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教育,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

行走教育,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

來自專欄新國際教育與雙語分級閱讀

1. 行走教育,一個偶然的開始

2016年,在美國陪伴老婆做心臟手術。這應該是我第一次以深入生活的方式,居住在美國。見到的外國人,也不再是路上偶遇的過客。可能是和護士詢問住院的注意事宜,可能是和醫生溝通手術的進展,也可能是和司機討論美國大選的狗血劇情。

一邊生活者,一邊感悟著,一邊思考著。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里,感悟著周圍發生的一切,思考一個問題:一個外語學習者,是不是在深入了解的過程中,語言的學習更高效?

回顧過去的求學生涯,幾乎所有的學習都是建立在「聽」和「學」的模型上。尤其是文科類的學習,不管是歷史,地理,還是語文,英語,都是老師講什麼,就學什麼。在年幼無知的階段,遵循的是「尊師重道」的學習信念,而完全沒有西方教育所推崇的批改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多年以後,才明白一個及其簡單樸素,卻又非常容易被忽略的學習哲學觀:任何具體的知識都可以通過自學而完成,求師問道最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論和思維能力。

多年之後,自己也投身教育行業,帶上了「老師」的頭銜。自己曾經的遺憾,不能再傳遞到自己的學生身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先賢哲人總結出來的核心教育法,即使不能超越,也決不能落後。

到底什麼樣的教育方法是最佳的?這個問題,可能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甚至,根本就沒有正確答案。但是,尋找答案的過程卻是非常有價值的。科學家們在尋找永動機的過程中,發現了能量守恆定律;哲學家在探究生命起源的過程中,發展了普世哲學;道學家在研究長生不老的過程中,發明了黑火藥,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想要探究最佳的教育方法,首先就要回答一個問題: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為了讓受教育者,掌握一技之長,在成年之後,找到一個好工作?亦或是讓受教育者,增進智慧,提高悟性,成長為一個有思想的人?

想要回到這個問題,不妨從三個維度來看待教育問題:(1)教育的起源;(2)教育的現狀;(3)教育的未來。

在現代義務教育出現之前,教育一直以來都不是普羅大眾可以享受和應該享受的事情。西方的學院(college)和東方的私塾,都是權貴階級的「奢侈品」。在文藝復興之前,全世界範圍內都沒有人文(Humanity)和人權(Human Rights)理念的普及。精英主義(Elitism)是伴隨著神權主義和君權主義同步發展起來的。而教育也是讓這些精英們可以更好的進行統治。

現代的教育,功利主義佔據主流。入讀世界知名學校,熱門專業,高學歷,是成人世界攀升階級的重要敲門磚。亂世練武功;治世拿學歷。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學習這件事情,很難說出其意義,更多的是一種慣性選擇,被動選擇,順勢而為而已。

未來的教育,隨著全世界範圍內,階級的快速形成與固化,人工智慧帶來的就業壓力和世界未知性,教育的方式,必然發生巨大的改變。

不管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變化如何,教育的一個特性,相對穩定而缺乏變化,那就是,教育會讓受教育者的思維認知能力得到提升。思維認知能力,又會讓受教育者面對流變的時代,未知的世界,有更強的適應性。

綜上所述,教育的核心訴求和努力方向是讓受教育者接受,感受並領悟思維接受訓練的過程!

形而上的問題論證出來以後,就要思考形而下的落實問題。如何才能讓受教育者的思維經受訓練?概念上,這是一個及其簡單的問題,答案就是想盡一切方法,讓受教育者的思維行動起來。更通俗的講,就是讓學生動腦思考。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思考什麼?教育的本質是思維訓練,思維訓練的核心方法是讓學生動腦思考。那麼作為教育者而言,只要充分的設計好需要學生思考的問題,並給出參考的思考路徑和思考結果,就可以完成教育的實踐了。

從邏輯上講,確實如此。然而,具體到個體學生的時候,似乎還是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比如,小學生是否需要思考微積分的問題?文科生是否需要思考人工智慧演算法的問題?英語學習者是否需要思考法語學習的問題?等等

複雜問題簡單化;簡單問題複雜化;抽象問題具體化;具體問題抽象化。這四個能力是解決問題的底層思維模型。論證出教育的最佳方法,是一個複雜而抽象的問題,需要找到一個簡單而具體的方法,作為開始---從訓練人文思考能力開始,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人文(Humanity)思維,是跨學科,跨年紀,跨國籍的思維角度。每一個社會化的人,都要在生命的某一個時點,想明白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而思考人文問題的方法有非常容易實現:讀書,聽課,實地考察,反思總結,驗證。五個步驟就可以了。

為了實踐這樣一套教育法,「行走教育」理念也就呼之欲出了。給每一個學生指定閱讀的方向,教授必要的背景知識,然後進行實地參觀考察,以撰寫書籍的要求進行文字反思,再把反思的內容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進行驗證。就是行走教育的核心方法論。源於偶然,它卻打開了別樣的教育之門!

2. 羅馬---行走教育的第一站

教育就是要訓練學生的思維,訓練思維就容易操作的方向就是人文思維,人文思維訓練的方法論就是行走教育,行走教育包括讀書、上課、旅行、反思寫作和實踐驗證五個核心步驟。理清了整套思維邏輯,接下來的任務就是選擇目的地了。

選擇目的地之前,首先需要搞清楚的就是人文的內涵。Humanity是文藝復興(Renaissance)時期的價值觀和思想體系,也是文學作品的中心思想。人文主義出現之前,神學觀點把人看成是神的秩序的一部分,科學觀點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人文主義則集中聚焦在「人」的身上。

1808年才出現的辭彙Humanism來自於拉丁文的humanitas。古羅馬(Ancient Rome)作家西塞羅(Cicero)使用過這個辭彙。德國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時代的哲學家將人類統稱為Humanity。

人文的概念是發源於古羅馬,又對後世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行走教育的第一站選擇羅馬,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聽過希臘羅馬神話故事,看過羅馬時期的偉大建築,讀過《羅馬人的故事》,種種的憧憬,都會在系統的學習之後,活生生的展現在眼前。有什麼樣的感悟和思維的提升,是讓人興奮的期待!

3. 羅馬行走教育第一步---讀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自古以來,這都是增進智慧的不二法門。讀書排在第一位,不是因為它最重要,而是因為它最基礎,也最容易實現。智慧的提高,更多依賴的是內在,而非外在。否則,在交通便捷條件遠遠落後於當今的古代,是無法養育出西方的古希臘三傑和東方的諸子百家式的偉人的。讀書可以是為了不足知識的空白,可以是為了尋找思維的落腳點,也可以是為了讓成熟的作家學習思考的視角和方法。

沒有基本的背景知識,看到台伯河(Tiber),萬神殿(Pantheon),凱旋門(Triumphal Arch)等,會毫無感覺;沒有思維的落腳點,看過太多的東西,大腦會一片空白,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憑藉記憶和拍攝的照片,向他們轉述自己的所見所聞,僅此而已;沒有思考的視角和方法,思維的混沌狀態,很難找到有效的輸出方法,畢竟現階段,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還做不到像三體人一樣,通過思維進行,而是要訴諸於語言或是文字的。

有關羅馬的著作,汗牛充棟。做為非羅馬研究專家,在有效的時間內,幾本(套)書籍,值得閱讀:首先是日本女作家鹽野七生創作的《羅馬人的故事》。面對這樣一套鴻篇巨著,這樣一位把畢生心力都投入到研究古羅馬史的作家,拿著書,讀著,似乎都可以感受到作品的溫度。從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陸續看到漢尼拔戰紀,勝者的迷思,凱撒時代上下,羅馬統治下的和平,惡名昭彰的皇帝,危機與克服,賢君的世紀,條條大路通羅馬,結局的開始,迷途帝國,最後一搏,基督的勝利到羅馬世界的終曲,但看15部書的標題,就是一個清晰的羅馬發展史。作為一個研究古羅馬的初學者,這一套書足以填補知識的缺失。

第二本是易中天創作的《兩漢兩羅馬》。百家講台上的「易中天品三國」,讓名不見經傳的廈門大學副教授一躍成為「學術超男」,更接地氣的解讀歷史的視角和方法,非常符合現階段的時代潮流---快速,簡潔,直接。成名之後的易中天,沒有沉迷在鮮花和掌聲中,而是開始著手撰寫中華文明史,力爭做到立言。溫飽之後才是人格獨立的開始!在世俗眼中已經功成名就的狀態下創作文字,天然就帶著一種豁達和獨立。《兩漢兩羅馬》用了橫向對比的方式,非常淺顯的解讀了古羅馬帝國和大漢帝國的特徵。做為一個站在中國人視角看羅馬的作品,是難得的補充羅馬知識的讀物。

第三本是以色列年輕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 創作的《人類簡史》。了解並學習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或是人種的歷史,脫離了人類整體的歷史,都顯得有失綱常。與傳統的學術性世界歷史作品不同,《人類簡史》站在人的視角,通過大量的反思,去感悟人類不長不短的歷史演進,並對未來充滿了展望和預判。作為一部啟迪思維,開啟歷史觀的輔導書籍,《人類簡史》再合適不過!

第四本是《希臘羅馬神話》,學習古羅馬,必然跳不過古希臘,而談到古希臘,必然會想到神話故事。神話故事不僅僅是光怪陸離的荒誕妄想,更多是反映著相關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思維訓練」作為行走教育的核心,必然不會跳過神話的學習。

第五本是朱大可教授創作的《華夏上古神系》。歷時20年時間,朱大可教授通過其跨學科的知識應用,從世界神話發展的角度,論證出人類的神話都是從非洲發源而來。這是繼美國學者發現全球智人源於非洲、紐西蘭學者發現全球語言源於非洲之後,第三次證明非洲起源論。就像學習古羅馬歷時不能脫離世界歷史一樣,學習希臘羅馬神話,也不能脫離世界神話一樣。

第六本是休斯頓·史密斯(Huston Smith)創作的《人的宗教》。作者提綱掣領的論述了世界七大宗教印度教、佛教、儒教、道家、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以及各種原初宗教的特徵和發展。羅馬人除了自己皈依天主教之外,對基督教,伊斯蘭教的發展,也起到過巨大的影響。思考羅馬,除了政治,法律,建築等常規角度之外,不能忽略其在人類宗教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作用。

最後就是檢索工具Google和Baidu。再經典的書籍,視角,深度,思維等都會受到作者自身的局限性,人人可以發言,兼容並包,時效性強的網路工具,也是學習羅馬不可獲取的信息來源。

有了這些書籍和工具,羅馬的研究,正式開始!

4. 羅馬行走教育第二步---上課

學習羅馬,要從了解羅馬開始。羅馬的神話,法律,政治制度,軍事,宗教,藝術,建築等。學習這些知識,並不是為了變成羅馬研究的專家,而是為了通過研究羅馬,掌握學習人文和歷史的方法論,更是為了在研究的過程中,促進思維的訓練,從而達到行走教育的目的。

古羅馬在人類文明史上確實留下了太多的財富,多到無從談起,每個走進羅馬的人,心理都會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認知和理解。從學習的角度,可以分為幾個專題:

(1)走進羅馬

這一章節的學習主要是梳理羅馬的開創和發展(包括羅馬王國(Kingdom),羅馬共和國(Republic),羅馬帝國(Empire)三個階段);羅馬的衰落(包括西羅馬帝國的衰落和東羅馬帝國的衰落兩個階段);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義大利共和國下的羅馬四個部分的內容

(2)羅馬制度的發展

古羅馬的社會治理制度,是西方國家管理制度的思想源頭,包括議會制,共和思想,法律意識,權力分離等。了解並理解古羅馬制度,非常有助於理解世界的發展,站在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高度,也更容易看清現在,展望未來。

(3)羅馬神話與世界神話

神話,絕對不是怪力亂神。在智人(Homo Sapien)開啟了認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並進入農業文明(Agricultural Revolution)以後,對周圍世界的理解,對精神文明的追求,對生命源頭與終點的探尋,就沒有停止過。神話傳說,是文字文明普及之前,古人智慧和思想的精華,雖不能代表整體,至少是讓後人可以窺見一斑。希臘羅馬神話,雖然知名度最高,但是它也只是人類神話傳承的一部分,學習它們,要放到世界神話發展的全局中進行。

(4)羅馬的宗教

宗教(Religion)對現在人,對古人,都是影響重大的。及時作為無宗教信仰的人,了解和學習世界宗教的發展,也是大有好處的。拋開信仰的成分,宗教是介於神話和世俗統治之間的存在。神話是人類探尋諸多問題的思想濃縮,世俗統治是滿足功能性的選擇,而宗教則兩者兼而有之。

(5)羅馬和以色列

在學習羅馬的過程中,涉及到以色列的學習,一是因為第二階段的學習和研究目的地是以色列,二是因為羅馬和以色列在宗教發展上的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以及延伸出來的多種宗教分支(東正教,新教,天主教,摩門教等)的錯綜複雜的關係,一定要在理清羅馬和以色列的歷史關係後,才能抽繭剝絲,真正理解。

5.羅馬行走教育第三步:走訪

羅馬城不大,城中國梵蒂岡更小,但是滿目的古建築,諸多的歷史遺迹,林立的教堂,厚重的歷史,想要看懂,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三天的走訪,進行了三條線路(萬神殿加廣場加教堂系列;斗獸場加凱旋門加博物館系列;梵蒂岡系列),每天晚上進行總結性寫(非常想多年前余秋雨創作文化苦旅和前年一嘆的方法)。

出發之前,學生帶著探尋Human Value的題目,而我則想要感悟「行走教育」到底是不是一個切實可行的,可以推廣的教育思維和方式。頭頂炎炎烈日,目光漂移在各種物件之間,思路也是混沌而不清晰的。整個羅馬城,有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築和物品,有些是復原件,有些是仿品,有些是真跡。在這樣一個跨越了幾千年的古城裡,思緒沒有了落腳點。很想想走在流沙的世界裡,浩瀚卻又不踏實。可以人云亦云的意淫著面對歷史厚重感的讚歎;可以恣意的幻想著過去的恢弘;可以不懂裝懂的點評藝術品的華美,但是這一切,有任何意義嗎?羅馬不缺一個再去讚美它的人!

不僅僅是學生迷惑了,她帶著題目來研究,也設計了要進行街頭訪問的題目。但是三天下來,似乎她並沒有「行走」出什麼人類價值(Human Value),面對羅馬人,或者準確的說是義大利人,亦或說是西歐人多表現出來的冷漠和不友好,所有的街頭採訪都莫名的擱淺。我自己也似乎是行走在無知的黑暗中。

行走的意義到底何在?如果它不能區隔於旅遊或是遊學,行走教育就像是一個穿了教育外衣,其實是變相旅遊的四不像怪物。從時間投入和性價比角度分析,它就是一個最低效的教育手段。渡人者自渡!如果行走教育可以解決學生的思維提升,它就應該可以同樣解決老師的思維提升。反之,如果它連老師的思維都提升不了,又談何提升學生的思維呢?或者更準確的說,如何穩定的提升每一個參與行走教育的學生的思維呢?

三天的行走,作為一個師者,到底感悟到了什麼?這個感悟是否可以通過思維,直擊心靈,並訴諸筆端,幻化成為一個可以藉助文字進行交流傳遞的思想產物?

羅馬的強大,有很多原因,勤奮,智慧,勇敢,團結,不勝枚舉。沒落卻是因為傲慢。就像三體中的名言,無知和弱小從來不是生存的威脅,傲慢才是!羅馬帝國,強大到可以文化輸出,管理輸出,軍事輸出,一統地中海。但是,傲慢讓他們看不起「蠻族」日耳曼,最後帝國轟然倒塌。

幾日的走訪觀察,感受到了自詡為發達國家的西歐人的傲慢,文藝復興的輝煌,思想啟蒙運動的加持,工業革命,資本發展,商業文明,諸如此類,給了他們傲慢的資本,一切都如古羅馬帝國。他們依然帶著有色眼鏡看待東方的有色人種,當然包括中國人。骨子裡的鄙視,讓他們看不到東方依然有強大的文化,聰明而勤勞的人們,更為重要的是,一顆謙遜的心。謙遜內斂,猶如硬幣兩面,利弊兼有。但是從長遠看,謙遜的民族,都是生命力旺盛的民族。

感悟至此,瞬間頓悟,解開了自我的一個疑惑,雙語教育是不是一條正確之路。為什麼突然會從無病呻吟的感悟文明發展,思維突然跳躍到了語言學習的問題呢?教育是我眼下的本職工作,教育不是上課,也不是設計課程,更多的是思維教育哲學。老子的教育思想是無為,莊子是逍遙,孔子是仁義禮智信,墨子是兼愛非攻,我的呢?一直以來都在從事英語教育,英語固然重要,但是語言之外的更深遠的價值呢?幾十年前的中國人都是學習俄語的,當俄國不再是強勢國家後,這個語言的理論,也快速衰減了。就像曾經強勢的拉丁語,希伯來語,羅馬語等。如果語言的強勢依賴於它所承載的文明的強大,如果傲慢必然導致強大文明的衰落,那麼作為21世紀的老師,就要教育學生,有一顆穩定強大的愛國之心,愛自己的文化,愛自己的歷史。同時,要時刻謙遜,要去學習當下最強勢的文明的語言,透過語言去感悟其文明強大的文化基因,真正做到中學為體,他學為用。

基於這些思維推理和認知更新,堅定了「雙語教育」和「行走教育」的可行性,正確性和必要性,接下來,就是身體力行的去實踐!

推薦閱讀:

牽引力教育重新詮釋「優秀四有新青年」
「減負令」越減越負,癥結何在?
第七章 單身狗的樂趣和自我修養(上)
黔進達人教育學校簡介
別讓「男子漢教育」缺席,看看中國教師職業比例有多失衡?

TAG:學校教育 | 大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