法:五指併攏,指微屈,掌心呈空虛狀,用虛掌拍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手腕放鬆,以上臂帶動前臂及手掌做上下拍打運動。要求手腕不用力,落掌自然,不可粗暴。 拍法是一種帶有機械震動性的中等刺激手法,多用於肩背、腰骶、臀部和上下肢,可用於治療各種麻木痹痛。拍打法用力深透,可達肌肉、關節和骨骼等組織,具有行氣活血、疏通經絡、消瘀止痛、祛風散寒、固腎健脾、強身健體的作用。重拍法可使神經興奮,輕拍法可使筋骨舒展。若每晚睡覺前,用拍法將全身拍打一遍,可起到解除疲勞、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作用。拍法看起來雖簡單,但它卻是一種很好的健身和治療方法。 2、反掌拍法:也叫掌背拍法,即五指併攏伸直,運用手背進行拍打,手腕既要靈活,又要有彈性。主要用於治療皮、脈、肉部位的淺層痹證,以及現代醫學所稱的「皮神經炎」等症。 3、四指拍法:即除拇指以外的其他四指併攏,進行拍打。主要用於手肘彎部,可治氣血閉症。 拍打法是以肘關節為支點,腕部放鬆,前臂主動,有節奏、有彈性地拍擊。拍打快慢要適中,用力輕巧而有彈性感,即觸及施術部位後要迅速彈起,隨起隨落,使手法剛中有柔,避免生敲硬打。 (十九)、拿法 捏而提起謂之拿。拿法是施術者用兩手拿起病人肌肉,使骨肉離開,行膜中之氣,散膜中之積。用拇指和其餘四指的指腹,相對用力緊捏一定部位或穴位,此為五指拿捏;三指拿捏是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對用力;四指拿捏是拇指和食、中、無名指相對用力。動作要領為:將肉徐徐提起,又徐徐放下。拿捏法的刺激性較強,常配合其它手法應用於腋窩、肩部、頸部、腰兩側和四肢等部位,治療頭痛、落枕、頸椎病、四肢關節及肌肉疼痛和減肥等,具有疏通經絡、解表發汗、調和氣血、鎮靜止痛、開竅提神等作用。操作時,手腕要放鬆靈活,用指面著力,捏拿動作要連續不斷,用力要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並要根據不同的患者和病症,掌握好拿捏的力度。每次拿捏停留時間不要太長,以免皮下瘀血。一般治療部位可反覆拿捏10--50次,個別情況下可拿捏100次以上。一般情況下,拿捏法操作完後馬上繼以揉摩,以緩和刺激,這樣,不但患者感到輕鬆,疼痛減輕,而且也有利於治療效果的提高。 1、拿之補法:如欲行補法,先審手足腹背陰陽油膜分肉間滯氣在何部位,用兩手提起其肉,徐徐放下,如是數次,然後乘其肉下滯氣活動,而濟之以摸、推、剁、敲等法,順其氣道而增益之,此拿之補法也。 2、拿之瀉法:如欲行瀉法,也是同前之提起其肉,徐徐放下,數次後,知油膜分肉間滯氣流通,然後濟之以摸、推、剁、敲等法,迎其經絡穴道之氣而逆瀉之,此即拿法之瀉也。 (二十)、剁法 剁法有散行之功,能散積氣,氣行而血也隨之。五指相併,以掌外緣剁斫,以激散其氣。周身均可用剁法,而所剁之處,或自下而上,或由上至下,距離切不可超過二寸,因為相距稍遠,則氣不連接,散於此又積於彼。如剁手足,則一手拉伸手足,一手行剁法,剁之次數,以一、二為一次。如剁手三陽,則由頭寸寸剁至足上而止,其它經絡也是如此。如剁背上各俞穴,每各七日改一俞,取日下一節之義。如剁四肢則不改,剁之期限,每七日剁一次,取七日來複之意。 1、剁之補法:剁用補法,如氣虛血滯,在用摸法、推法補氣之前,先辨別陰陽經絡氣道,而順行剁法,以激動其滯氣,「隨而濟之」。 2、剁之瀉法:剁用瀉法,如氣結、痰積、血瘀、水腫等,穴下壅聚已久,遽用摸法、推法以瀉之,則內部氣血不易流通,必須先按其陰陽經絡氣道而逆行剁法。剁則激動其氣,能使宿寒流聚之邪活動流散,然後再推,易於瀉氣,此「迎而奪之」之意。 3、剁之平補平瀉法:如病聚一處,邪結一穴,而無須選取全剁者,則用平補平瀉手法。其剁法是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即在近出施行,而無偏多偏少、此輕彼重之分,此即平補平瀉法。 (二十一)、敲法 敲法就是施術者用手指病人經絡穴道,以行其氣。敲與剁不同,剁用側手(手掌外緣),敲用平手。其法是手指相併,按一、二、三、四敲打為一次。敲的部位距離不可過一寸,因為敲法是為了激動其氣,距離稍遠則氣不銜接。或三日一敲,或七日一敲,期限不定。如敲頭,由神庭敲至風府,由目窗敲至肩中俞。凡用敲法,先敲中脈,後分男左女右,再敲它經。敲督脈由大椎敲至尾閭。其它由肩外俞敲至陽池,由環跳敲至解溪。諸經皆如此敲法,其次數均按生成數行之。 1、敲之補法:敲與剁都是為了激動血氣,而剁法之激動,重在行氣,敲法之激動,重在散血。敲之補法,也是先辨陰陽經絡,順其氣道之行而循經敲打。如補足三陰,即從頭上各經起穴處敲起,漸漸敲至腹上各經穴落處而止。如補足三陽,即從頭上各經起穴處敲起,漸漸敲至足上各經穴終處而止。其它敲手三陰三陽也是如此。 2、敲之瀉法:也是先辨陰陽經絡,逆其氣道而循經敲打。如瀉手三陽經,即從頭上各經穴處敲起,漸漸敲至手上背面穴起處為止。如瀉手三陰經,即從乳上各經穴起處敲起,漸漸敲至手心指上各經穴終止處為止。其它敲瀉足上三陰三陽也是如此。 3、敲之平補平瀉:於剁法同,也是於所患結邪處,一左一右,或一上一下,敲法均勻,無偏多偏少、此輕彼重之分。 敲法與叩法近似,叩法,也稱「扣法」,實屬「指擊法」,其要領是以一指乃至十指進行叩擊。五指或十指操作時,必須半屈指,指與指間分開如抓物狀,手腕必須靈活有彈性,同時放鬆肘部肌肉。 (二十二)、抹法 抹法與擦法操作方式幾乎相同,但用力程度不同,抹法力度輕,頻率稍緩,只著力於體表皮肉層,擦法力度重,深透肉筋層,頻率較快。抹法施術應同抹布抹洗灰垢般操作,即施術者一掌或雙掌按壓體表進行餘暉忘返操作。主要適用於面積較大部位、表皮性疼痛部位以及軟組織損傷初期腫痛。 抹之輕,即為「撫」,撫摩、撫觸之意,撫法用力極其輕微,頻率緩慢,僅著力於皮膚表層。例如,在手部全息反射區之血壓區,用撫法施術,以治療高血壓、低血壓。 (二十三)、捶法 捶法,也稱擊法,或叫捶擊法,要領:握拳叩打,富有彈性。雙手握拳(實拳或空心拳),手腕放鬆,以前臂的上下運動,使雙拳捶擊於一定部位,以催氣、行氣。要求速度均勻有力,保持一定的頻率。主要用於腰背、臀部及兩下肢大腿肌肉肥厚處,治療腰、背、臀痹痛。 (二十四)、梳法 梳法如同「梳頭」狀地用五指或十指在體表某部位進行操作。其施術方式是將一手或兩手指節微彎曲如抓物狀,各手指間稍分開,以梳頭狀進行操作。另一種操作方法是,將五指屈於手掌面部,沿操作部位其手向前移動時,五指緩緩伸直,即以五指如洗頭狀進行操作。臨床上單手梳,有三指梳、四指梳、五指梳等表現形式;兩手梳是兩手同時操作,有六指梳、八指梳、十指梳等表現形式。 (二十五)、擠法 1、擠合法:是以雙手掌或雙側拇食指施力於患處,對稱用力向中間擠合、擠按的一種手法。例如雙手從腹部兩側向腹中線方向合起。本法有聚攏之意,也可稱「聚」法,適用於肩關節、腹部以及掌、趾間關節。具有梳理氣機、消散筋結、舒筋止痛的功效。 2、鉗擠法:施術者無名指、小指扣於手掌心,食指、中指彎曲如鉗狀,拇指靠壓與食指彎曲的關節緊緊相貼,用食指和中指的中節屈曲使勁夾提肌膚、肌肉、肌腱,一夾一放,至局部皮膚充血為止。本法是以鉗狀相夾病人的肌膚、肌肉或肌腱,鉗緊後提起,再迅速鬆開,如此一鉗夾一鬆開,因此也稱「鉗」法。本法操作時動作要靈快。本法屬於瀉法,多用於頸項、胸肋等部位。臨床上本法常用於中暑、發熱、頭痛、小兒夏季熱、神經痛等病症。 3、擠捏法:以雙手拇指與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相對用力擠捏操作部位,從周圍向中間擠捏,以局部皮膚髮紅為度。本法也稱「捏」法。例如:捏脊法,可以擠捏三次,拎提一次,稱「三捏一提法」。擠捏法具有消炎鎮痛、清熱涼血的作用,臨床上多應用於感冒、中暑、頭痛、發熱、扭傷、挫傷等病症。 (二十六)、扒法 1、扒法:本法主要用於腹部按摩。左手掌心向下按置於施術部位,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放於左手小魚際或左拇指橈側,然後右手三指協同用力,先向下按壓再向懷裡拉,向扒東西一樣,故名「扒法」。可分為扒降結腸、扒中脘兩種手法。 (1)、扒降結腸:左手掌心向下按置於降結腸,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放於左拇指橈側,然後右手三指協同用力,先向下按壓再向懷裡拉,像扒東西一樣。 (2)、扒中脘:左手掌心向下按置於中脘穴,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放於左手小魚際橈側,然後右手三指協同用力,先向下按壓再向懷裡拉,像扒東西一樣。 2、掏扒法:本法主要用於脾胃、肝膽等被肋弓保護的部位。如掏扒患者左肋下,施術者左手在肋骨上緩慢揉動,右手四指向肋骨內輕探伸進,再稍向下用力,然後向腹中線方向掏扒而出。雙手用力應協調同步,力度要均勻柔和,忌粗暴用力。 (二十七):晃法 1、搖晃法:這是主要用於腹部的按摩手法。左右手分別放在肋部兩側或腹部兩側,進行左右搖晃,使腹內器官得到運動,力度均勻自然。 2、掌晃法:以掌根著力於體表,略施壓力,腕部用力作快速的左右擺動,可同時向前推進。這是一种放鬆手法,適用於全身。具有散瘀消腫,解痙止痛的功效。操作時掌根緊貼皮膚,以手腕快速抖動完成動作,不可在表皮上搓擦,時輕時重交替進行。 (二十八):運法 運法,即運轉、運行之意,即運轉經絡之氣,從此達彼,上下左右相應,以流通其氣,例如:運八卦、運水入土、運土入水等法。其法是施術者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及彼作弧形或環形推動,用力宜輕,在體表旋轉摩擦時,不帶動皮下組織,速度宜緩,操作頻率每分鐘80~120次。運法有理氣和血、舒筋活絡的功效,較推法和摩法輕而緩慢,運動方向常與補瀉有關。 運法還可以採用掌運法操作,並且可以兩手兼行,與其他手法配合運用,則取效更為迅捷。其法是施術者以一手心,在病穴上旋轉推摩,運轉其氣,又以另一手五指相併,在病人所運經絡,照敲打手法敲應。此運彼敲,氣血貫通。如治咳嗽痰喘,先用右手運轉病人背部兩肺俞穴,又以左手敲打胸前雲門穴。如運尺澤穴,以一手運轉尺澤,一手敲打天井,按生成數行之。如是氣結證,以一手運背上膈俞,一手敲打胸前膻中。如實大腹脹滿證,以一手運丹田,以一手敲中脘。如是兩脅脹滿證,以一手運天樞,一手敲期門。如是小腹脹滿證,以一手運氣海,一手敲背上命門。其它經絡病,也是視病情如何,上下各選一穴,作為此運彼敲之應。 運法也有運輸轉送之意,即是以兩手各摸一穴,從此穴輸送彼穴。有以此手行摸法,同時以彼手行推法者;有以此手行推法,同時以彼手行敲推法者;又有以此手行拿法,同時以彼手行敲或摸法者。病有虛實、深淺、輕重之別,病程也有長短久暫,因此治病須針對病情,因人而異,而運法也有宜補宜瀉之分。 1、運之補法:如遇氣虛不足,或半身不遂而在左者,即先以無病手足而行運之補氣法。如補足陽明胃經,則以一手推天樞,以一手摸足,都要順其氣道之行而摸推。如補手陽明大腸經,則以一手推合谷,以一手摸曲池,也是順其氣道而摸推。其它經絡也是如此,都是順其氣道之行而摸推。 2、運之瀉法:如咳嗽、痰喘、氣結、脹滿、積聚等症,欲行運之瀉法,審其在肺經,以一手摸尺澤,以一手敲雲門,都要迎其手太陰肺經之氣道而逆摸之,是瀉肺經之氣。審在任脈,以一手推巨闕或上脘,以一手摸關元或中極,都要迎其任脈之氣道而逆推逆摸,這就是瀉任脈法。 最後,再次強調:所有點穴手法和掌法均應該在樁功中通過意念誘導來加以體認,臨證之時則自然隨心所欲、力量深透。先在動態中操作,以身帶手,用整體力而非局部力,用意不用力,用勢不用力,周身放鬆,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意力相隨,意力不分,不可用僵力、蠻力、拙力。看整體動態,動態對了,再在靜態中找,也就是在樁功中求取。
推薦閱讀:
轉自 七色冷香
推薦閱讀:
※[轉載]楊公風水第四講:觀水口,點穴,消砂納水。
※陰宅風水窩、鉗、乳、突四大形穴點穴術
※風水上尋龍點穴的四個步驟和準則!尋寶地只需牢記這八個字
※陰宅祖墳禍福定之點穴
※易正時空 湖北尋龍點穴,奇遇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