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康:書法學習13法

1、書法學習需要時間的保證。雖然書法講究悟性、天賦,這些先天的東西其實個人都差不了多少,最終還是落實到比耐心,比時間的投入上。耐心就是要做好長時間默默無聞的準備,深刻領會書法的精神,要對書法有感覺,或者說要「來電」。這個需要很多時間的投入,去不斷的領會的。2、學書法要深入傳統,只有深入傳統,真正領會了傳統的精神,才會深切愛上傳統。傳統對於當代來說,不是枯涸的,它的資源仍然新鮮、活潑。對於傳統的挖掘程度和理解的不同,可以開出不同的書法走向。3、清代的碑學運動,傳統的說法都認為在帖學系統之外建立了另外一個不同的審美世界。其實,碑學雖然講究奇趣、古趣,他們的格調和品質仍然是在傳統之中的,可以說仍然符合傳統文人書法的審美的。我們看清末民初的碑學大家,如康有為、沈曾植、于右任等等,他們的書法突破了傳統帖學,但是格調和品質仍然依歸傳統。我相信,書法同繪畫一樣,繪畫強調所描繪對象的品格的塑造。比如說畫松,就要具備松的品格。這個都是客觀的對象所具有的基本品質。書法也是一樣,我們寫的漢字,每個字也都具有基本的品質,書法也是要把這種品質展現出來。而現代的一些學碑的書法家,認為奇趣就是變形,於是書法的取法對象走向民間化便成了眾向所趨。這種對形式感的過分強調,其實是完全損害了書法的核心精神,即現代的書法丟掉了格調和品質。4、由此可見,書法的正脈乃是魏晉以來到明清書法名家構成的巨大的譜系,就是帖學系統,包括帖學的筆法以及帖學所崇尚的審美價值,即格調和品質。但是帖學在宋以後為什麼衰弱了呢?具體原因有很多。其一:範本的差異性太大。刻帖的流行一方面擴大書法群體,而一方面也引起了諸多誤會和混亂。刻帖的不斷翻刻,離原本會越來越遠,後人學刻帖,難免有霧裡看花的遺憾。這個是資料的限制,而我們現在的信息時代,完全可以突破古人資料匱乏的尷尬局面,這個可以說是我們學書法的有利條件。其二:宋以後楷書的意識太強,可以說深刻影響了行草書的創作和審美。從唐代開始,中國的文字就在走規範化道路,這個大概和印刷術有關係。唐之前,文本的流傳都是靠手工抄寫來完成,對於每個閱讀者來說,每一個文字都是新鮮的、不同的。但是在唐以後,印刷術的流行,帶來了美術字在印刷行業的大量運用。美術字就是規範字,如宋體,雖然刻工的不同會讓規範字有所差異,但是總體來說,規範字確立了一個標準的書體形式。對於閱讀者來說,天天接觸的就是這些一模一樣的標準形式,這種規範字的閱讀,深刻影響了書法家對於書法創作的理解。這些規範的字體會逐漸在閱讀者的心裡造成一種心理定勢——字的某種寫法就是完美的,字的筆畫安排符合某種規範就是完美的,等等等等。而這些心理定勢在魏晉人那裡根本沒有。魏晉時代的書法遠紹漢代。漢代到魏晉這幾百年中,成熟的書體不是楷書,而是草書。也就是說,魏晉人學書法,面對的是一個成熟的草書系統,而不是如宋以後,面對的是一個成熟的唐楷系統。這樣差距就出來了。草書對於楷書來說,更加自由開放,從草書化到行書,行書必定具有草書的品格。所謂古法,就是一套從草書中化出來的筆法系統。而宋以後,學書先學楷書的做法成了書法的常識,也可以說是偏見。我們一開始就被灌輸規範化的審美。這種審美的最終結果就是館閣體的出現。明清的帖學籠罩在館閣體的陰影之下,奄奄一息。帖學的最後一位大家就是明代的董其昌。但是,我們看到董的書法結構平正(正是楷書影響的結果),筆法單調。唯一出色的就是墨法和格調。而到了清代,更沒有帖學大家。對於我們來說,困難也許更大。我們面對的是極其規範的閱讀文字,同時離魏晉時代有千年的距離。這些都給我們領會古法造成了困難。5、那麼如何領會古法呢?最重要的是資料一定要豐富。這個可以說是我們的優勢。比如說,學習唐楷,必須廢除清代對唐楷的歪曲。我們可以參看日本流傳下來的諸多書法作品。比如說日本空海和尚的作品中更多的保留了顏真卿的筆法;在嵯峨天皇的書跡中,我們看到了經典的歐陽詢筆法,比歐書《千字文》要活潑的多、精彩的多。這些書跡對於我們理解唐人的筆法有著重要的意義。又比如說《蘭亭序》,馮承素的摹本現在流傳最廣,大家對《蘭亭序》的誤解也最深。馮的摹本解體固然瀟洒,但是畢竟是鉤摹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露鋒太多,顯得尖刻和做作。有些筆畫明顯是違反運筆規律的,是假的筆畫。學習《蘭亭》如果不能認識到這一點,那就很麻煩。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禇遂良、虞世南的臨本遠比馮摹本和定武本重要。尤其是禇遂良的臨本,值得好好研究。因為它是書寫的結果,保留了更多唐人的筆法。雖然結構風神不如馮本瀟洒,但是線條更真實。6、學書法一定要佔有豐富的資料,可以互相比勘。我們佔據的資料多於古人,這個是我們時代的優勢。但是,我們的資料更多的是印刷品,於是問題又來了。印刷品說到底還是二手資料,雖然比刻帖要好的多,但是對於理解古人書法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所以要看真跡,這個非常重要。多比勘資料,多觀摩真跡,我們就能發現原來被我們深刻誤解的東西。比如說《伯遠帖》,我們看印刷品覺得非常精彩。但是上次我去上博參觀的時候,發現《伯遠帖》的線條居然這麼軟弱,這個讓我很吃驚。7、接下來講具體的書法學習問題。要學好書法需要全面的訓練,最基本的就是技巧的訓練和積累。技巧說到底就是練筆性。這個需要手的靈活性和控制筆鋒的能力。所謂全面的技巧訓練,就是要拓寬手的敏感度。書法經過歷史的積累,技巧非常多。但是真正能被書法家吸收和運用的也不過十多種。但是對於學習者來說,要擴大技巧訓練的範圍,不要局限於幾種技巧的訓練。廣泛的接觸、涉獵,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生理和心理的技巧。而真正豐富的技巧在二王的書法體系中得到最全面的保留。8、五種書體各有各的技巧要求,或多或少。論技巧的變化、複雜和難度,行草的技巧要求更多,也更難。但這個不是說技法相對簡單的篆、隸、楷不重要。相反,這些靜態書法的研習對於我們掌握動態書法(行、草)有著重要的意義。林散之先生是當代草書大家,他成功的基礎是隸書。老先生每天懸腕寫隸書,慢悠悠的。這種對筆的控制力和穩定性的學習對他的草書影響巨大。而相反,我們看到現代的一些書家,專好寫草書,線條打滑,留不住筆,明顯是靜態書法的功力不夠。所以說,技巧的訓練要全面。五種書體的學習可以同時展開。即把靜態書法和動態書法的學習結合起來。學會每種書體用不同的狀態書寫。美院那邊還有一種方法,同樣的一個內容,用同一種書體,嘗試用不同的狀態來表達,這種訓練難度更高,但也更有效。9、記得前幾年,國美和南藝的書法教學有過爭論。在國美一方,講究完全解剖技巧,「逼真模仿」,這種精微訓練見效快。而南藝講究長遠的修為,見效慢。當然,對於我們來說,完全可以結合兩種學習的方法。首先,學習書法一定要學會運用理性剖析作品。國美的方法很適合。其次要對書法作品保持新鮮感。如果一件書法作品換不起你的感覺,一是作品肯定沒有深度,二是你自己缺少深度。比如對於二王尺牘,需要經常產生新意,就是新鮮感,才能不斷深入。王字可以說大有文章可做。最後,當技巧掌握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加強人文、品格等等方面的修養。10學書法對於整個書法史發展脈絡要有清晰的把握。我們之所以說晉、唐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兩座高峰,就是因為書寫在那個時候保持了最自由、最本真的狀態。前面說過,印刷術帶來的美術規範字對宋以後的書寫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晉、唐時代,書法家的書寫思維和現代人完全不一樣。我們學傳統,尤其是學宋以前的書法,就是要打破自己對文字的「意象」,就是說要突破深藏在自己潛意識中的規範的美術字審美定勢。如果我們帶著這種潛意識去欣賞晉、唐人的作品,會發現很多奇怪的地方,也就是說超出了我們想像之外。這些奇怪的地方對於古人來說是順理成章的,對我們來說卻是不可理解的。原因就是我們被固定的規範框住了。學習傳統,尤其是學習宋以前的傳統,說到底就是要打破原來的思路、規範(打破單一的美術字結構),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古人。11、「逼真臨摹」非常重要,就是要達到偽造的地步。很多人以為臨摹只要抓住大概,他們自稱是書法的「氣韻」、「神」等等。其實,所有的氣韻神采都是建立在筆墨的基礎上的。如果筆墨無法達到或者接近古人,大談「遺形取神」等等都是空洞無物的。所以,在臨摹的開始,要無條件的服從古人。要抓住古代作品中豐富多彩的差異性來臨摹。比如說,對於一些奇異的結構,很多人會認為是偶然的效果,不必在意。其實這些偶然也透露了一種必然。我建議都要臨,臨的越像越好。也許一開始覺得很難,難就對了,那是因為我們日常的規矩、定勢在作怪。我們總是想把古人的作品在臨摹中套入自己的規範體系中。這樣就麻煩了。你越是重複,規範就越牢固。到最後,臨摹只是加深了自己的偏見,而沒有突破。精細臨摹古人作品就是要突破我們被美術字深刻影響的規範意識。12、二王的書法體系筆墨要素更完善。從中可以學到非常多的東西。說二王是中國書法的源頭,是有道理的。深刻理解了二王,再學其以後的東西,會有「一覽眾山小」的暢快感。13、要掌握「八面出鋒」的運筆方法,就是要加強用筆的豐富性、靈活性。切忌筆鋒偏在一邊,這樣字容易薄;也要忌諱把筆當作刷子一樣使用,那會讓線條變得單調乏味。

《書法章法》 章法,廣義上講,是包括款式,狹義上講,是指整幅作品的謀篇布局。  經營位置「意匠慘淡經營中」,的確如此,章法布局包括一點一畫、結字、行氣、全篇布白、落款鈐印以及裝裱。點畫,結字在作品中只是一小局部,然而「一點或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准」,它要與整篇相配合,可以從以下九個方面談談本人之認識。一 定主、賓之序  書法創作當先從主體(正文的文字內容)入手,主位既定,賓從就可以圍繞主體生髮,或藏或露,或即或離,目的總在豐富其空間,充實其層次,如眾星拱月一般,烘托得主體形象愈見突出愈完美。  書法作品的文字內容,從藝術的角度來看不是書藝作品最重要的方面。但寫什麼內容需要作者認真選擇,作品之內容有時能說明作者的思想感情、修養水平。內容佳就給作品增加了一層意趣,文情並茂,千古如新。傳世的古代法書如:王羲之的《蘭亭序》、蘇軾的《赤壁賦》等。這些文字在文學上已是不朽之作,況又是出自一流書家自撰自書,那怎麼不珍如拱璧呢?對書家來講能自撰詩文是一個重要的能力,不可忽視。從書法作品的文字內容來講,可以分為五類:即古代詩歌、文言文、新詩、白話文、「小數字」等。  另外在文字內容的選擇時,最好要與其書體風格相協調,水**融,體現意境。若「小數字」中的「虎」、「龍」為主者,宜將「虎」、「龍」之說明為賓。總之,一幅之中必須有主有賓,齒序分明,才能集中豐富,統一而有變化。二 掌均變之衡  端莊持重,為人之一美,也是作品之一美。如果一味求奇,失去安詳穩定,就會使人感到不適,所以書法之章法不可以不求平衡。然尋常之平易得,藝術之衡難求。譬如一個在平地行走,是平衡的,但太一般了,幾乎不構成什麼美感。雜技演員在鋼絲上行走,搖搖晃晃地前進,就構成一種美感,大家樂意看,因為他本是難平衡的,而通過技巧駕馭,平衡了,就產生了美。可知只有在機變中尋求平衡,在不平衡當中求出平衡,才是構成美感的、具備藝術價值的平衡,所以書法的章法,先須求變,而後求均;先須求奇,而後求穩,才能化腐朽為神奇,將尋常的現象轉換成藝術審美形象。如篆書--小篆一般均橫豎成行,行距大於字距,也可以打成方格。其行氣中線總是在一個垂直線上。甲骨、金文不一定都要橫豎成行,其行氣可以錯落自然,有欹斜,大小參差變化。隸書--在章法上特殊之處是,隸書因字取橫勢,故字距大於行距,其行氣似乎改為橫向的了。若將隸書的章法改行距大於字距就零落不堪了。楷書一般橫豎成行,行距大於字距,或距離相近,有時可打成方格。也有將行距加寬,各行字與字橫向不對行,小楷中頗多。楷書因字方形,不要寫成字與字大小一樣,否則就顯得枯燥少味,要正而不呆。行書只要求豎成行,可用烏絲欄形式,寫行書決不會打方格來寫。不過其行氣不是每個字的中心都呈垂直線,而是有波浪的變化,然上下貫氣,左右顧盼呼應。草書--小草章法與行書相近,大草的章法錯落跌宕,疏密,大小,大起大落,其整篇與行是由氣勢貫之。其章法線條若「飛鳥入林,驚蛇入草」,其布白若飛花散雪,驚濤駭浪。就一字而言本來向左傾斜的,就要有返顧右邊的勢頭,就是雖傾而穩。「正局須求奇,奇局終須正」,大局平正的,就要求得局部的奇險,才正而多變;立勢奇險的局部形象就要端正,才險而復安。三 征節奏之美  五音交替而成音樂,俯仰迴旋乃為舞蹈。藝術之美,不論是聞於音,成於形,見於色,總須有長短、起伏、剛柔、明暗、遲速、潤燥等現象的交替配合,才能悅於耳目,感人心智。這種交替配合所產生的效果,就是節奏感,可以說,節奏感是一切藝術共有的美感。藝術書法的節奏感,既存在於色彩(濃、淡、枯、潤、焦即為五色)之中,也可見於章法之內。色彩之中,色度的明暗,色相的冷暖,色塊的大小方圓等等,都是產生節奏的因素,章法之中,疏密聚散、大小曲直、圓缺參差等等,都是產生節奏的原因。這些方面配合得好,運用得成功,作品的節奏感就分明而優美,反之,作品就平淡而乏味,下面分別談談這些方面的情況。四 懂疏密聚散  如同音樂的緊鑼密鼓,通常是伴隨樂章的高潮出現一樣,書法線條的聚密之處,也常常就是作品的主體所在。有疏有密,見聚見散,作品便主次分明,藏露互見。只是要把握分寸,順理成章,不可十分懸殊,否則不是勉強擁擠,就是零落散漫,密處不可雍塞,要小有漏透,極密處隙光一線,便是靈穴來風,可著通體生涼,又如人在深潭,一管透氣,則吸詠裕如。所以「密葉間疏枝」,對書法一說,正是經驗之談。而疏散處亦不可全疏(對草書而言),「大疏間小密」,疏散之下,也要有某些比較集中的地方。這樣就相互接引,彼此呼應。既有集中,又有變化。前人說「疏可跑馬,密不容針」,那是極而言之,有點誇張,不可呆解。五 知大小曲直  大與小、曲與直,都是相對存在於作品中的,是任何構成美感的形式所必有的組成因素之一。白居易琵琶行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微妙的音節,全在適當的大小配合之下產生。自然字的形象,大小對比,曲直互見,無處不有,章程具在,天然湊泊。它是自然美的體現,也是藝術美的需要,善於捕捉和運用它的人,必能使作品節奏優美。  從書法章法的角度上看,可以說大是合,小是分;大是統一,小是變化。以大抱小,大整體中求變化,以小破大,於豐富中求得統一。一般地說,大而平直之筆畫入書,當不難求得整體氣象,但容易犯簡單平淺的毛病,要適當分割之,或加強其本身的變化,或穿插其他變形的筆畫,以化大為小;細碎的線條入書,當不難求變化之意,但容易犯瑣碎零亂的毛病,要進行組合歸納,使某些部分集結起來,合零為整。也可用較大的粗線條襯托包裹的辦法,來加強整體感。曲與直的情況,也是一樣。從書法的筆畫角度看,曲是柔,直是剛,曲是圓,直是方,有典有直,則剛柔相濟,方圓互映;曲是滯,直是暢,曲是變,直是正,暢滯相生,正變交出,則蒼古俊逸,奇正兼容。整個的書法結字如前人說寫「女」字,這是很形象的,一女字,言盡曲直轉折之變。因為有上橫之平直,有右撇之遒曲,有左劃之轉折,三畫相疊相交,構成一個奇正相依,剛柔互映的格局,其中有停頓、有轉折,簡當而豐富。六 馭圓缺參差  這仍是對比之下生出的美感,一件作品,大而言之,在整體布置上應有圓有缺,有參差錯落。似行草的亂石鋪路,皆應避免出現整齊的平行線或機械圓弧狀,當然也不要有物必求差缺,以免不是呆板便是零殘。參差之間,也要求變,大參小不能等同。有時要在整體中求參差,有時又當於參差中求整體。小而言之,在具體形象上,同樣要得圓缺參差之致,才能耐玩耐品。七 見開合呼應  作書如行文,謀篇之始,情節、人物一一鋪敘,交叉穩現,來去往複,而後攬綱收目,漸次歸結,情節都有所結果,人物皆得歸宿,文章便告結束,這就是開合之道。因為先有所開,才能生情節、起變化;後有其合,乃得見意義、見精神。所謂神完意足,大概便是這般景況了。書法章法之始,先鋪張文字內容,佔據作品空間,展現立意內容,然後逐漸充實其層次,修正其形象,使結構完整而內容充實,因而見神韻、見意境,這是作書程序上的開合。  書法章法如拳擊,手足要放得開,收得攏,立得穩重,起得輕捷,往複連環,離合相扣,才橫去豎來,應接自如,立於不敗。草書作品,從整體看,放開筆法,使它縱橫得勢,形在字里,氣透紙外,可以說是開,開到將散,也就是說,放到不能再放,即將字的結尾處在一定程序上收回,折而向里,如翔龍回首,意在返顧,那氣勢就聚攏字中,不至散逸。假使有合無開,作品必拘謹少勢,開而不合,又難免散漫,失去凝聚力。由此,也可看出,開合與呼應,看似不同,實則都由同一境界中生出,在行書、草書方面尤其如此。開合是作品的可視形象,呼應則是通過它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效果。所以也可以說,呼應來源於開合,體現在顧盼。而線條之間的顧盼呼應,也正是作品的情所從來,意所由此,是體現作品內含的窗戶,因而開合呼應,不僅是構圖形式上的需要,而且是作品精神的基石之一。把握了開合呼應之道,也就把握了通向作品神情意態之門的鑰匙。八 求從順自然  笪重光《畫鑒》有言:「丹青竟勝,反失山水之真容,筆墨貪奇,多造林丘之惡境,怪僻之形易作,作之一覽無餘,尋常之景難工,工者頻見不厭。」他這裡說了一個新奇與尋常,造作與自然的問題,極有見地,對書法作品來說,仍有它的現實價值。好比建設,推平山巒,開鑿河道,大廈成林,馬路如練,車如流水馬如龍,到處錦繡堆成。這是一種美,是一種閃現著人類智慧和力量光芒的美;而層林幽谷,古木荒藤,高山流水,石瘦松肥,雞鳴茅舍,犬吠疏籬,又是一種美,是一種不假雕琢,天然質樸的美。前者工於人意,後者主自天然。有趣的是,人類文明愈向高度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愈趨現代,其審美心理卻愈是崇尚自然。所以據說日本某地方特地造了一口水塘,任憑野葦汀蓼自然生沒,孤雁病鷗隨處棲止,從不稍加修飾管理,彷彿真正原始水沼,引得遊人如醉。這恐怕不僅僅是懷舊、逆反而矣,也許自然純樸之中,確有一種真正的、永遠不可替代的善和美。可知書法作品對於盡量保持、利用自然美的魄力,像「屋漏痕」一樣,消除人意人力的痕迹,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 當然,書法作為人的主觀活動,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運斤郢匠,出入繩矩,是必要的。所以布局經營之中,如何知法知人,知物知天,不使一時一際之身觀局限,泯滅了物、我的真性,在主客觀的交感之中,自然成章,正是必須把握的。  那麼,這在具體創作中又當如何分寸呢?筆者鄙見:意出由我,形鑄在天。即作品的經營立意,全由自己主見,不襲乎他人,不囿於自然。而其間具體形象,則盡量保留自然風貌,不多過雕琢,不勃生理。  凡此種種,一句話,一切布置都要見其天然本性,不可因奇求奇,強扭硬掐,繁雕縟琢。九 識空白之義  關於書法整體的章法布白,有兩條清人書論確是點中了要害:「匡廊之白,手布均齊;散亂之白,眼布均稱」(《書筏》)。「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當黑,奇趣乃出」(《藝舟雙楫·鄧石如傳》)。章法布白之奧妙,就在於「計白當黑」,即書寫點畫線條時不單考慮線條的顏色,實際上黑線條在白紙上,就產生了黑白的分割,黑多則白少,黑少則白多,其效果是不一樣的。另外就是要追求布白之變化:疏密、斜正、曲直、方圓。 如果說,上面所言,還只算是作品內涵方面的意義的話,那麼,可以毫無誇張地說,它在可視形象上的作用,也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因為它不僅關係著畫面的疏密,關係著畫面的靈透、清空之美,並可通過空白的情狀,反證出內容的布置穿插是否舒適合理。如果空白的形狀出現機械規整的情景,如整齊的方形、圓形、菱形、三角形等等,那就證明物象的外沿集結線太過規範;如果發現空白的塊面分布有等同的情況,就說明物象的疏密安排可能有分布平均的地方,這些都是章法布白所忌,應該進行調整,所以前人說「知白守黑」。總的說來,一定要突破前人的章法布白的陳式,而根據現代人審美的要求,努力探索新的章法形式。


推薦閱讀:

「法學家」周強:新形勢下如何破司改難題
動態 | 清華大學張衛平教授當選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新一屆會長
★★★ 法學
法學基礎理論-標準測試題及答案
呼聲丨法學界共議學術自由 強調應受法律保障

TAG:法學 | 學習 | 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