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票掙錢(16.2.1)
玩票掙錢
文|本刊記者 修思禹 發布日期:2016-02-01 本文已被瀏覽69次
電影從來都是既燒錢,又不缺少話題的行業,曾經是大佬們的流行「玩具」,現在又是大企業們爭先恐後投資的產業。
二者的區別有多大?有人說,前者是豪擲萬金博開心,後者是跑馬圈地搶市場。眼下,又有人為圈佔行業資源,擲出了大手筆。
2006年1月12日,萬達集團宣布以不超過35億美元(約合230億元人民幣)收購美國傳奇影業公司。這是迄今為止,國內企業在海外最大的一樁文化類併購。不過,據說這也只是一個底數,如果合作愉快,萬達集團不排除追加投資、增持股份的可能性。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毫不掩飾自己在電影產業中的野心:「萬達早在電影產業低潮時期就已經布局,如今做得很不錯,同比去年(2014年)有大幅度的增長。但是這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增加。因為中國電影產業未來有七八年,甚至更長的黃金周期。萬達到了應該分享行業增長的時候,所以需要更多的收購、併購。」
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互聯網BAT三大巨頭也早相繼進入影視行業,各類大舉併購與投資,也曾一度成為熱點新聞。
不過,大家都來搶,電影這塊蛋糕還夠分嗎?
千億票房的大蛋糕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電影總票房達440.69億元,同比增長48.7%。其中,國產片票房數達271.36億,佔總票房61.58%,較2014年增長68%。
在整個行業快速增長的大背景下,個中企業給出的數字相當漂亮。萬達2015年度工作報告顯示:萬達院線收入80億元,同比增長49.9%;後來者樂視影業也在近幾年內創造總票房超 60 億元的佳績。
在資本市場,影視概念股更早已是塊香餑餑:中南重工(002445.SZ)定增10億元收購大唐輝煌,游族網路(002174.SZ)買下熱銷小說《三體》的電影版權……近兩年,只要和影視沾上邊,不管是文化行業的內部整合,還是產業鏈上下游,甚至不同行業間的跨界併購,總能給企業帶來市值上的提升。有投資人認為,要說投資熱度,現在排在第一位的是互聯網,第二位就是影視文化。
浙江觀鑒影業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華開天在採訪中向《英才》記者直言:「中國富豪榜上的前六位都在投電影,這無疑對普通人有了示範效應。另外,影視產業已經完成了「基礎設施」的建設。電影院從一、二線城市蔓延到三、四線城市,甚至縣級城市影院全覆蓋也已基本實現。電影院的完備,也培養了大部分居民形成了觀影的習慣,這就給整個電影的發展鋪設了快速發展的銷售渠道。而且國民收入雖然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實體經濟放緩,傳統行業,已經難已獲得高增長,一些傳統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想通過進入影視行業實現快速轉型。」
的確,政策利好是嗅覺靈敏的投資者最大的投資理由之一。「十二五」規劃中,中國將文化創意產業列入戰略性產業高度,自2000年至今,國家相繼出台了100多部文化產業相關的配套扶持政策、法規、文件等。有政策,有熱錢,有需求,電影產業可謂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有行業專家預測,到「十三五」末,中國電影年票房將達1000億元。
這麼大塊蛋糕,難怪影視圈內外的人都想來挖上一勺。從大小明星到天使投資、VC、PE到IPO,有錢的用錢,有名的用名,人人都想參與其中。甚至一貫保守的銀行,也有的專門成立了文化產業投資相關部門。如果說現在中國影視業已經進入「瘋狂時代」,似乎也不誇張。
燒錢的行業已經不差錢,並且儼然成了閃閃發光的金礦,但 「錢」真得那麼好撿嗎?
有錢可否任性
據統計,2015年我國故事影片產量686部,全年票房過億影片共計81部,其中國產影片47部。但在數字背後,真正院線上映,且票房與口碑成正比的影片並不多。
華開天告訴《英才》記者,作為影視行業從業者,能令他覺得滿意的國產電影也並不多。「雖然在主流上大家都願意做好電影,但因為沒有電影分級制以及藝術院線的細分,加之觀眾的觀景趣味成熟度不同,想在口碑和票房上雙豐收並不容易。而且電影製作周期往往是一兩年,觀眾的口味也可能發生變化,如果一味迎合也有風險」。
在採訪中,記者也了解到,實際上,電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產業,並非想像那般簡單。市場看似火爆,一年有600多部作品上映,但真正到院線播映的只有200部左右,更多的作品甚至無緣院線排片,而上映的影片中最終能實現盈利的也只有10%左右。
另外,在整個行業內部結構上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比如影院建設同質化;短期內市場在擴大,人才數量和質量卻不會等比擴大等。
不過,從積極方面看,問題的背後也帶來了機會。華開天強調,也正因為市場不夠成熟,中國的電影產業投資都還處於基礎階段,沒有向產業鏈周邊延伸,這其中就蘊含了更大的商機。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國內電影市場收入70%以上的來源還是票房,而國內的票房分賬比例基本遵循:電影院51%、投資製作方33%、發行方6%、政府專項資金5%、營業稅3%、院線2%,此外還有知名導演、演員等可能會有一部分數量不等的抽成。
也就是說,投資電影基金的回報,基本上是每部影片票房總額乘以30%。所以,儘管資本瘋狂地湧入,因為票房為上,回報單一,能取得正向收益的標的很少。絕大多數影片的投資方是在賠錢賺吆喝。
但在美國等電影行業成熟的國家,票房收入只佔20%,周邊衍生產品的收益高達80%,所以美國可以不斷創造出大製作高成本、高品質的電影。而中國電影目前仍然以走低成本博高票房的路線為主。
嘗試創新並非沒有。阿里影業曾提出一種新玩法,觀眾一邊看電影,一邊可以掃碼在網上下單購買電影裡面植入的廣告產品,甚至包括演員們的衣服。有人估算,如果真可以實現,一部電影在票房之外,可能會衍生幾萬億的交易額。
但可惜的是,目前這種新玩法還沒有得已實現和推廣。電影中最多的仍只是簡單的廣告植入,一部電影熱映之後,也就很快失去了絕大部分的商業價值。
有行業專家曾經笑言,想投資電影首先是得有錢,但能用錢解決問題的都不是問題,有戰略思維能看透真相,打通投資價值鏈,才是重點。
推薦閱讀:
※為什麼掙錢越來越難?
※父親節:特殊家庭父親 不應只管掙錢養家
※曹林 | 你可以貌美如花,也可以掙錢養家
※不要開口就談錢,要掙錢請記住這幾條金言!!!
※賺錢的人都一樣,虧錢的則各有不同
TAG:掙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