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跑調到外太空,自己卻渾然不知?你可能大腦出了問題!

唱歌跑調到外太空,自己卻渾然不知?你可能大腦出了問題!

來自專欄 Dizzy In Science

看大型選秀節目最大的樂趣是什麼?可能就是看選手們出糗的樣子吧。

「波瀾哥」、「高音哥」、「嬌喘哥」和後起新秀「麵筋哥」,堪稱選秀的四大天王,縱橫B站鬼畜區多年。這些靈魂歌手一個比一個唱得響亮,又一個比一個自我感覺良好。

特別是「高音哥」那句,「我心裡知道,其實剛剛與評委的比試,我已經贏她太多了」,更是將這種怪誕推上了頂峰。

他眼底透露出的堅定,讓大家都開始懷疑起自己的耳朵。

「難道剛才是我聽錯了?」

其實這類人最具殺傷力的地方並不在於跑調,而是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跑調了。想必你身邊也會有這種人,五音不全,卻永遠是麥霸。他們好像渾然不知,自己選的歌明明是青藏高原,卻唱成了西伯利亞的隕石。並非貶義,其實他們可能是患了一種病,在醫學上叫做「失歌症」(amusia),有個俗名叫音盲。

並非聽力或智力有問題,也不是無法準確發音,但他們就是「天生」無法辨別音高就好像色弱患者缺乏辨別混雜顏色能力一樣,失歌者則難以分辨出音調的高低。do 和re,在他聽來可能都是一樣的。而一首歌,來來去去都是音高相鄰附近的音符按照排列組合而成。若失歌者連音高之間的細微差別都分不清,想要唱對調更是難於上青天。

而且在極端的情況下,它們甚至還無法感知音樂,無論聽了多少遍都沒法記住旋律。與失歌症類似的獵奇病症還有一個叫做面孔失認症。患有此病的人,可能完全無法辨別出名人、朋友、愛人,甚至是自己的面孔。但他們卻同樣擁有正常的視力,也有能力根據他人的面部表情,來辨別他人的喜怒。

據統計表明,每一百個人中,就會有4位失歌者。雖然有15%-17%的人認為,自己也是天生的音痴,五音不全。但事實上,他們只是沒什麼音樂天賦,又或是未掌握髮聲的技巧、音色不好等。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實現一定程度突破的,五音不全也是「暫時的」、「假性的」。而那4%就不同了,他們天生就跑調,是真的學也學不會,拉都拉不回來。

除了唱歌車禍外,失歌症患者往往還伴隨著不同程度的社交溝通障礙。從本質上來說,音樂與語言都是人類用聲音作為媒介,以表達思想感情的行為。所以音高既是音樂的關鍵要素,也是語言的一個重要維度。例如我們語言中的語調,有時就能決定語意。同樣的詞語或語句,只需變換一下音調就成了另外一個意思。漢語中的ma(一聲)表示名詞媽,ma(二聲)表示動詞麻,ma(三聲)指的是動物馬,ma(四聲)表示責罵。又如最常說的「吃過了。」表感嘆,而「吃過了?」則表疑問。

只要語調不同,表達出來的意思也截然不同。所以無法分辨音調,也會延伸到到語言音調層面,讓失歌者較難理解話語者的意思。特別是那些交流中以變調較多的聲調語言(tone language),如堪稱難學的漢語泰語等。所以當人們通過改變語調來表達情緒時(陰陽怪氣時),他們有可能會難以領悟對方的「弦外之音」。會錯意,是常有的事。

*註:英語、法語、德語等屬於非聲調語言(也叫語調語言「Intonation language」),如英語中one、two、three既可念平調也可念升調,意思不變。但聲調語言中,改變聲調,意思則會改變。

從19世紀開始,就開始有科學家對唱歌跑調這事感興趣了。最早在1888年,一名叫August Knoblauch的醫生,就首次診斷出這種病,並定義了失歌症「amusia」。那位30歲的男子,曾受過良好的音樂教育,也沒有任何神經性病變,卻遭受著嚴重的音樂障礙。

他連兩個相鄰的音調都無法分辨,更無法熟悉任何旋律。所以一直以來,他對音樂都無感,興趣缺缺的樣子。

而許多名人也被認為是不同程度的失歌症患者,如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依德、革命家切·格瓦拉等。但是直到現在,科學家還未真正明白,這些人究竟是怎麼患上失歌症的。而關於失歌症的神經學原因,科學界也還未達成共識。

August Knoblauch醫生

不過也有不少證據證明了,失歌症的大腦確實與正常人略有不同。蒙特利爾大學的麗莎貝拉·佩雷茨(Isabella Peretz)教授,正是失歌症研究方面的先驅與專家。從2002年,她就發表首篇關於失歌症的重要論文,現在她仍奮戰在一線。如經過腦部掃描發現,失歌症患者的大腦在額下回和聽覺皮層上回之間的右側額顳葉聯結網路中,出現了神經異常。此外,相比於正常人,顳下回和聽覺皮層之間的聯結減少了。

所以他們推測,人腦中應該存在著一個專門處理音樂或音調的「模塊」。若這個模塊發育不全,則可能導致出現失歌症。只是在神經學上,目前還沒有人能探明這些異常與「五音不全」的準確聯繫。

麗莎貝拉·貝里斯

而從理論上來說,失歌症有可能是天生的,由遺傳因素造成。2017年麗莎貝拉·佩雷茨的一項新研究就顯示了,46%的患者中其一級親屬會有類似的癥狀。只是科學家還未能找到與失歌症疾病有關的關鍵基因。有別於先天遺傳,失歌症也可能是後天獲得性的,主要是發育不良和腦部損傷所致。例如1865年法國醫生詹妮·露·比多就首次記錄了類似案例。這類獲得性失歌症的存在也從側面印證了,人類的音樂才能,確實與大腦內某些特定區域有關。

其實對音階與節拍的喜愛與偏好,本來就像一種與生俱來的特殊能力。像正常嬰兒在不足一歲時,就已經開始表現出對簡單、連續音階的喜愛了。沒有學過音樂,他們都能聽出古典音樂中明顯不和諧的和弦,表現出不愉快的情緒。由此可見,對不和諧的敏感度,是音樂的基本體驗之一,與感知細微音高差異的能力有關。

但在失歌者中,這個能力卻缺失了。他們對這些不和諧曲調的存在漠不關心,也根本不知道哪個是和諧悅耳的,哪個是難聽刺耳的。例如著名的神經學家Oliver Sacks博士,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的一位失歌女病人DL就無法理解音樂

Oliver Sacks博士

無論大家都說這音樂旋律多麼動聽,在她看來都是一堆隨意的、讓人心煩意亂的噪音。「就像鍋碗瓢盤一通被扔在地上一樣」,她也無法區分風沙、流水或狗叫的不同。而其他方面,她都表現正常,甚至節奏感很好,是一名熟練的踢踏舞者。

所以也難怪失歌者很難記憶一首歌。畢竟在我們腦海中的優美旋律,到了他們大腦里就成了一段聒噪雜音。試問讓你聽一段沒有規律的噪音上千遍,你就能確定記得住嗎?

由此也可以見得,失歌症患者是大概率不會出現在選秀節目現場的。而文章開頭提到的幾位「靈魂歌手」,也並非真正的失歌症患者。他們頂多是唱功不行,卻又過分自信,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

相比之下,能夠愛上音樂就已經比失歌者幸運百倍了,而失歌症很大概率從小就不懂音樂的美好。不過據統計,也有一半的失歌者雖沒調,但仍會享受音樂帶來的韻律感。所以剩下的這部分人,應該就是傳說中的永遠找不著調的麥霸了。

有時候喜歡一首歌,並非被曲調或旋律所吸引。有的人只是被歌詞打動,有的人則單純喜歡這首歌表達出的感情。就算唱歌跑調到外太空,只要把自己的想法與情緒表達出來,就可以稱之為歌了。像現在某些較先鋒的歌手,就靠故意跑調來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自成一派。

*文末彩蛋

那麼最後問題來了,究竟要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失歌者?如今,用於測試盒診斷的方法統稱為蒙特利爾失歌症系列測評(Montreal Battery of Evaluation of Amusia, MBEA),由麗莎貝拉·佩雷茨團隊研發。為了方便受試者統計,麗莎貝拉·佩雷茨團隊還開發了網上在線測試版本,全程需要20分鐘。網址:brams.org/en/onlinetest(建議用電腦網頁打開,注意測試前需要輸入驗證碼:AGEN01),是時候讓你身邊的麥霸朋友直面自己了。

*參考資料

Julie Ayotte,Isabelle Peretz,Krista Hyde.Congenital amusia: A group study of adults afflicted with a music‐specific disorder.Brain.2002.02.01

Isabella Peretz.Neurobiology of Congenital Amusia.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16

Isabelle Peretz & Dominique T.VuvanPrevalence of congenital amusia.2017.02.22

蔣存梅,楊玉芳.失歌症者對音樂和語言音高的加工.心理科學進展.2012

PATRICK J. KIGER.Totally Tone-deaf? The Problem Is in Your Brain, Not Your Ears.HowStuffWorks.2016.01.20


推薦閱讀:

張韶涵復出,唱出一個全新的自己!
英語作文:我看《我是歌手》My Opinion Towards I AM A SINGER
Selina:不服輸的愛哭鬼,勇敢又漂亮
如何評價郭頂的新歌《凄美地》?
一個earth song這首歌打節奏拍手都打不對的一群觀眾,你怎麼能指望華晨宇的第一實至名歸呢?

TAG:聲樂 | 歌手 | 選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