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留守兒童 父母的關愛是教育最好的良方

中國的民工潮已有20多年的歷史了,民工流動是勞動力資源再次分配的過程,有利於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促進作用。但民工潮也引發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這個名詞就是其中的產物之一。

人的一生最快樂的時光是童年。孩子應該是在父母的呵護下自由自在的成長。爸爸媽媽的懷抱是孩子最溫暖港彎。但這一切對於大多數農村的孩子來說是一個遙遠的夢。特別是上個世紀90年代出生的農村孩子,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了,到春節才回來幾天。在孩子的心目中,爸爸媽媽是生活在電話的另一端。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孤兒----有父母的孤兒。我曾經親眼見過這樣的一個家庭:在孩子8個多月時,年輕的父母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後去了廣東,一年多後才回來。近兩歲的孩子已學會了說話和走路,但已不記得爸爸媽媽了。小傢伙躲在爺爺的身後怯生生的問「爺爺,是誰來我們家?」

年青人去外面打工,家庭的經濟條件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轉,但孩子的生活並不好過。因為打工的錢不足以養活全家,兩個老人在家還得打理農田。單是打理農田對老人來說已經力不從心了,還要照顧孩子,而且不只是一個孩子,往往會有幾個孩子。那麼老人能做到的就是讓孩子們吃飽穿暖。老人養育孩子的目標是「長大就行」。這個目標在某種意義上與養豬沒有多大差別。這是中國農村孩子的悲哀。也是中國農村人口素質提高不快的一個重要根源。

這兩年國家有關部門注意到「留守兒童」在心理上存在相當嚴重的問題。社會和政府也開始成立各種救助機構,做了好多工作。給「留守兒童」帶來一定的幫助。但所做的這些努力只治標不治本。沒人能代替父母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父母的關愛是所有教育方法中最好的良方。

說到教育,人們的視線會不約而同的投向學校。但目前的農村中小學校對「留守兒童」的幫助是有限的。這幾年國家對農村學校加大了投入,但主要是投在教學設施和環境設施上,對於師資的投入相對較少。對於心理教育的專業教師幾乎是空白的。再說農村學校特別是中學,學生幾乎百分之百是住校的。安全保衛工作也是由教師來承擔。繁重的工作使很多教師力不從心。

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這並不說明家庭教育不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幫我們分析問題。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這樣的現象:每年的高考過後,總會有好多的高考狀元出爐。記者們在第一時間內要尋訪的總是狀元的家庭環境、成長曆程、父母培養孩子的方法等等。還有人把這些故事集成書出版供人們學習。記者、媒體代表公眾的思維。在人們的潛意識中認為:孩子的成就主要是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取決於父母的關愛和教導,而不是主要來自於學校的影響。再者,另外一個現象也應引起我們關註:在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班級,學生的水平也總是良莠不齊的。在同一個班中,排除了個體之間的差異外,學生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來自不同的家庭。在學習、思維、心態等等方面出了問題的學生,家庭出了問題所佔的比例是非常高的。這裡所說的「問題」不是指家庭的富裕程度。這兩年國家實行了免費義務教育,對農村貧困學生實行生活費補助制度,所以「貧困」已不是農村中小生最大的障礙了。這裡所指的「問題家庭」是指缺少「家庭關愛」。但大多數的農村家長認為教育孩子只是學校的事,只要把孩子送到學校就萬事大吉了。如果學校是萬能的,那麼國家就不需要法律和監獄。對於廣大農村來說,家庭教育近於空白狀態。這是農村教育的一大缺失。

所以我認為:要根本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缺少了父母的關愛,單純的依靠社會、學校的救助機構,顯得有點蒼白無力。如何讓家長們意識到「關愛孩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才是解決總是伯關鍵。

推薦閱讀:

關愛的力量——早戀
35條有關愛情的一句話傷感句子
被看見,是一種多麼深的鏈接和懂得
心情說說很現實的說說有關愛情
關愛的步伐不妨緩一緩

TAG:教育 | 兒童 | 父母 | 留守兒童 | 關愛 | 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