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訁| 《第三帝國的興亡》讀書筆記

佳訁| 《第三帝國的興亡》讀書筆記

來自專欄之乎者也

希特勒為何能夠通過外交手腕一步步的在不損兵折將的情況下佔領萊茵蘭、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而英、法、蘇(俄)難以形成有效的聯盟來抑制納粹德國的侵略行為?

在納粹德國將要進攻波蘭之前,英、法、俄本能形成一個有效的聯盟壓制德國,並且由於地理上的原因蘇聯本可以給予波蘭最直接的軍事援助的,但波蘭予以拒絕,因為擔心蘇聯藉此機會瓜分自己,而英、法兩個同樣擔心蘇聯的力量對西歐的滲透,所以其之間的聯盟始終難以達成,最終被希特勒把握住了英、法、俄、德、波之間的利益矛盾與種種的不信任,將蘇聯的力量排除在了戰爭之外,並同斯大林達成了分贓的協議,從而使得波蘭註定被德國吞併的結果。在讀這一部分文字的時候,有幾點感受:

1,正如丘吉爾所言,在國家層面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英法俄大國一次次的犧牲與自己不相關的小國的利益,使得原有的力量均勢被打破,將希特勒這個魔鬼從瓶子里放了出來,並使得納粹德國越來越強大,最終危害到了自己。他們以為希特勒的政權想要的僅是奧地利,想要的僅是但澤,僅是萊茵蘭,覺得可以滿足其胃口來換得和平,但實則希特勒所要的是充足的生存空間,如果可以的話,他想要的是全世界。蘇聯可以同納粹德國暫時妥協,分贓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利益,但同樣在自己被納粹德國進攻的時候展現出無比的血性捍衛自己的利益與文明。這全是因為利益。從這個層面來看,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蘭要被吞併也幾乎是必然事件了,因為他們是弱國,在被強國環伺的環境中,根本上,他們的命運是由強國的意志決定的。在英、法政府軟弱,與蘇聯還有意識形態上的矛盾的情況下,在不直接傷及自身利益的情況下,他們很難團結起來,應對德國。而弱國本身也是不信任強國的,弱國彼此之間也是談不上十分相信的,在這種環境中,表面的和平下實則是勢力的彼此牽制,弱國的背後則總有強國的影子。

2,戰爭的最大受害者是每一個普通人,他們因此失去了親人,失去了戀情,失去了房屋,失去了生命。德國的普通百姓是否願意戰爭吶?他們是否能夠了解到他們的政府其真實的所作所為吶?那些用來愚昧百姓的假新聞,那些煽動味十足的演講,使得大多數普通的生命個體不得不參與進這樣一個絞肉機中,多麼悲哀的事情!在閱讀的間歇,我不禁想,如果我是那個時期的一名德國青年,沒有出過國,無法獲知外界的不同的消息,我就置身於那樣的環境下,我會怎麼行動吶?為此我找了許多希特勒的演講視頻看,為的是去感受那樣的氛圍。我被震撼住了,因為那些黑白視頻中的一張張德國青年的臉上大多都顯露著激情的神態,眼神中都透露著對德國無限強大的希冀。如果我是其中的一員,要我提出反對的意見,或者質疑,恐怕早已被處決了。我大概也會去領一身帥氣的軍裝,高呼元首萬歲,壓迫並傷害猶太人,即便內心有些懷疑與不滿,但仍然會成為這個強大機體的一顆螺絲釘,去做一些惡事。

可見一個錯誤的集體對一個正確的個人而言,無疑具有碾壓其意志與肉體的作用,解決的方法是放在一個更大的範圍內,找到一個能與這錯誤集體相抗衡的正確集體來對壘,然後是又一輪的吞噬與反吞噬,但毫無疑問,即便歷盡千辛萬苦,其中反反覆復,最終定是正確的,正義的勢力取勝,因為不正義的事物其內部即蘊含著崩潰的矛盾。我想,在目前相對多元開放的社會中,一個人去堅持自己還有難度,在納粹恐怖、集權統治的情況下,不隨大流的難度就更可想而知了。但這並不能給戰敗的德國人以完全合適借口,正如書中作者的表述,每一個德國人都要對納粹的惡行承擔一份責任,因為正是他們為希特勒踩在他們頭上進行統治鋪平了道路。這裡面有那片土壤上深層次的民性特點與精神邏輯。

在此,我慶幸自己有些獨立思考的能力,慶幸自己不崇拜個人,不崇拜權威,慶幸自己活在一個比較自由的時代,並且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相對自由,最重要的是慶幸自己在人生之路上遇到的每一個有思想的,有批判精神的靈魂,讓我感到有共鳴,不孤獨。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第三帝國的興亡書籍 | 二戰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