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與愛,與遠方

美食與愛,與遠方

01 淮山藥紫薯糕

年前做了個小手術,身體一直沒怎麼恢復過來,整日里懶洋洋的不想動彈,按中醫的說法,這大概就是氣血兩虧。狐狸先生看在眼裡,嘴上不說,心裡卻擔心的不得了,今天給我熬個雞湯,明天給我燉個豬蹄,然後又想出來個麻煩的不得了的方子,用淮山藥做皮,紫薯做餡兒,兩種食材洗凈去皮,上鍋蒸熟,再碾成泥,然後細細的過籮,用月餅模子壓成型,整整齊齊的疊放在精巧的盤子里,都說淮山補氣,紫薯補血,這小小一塊糕餅凝結著狐狸先生對我的心意,大概因為這食物是蒸熟的,竟在我眼底映出了一片氤氳……

味道的力量很大,直抵人心。

02 豆腐絲

在我的印象里,爺爺對飲食並不講究,唯記得他一愛吃魚,二愛豆腐絲。

魚,最愛黃花魚,在物質不太豐富的年代裡,對於身處內陸的家庭算是有點「奢侈」的嗜好,家裡最常吃的是鯽魚,不要太大的,過於肥大的鯽魚失了鮮嫩,也不能太小,刺太多又太細,影響了吃魚的心情。做法上也沒講究,只要是奶奶做的,爺爺都愛吃,若是換了旁人做的,即便是同樣的做法,爺爺也會說上一句:「比老太太做的差點意思……」這句話的後面蘊含的,大概是他們這代人對愛含蓄深沉的理解,含蓄到小時候的我只記得魚的味道,深沉到若干年後這感情在心裡撥起層層漣漪。

豆腐絲,這是奶奶做不出的食物。但一向寬容的爺爺對豆腐絲的執著和挑剔簡直讓我難於理解。只要見到豆腐絲,無論是街邊攤販售賣的,還是商店超市裡的,或者是餐館酒店,無一例外的要買來嘗嘗,經年累月周而復始的不斷嘗試,「太硬」,「太軟」,「豆腥味」,「咸了」,「淡了」,「發苦」,「有點澀」……形形色色的豆腐絲被套上了形形色色的「缺點」,我一度認為爺爺錯定了標準,因為這世間大概就不存在符合他要求的豆腐絲。年少的時候,我對這種食物是抵觸的,它實在太過普通了,在嚴格的挑剔下又顯得格外無趣。在爺爺晚年的時候,我又重新愛上了它,每次去看爺爺的時候,帶上不同的豆腐絲,看他用筷子小心的將食物夾起放進嘴裡,眼神中的期許,咀嚼時的滿足,咽下食物後的回味,以及最後一句關乎「缺陷」的評語,每當這時候,我都會陪他一起笑,無關食物本身的優劣,而是情感上的依戀,任憑歲月空流轉,直至斜陽遲暮……

03 炸醬麵

「哎,你知道么?xx新開了一家炸醬麵館,據說特好吃!走,咱嘗嘗去?」 「不去,肯定沒我媽做的好吃!」

以上這段對話常見於兩個北京人之間。炸醬麵,老北京家常到不能再家常的食物,無論富貴貧賤,一碗炸醬麵,都是北京人的心頭好。肉丁兒炸醬,鍋挑兒,時令菜碼兒,按個人喜好可以再來兩瓣兒蒜,或者倒點兒醋。沒人在乎什麼是正宗,每家和每家的味道都不同,大概一千個北京人心中就有一千碗炸醬麵,相同是每一碗炸醬麵里藏著的都是對家的眷戀。於是這味道各有不同的炸醬麵承載著人們各自心中對「家」的不同回憶,以至於狐狸先生和我遠在異國他鄉生活的時候,巴巴的把黃醬塞進本就不寬裕的行李箱,小心的藏在櫥櫃里,趕上個好日子拿出來,我負責炸醬,狐狸先生負責手擀麵,最後配上能買到的各種菜碼兒,就這樣在寒冷而漫長的冬日裡相互依偎,各自吃上一碗,任憑窗外大雪紛飛,彼此心裡永遠暖意融融。

04 美食沒有終點,只有感悟

隨著年齡的增長,荷包的充盈,以及餐飲行業的蓬勃發展,可以品嘗到的美味越來越多,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對我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去粗取精」的過程,而「食不厭精」也不是我的終極。我欣賞大廚們的傑作,樂於品嘗各地頂尖的美食作品,但更樂於跟狐狸先生一起窩在自家廚房裡,烹飪屬於我們的一方天地,製作滿足彼此口味的心意之作。

美食未必來自於高級食材的運用,比如狐狸先生特製的「淮山藥紫薯糕」,兩種被泥土包裹的根莖最終被製成了外形細膩口感溫潤的點心,沒有一個點心店或者餑餑鋪的產品能與之相提並論。比如任何一戶人家的炸醬麵,在這家人的心目中一定是「最好」。比如爺爺心心念念的豆腐絲,不過是黃豆與水做出來的食物,直到爺爺去世多年後,我偶然到了爺爺年輕時讀書的地方,吃到了當地的豆腐絲,我才明白,這味道不咸不淡不苦不澀不硬不軟,不驚艷也不出眾,只是「帶回去給爺爺嘗嘗」卻已再無可能!所幸,這味道還在,雖不能從爺爺口中求證這是否是他心中所追尋之味,但在以後的歲月里,這味道能牽引著我的思緒,追憶陪伴爺爺的時光。

從小被長輩教導要「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於是身體力行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家的眷戀太深,對國的眷戀太沉,唯有美食的慰藉,任憑時光荏苒,有愛相伴……

於2018年,北京。

推薦閱讀:

出於好奇,我整理了一下陝西人是怎麼講好美食故事的
你或者你的室友帶過哪些好吃的去學校?
3、草莓派——小小的美食美客
路邊的美食「構樹」,全身都是寶!
各省美食盤點,鄉愁愁的,不就是這口家鄉味嘛!

TAG:美食 | 各地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