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實用中醫學 基礎理論2(獻給喜歡中醫並且剛剛入門)

中醫生理學2------藏象理論 藏象(四時五臟陰陽的整體觀) 1. 五臟-----肝、心、 脾、 肺、 腎 2. 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 3. 五體-----筋、脈、 肉、 皮膚、骨 4. 五華-----爪、面、 唇、 毛、... 中醫基礎——實用中醫學 基礎理論2(獻給喜歡中醫並且剛剛入門)2011年10月22日 20:31:14

中醫生理學2------藏象理論

藏象(四時五臟陰陽的整體觀)

1. 五臟-----肝、心、 脾、 肺、 腎

2. 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

3. 五體-----筋、脈、 肉、 皮膚、骨

4. 五華-----爪、面、 唇、 毛、 發

5. 五官-----目、舌、 口、 鼻、 耳

6. 五神-----神、 魂、 魄、 意、 志

7. 五志-----怒、喜、 思、 悲、 恐

8. 五液-----淚、汗、 涎、 涕、 唾

一、 心

1、 心與陰陽五行及自然----陽中之太陽、火、夏氣

2、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脈-----主血(血液運行)、主脈(心臟收縮與脈搏搏動)

判斷標誌:胸部感覺、面色、舌象、脈象

基本條件:心氣充沛、心血充盈、脈道通利。

(2)心主神志----廣義與狹義(五臟六腑之大主、君主、五神臟)

廣義: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生理活動)---臟腑形體官竅

狹義: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心理活動)---精神情志

3、 心與形、志、竅、液、小腸關係

(1)在體為脈,其華在面------心主血脈

(2)在志為喜-------喜傷心(喜則氣緩----心氣渙散,心神失守---狂)(3)開竅於舌----味覺和語言。胖嫩、紅絳、生瘡、紫暗、舌強失語

(4)在液為汗----精神性汗出。(發熱性汗出)

(5)心與小腸相表裡

4、 心與小腸病辨證治療(心悸、胸痹、失眠、癲狂、尿血)

(1) 心氣虛----心悸氣短、喘息胸悶、氣虛-------生脈散、補心湯

(2) 心陽虛----兼面色淡白、舌淡脈虛-------------桂附保元湯、桂甘

(3) 心陽暴脫---面青、大汗、肢厥、脈微--------參附湯

(4) 心血虛—失眠、多夢、健忘,「色淡」、(面、舌)脈細

---柏子養心丸、參芪四物湯

(5) 心陰虛--失眠、多夢、健忘,「虛熱」(兩顴發紅、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天王補心丹

(6) 心火亢勝----身熱、面赤、心煩口渴、口苦或口舌生瘡、尿黃赤或尿血,舌紅、苔黃、脈滑數------瀉心湯、涼膈散(牛黃清心丸)

(7) 心脈痹阻—胸悶心痛、放射肩背、舌紫暗、脈澀或結代

(血府逐瘀丸、丹參飲(片、滴丸)、冠心蘇合丸。)

(8) 痰迷心竅—「抑鬱」--------------------蘇合香丸

(9) 痰火擾心----「狂躁」--------------------三寶、礞石

(10) 小腸虛寒(脾陽虛)---下利清谷--------理中丸

(11) 小腸實熱(心火勝)----尿路刺激、心煩口苦------導赤散

5、心系常用中藥

鎮靜安神葯:硃砂、龍齒、琥珀、珍珠、牡蠣

開竅葯:麝香、冰片、牛黃、石菖蒲、蘇合香、安息香

養心安神葯:龍眼肉、遠志、酸棗仁、柏子仁

清心火藥:黃連、蓮子心、淡竹葉、燈心草、木通、梔子

二、 肺

1、 肺與陰陽五行及自然----陽中之少陰、金、秋氣

2、 肺的生理特性-----華蓋、嬌臟、巢囊

3、 肺的生理功能

(1) 肺主氣、司呼吸;

(2) 肺朝百脈;

(3) 肺通調水道;

(4) 主治節;

(5) 肺宣發、肅降。(提壺揭蓋治水腫,透熱轉氣治瘟病)

4、 肺與形、志、竅、液、大腸關係

(1) 肺主皮毛:宣發衛氣和津液以營養皮毛、汗液協

助肺排泄代謝廢物。「凡人之氣,由口鼻呼吸出入者,其大孔也;其實周身八萬四千毛孔,亦莫不從而噓唏」。

(2) 肺在志為悲 (悲則氣消-----喜勝悲)

(3) 肺開竅於鼻;

(4) 肺在液為涕;

(5) 肺與大腸相表裡。

5、 肺與大腸病症(咳、喘、哮、肺癰、肺癆、感冒)

(1) 肺氣虛-----------------四君子湯、補肺湯、玉屏風散

(2) 肺陰虛----------------------百合固金丸、麥門冬湯

(3) 風寒束肺------------麻黃湯、杏蘇散、荊防敗毒散

(4) 風熱犯肺-------------------桑菊飲、瀉白散

(5) 邪熱壅肺------------------麻杏石甘湯、清氣化痰丸

(6) 燥邪犯肺-------------------清燥救肺湯、桑杏湯

(7) 痰濕阻肺------------------三子養親湯、蘇子降氣湯

(8) 水寒射肺------------------小青龍湯、真武湯

(9) 大腸濕熱-------------------葛根芩連湯

(10) 大腸津虧-------------------增液承氣湯

(11) 大腸滑脫-------------------真人養臟湯

(12) 大腸實熱(便秘)------承氣湯

三、 脾

1、 脾與陰陽五行及自然----陰中之至陰、屬土(濕土之臟)、通長夏

2、 脾的生理特性------喜燥惡濕(脾病生濕)、宜升則健。

3、 生理功能

A.脾主運化:消化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

(①。運化水谷---後天之本、氣血之源------消化不良、營養不良;

②。運化水濕----協調水液代謝---生痰、生濕---痰飲、水腫)

B. 脾主統血:統攝血液行於脈內,防止出血(脾氣固攝)→氣虛出血。

C. 脾主升清:(①。精微---脾將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化

生氣血,上輸心肺頭目,營養全身---頭暈目眩、腹脹腹瀉。

②。臟器---固攝內臟,維持位置恆定-----臟器下垂)

4、 脾與形、志、竅、液、胃關係

(1) 脾----在體合肉,其華在唇(脾主四肢肌肉)

(2) 脾----在志為思(思傷脾---思則氣結----怒勝思)

(3) 脾----脾開竅於口,在液為涎(有助於吞咽和消化)

(4) 脾與胃相表裡----納運相成、升降相因、燥濕相濟。

5、 脾胃病症(納呆、腹脹、腹瀉、體倦、嘔吐、呃逆)

(1) 脾氣虛----------四君子湯、七味白朮散、人蔘健脾丸

(2) 脾氣下陷-------------------補中益氣丸

(3) 脾不統血-------------------歸脾丸、黃土湯

(4) 脾陽虛------------------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建中湯

(5) 寒濕困脾(陰黃)-------實脾飲、苓桂術甘湯

(6) 濕熱蘊脾(陽黃)-------茵陳蒿湯、瀉黃散

(7) 胃陰虛----------------------玉女煎(膏地麥知夕)

(8) 胃熱(火)----------------清胃散、牛黃清胃丸

(9) 胃寒------------------------ 良附丸、建中湯

(10) 食滯胃脘(存食)-------保和丸、木香檳榔丸

消食葯:雞內金、麥芽、神曲、山查、萊菔子

四、 肝

1、 肝與陰陽五行及自然----陰中之少陽、屬木(風木之臟)、春氣。

2、 肝的生理特性( 喜條達惡抑鬱、剛臟、體陰用陽)

3、 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郁。 (情志、消化、氣血、水液、生殖)

A 調節情志活動:氣機調暢、情志安和------因郁致病、因病致郁。

B 促進消化吸收:脾胃氣機升降和膽汁排泄正常→肝脾不調、肝胃不和、肝膽失調。

C 維持血液運行: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

D 協調水液代謝: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停。

E 調節月經與精液:肝的疏泄與腎的封藏相反相成,生殖機能正常。

(2)肝主藏血(儲藏血液、調節血量、防止出血---女子以血為本,以肝為先天)

4、 肝與形、志、竅、液、膽關係

(1) 肝在體合筋,其華在爪-----肝司運動(罷極之本----運動性疲勞)、爪為筋之餘。

(2) 肝在志為怒------怒傷肝,怒則氣逆(悲勝怒)

(3) 肝開竅於目,在液為淚

(4) 肝膽表裡------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

5、 肝膽病症(胸脅、乳房、少腹、頭部脹痛灼痛隱痛,眩暈、抽搐、情志改變、眼目、月經、睾丸病;黃疸、口苦、驚悸)

(1) 肝氣鬱結--------柴胡舒肝散(丸)、逍遙散(丸)、

越鞠丸、四逆散

(2) 肝火上炎-------龍膽瀉肝丸、加味逍遙丸、左金丸

當歸蘆薈丸、瀉青丸、黛蛤散

(3) 肝血虛-----------酸棗仁湯、逍遙丸

(4) 肝陰虛-----------杞菊地黃丸、二至丸、一貫煎

(5) 肝陽上亢--------天麻勾藤飲

(6) 肝風內動----------肝陽化風(鎮肝熄風湯)、熱極生風(羚角勾藤湯)、陰虛生風(大小定風珠)、血虛生風(阿膠雞子黃湯)

(7) 寒滯肝脈----------天台烏葯散、暖肝煎

(8) 膽郁痰擾----------溫膽湯(夏陳枳茹姜草)

平肝潛陽葯-----石決明、珍珠母、牡蠣、刺蒺藜、羅布麻、

息風止痙葯-----牛黃、珍珠、勾藤、天麻、地龍、全蠍、

蜈蚣、僵蠶

五. 腎

  1. 1. 腎與陰陽五行及自然----陰中之太陰、屬水(寒水之臟)、冬氣
  2. 2. 腎的生理特性(主閉藏、主一身陰陽-----先天之本、生命之根、水火之臟、作強之官)
  3. 3. 腎的生理功能

(1)腎藏精(生長發育、生殖、化血、生髓、充腦)

(2)腎主水(腎的氣化------臟腑氣化-----膀胱氣化)

(3)腎納氣(封藏----呼吸深度)

4. 腎與形、志、竅、液、膀胱關係

(1) 腎在體合骨(齒為骨之餘),其華在發。

  1. 4. 腎開竅於耳及前後二陰(腎主二陰、腎為胃之關)
  2. 5. 腎在志為恐(恐傷腎,恐則氣下----思勝恐)
  3. 6. 腎在液為唾(腎經連舌本---練拳----唾-----吞津以補腎)

六. 腎與膀胱病症(腰酸膝軟、頭暈耳鳴、生長發育障礙、生殖機能異常、衰老、精尿異常、水腫)

  1. 1. 腎陽虛-------------------金匱腎氣丸、右歸丸、五子衍宗丸(菟絲子、 枸杞子、覆盆子、車前子、五味子)
  2. 2. 陽虛水泛----------------真武湯
  3. 3. 腎陰虛-------------------六味地黃丸
  4. 4. 腎精不足----------------龜鹿二仙膠、大補陰丸
  5. 5. 腎氣不固----------------濟生腎氣丸(八味牛車)
  6. 6. 腎不納氣----------------七味都氣丸、人蔘蛤蚧丸
  7. 7. 膀胱濕熱----------------八正散

6。腎系用藥

(1)補腎壯陽葯:鹿茸、紫河車、淫羊藿、八戟天、仙茅、杜仲、

續斷、肉蓯蓉、鎖陽、菟絲子、沙苑子、蛇床子、金櫻子、覆盆子、蛤蚧、蟲草、韭菜子、陽起石、海狗腎、海馬、益智仁、附子、肉桂

(2)補腎填精葯:地黃、紫河車、何首烏、石斛、牛膝、桑寄生、

枸杞、桑葚、旱蓮草、女貞子、龜板、黑芝麻、山芋肉

(3)利尿通淋葯:車前、滑石、木通、扁蓄、地膚子、海金砂、

石偉、燈心草

( 4 )瀉腎葯:知母、黃柏、玄參、地骨皮、茯苓、豬苓、澤瀉


推薦閱讀:

胡氏中醫攻克頑難疾病系列--牛皮癬(銀屑病)案例
老中醫:想養生就要先養脾!先把脾養好了,再來談養生
中醫治療癌症用藥及時,病情可及早得到控制(六)
中醫教您看「痣」相
到底什麼是中醫里的竅?

TAG:醫學 | 中醫 | 理論 | 中醫學 | 實用 | 基礎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