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基友一輩子?不存在的

好基友一輩子?不存在的

來自專欄讀《通鑒》記 ? 三國部分

關羽自知孤窮,乃西保麥城......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於章鄉,斬之,遂定荊州。

——《資治通鑒?卷六十八?漢紀六十》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發生了太多的事。

年初,劉備攻打漢中,黃忠於定軍山擊斬夏侯淵,這是曹操親族中的翹楚,曹操因此傷心不已。

但劉備一定不會想到,到了年底,孫權就把關羽給殺了

前篇我們已經大體介紹了東吳偷襲荊州的事。本篇,我們就來把剩下的拼圖補全,來看看關羽之死的背後,是怎樣一場三方博弈,鬥爭與聯合都被展現得淋漓盡致的陰謀。

首先,我們需要整理一下,看看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這一年間,都發生了哪些大事:

正月,

曹仁平定宛城之亂,回防樊城。

同時,在漢中前線,曹軍主將夏侯淵被黃忠所擊殺。

三月,

曹操西出漢中,劉備因險而守,拒不出戰。

五月,

曹操退回長安,曹劉雙方耗時約兩年的漢中之戰結束。

七月,

劉備於蜀中稱漢中王。

八月,

曹操勢力範圍內的南陽等地又發生叛亂。叛軍與關羽積極聯繫,關羽於是揮師北上,並趁著漢水暴漲,水淹七軍,圍曹仁於樊城。

樊城距許昌未遠,一時間,華夏震動。

十月,

曹操至洛陽,開始考慮遷都以避禍。司馬懿等諫言:可聯絡孫權偷襲關羽。孫權在收到曹操的消息後,很快給出答覆:同意出兵

同月,曹操派出徐晃救曹仁。

閏十月 ,

呂蒙以計矇騙關羽,偷襲荊州得手。

同時,曹操增兵徐晃,破關羽軍。

十一月,

孫權取荊州,關羽兵散,敗走麥城。

十二月,

關羽被殺。

時局要點如圖(其中,樊城和襄陽分別在漢水的南北岸)(圖片來源於網路)


通過以上梳理,我們不難看出,關羽此次出征的機會把握得極為巧妙:首先,是南陽一帶的叛亂已經讓曹操焦頭爛額;其次,是借著漢水暴漲,將曹仁圍在了樊城。

事情的轉折點,出現在曹操救援無望後,聽從司馬懿的建議,開始聯絡孫權。

而孫權的反應,很是值得玩味:他在收到消息後,立即便同意了曹操,連個欲拒還迎的過程都沒有。

不僅如此,孫權還寫信給曹操,表示希望對方能夠保密,夾擊關羽,以期一戰而竟全功。

《資治通鑒》行文至此,專門花筆墨對孫權這種背後一聲不響就捅盟友刀子的行為,做了解釋:

事實上,東吳一方自從兩年前魯肅死後,隨著呂蒙開始主導東吳的外交軍事政策,其外交方略便已開始轉向。

當時,呂蒙曾跟孫權專門進行過討論。孫權認為,本著繼承和發揚魯肅遺留下的孫劉聯盟合作精神的考慮,東吳目前的戰略重點應該轉移向徐州。至於荊州,雖然也特別想要佔據,但目前聯盟畢竟尚在,劉備又抵死不還,因此暫時也無可奈何。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但呂蒙並不贊同這一觀點。呂蒙認為,戰略目標還是得盯住荊州。

因為徐州雖好,但易攻難守,很容易招來曹操報復。而若能全據荊州,則可以保有長江之險。更何況,如果放任關羽在長江上游,那麼我方始終是仰人鼻息,要看別人臉色行事的。因此,還是得打荊州的主意。

孫權接受了呂蒙的觀點。

你看,其實早在魯肅死後,奪取荊州便已是東吳的既定國策。

基於此,就可以夠理解為什麼曹操才剛一伸出橄欖枝,孫權便在第一時間進行了回復,並且立即出兵。


而劉備一方,在失荊州一事上,最大的問題則在於:從上到下,都沒有發現東吳的政策已然轉向。

站在劉備的立場上,他一定會覺得孫權簡直就是一個白眼狼,居然在盟友的背後這麼捅刀子!自己雖然臉皮也厚,但這麼沒下限的事,也還是做不出來的,他孫權竟然能如此下作到如此地步!

而隨著曹操和孫權一拍即合,關羽的命運也就此被註定。於是,我們才看到了在之後的幾個月時間裡,局勢急轉直下——劉備甚至連救關羽的機會和時間都沒有。

  • 可問題是,早在四年前,劉皇叔就已經跟盟友因為荊州問題鬧得很不愉快了。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劉備才得了益州,孫權便來討要過一次荊州。當時,劉備賴著不還,讓孫權很是生氣,直接就命令呂蒙帶兵來取,雙方之間氣氛瞬時緊張。

後來,雖然因為時局有變,雙方媾和。但孫劉聯盟之間搖搖欲墜的信任,卻已經完全坍塌。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對於前盟友還抱有一種迷之「信任」,幻想對方應該不會出手這麼陰狠,實在是有點託大了。

更何況,盟友這種東西,莫說是翻臉之後了,就是在蜜月期,也都不一定能靠得住


所謂聯盟,成立的關鍵點在哪裡?

答案是,利益要一致

這種一致,不止是事先的一致,更包括事後的一致。

而孫劉聯盟雖然看起來牢不可破,但其實,它只是在曹操的軍事壓力下,所形成的一種應激保護同盟

只要曹操的軍事壓力一旦消解,那麼雙方之間的齟齬,就會立即上升為主要矛盾。

因此,孫劉雙方才會從赤壁之戰前的如膠似漆,走到如今的拔刀相向。並不是因為雙方不願意刻意維護盟約,而是現實使然,不得不散。

  • 更何況,孫劉聯盟從一開始,還就是兩弱抱團,對抗一強的組織。

這種組織性質,決定了雙方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誰都不願意對方太過強大。一方的過分強大和崛起,只會讓另一方喪失安全感。反倒只有在力量對等的時候,雙方才更容易走得很近。

以上這些不可言說的微妙,在日後猇亭之戰後依然有所體現。

劉備大敗而還後,兩國隨即開始接觸,正是因為一戰之後,雙方對於荊州的歸屬已無分歧,孫劉之間重新回到利益大於分歧的局面。

對於這種現狀,孫劉雙方都心知肚明。

猇亭之戰幾年後,蜀吳兩國訂立盟約,將魏國的疆土在紙面上做了劃分。孫權面對著蜀國使者鄧芝,言不由衷的說了一番場面上的客氣話:「以後你我兩國平分天下,永結盟好,真是美事一樁啊!」

鄧芝聽了,直接回復孫權: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到時候我們君各盡其力,臣各盡其忠,還是憑實力見輸贏吧!

孫權感慨良久,說,你可真是個實誠人吶!

職場之上,有一句感慨我們常常都能聽得到:「工作之後,就很難在公司交到真正的朋友嘍!」

回頭想想,確實如此。因為我們大家走到一起,本就是為了追求共同的利益。

這種利益一旦消失——比如一方獲得升遷,或者共同實施的項目完結。那麼,雙方的關係便會迅速消散,很快就形同陌路,各自冷暖。

朋友和盟友,一定是兩種不同的人。

朋友會為你的成功和進步感到由衷的開心;而盟友,當你們聯盟成立的目標被消解、彼此實力又拉開了差距的時候,也就是你們分道揚鑣的時候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番外 | 我們的說書時間

孫權究竟應不應該偷襲關羽?

站在孫權的立場上,答案當然是應該。既然集團的既定政策是奪取荊州,那麼如今有這麼好的機會,為什麼要放棄?難道還真等著劉備乖乖的還回來不成?

從孫權和呂蒙決定將戰略重點轉向荊州的那一刻起,孫劉聯盟就已經被拋棄了。所差的,不過是得等一個合適的機會而已。

那關羽要不要殺?

答案也是應該殺。既然決定了和劉備翻臉,那麼就要用盡一切的手段來保證勝利,而且盡量做到永絕後患。如果做而不絕,將關羽放回成都,那麼關羽就將是劉備內部永遠的反孫派。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隨著呂蒙偷襲荊州成功,是否就能說明魯肅之前定下的孫劉聯盟政策是錯誤的呢?

並不是。聯盟,是雙方基於當時的情況所做出的必然選擇。

只是,想要維護住一個聯盟的穩固,就應當在做好大格局一致的基礎上,允許有小細節方面的矛盾和摩擦

具體來說,孫劉雙方要維護的,應該是共守長江這個大原則、大格局。但是,具體到荊州的歸屬,可以商量。

孫劉雙方儘管時戰時和,但原則一貫如此:孫權在奪得荊州以後,也還是希望兩方交好。而劉備後來侵吳,目標也只是荊州,而且在大敗之後,依然希望雙方能重新結盟。

雙方的這種心理,其實換一種通俗一點的表達來進行概括:「既然大家都出過軌,那要誰也別計較誰了。日子這麼艱難,還是湊活著搭夥過吧。」

關羽的悲劇,往下千年,依然在上演。

北宋末年,宋廷與女真結盟,共同攻打遼國。最終,遼國被滅,女真坐大,成立金國。而大宋,最終將自己的國土也變成了女真人的獵場,靖康之恥後,北宋滅亡。

然而宋朝人不長記性,一百多年以後,類似的事情又來了一次:南宋和蒙古聯合滅金。之後,雙發又開啟了長達幾十年的宋蒙戰爭。最終,一切以南宋的被滅亡為告終。

在這兩場悲劇中,宋、遼、金三方都有巨大的決策漏洞。

在事情的一開始,對於遼和金而言,當自己受到外敵入侵,那麼之前對宋朝保有的戰略優勢就已經不復存在。此時,必須重構雙方關係。

然而,遼和金顯然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依然對宋朝保持著固有的、卻已經沒有實力支撐的強勢,最終導致了宋朝的敵對。

如果當時遼和金能夠及時調整策略,放低姿態,重新簽訂盟約,那麼大宋應該是不至於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的。

而宋朝的問題則在於,他們把盟友當做了朋友,以為朋友會為自己兩肋插刀。殊不知,最後卻被盟友插了兩刀。女真人插了一刀,蒙古人又插了一刀。

當共同的敵人被消滅,盟友實力又在你之上,他為什麼還要罩著你、帶你玩呢?

(圖片來源於網路)

- Review -

關羽失荊州 | 一場無可挽回的悲劇

蔣干勸周瑜 | 離間之語 無間之道

曹操與劉璋 | 什麼才是尊重的基礎

- More -

文字內容原創

謝絕未經授權轉載

三國之前內容已歸檔入

微信公號「喻以流年」

不再搬運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屬於原作者

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推薦閱讀:

荊州戰國楚墓出土竹簡《詩經》 系楚墓首次出土_新華湖北
荊州博物館館藏的男女古屍
荊州楚墓暨熊家冢出土玉器特展(一)
湖北荊州熊家冢出土玉器鑒賞
國家投資900多萬元維修荊州古城牆 4月至12月

TAG:關羽 | 孫權 | 荊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