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相信歷史課本?

玩知乎玩了一年多。

完全顛覆了我所學過的歷史。

好人全是壞人。

壞人哪個都是愛國英雄。我不知道如何對待我曾經的歷史課本。


需要提醒題主的是:知乎回答的糟糕程度甚於初高中課本,與其相信那些,不如去廣泛涉獵更高層次的歷史課本。

知乎上的歷史板塊是非常混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人文學科的高質量用戶相對匱乏導致專業回答來源不足;其次人文學科「門檻低」的假象導致各行各業的人都願意插一句,在缺乏高質量回答且公眾缺乏鑒別力的情況下業餘回答豎子成名;此外絕大多數人還分不清「過去的事」「歷史問題」和「歷史學問題」,一打開歷史標籤,發現滿屏的演義故事(而且多數是21世紀的故事新編);還有就是歷史學本身的特性讓好回答不好寫。

拓展說一下最後一點。不同學科回答的閱讀門檻是不一樣的,公眾對不同學科的盲目自信程度也是不一樣的,日常生活中思考到不同學科的問題的頻率也是不一樣的。閱讀門檻。比如關於汽車和經濟學的問題就比較好解釋,你不懂的東西可以略去或者放鏈接,可以簡化成你懂的知識他可以邊列方程邊畫圖解釋。理學問題這麼干就比較難,比如比較熱鬧的天文物理板塊,基本上只能簡單答,就這大家也未必看得懂,最後點贊都是不明覺厲沖著作者教育經歷和放的圖去的,若是數學問題,哈,讀不懂的一般也不會看。歷史問題?那就太慘了!歷史學本來就是需要大量知識積澱的學科,多少問題要寫一萬字給學過一億字的人看才有解釋得通的可能,可事實卻是一圈只看過十萬字的人在等著百字的回答,你要是簡寫直接上結論了,不是沉沒就是一堆奇奇怪怪的質疑謾罵。盲目自信程度,這我就不多說了,有的是一本本科教材沒讀過灌水二十年就自以為有些微知識的,這種民科經常出沒的六大重災區:明清史,相對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哥德巴赫猜想,數列,永動機。之所以重災區是這六個地方,我估計是因為中學教材在這幾塊的語焉不詳的拓展閱讀題太多了吧——萬惡的應試教育哈哈!至於思考頻率嘛,上街買瓜的人思考古人如何買瓜的可能性要遠比思考如何用微積分檢驗瓜的重量的可能性大對吧?如果有本事想得到後者也不用問別人,而前者嘛……買瓜的人回家上知乎問問題的時候並不知道,這個問題的回答下大概需要十幾個歷史學三級學科的基礎知識儲備才能答得好,答好了也未必服眾,無論說什麼評論區都有人在聊一種可以入葯的兩棲動物、宋朝王室的一種叫法以及大概夠買一包面巾紙的錢。

最後,題主的問題給出的信息太少,在不了解題主的教育背景和見聞細節的情況下我無法做出有針對性的回答,只好告訴你知乎的歷史板塊有多麼不可信了。

如果覺得你學過的教材不可信,那就讀你沒學過的,越基礎的教育越面相大眾,政治宣傳使命也就越多,你讀了本科研究生的教材,你就發現離洗腦越來越遠而離學術越來越近了。還有,洗腦沒他們說的那麼嚴重,以我一個剛入門的學生的經驗,本世紀大陸的中國史教材史觀上已經和台灣的差別不大了,差別大的往往也是敏感爭議的,沒人敢考也沒人願意考,比如如何看待洪楊之亂。

總之,毋寧相信教材,畢竟靠這玩意吃飯的人說的話哪怕再言不由衷,也比靠這玩意逗樂的人靠譜。


歷史課本上的沒假的。。最多就是不少事情不說罷了。。

這網上的是不是真的可就不知道了呀。。


「史實」「史論」「史識」是構成史學的「三要素」,史實即歷史事實,史論即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史識即是以科學的史觀作指導,來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實,然後得出的科學結論。看歷史課本,盡量關注史實,別在意史論。至於史識,就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政治的需要,隨時都會更新,永不會有定論的~


中國歷史從清朝滅亡也就是袁世凱出現了之前的歷史科目和章節要點,國際上都是大同小異的,你沒看錯,國際上,國際上,國際上,袁世凱是個點。。

你不清楚的是,中日韓台有個歷史教材座談的一種碰頭會吧,一群歷史老師對袁世凱之前的歷史都沒有異議,因此國際上也就採用了,至於從夏開始還是商的,他們擱置了……

至於袁世凱之後。。。經過幾個國家歷史老師的拳擊較量後,都腫著臉。。。回家瞎折騰了


勿以是非論好壞,勿以成敗定正邪。

歷史都只是當代史而已。


推薦閱讀:

日本的台獨分子廖文毅想要派人潛至台灣,對蔣介石進行暗殺任務時毛主席為什麼要告訴蔣?
黨主席選舉刷新
2020台灣領導人大選前瞻:吳郝配vs蔡賴配?
全世界都放棄她,她未曾放棄自己
朱立倫:在中國國民黨的臨時全代會上的開幕詞(2015-10-17)

TAG:歷史 | 政治 | 中國 | 中國國民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