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書法藝術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俊卿,字倉石,中年後改吳昌碩,亦作蒼碩,辛亥後以昌碩行,號缶廬,別號苦鐵、大聾被荷亭長等。浙江安吉人。清末諸生,任江蘇安東縣令一月即辭。寓滬涓書畫印為生。1904年與吳德等創西泠印社於杭,任社長。近代書畫印大師,工詩。著有《缶廬集》、《缶廬詩存》、《缶廬印存》等,有多種書畫印集行世。  缶老功堪幾代師?風從雲偕世賢隨。  磅跨渾厚金石氣,俊逸書龍最偉奇。  這是我十多年前寫的詠吳昌碩書法的一首小詩,詩自不佳,表露了我當時的心態。在我的個人感受里,有好長時間是非常佩服吳台老的藝術的,特別是他的畫和印,而於書法則不甚喜歡,尤其不太看好他的行草書。但是認識總會改變。就如同對於齊白石書法的欣賞也有過過程上的轉變一樣。  吳昌碩很少談到書法,儘管他下過一生的功夫。遍翻其入室弟子著名畫家王個簃所寫《王個簃隨想錄》,其中所記事多師與之談詩論印,而書法之事寥寥。迄今為止,還未見有比沙孟海先生《吳昌碩先生的書法》一文更有研究吳書價值者。這篇文章雖短,但關於吳昌碩書法的關鍵地方都點到了,直入肯綮,要言不繁。如果欲探吳昌碩對書法的見解,只好向他的詩文中尋消息。他在《缶廬集》中有《何子貞太史書冊》一詩,中有二句,盡揭本來:「曾讀百漢碑,曾抱十石鼓;縱入今人眼,輸卻萬萬古」,「強抱篆隸作狂草,素師蕉葉;臨元稿」。吳昌碩書法不僅根抵在於秦漢(一如其印),而且亦追求古樸美——金石篆籀之氣。先秦石鼓文與漢碑正是吳書的人處與基礎。得益於石鼓文的筆力骨線,又胎息於漢碑的魄力氣度,成為吳昌碩書法的兩大支柱。在美感追求上,吳昌碩自謙:「縱入今人眼」,仍「輸卻萬萬古」——還遠不夠高古。至於「強抱篆隸作狂草」一句,是說自己不為成法所囿,要自出機杼——懷素書寫蕉葉並無所依傍呀。引篆隸作狂草,即所謂革中有篆籀氣。顯然,吳昌碩書法,行草中求篆隸意,篆隸中兼草書氣,在他的書法中「篆」與「草」正是一個對倒。吳的書畫印皆以氣勢磅礴、真氣瀰漫為勝,他自謂:「苦鐵畫氣不畫形」,同樣的,他的書法也是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勢如破竹,勁如強駑。因此,他推重祝技山的草書「今來古往法誰曉?顛素而後祝京兆」,他其實也頗自信:「我口三百年後爭逐鹿,不知龍可從兮虎可伏!」(《缶廬集》卷三)沙孟海先生因之說他:「行草書純任自然,一無做作,下筆迅疾,雖尺幅小品,便自有排山倒海之勢」,當為的評。沙先生又說他「勢疾而意徐,筆致如精鐵蟠屈」咱是見地恰當。

  吳昌碩行書以及草書的筆法是「如錐劃沙」式的,從形態學角度看很單調,但因為他筆力強,筆氣厚,筆勢壯,所以我們在欣賞時,可以被其「力」與「氣」的美所吸引所感染而不去計較那方面的缺憾。在這一點上,他的隸書亦如此。吳氏書法粗擴奔放,諸體雜讀,率然蕪然,其佳者,如龍蟋鐵屈,其差者,有橫斜習氣,粗率少餘韻。  中國的書法,古來有尚靜美亦有尚動美者,亦有兼之者。吳昌碩書法尚動美之書法,夭矯放縱,不可局限。相比而言,其書法不如沈寐叟凝鍊,不如于右任沖和,但這也正是它的價值所在。它的獨到正在於這種強悍樸野,這種率放不拘,這種粗烈穠酣,我們從中可以品到血性,咂到剛強,賞到風風火火,體玩到有關生命的大放曠與文化的大樸質。然而這只是吳昌這個生命文化的個體的專利,步武者則皆不免於陷入種種尷尬——因為吳氏的「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的人本與精金石通詩文的文化修養不是追隨者都具備的。  或許,吳昌碩的行草更像「一筆書」,它的行氣幾乎沒有間歇和停頓,所以它在最後一筆上盡情宣洩,作往往最後的一筆。我前面說其書的筆法是單調的,但如果我們仔細把玩,又不難賞會到鋒銛的起伏波瀾,微茫變化,我以為,這是書家的詩人氣質與心懷所給予其作品的——放是外表,變是內蘊,粗是形貌,細是神情。孫過庭《書譜》謂:「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峰杪,一點之間,殊煙挫於毫芒」,吳的行草正合於此。時人作草,習於王鐸、傅山與吳昌碩,僅得皮毛,彷彿其氣勢而斷無其精微,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矣,實不可不察。穠酣鬱勃之美,匯於吳氏筆下,其密麗蒼茫處實可於書史長河中浮出水面作左右望。這種寫氣書神的著眼點,我以為才是昌碩先生的真正勝人處,因此,我也不必斤斤於其書跡的點畫確有狼藉處了。  不過,前人如向?、馬宗霍等對其寫石鼓大篆頗有批評,其烈者竟謂「了無含蓄,村氣滿紙,篆法掃地盡矣」馮宗霍),自不免誇大其辭。「了無含蓄」是特點,不是缺點——喜含 蓄與喜率放完全是審美接受中的偏好。「村氣滿紙」是樸野生辣氣息的濃縮化——這道出了吳書的習氣,然而「風習」也是「風格」的一個組成因素。試問,自漢《張遷碑額》後,千數百年間又有幾人寫出過吳昌碩石鼓那樣蕩氣迴腸的大篆呢?
推薦閱讀:

實力派畫家劉峪海 峰巒雄偉 錦繡河山
SONY HDR sensor 簡介
德藝雙馨藝術家——韓鏡儒作品鑒賞
《老獸》:看不清內蒙和鄂爾多斯,你便看不懂這場時代悲劇
黃曉明兒子稱骨算命三兩一錢:近貴藝術、衣食足用

TAG:藝術 | 書法 | 吳昌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