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我們依據什麼選擇學校課程內容?

我們依據什麼來選擇學校課程內容呢?

【課程目標:體現育人目標的具體要求】 課程目標是育人目標的具體轉化,課程應反映育人目標的要求。課程內容的選擇經常脫離目標,可能是當前課程領域極其重大的問題。例如,課程目標雖然包括認知、技能、情意三大領域,但在內容選擇過程中,卻僅僅注重認知領域的有關內容,甚至僅注重零碎、片段的事實,忽視更重要的概念、原理與原則。

課程目標作為課程編製過程中最首要的組成部分,對課程內容的選擇起著指導的作用。內容選擇必須依照目標,即有什麼目標,便有什麼內容,讓目標和內容取得一致。以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的選擇為例說明這個問題。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中闡述的小學數學課程目標是確定課程內容的主要依據。不同的目標結構需要有不同的內容與其相適應。在選擇和確定小學數學課程內容時應充分考慮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中規定的課程目標。如新的課程標準中強調讓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在選擇課程內容時,就應當為學生提供機會去體會、觀察和分析現實中的問題和和數學與人類社會的聯繫,選擇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和現實社會的內容。

【學習者:關注學生的需要、興趣與身心發展水平】 課程的一個基本的職能就是要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課程內容的選擇應該關注有關學生的各種研究,尤其是有關學生的需要、興趣、身心發展特點等方面的研究。 學生的需要是課程內容選擇時應該考慮的一個因素。對於需要,通常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是指理想常模的某種概念與實際狀況之間的差距。就這個意義來說,「需要」即是指「應該是什麼」與「是什麼」之間的差距。另一種解釋是「有機體內部的張力,為了保持有機體處於正常、健康的狀態,必須使這些張力回復平衡。之所以強調學生的需要,是因為家庭和社區中的日常環境,通常都為學生提供了相當大一部分教育方面的發展,學校沒有必要重複校外已經充分提供的教育經驗。學校應致力於學生目前以至未來發展中嚴重差距上。另外,由於需要,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 在選擇課程內容時,考慮學生的興趣,對於有效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是一種主動的過程,這個過程涉及學習者自身的積極主動的努力。一般說來,學習者只能學到他所做過的事情。倘若學校情境提供的是學習者感興趣的事情,那麼,學習者就會主動參與其事,從而學會有效地應付這些情境。這一點早已經被認識到(杜威Deway,1913)。為指出這一點,泰勒在他的文章中引用了杜威的話:「當學習是被迫的、不是從學習者真正的興趣出發時,有效的學習相對來講是無效的」(泰勒,1973)。史密斯和他的同事們也非常簡明地陳述了以興趣為基礎選擇課程內容的必要性:「學習者個人的興趣不是課程內容的主要標準,只是必要標準」(史密斯等Smith et al.,1975)。 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與特點決定了對課程內容的接受程度。因此內容選擇過程中,就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確定內容的深度、廣度、難度。研究表明,學生獲得信息和經驗需要許多過程發揮作用,如感覺登記、選擇性注意、加工速度,以及在環境的各個方面搜尋和利用信息的有效策略。而兒童在很多方面都與成人有所不同。例如,與成人相比,兒童在感覺登記的性質和操作上要差些,因為成人在感覺登記時會採用一種序列編碼的策略,把感覺登記的信息及時轉移到短時記憶中,而兒童則沒有運用這種策略。等等。這些研究都從一定程度上為課程內容的選擇的容量、深度、廣度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社會需要:歷史與未來在今天的課程中匯聚】 學生個體的發展總是與社會的發展交織在一起。「教育是為學生的未來生活做準備」,因此,在選擇課程內容時,就必須要考慮現實社會與未來社會的需求,使學生在未來的公民生活中能有所作為。 課程史上,有許多課程專家主張課程要依據社會發展需要而定。例如,塔巴(Taba)根據學校的社會功能、社會需要、知識和學科的性質,提出了六項課程選擇的原則,其中位列一、二的是:內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與社會現實的一致性。(H.Taba: Curriculum development——Theory and practice,HBW.1962)。丹尼斯·勞頓也認為,確定課程內容選擇的標準時要考慮「社會現實」,他提出的七項原則,其中(1)社會的效用:有些教材如自然科學、數學等將會給人們在複雜的工業技術社會裡求得生存提供一個必要的基礎。(2)社會責任感:有些教材如政治學、社會學等在任何民主社會裡都具有激發人們的社會和政治自覺性的重要意義。(6)家長與社會的壓力:家長與校外各種團體要求對課程內容有一些發言權。

【課程屬性:將價值、意義與功效融合在一起】 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考慮內容本身的性質,包括內容的重要性、實用性、正確性等。 內容的「重要性」,在知識爆炸的時代里,對於課程內容的選擇具有相當大的說服力。但何謂「重要」呢?可由下面幾項判斷:(1)它是知識和文化中最基本的成分。(2)它是應用性和遷移力最大的成分。(3)它是屬於探究方法和探究精神的成分。最基本的成分,也就是最核心的成分,缺乏這一成分,知識不成其為知識,文化不成其為文化,它們都喪失了本質,學習也缺乏意義。應用性和遷移力最大的成分,可以促使學習趨於省力,同時內容間的關係也容易闡明,學習效果更好。探究方法和探究精神是知識和文化進步的基石,有了它,事實、概念、原理、原則的發現和建立,才有可能。 內容的實用性,是指課程內容在實際生活中有用,也叫功用(utility),或者叫關聯(relevancy)。但在考慮這一依據時,需要注意:(1)日常生活出現多的,不一定是重要的,出現少的,不見得沒有用。(2)日常生活不見得是最理想的生活,內容選擇如果以實用為唯一標準,可能只是維護這一不太理想的生活,對社會進步沒有什麼幫助。(3)實用的有立即與長期之分,不能僅僅考慮立即的實用性,不顧及長遠發展的需要。 內容的正確性,可以由三個層面來判斷。第一,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避免錯誤的事實、概念、原則、方法,這是最基本的。第二,課程內容必須反應尖端知識的發展,陳舊的內容應排除在課程之外。第三,人類的知識、文化、價值、理想,有許多不是截然屬於對或是錯的,課程選擇就必須採取多元標準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將不同的現象呈現出來。

推薦閱讀:

我們是同學———中國EMBA班紀實
超簡單的「腳趾瑜伽」,每天5分鐘,有助於我們打通腿部經絡哦
《我們15個》:對不起,這沒有預告
四十一年後,我們一起《尋找李少春》
那些年我們一起看過的仙劍劇

TAG:選擇 | 觀點 | 學校 | 課程 | 內容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