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分引爆圍觀:頻頻「撞題」的「音綜」路在何方?

精分引爆圍觀:頻頻「撞題」的「音綜」路在何方?

來自專欄影視Mirror

文/李大刀

從2005年的《超級女聲》到2012年的《中國好聲音》,再到2017年橫空出世的網路綜藝《中國有嘻哈》等等,作為當前主流的節目類型之一,音樂綜藝從早期的平民選秀節目「超女」「快男」,衍變到「現象級」新型節目形態,節目內容不斷豐滿,是市場不斷開發也是互聯網驅動下受眾細分的結果。

音樂綜藝作為綜藝類型中的一種,從早期的純音樂分享到如今的集真人秀與明星同台競演的模式於一體,音樂綜藝在綜藝領域的革新與顛覆,也反映了台綜向網綜再到台網結合的發展歷程。

明星曾一度是音樂綜藝節目收視率的重要保證,但從目前音樂綜藝節目整體滑落的收視率來看,這種手段漸漸不再奏效。從「素人」海選到「星素」選拔,到導師制培訓競演,再到當下的星素,模式的迭代更新,類型的差異化,成為當下音樂綜藝的轉型風口。

更新換代,避免收視疲勞是每檔綜藝節目必須考慮的問題之一,而對於音樂綜藝而言,內容的垂直細分也是觀眾的細分。垂直細分無疑要對內容進行不斷深挖,尋求新的「爆點」及新型模式,然而當這樣一個本就狹窄的市場被平台競相開發時,資源的枯竭,不免會陷入「撞題」的窘境。

音樂綜藝:從「音樂」到「綜藝」

較早的音樂綜藝如「快男」「超女」,雖然作為一檔平民選秀類型,同樣也注重綜藝效果,但歌手的進階仍然主要依靠個人的「唱功」決定,重心還是在「音樂」上,而非「綜藝」。

隨著近幾年音樂綜藝的快速發展與不斷轉型,諸如《中國新歌聲》以及《蒙面歌王》等等,嘉賓佔據的陣容越來越大,而留給選手的空間反而越來越少,觀眾的看點也從真正的「聽」轉向「看」,再轉向台上台下聯合發力,被高度娛樂化的音樂重心開始從「音樂」轉向「綜藝」。

2017年綜藝市場最大的亮點當屬兩檔網路節目,一是「國內首檔嘻哈類選秀節目」《中國有嘻哈》,二是首創偶像養成類選秀節目的《明日之子》。兩檔節目都是綜藝垂直領域的新視角,同樣也收視頗佳。

《中國有嘻哈》節目一經推出,四小時播放破億,單期最高播放量四億,作為垂直細分定位的「嘻哈音樂」( Hip-hop ),能在短時間內收穫如此龐大的受眾群,一是取決於「說唱」這一新興市場定位的新奇之處,二是這檔節目更好的利用了互聯網帶動下的網路平台崛起。

無獨有偶,「說唱」類型的音樂綜藝大獲成功之後,下一個垂直類型徑直轉向今年的下半年的《電音騎士》《即刻電音》,另闢蹊徑,從電音領域垂直深挖,能否再次成功的引起觀眾興趣值得期待。

垂直細分迎來「爆款」與紅利,也在漸漸的丟掉屬於音樂綜藝的重心,從重音樂轉變成如今的重綜藝,音樂類型縱然深入了,但音樂性質卻越來越不純粹。

資源枯竭:「獨秀」還是「狂歡」

對於音樂綜藝而言,要延續「火爆」也需要持續「保鮮」「創新」。然而從音樂綜藝發展的歷程來看,二十多年的時間裡,雖然跨度較大也不斷轉型,但當一檔節目出現之後,緊接著大同小異的另一檔節目「接踵而至」,完全延續了前一檔節目的「製作配方」,毫無新意和創新可言。

當下一個「爆款」再次出現,同樣的如此循環,所以我們在熒幕上總是看到那麼多相似屬性的新包裝。從「超女」變「快男」,從「好聲音」變「好歌曲」,從「嘻哈」變「說唱」,始終不變的是爆款後的不斷「追隨」。

國內音樂節目在創新上更多的是性別的替換,對於整個節目製作則是換湯不換藥,不求模式創新只求「爆款」引導下的穩定與把持跟進。

當大眾市場不再明朗過後,音樂綜藝隨即走上垂直細分之路。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收視下滑的疲軟狀況,但當受眾細分過後,「爆款」卻難以維繫,剩下的只能無限深挖。

諾大的市場有足夠的空間可以挖掘,但並不是每一類節目都可以製造「爆款」,各大平台間的角逐與相互追趕也難免使彼此之間陷入「撞題」的尷尬。

儘管在節目數量上,音樂綜藝也不稀少,但頻頻「撞題」的總體節目形態反而更像是一場「獨秀」,而非「集體狂歡」。

精分過後:「音綜」的路在何方?

4月末,芒果TV在春節招商會上發布多檔綜藝,其中就包括《電音騎士》。這或將是芒果TV暑期檔主推的綜藝,而這檔節目也將由《歌手》原班人馬打造。

此外,燦星與騰訊視頻聯合打造的電子音樂《即刻電音》,也將在今年的10月份推出。在芒果TV之後,騰訊緊跟步伐,紛紛布局「電音」之路。

「電音」作為音樂的垂直細分下的內容之一,並不是第一次被帶上熒幕,早在16年就有過一檔《蓋世英雄》,而這檔節目在當時並未引起很大反響。《蓋世英雄》是江蘇衛視聯合燦星製作推出的一檔原創電子音樂電視綜藝節目,節目共11期,主要是通過對經典歌曲進行電音改編。

因此,當芒果TV與騰訊再次布局「電音」音樂綜藝之路時,也不免讓人有些好奇,這兩檔節目是否再次引來新的音綜「高峰」。

垂直細分下的音樂綜藝本就是一個小眾化的快消耗品,因此,當各大平台都在布局同樣的節目類型時,到底是真正的實力PK,還是資本催生下的盲目跟風,不得不引人深思。

此外,音樂綜藝的「狂歡」並未引爆音樂工業的發展,一邊是節目的轟轟烈烈,另一邊卻是音樂市場的不溫不火。儘管選手通過節目的影響力帶來了一定的流量和粉絲,但總體來看,並沒有帶動音樂製作業長線的發展。

僅僅將音樂綜藝當成「節目」來做的「玩樂」遊戲,無法真正的帶動音樂市場的發展,可想而知,這恐怕也是各大平台的布局盲點。

音樂綜藝在垂直精分面臨資源枯竭時,也就很難再造作「爆款」,在當下這樣一個「無爆款不生存」的環境下,單純的「娛樂狂歡」之後,音綜的路應該走向何方,值得深思。

—The End—

主編 | 韓英楠

編輯 | 石榴

校對 | 栗子


推薦閱讀:

從民謠、嘻哈到街舞,亞文化迎來了黃金時代?

TAG:音樂類綜藝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