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像素就是高感好?佳能1DX2實戰索尼A7R3

低像素就是高感好?佳能1DX2實戰索尼A7R3

來自專欄玩機小胖的玩具世界

這應該會是我最後一次專門說這個話題,此前其實在不同文章里提到過,依然還是有許多人在評論里不斷地提到低像素密度機型的高ISO性能優勢,也有朋友提出過1個像素的小畫幅信噪比可以勝出數千萬像素的全畫幅,其實這句話嚴格來說其實沒錯——信號電壓和雜訊電壓的比值很大程度取決於系統的複雜程度,系統越簡單,信噪比越容易做高。但完全忽略硬體和應用談對比就是耍流氓,1個864mm^2的巨大型像素(無論3T、4T還是更多)以當前的數字電路技術反倒很難造出來,半導體技術的進步註定了單個像素越做越小,相同面積下的像素密度增加是自然而然的結果,1020萬像素的GH5S折算為全畫幅也有4080萬了,而且1個像素你能拍啥?

信噪比是衡量畫面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沒錯,但高畫質不僅僅只是看信噪比一個因素,隨便舉個例子,50mm F1.8在弱光下因為通光量大,可以開低ISO,所以信噪比高,但它的銳度、焦外素質、像差控制甚至對焦速度精度真的能跟24-70mm F2.8比么?因此,談論像素與噪點的關係,最終就不得不涉及到具體機型上來。

如標題所示,我今天拿出的兩款對標機身是佳能的速度旗艦1DX2,應該可以說是佳能當下弱光性能最強的代表機型了,而它的總像素是2020萬。另一邊則是索尼的高像素旗艦A7R3,4240萬像素,以相同解析度列印,A7R3的印製面積是1DX2的1.45倍,以相同面積列印,A7R3的解析度可以設置為1DX2的1.45倍左右,比如1DX2是300dpi,A7R3就能430dpi左右,這是高像素的先天優勢,而且我在此前「像素無用?關於CMOS解析度上限的探討」一文中也做過探討,當下的全畫幅感測器遠遠沒有達到像素密度的技術上限,現在哪怕手機端的1/1.7英寸4000萬像素感測器,100%放大也依然可以有不少的細節,更遑論單位像素密度明顯更低的全畫幅機型。

不過理論歸理論,很多愛抬杠的也不一定買賬,實際的圖像處理干擾項也非常多,不同品牌的細節思路還很不一樣,但最終呈現的結果應該符合理論預期。在正式對比開始前和對比過程中,也會穿插一些技術背景解讀,可能會帶公式,請帶著跳躍性思維閱讀。

首先,數字感測器中的雜訊有哪些?分別源自什麼階段?對於當下主流的列並行結構感測器來說,每一個環節都會引入雜訊,像素層有複位管雜訊、像素固定模式雜訊、暗電流、散粒雜訊、非均勻性響應;接下來的列放大器會引入熱雜訊、閃爍雜訊、列固定模式雜訊、行隨機雜訊;再接下來的列ADC會有熱雜訊、閃爍雜訊、列固定模式雜訊、行隨機雜訊和量化雜訊;最後的列讀出有數字讀出雜訊……項目繁多,但按分類來算,系統雜訊可以基本表達為:

硬體設計上可以通過低雜訊的帶隙基準源、參考電壓、列放大器、低壓降線性穩壓電路等等實現降噪,也能通過ISP的演算法解決。對於1DX2和A7R3來說,因為都是內置列並行ADC的結構,所以它倆面對情況是一致的。

那麼,弱光下,什麼最影響成像結果?答案是散粒雜訊,如果仔細看了前面的雜訊結構解析不難發現,散粒雜訊位於像素層級,它是半導體中的載流子離散形成,表現為可觀測到的帶點粒子統計漲落,它產生於感測器的隨機熱激發(比如暗電流),和光子在感測器表面隨機入射產生的光電子,就呈現方式來說服從泊松分布,有如下公式:

根號里的前半部分就是隨機熱激發導致的電雜訊,在大多數日常拍攝時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但對於監控安防等特殊應用的領域就很有研究必要),攝影成像領域往往在計算散粒雜訊時會直接算後半部分,也不難看出是整塊感測器在曝光時間內的實用通光量,就是以前我說過的:信號值10000,散粒雜訊就是它開方後的100,信噪比也是100。

當感測器通光量低、射入光子數量少、散粒雜訊低但信噪比也低,此時因為電荷阱兩端電壓太低無法正常曝光,需要通過列放大器對電荷阱內進行加壓放大,表現在參數上就是增加ISO。而此時的散粒雜訊就隨放大器倍率增大而增大,所以畫面噪點增多。

換句話說就是:在不改變光電二極體基本結構的情況下,高ISO隨便什麼機器都會有明顯噪點,很多時候你看不到噪點是因為JPG輸出時機內降噪所致,但這個降噪的演算法各家方案均不相同。這裡我就極端一點,對比1DX2和A7R3在ISO 102400下,同一張照片RAW和機內標準降噪後JPG有多大差距。

以上為全尺寸照片截圖,全文曝光參數在沒有特別說明的情況下,均為1/30秒,F5.6,手動對焦區域放大確認。在這種極弱光下,1DX2需要打開實時取景用全像素雙核來對焦,在機身沒有輔助對焦燈的情況下還能準確合焦,這一點確實厲害。而片上相位差+反差輔助+內置對焦燈,A7R3也能快速完成對焦。而首先第一組,1DX2打開機內高ISO降噪後,RAW與JPG對比:

記住:這是同一張照片RAW+JPG保存的效果,可以看到左側RAW的細節明顯更豐富,文字還可以識別,但噪點也是升天,還呈紫色狀。右側則是機內降噪後的JPG直出,噪點明顯少了許多,但細節也明顯塗抹了許多,不過千萬記得這可是ISO 102400(1DX2的原生ISO最高51200,102400相當於H1擴展),所以你知道這拍攝環境有多黑暗了吧。

然後是1DX2關閉機內降噪後的RAW+JPG:

組對比同樣很明顯,即便關掉了機內降噪,RAW里呈紫色的噪點在JPG里也依然消失了,但文字部分出現了一些偏色(原色為個黑色),這是ISP處理的問題,但沒有出現彩色噪點。同時可以看到JPG的細節保留更出色,噪點也遠多於開啟機內降噪時,正好體現了我在多篇降噪技術文章里說過的道理:降噪大多數情況下就是信噪比與銳度的互換博弈。

那麼,A7R3的情況會是如何呢?先看打開機內降噪的效果:

可以看到JPG的機內塗抹同樣比較嚴重,但相較1DX2要稍好一點。A7R3的ISO 102400也是擴展ISO,但是擴展倍率最高,原生最高ISO僅32000,。擴展ISO在整個圖像處理流水線里屬於最後模數轉換後的操作,倍率越大越吃虧(因為放大器沒有這個倍率,純靠後端硬拉,就跟在PS里強拉暗部一樣)。但即便如此,與1DX2在相同情況下的對比不難看出,A7R3的噪點並沒有更多。

那麼關閉機內降噪後,A7R3的表現是這樣的:

你沒看錯,我左右也沒放反,這也確實就是關閉降噪後的RAW+JPG,正如我前一段所說,因為A7R3的ISO 102400是高倍擴展放大,所以當沒有降噪的情況下以14bit RAW轉8bit JPG,就出現了明顯的彩色噪點(注意看「Super、Face」字樣的顏色)。

但如果是在PS或LR里不作任何調整直接轉JPG,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也就是這口鍋得扣到機內ISP的腦袋上,因為我今天比的也正是機內性能,所以這一點A7R3還是惜敗。

然後再看看ISO 102400下的RAW暗部對比吧:

可以看到左邊的A7R3與右邊的1DX2在暗部噪點上半斤八兩,很難看出差別,1DX2在這個部分贏就贏在原生ISO更高、直出效率高,考慮到各家的速度旗艦都主要應用於 「拍到比拍好更重要」的新聞領域,高ISO對保證快門速度非常重要,一點點塗抹對於該領域而言不算什麼大問題。而A7R3在RAW域雖然並不輸,但轉換到JPG就相對更容易出問題,所以極限高感光度下,1DX2勝出。

但請謹記:為速度而生的旗艦機阱容相對都不大,原生基準ISO值高,相同的實用ISO只需低倍放大就能獲得,所以前端雜訊在高感下的優勢是先天的,可即便如此,在RAW下查看時也不難發現其實差別沒有想像中大。

極限高感的部分是為了找到上限的差距,但對很多人來說,實用高感的對比才是最關鍵的,在這個項目里我選擇的的是ISO 25600,下面是全尺寸示意以及RAW對比,A7R3縮圖到與1DX2相同的解析度,大家猜猜誰是誰拍的?

無論相對亮部還是暗部,是不是除了色溫有些區別,別的很難看出不同,噪點表現也基本接近?答案是A7R3在左,1DX2在右,所以在這裡不難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哪怕是ISO 25600,相同輸出尺寸下RAW的區別幾乎沒有,真正的應用分支是一個求高連拍速度和機身全面性,一個可更大尺寸的輸出,而且A7R3的速度也來到了「喪心病狂」的10fps,這可是以前只有速度機才能達到的水平。

那JPG呢?還是ISO 25600,打開機內高感降噪:

放大看左邊的A7R3噪點更多,其中還有不少彩色噪點,但細節更好銳度更高,這裡就有縮圖的功勞,而右邊的1DX2與之相反,噪點少但塗抹更多一點,體現只是ISP調校策略的不同,因此這個項目沒有絕對的勝負。

這個部分用ISO 6400來結束,事實上A7R3縮圖到與1DX2相同尺寸時,在RAW里可以看到銳度依然是勝出的,這就是高像素的優勢,拍攝光圈F8,快門1/30秒。下圖為原始大小,和中間包裝盒部分的截圖(第一張A7R3,第二張1DX2)對比:

能點開原圖就看原圖,無法點開的話下圖就是上圖白框處的放大:

這應該比較明顯了吧,第一張的A7R3能夠更清晰地辨明文字,而1DX2則要辛苦許多,哪怕是在理論上它應該更擅長的ISO 6400。

第三個部分說說底噪。回頭看看雜訊結構不難發現,放大器及其之前有一大堆雜訊會跟隨它一起被放大,其中就包含了不少背景雜訊和模式雜訊,而今天我們講的主要是零輸入時,感測器自帶的熱雜訊、閃爍雜訊、模擬信號傳輸中代入的雜訊等等,當然也可以看看固定模式雜訊(比如色彩偏色),這些都是不同感測器在設計時可能會帶來的問題。

對於A7R3和1DX2,發熱都是一件不容易處理好的事情,A7R3是CMOS懸浮的五軸散熱結構,通過下圖不難看出,CMOS在機身內是可以活動的,第一張為初始狀態,第二張是向左下角移動後,注意對比兩圖紅框表示:

換言之它主要靠空氣導熱,顯然不是什麼高效率的方案,而1DX2雖然沒有公開製程,但都用上一根熱管來專門給感測器散熱了,高功耗高發熱讓它的實時取景續航甚至只有240來張,而它使用的可是堪比一些輕薄筆記本的30Wh電池!根據熱雜訊的公式:

K為玻爾茲曼常數,T為絕對溫度,R為電阻值,B是雜訊等效帶寬,C是電容值,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在一塊固定設計的感測器上,T是唯一的環境變數,換言之T越高,熱雜訊電壓越高,而且恰恰這就是A7R3和1DX2不擅長應對的。測試選取ISO 3200,F5.6和30秒作為曝光設置,這個ISO和快門速度是星空攝影主題會用到的設置,拍攝時蓋上鏡頭蓋,保證零輸入。

關閉長時曝光降噪功能,關閉高ISO降噪,100%放大對比兩者的RAW:

如果不看原圖的話,可能你都看不出有啥區別,事實上左側的A7R3隱隱約約帶一點點零星的彩點,不過往往都有不好額事物暗藏在黑暗裡,雜訊也不例外,只需要在PS里加2檔和3檔曝光補償,就能看到以下的對比:

比較明顯可以看到,左側的A7R3的雜訊傾向是顆粒大,彩噪多,而且還偏色(出現偏色的ISO值相對更低,但極限ISO偏色程度較輕)。1DX2的零輸入本底雜訊顆粒很小,沒有偏色,可以說高感光度下的佳能初代內置ADC機型在雜訊抑制上做得相當不錯(熱管立功了!),所以底噪控制上,1DX2算是勝出。A7R3這塊底在沒有五軸的D850上應該要控制得更好一點,當然這只是理論,誰讓我沒有D850呢……

總結順便提醒大家:別忘了我們的日常拍攝始終都是有信號輸入的,熱噪等問題在高感下被大量放大的前端雜訊,以及ISP引入的雜訊所掩蓋,所以第二項測試才是最具實用性的。至此,可以得出我的最終結論,在實用高感光度(ISO 3200-25600)內,佳能1DX2和索尼A7R3以相同尺寸輸出弱光拍攝照片時,RAW域的噪點表現各有傾向性:A7R3的傾向於低信噪比高銳度,1DX2則相反,輸贏得結合具體拍攝主題來看,不能一概而論。而在102400這種極限高感下1DX2因原生ISO更高,JPG直出效果更好,所以相對更有優勢,但在RAW域其實差別也不大,事實上與1DX2同等定位的D5、A9也都同樣如此。

注意,本文只比較1DX2和A7R3的高感成像,也只討論單次成像,多幀降噪(低雜訊)或像素偏移(高銳度)不算在內,功能設計方面也不作過多比較,應用面有比較明顯的差距,選擇它們只是因為在低像素和高像素機型中比較有代表性,而且恰好我都有入手。簡單來說本文只為證明一件事——同代次的感測器(有點籠統,但細節前提太多,不展開了),高感光度性能與像素密度沒有直接聯繫,更高的像素密度可以通過縮圖來補回信噪比,使其噪點表現與低像素密度感測器基本相當。

推薦閱讀:

大家覺得買索尼ERX100(一代)還是買佳能EOS 1200D好?哪個更適合入門攝影者使用?
尼康勾引圖看看軍艦頭的變化
尼康的技術優勢在哪些地方?
中端相機「中端」在哪裡?

TAG:佳能 | 單反相機 | 尼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