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你的孩子成為施虐者的魚肉
來自專欄成長筆記
就在前兩天,有個剛認識的女孩子特別激動地要告訴我她與母親的糾結關係,她擅長表演、內心敏感,但外表卻是像hold住姐那種看起來毫無城府心機的女性,她講起她的母親,感覺自己演了一部文藝片。
「她就是個奇葩。」這是她對母親的定義。
她:她總是罵我,還打我,從小打到初中,從來沒有誇過我,我在她眼裡做什麼都不對,什麼都做不好。
我:她應該是把你當做是她的東西,所以可以隨意處置。
她:是的,她說家裡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你也是我的。她非常強勢,每天都很憤怒,對誰都沒有好臉色,對我爸也一樣。我覺得我媽就是個奇葩,她也從來沒給我做過飯,我都是自己做,自己吃自己的。
我:那你爸呢?
她:他對我很好,但是有一件事讓我無法理解。我很喜歡動物,有一次朋友給了我一隻小狗,我特別喜歡,天天抱著它。有一次我爸叫我吃飯,我抱著小狗坐過去,被他罵了,我不情願地把小狗放回房間的紙盒子里,然後出來,還是沒有洗手。我爸直接說:『不洗手吃什麼飯!』我頂了一句,『不洗手又不會死人。』但是我同時也站起來去洗手。但是我爸突然就衝進我的房間,拿起裝狗的紙盒,把狗從窗戶扔了出去。小狗摔死了。
最近我在研究施虐者的問題,有人問在施虐者家庭長大的孩子會怎麼樣?很明顯,這個女孩的母親是一個控制欲非常強,有著虐待傾向的女性。因為是第一次見面,我沒有過多詢問她母親究竟是對什麼不滿,但也可以看到這種家庭成長下她的問題。
她小時候很自卑,又因為胖,幾乎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學習成績很差,幾乎是墊底。性格倔強,因為父親那件事,她兩年沒和他說過一句話。情緒崩潰,自殺過兩次,割腕,第二次被救過來的時候她的朋友對她說:「你這樣死了對不起任何人。」之後才放棄自殺的想法。
自殺傾向是不正常家庭中孩子經常出現的極端問題,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在高壓父母的精神虐待下,感受不到愛,無法建立正常的社會關係,也無法樹立世界觀,導致精神世界完全崩潰,看不到任何希望和未來;另一方面,從心理學上來說,自殺大多出於報復,孩子自殺,因為他們在用這種方式來懲罰自己的父母。
「都是因為你們我才會這樣,你們要為我人生的負責!「,他/她希望用這種方式來引起父母的關注和愧疚,讓他們一輩子良心不安。
但是當她發現自殺傷害的只有自己和真正愛自己的人之後,她開始有了另一種覺悟。在她18歲的時候,她告訴自己,父母都不值得信任,你沒有家庭,你不需要對他們抱有任何期待。然後離開家庭,到外地上學,工作,並且發誓要功成名就。
她:我現在不怨恨他們,也對他們沒有絲毫期待,我就是要成功,我就是要追夢。
她的夢想是當一個演員,最終成為影后!
她從關注外在世界轉向了只關注自己,而通過講述過去,為自己增加了一種悲劇氣質,同時她的語言里有表演性質,而表演性質代表了一種可能:撒謊。比如她說她從來沒有和父母一起吃過一頓飯。這就是過於誇大自己的遭遇,因為在小狗事件中,他們是一起吃飯的。我相信這種情況還有很多,但是她全都忽略了。她的記憶里沒有家人共享的歡樂時刻。
但是很多人連她這種勇氣都沒有,大部分人會在成人之後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無法與其他人交際,無法組成家庭,無法正常地對待他人。
有人問,怎樣才能避免傷害到孩子,是不是我要對他/她格外關注?
這也並不可取。我們假定,在一個家庭里,父親對孩子格外苛刻,母親為了補償,對他格外寵愛,並且過於關注,那麼這個孩子就會傾向於怨恨父親、依賴母親,形成所謂的「戀母情結」。
弗洛伊德將戀母情結歸結為「性」,認為這是天生的。但後來的心理學早已打破了他這個局限的看法,「戀母情結」其實是家庭教育的結果。一個母親過於關注自己的孩子,導致他依戀母親,而無法和其他人建立正確的社會關係,那麼他就有可能將母親視作自己的戀愛對象,之後才有性的存在。
如果這個母親也飽受父親的精神摧殘,在家庭中沒有任何地位,那麼她的愛也是軟弱無力的,她根本無法保護自己的孩子。孩子會對她產生怨恨,認為正是她的軟弱才導致自己的不幸。
在這種情況下,男孩會認為家庭就是這樣,長大之後他會學著父親那樣,對家人進行控制,成為另一個暴君;而女孩因為性別原因,對男性普遍不信任,害怕有一天淪為母親的角色,長大之後不相信愛情和婚姻,甚至有可能成為一個女同性戀者。
相反,如果母親在家中是權威更高的那個人,並對其他人嘮叨咒罵,那麼女孩會無意識模仿她,成為一個挑剔、刻薄的女性;男孩為了避免責罵,會學會討好,從而變得唯唯諾諾,缺乏主見,遇到任何問題都採取迴避的態度。
更何況,當受虐者受到太多施虐者的精神摧殘時,他/她的內心也集聚了非常大的負能量,一旦有一個爆發的出口,他/她就會毫不猶豫地發泄在更弱者—孩子的身上。
這就是女孩的父親為什麼會採取摔死小狗的方式來教育女兒聽話。
有的人意識到這個問題,為了避免孩子出現問題,帶著他/她離開了家庭。這其實是最正確的做法。要想不受到施虐者的戕害,只有遠離才是終結解決方案。
但如果你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無法離開,那麼你就只能變得強大和勇敢。
1,不要委曲求全。如果你的孩子正在遭受精神虐待,必須直接指出來,而不是讓他委曲求全,告訴他:你爸/媽就這樣,你要理解他。
2,心理對抗。不要害怕施虐者,也不要再為了避免衝突而置之不理,這些對於你的孩子都有不可估量的損傷,停止為自己辯解,因為對話和解釋毫無用處,一旦施虐者火力全開,受虐者可以採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在他的遊戲里打敗他。雖然這看起來會讓你變成一個「壞人」或者施虐者,但這個過程必不可少。
3,第三方協助。有時候你需要有一個明理的第三方出面表達信任或者支持,這會讓受虐方重獲信心。但也要小心,如果是與你們過於親密的關係,他們往往因為立場的原因,不認為你和你的孩子在受虐待,「他不就是在教育孩子嗎?他又沒打孩子。」
真正能夠幫助你的人是那些對事情不做評價的人,這種人不論什麼時候都會誠實地面對自己。
4,尋求專業人士幫助。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出現了心理問題,不要遲疑,找到專業靠譜的心理治療師是最正確的做法。
為母則強,你永遠不能祈求施虐者突然有一天發生了改變,成了一個好丈夫、好父親;你也不要以為只要自己對孩子好,其他的不用理會就夠了,這種逃避式的做法只會讓孩子感到更深的絕望。
唯一的途徑就是自強,給自己的孩子一個正確的榜樣。
附錄:
《國際兒童權利公約》列出了一系列有損兒童心理健康的對待方式:
- 言語暴力;
- 虐待與貶損的行為方式;
- 拒絕給予愛與親情;
- 不符合年齡的過度或不相稱要求;
- 相互矛盾或不可能做到的管教指示。
推薦閱讀:
※多多成長日記20180307
※為愛發聲丨只要精彩的活過,生死又何妨——《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帶小芽兒參觀上海海洋館+科技館 2日自由行 | 小故事
※孩子最忍受不了的,竟然是這個!
※心理發展教育階段之3-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