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相關問題答疑 | 這是一篇隱藏的招募貼
來自專欄知識分子
5月25日,《知識分子》刊登的關於「幽門螺桿菌」的科普文章的閱讀量近8萬次,收到90餘條留言。這些留言中,除了不少稱讚文章通俗易懂的,還有不少是關於幽門螺桿菌的問題。
很多讀者以為作者王貝南是資深的醫生或大教授。實際上,她是北京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八年制的本科生,也是《知識分子》科學傳播小分隊的成員。
文章推送當天,作者王貝南同學還在實習的醫院上班。下班後,她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對其中的一些問題做了解答。
今天,我們除了刊登王貝南對讀者朋友問題的解答,並邀請她介紹「胃癌的I級致癌物:不懼怕,不迴避,不輕心」一文是如何誕生的,她是如何在科學傳播小分隊工作的。
幽門螺桿菌相關問題答疑
Q1:幽門螺桿菌感染根治後是否會再感染?
王貝南:幽門螺桿菌在細菌學治癒後發生再感染的情況很少見,感染複發大多為初始感染菌株的再燃(因前一次根治不徹底)。每年只有不足2%的成人會出現幽門螺桿菌再感染。但在兒童、發展中國家及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群中,再感染率可能較高。(來源於循證醫學資料庫Up to date)
Q2:幽門螺桿菌治療:阿莫西林膠囊,枸櫞酸鉍鉀,克拉黴素分散片,奧美拉唑腸溶膠囊。這套藥物治療如何?
王貝南:目前幽門螺桿菌根治治療方案為四聯療法,即兩種抗生素+抑制胃酸藥物+鉍製劑,你的方案是標準的四聯治療(兩種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黴素;抑制胃酸藥物:奧美拉唑,鉍製劑:枸櫞酸鉍鉀),但是不同地區幽門螺桿菌對不同抗生素的耐葯率不同,因此抗生素的選擇不是固定的哦,需要醫生根據當地細菌流行病學情況和服藥後的效果進行調整。
Q3:目前沒有癥狀,但檢測出幽門螺桿菌陽性,是否需要治療?
王貝南:目前國內指南的推薦意見是:對於無癥狀,但檢查出幽門螺桿菌現症感染(而非既往感染)者,治療與否主要在於個人意願,因為考慮到我國高達50%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對所有的無癥狀感染者都進行篩查和治療,不符合衛生經濟學的考慮。所以沒有強烈擔心和治療意願可以暫不治療,有癥狀則需治療。
不過,2017年美國胃腸病學院(ACG)發布的關於幽門螺桿菌治療的指南上提到:目前已有循證醫學數據表明,對於無癥狀的感染者,進行幽門螺桿菌根治治療與不治療,隨訪2年後出現胃癌的幾率分別為1.6%和2.4%(證據質量為」moderate」,中等)。尤其在胃癌高發地區(如亞洲),對無癥狀患者進行根治治療比低發地區(如北美)獲益更多。
Q4:接吻可以傳染幽門螺桿菌的文獻支持在哪?
王貝南:血清學和PCR檢測確實證實在感染者的唾液和牙菌斑中有幽門螺桿菌,但其存在率比較低,或只是暫時存在,因此目前幽門螺桿菌的口-口傳播還有待證實。但尚不可否認一些極端情況如患者本身胃內幽門螺桿菌載量較大時,反流至口腔的胃液可能會使口腔中菌量升高,患者接觸免疫力較低人群時發生口-口傳播的可能。
Q5:怎樣算是感染,沒有超標定為陰性,但是數值表示還是存在,這樣算是感染嗎?
王貝南:幽門螺桿菌帶有可以分解尿素的尿素酶,因此讓受試者服用含有C14標記的尿素,胃內幽門螺桿菌即可分解尿素產生C14標記的CO2,呼氣試驗即為檢測受試者呼出氣體中的C14含量。呼氣試驗結果是有一個界限值(cut-off value)的,超過此值就可以認為感染。沒有超過此值定為陰性,陰性結果也是有數值的,不一定就是0,檢測結果與檢測手段、胃內環境因素的都有關,但不能說有數值就是感染。
Q6: 正好前兩天檢查出來了HP 然後醫生給開了四聯治療藥物 現在就在想多吃哪些食物可以抑制HP啊?
王貝南:要是查出感染,還是服藥治療比較好。目前沒有證據說吃哪些食物可以抑制幽門螺桿菌,不過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少吃那些明確的對消化道黏膜有損傷的食物(高鹽、腌制、油炸燒烤食物),這樣即使感染後胃黏膜修復得也會比那些「作」的人快一些。
Q7:幽門螺旋桿菌,一旦被去除了,終生不會再感染了是吧?
王貝南:幽門螺桿菌在細菌學治癒後發生再感染的情況很少見,感染複發大多為初始感染菌株的再燃(因前一次根治不徹底)。每年只有不足2%的成人會出現幽門螺桿菌再感染。但在兒童、發展中國家及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群中,再感染率可能較高。
Q8:孩子三歲半,經常說肚子疼。醫生建議檢查幽門螺桿菌,果然呈陽性,現在正在吃藥。很擔心孩子這麼小,以後是不會成高危人群?
王貝南:孩子進行根治治療後需要複查是否根除。一些研究表明兒童的幽門螺桿菌再感染率較高,所以如果實在很擔心可以給孩子定期複查。如果孩子沒有胃癌、胃淋巴瘤等腫瘤家族史,則不用過於擔心,只要以後飲食生活規律,定期體檢,有癥狀及時就醫即可。
《知識分子》科學傳播小分隊是《知識分子》發起的一個科普創作組織。目前有70餘名成員,他們來自海內外的頂尖高校、研究機構,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還有博士後,研究的領域也是多姿多彩,有社會學、物理學、神經生物學、化學、材料學、考古學、經濟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數學等等。這些年輕人不僅熱愛科學,而且熱愛科學傳播。臨床醫學專業的本科生王貝南就是其中的一位。
下面,我們就聽聽王貝南創作的過程,以及在科學傳播小分隊工作的經歷。
一開始編輯老師在科學傳播小分隊里發了《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篇有關幽門螺桿菌根治治療與胃異時癌關係的臨床研究,然後群里(科學傳播小分隊的交流群)大伙兒就開始就感染幽門螺桿菌後的治療和胃癌相關的問題進行了討論,看到大家的疑惑後,可能是醫學生的職業病吧,我當時真的是不由自主地立刻開始敲起字來,想把我所學到的醫學知識給大家介紹一番。後來編輯老師找到我說,大家對幽門螺桿菌的問題都很關注,可以以介紹這一研究為基礎,寫一篇文章給大家科普科普幽門螺桿菌相關的知識。當時群里有臨床醫學背景的小夥伴不多,這一話題的專業性也比較強,所以我就欣然接過了這一任務。
哈哈,不過接手之後才發現,過程並不是我想得那麼容易,首先我看完了那篇文獻,對其得出的結論有所了解,然後去複習了《內科學》上有關幽門螺桿菌和胃炎、胃潰瘍和胃癌的內容,去找了國內外的臨床指南、循證醫學資料庫Up to date上有關幽門螺桿菌和胃癌發病的關係等等話題的最新總結,然後坐在電腦前擼起袖子準備一氣呵成把它寫完。打開一個空白文檔後我就愣住了:幽門螺桿菌這一話題實在是太大了,從哪裡開始寫?如何把這項研究巧妙且合理得穿插在文章里?要以怎樣的思路和邏輯?要涉及哪幾個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
文章的受眾不僅是生物醫學背景的學者、學生,還有其他專業領域的人,甚至還有自己的長輩這樣對某些專業名詞一概不了解的人,怎樣寫大家才能讀懂並有興趣讀下去?
我坐在電腦前發了10分鐘的呆,才大致整理好思路開始碼字。寫的過程中也是頻頻卡殼,科普寫作真的不等同於僅僅把文獻、指南中的內容介紹給大家,它不是說明文,而更像寫小說、給讀者講故事一樣,需要完整的故事主線和起因經過結果,需要引人入勝的開頭和發人深思的結尾,需要盡量多的圖片來平衡乾巴巴的文字;但同時它也是科學寫作,每一個細節都需要嚴格考證、查找來源,每一個涉及到做檢查、診斷、治療這樣的問題,都不能馬虎,畢竟作為一個科學傳播者、一個醫學生,我要對自己向讀者、患者說的每一句話負責,於是我一共用了預期時間兩倍的時間才寫完這篇文章,寫完後還發給了我父母,他們表示能看懂之後才比較放心地發給編輯老師。
但這並不是結束。等文章發出去後真的嚇了我一跳,沒想到會有那麼多讀者閱讀並發表評論,提出了我之前沒有介紹清楚的問題,甚至對某些點的來源提出了質疑,於是我又查了一波資料、請教了消化科的老師,對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這再一次讓我感受到科學傳播者需要關注大眾關注的科學問題,需要站在其角度上思考問題,同時也和醫生一樣「如履薄冰」,來不得半點馬虎,才能寫好一篇「科學非虛構作品」。
我現在雖然還不是一名正式的醫生,但平時已經有一些親戚、同學朋友發微信問我幽門螺桿菌的問題,從平時和患者交流,到和他們的交流過程中,我真的發現非醫學背景者對醫學知識甚至一些常識的了解太少了,而這樣的信息不對等真的十分影響他們對自己病情的理解,和對治療的依從性,所以我與其向每個人都解釋一遍,還不如一勞永逸,寫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讓更多的人更全面而仔細地了解這一話題,不再有過分的擔憂,但也要隨時提高警惕。
我之前在呼吸科實習時,給一個剛剛查出血糖稍有升高的奶奶仔細地講了講該如何通過飲食和運動控制血糖,將糖尿病扼殺在萌芽中,我一想到奶奶要是按我說的去做了,可能世界上就將減少一個糖尿病患者,那種強烈的成就感、使命感和這一次發出文章的感覺是一樣的。
不知不覺加入科學傳播小分隊快半年了,在我們小分隊群里每天都有各路大神在探討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把他們的知識化成一篇篇文章傳播給讀者,作為其中一員我十分榮幸,也感覺自己需要涉獵更廣泛的知識,同時把自己的知識傳播給他人,以一種找證據、寫小說、講故事的方式。
鋪墊了這麼久,高潮來了
科學傳播小分隊
正在招募科學寫作的愛好者。
如果你有科學研究的背景,同時熱愛科學傳播,在非虛構創作上有野心,不要猶豫,請聯繫我們。
加入《知識分子》科學傳播小分隊,你可以:
1、得到專業編輯指導,寫作是樂趣,也是一門手藝;
2、以文會友,通過《知識分子》、《賽先生》等公眾號發表你的見解;
3、相當數量的稿費,以及優秀文章的額外獎勵;
4、參與《知識分子》年度作者的評選,年度作者將受邀參與大咖雲集的《知識分子》年會。
根據傳統,以文會友,不妨交份作業:
請根據下面的任一研究的線索,寫一篇科普文章或新聞報道,要求原創,非翻譯,標題自擬,字數在1200-3000之間,word、pages格式均可。
如有需要,可參考其他相關文獻或報道,並在文末列出。
生物: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34412(「知識分子」總編輯饒毅貢獻該選題)
醫學: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805131(科學傳播小分隊王貝南貢獻該選題)
材料學:https://doi.org/10.1073/pnas.1801962115(科學傳播小分隊李研貢獻該選題)
語言學與認知科學:http://www.pnas.org/content/115/22/5720(《知識分子》科學FM欄目編輯惠家明貢獻該選題)
如果你對以上選題不感興趣,也可以自主選題,寫作要求同上。
對我們感興趣,趕緊將你的個人簡歷和作業電郵給hr@zhishifenzi.com,記得把郵件主題改為「科學傳播小分隊+專業+名字」。
本輪招募截止時間:2018年7月15日。
推薦閱讀:
※什麼是RISC-V,它為何能改寫物聯網市場秩序
※獨闢蹊徑:如何通過URL文件實現DLL劫持
※微軟黑科技一周概覽
※AngularJS和jquery,有什麼區別?
※專訪丨小村資本孫紅偉:回歸本心,才是一個投資機構最應該堅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