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什麼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道家自身有很大的關係
後元三年(前141年)正月,景帝逝世。甲子,太子劉徹即皇帝位。劉徹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由董仲舒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漢武帝頒布推行的封建思想統治政策,也是儒學在中國文化中居於統治地位的標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意思是廢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學說。那麼漢武帝為什麼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什麼不獨尊道家呢?
1.漢武帝登基之初,尊皇太后竇氏曰太皇太后,皇后王氏曰皇太后,直至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竇太后去世,漢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權。竇太后把持朝政,推崇道家學說,漢武帝要想奪回權力,就要在國家指導思想上佔據主導權,推出自己的觀點,獨尊儒術實乃爭權奪利,培植自己的勢力,打擊守舊勢力,不得以要與道家作對。
2.這時的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摻雜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種新思想,董仲舒又對儒學加以改造和發揮,提出了「君權神授」、「大一統」的思想,首倡「獨尊儒術」,適應了當時政治的需要。而道家卻沒有正確的進行調整,黃老之學的精髓就是要讓民眾休養生息,是一種消極無為的政策,這種政策不符合漢武帝的胃口,過去的法家思想又已經不完全適應鞏固政權的需要。
3.最重要的是,漢武帝時,王國問題繼續威脅著中央政權。漢武帝為鞏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徹底解決王國問題,需要一個符合實際的統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統一來鞏固政治上的統一,而儒學的「大一統」的思想正符合。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始於此。
漢武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傑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還開闢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他的功業,對中國歷史進程和之後西漢王朝的發展影響深遠。
推薦閱讀:
※薄情寡義的漢武帝!揭秘歷史上漢武帝寵妃的悲慘下場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為什麼又不重用他呢?
※海昏侯墓里兩種金器竟是漢武帝升仙法寶?
※北魏拓跋燾:12歲領兵16歲繼位,卻是漢武帝式的悲情帝王!
※漢武帝打匈奴可以沒有衛青霍去病,卻不能沒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