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家庭環境「妨礙」孩子長大丨獨立性訓練都藏在日常細節里

別讓家庭環境「妨礙」孩子長大丨獨立性訓練都藏在日常細節里

-父母養育孩子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呢?

-長大成人。

也許不同父母在這個「人」之前,會加上諸如「成功/快樂/自信/富裕」等等各種美好期待,但無一例外的,「獨立」都是必須選項。

最近,我們遇到一大波爸媽來問詢的。他們困惑都與孩子「獨立」有關。

「孩子還有3個月就要上幼兒園了,還不會自己吃飯穿衣服,可怎麼辦?

家裡4個大人圍著囡囡,平時在家裡跟小公舉也沒差什麼了,衣來張口飯來張手,連哄睡都要哄一個小時……我最近給孩子報幼兒園了,3個老師對25個孩子,老師怎麼可能給喂飯吶,想想都好焦躁啊啊!孩子上幼兒園之後,會不會吃不好睡不好?還剩下這點時間訓練,來得及嗎?怎麼訓練啊?」

--來自優陪計劃會員@果果媽的提問,使用已獲授權。

做父母的沒有不希望孩子能獨立的;

而獨立自理能力,更是我們這群仍困守在孩子吃喝拉撒日常里的父母們,最急迫想解決的問題。

01

但,很多時候,正是我們自己「妨礙」了孩子長大啊。

有時候是我們太想保護孩子,阻慢了他邁出獨立的腳步。

去年有一則很火的廣告,已經在海外留學的兒子,深夜來電就是想問問,「媽,番茄炒蛋怎麼做?」

有人看到感動,有人看到啟迪。

我的朋友圈裡的一則評價說得特別好,

「如果這是我的孩子,我會覺得自己這做父母的太失敗。倒不是因為孩子多大了,還不會做番茄炒蛋,而是因為遇到一點點事情,解決的辦法有許多種,他卻只想到了找自己的爸媽解決……」

世人都厭惡「媽寶男/女」,好像永遠長不大,永遠離不開爸媽。

但回想一下,當他們還是小小孩子時,當他們躍躍欲試想嘗試自己做一些事情時(比如孩子只是想自己倒杯水喝),父母最容易脫口而出的是什麼?

「別動、別摸,放著媽媽來」

「你還太小了」

「你還不會」

「你做不好的」

「你會受傷的」

「等你長大了再干」

……

孩子自立的小火苗被這樣打擊的多了,慢慢他就不想自己下手了,反正有大人代勞呢。

於是,孩子習慣了從小都被牽著手、習慣了總是有人幫忙打理事情,沒有機會發展出自己的經驗,自我效能容易比較低;成年後也容易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即習慣讓別人幫忙做事,自己對結果沒有控制力。

這時才來痛悔孩子人生不獨立,恐怕早已經積重難返了。

有時候是整個環境,對孩子太不友好了,不利於孩子發展獨立性。

某次,我的朋友抱怨說,感覺自己兒子,「在外一條龍,回家就退化成蟲了,連上廁所拉屎都要老娘親手抱著才行」。(親媽的原話。。。)

我去她家做客時,無意中撞見過一次小朋友上廁所的情景。他家馬桶倒是放了兒童馬桶圈,但是小朋友坐上去後的腳根本夠不到地面,只能雙手緊張的握著馬桶圈的把手,整個如廁過程孩子都處於非常緊繃狀態,他要是願意好好拉才怪呢。

當時我們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們幼兒園的廁所是什麼樣子的啊?」

- 「我們幼兒園的廁所小小的。」孩子一邊說,一邊兩隻手比劃著,然後補充,「小朋友也不用怕掉下去。」

這時,我朋友才恍然大悟。

是了,在幼兒園,一切都是專門為小朋友定製的,小馬桶、小洗手盆、小桌子小板凳、連牆上的小鏡子都是按著孩子的身高來安裝的,儼然是個小人國。

但到了自己家裡,卻是為了方便大人來裝修設計的,對孩子來說,幾乎處處都是障礙物,獨立性完成難度是plus版的。

後來,她給孩子在馬桶前面加了一個小板凳,讓他如廁時,雙手能抓牢,雙腳也能踏實落在凳子上,從此解決了「孩子不肯自己上廁所」的難題。

是的,就只是加了一個小板凳,「世界從此不同」了。

一個符合孩子發展規律的環境,其實是孩子走向獨立的「助推器」。

有時候,我們在孩子獨立的路上,又太過心急,少了點耐心。

我在路上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爸爸媽媽(爸爸出現這樣情況尤其要多一點)在前面走的飛快,一面走還一面催促孩子,「走快點,走快點。」

有的孩子實在走得慢,心急的大人也許會抄起孩子「代替」孩子走。

只是,日後難免會反轉頭來,嘮叨孩子不愛自己走,總是要大人抱著,覺得孩子不夠獨立……

我們以前發過一篇文章,《「我跟孩子說過100遍了,沒用!」也許癥結在這裡》,裡面提到過一種現象,大人總是習慣用自己的節奏去嘮叨叮囑孩子。

「走快點」

「吃飯快點」

「快點上床睡覺」

「好好洗手了嗎」

「快點把你的玩具收一收」

……

但是孩子本來就是有自己的節奏的呀。他們會受限自己的身體發育、智力發育、體力情況等種種因素。

我們大人急不得,急也沒用。

02

身為父母,將呱呱墜地的嬰兒養育一個真正獨立的成年人,並不是年紀到了就水到渠成的事情。

那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呢?

我越來越覺得,讓孩子學會獨立,其實是「天時地利人和」的事情。

先說「人和」。

這是知易行難的事情,其實說白了也就是好心態+行之有效方法。

適度放手,放下完美,把試錯的機會還給孩子。

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裡面,描述過這樣一個場景,讓人印象深刻:

「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著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著窄巷裡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打個蝴蝶結對大人來說,或許只是小菜一碟,但對於5歲的孩子,不啻為一項重大考驗,他可能失敗一次又一次,但當他終於完成,那份喜悅和自豪是無法替代的。

而這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其實也可以賦能給孩子一種「我可以的」信念。

打蝴蝶結是這樣,其他事情亦如是。

訓練孩子獨立的4步驟

怎麼教孩子獨立呢?

茱莉·李斯寇特-漢姆斯曾指出一條讓孩子走向獨立的實用路徑,只需要4步:

1.先是我們為你做

2.然後我們和你一起做

3.接著我們看你做

4.之後你完全自己做

這波操作看起來簡單,內里卻是遵循了兒童發展規律的。

孩子天生的觀察者和模仿者,他們最開始的學習的技能都來自於模仿。「我們為你做」的階段,正是孩子觀察模仿的階段。

經過一定階段的觀察,模仿,我們就可以練習放手,邀請孩子和你一起來進行某項事情,最開始可以讓孩子體驗其中某個簡單的環節。

再接下來,我們大人需要開始習慣「圍觀」就好,如果孩子有困難的地方,也可以伸一把手;如果孩子一時做得不盡如意,只要不突破安全的底線,盡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來。

比如我家孩子在開始自己穿鞋時,經常左右穿反。而且孩子心裏面認定「我會穿鞋」,有時還要反過來指導我「穿反」鞋了。

這時候,真的是需要一點後媽心態,放手讓他自己去感受就好了。孩子自己試了幾次,穿反鞋子,果然走路會不舒服,才會自己停下來,重新穿鞋子。

麥德琳·雷文說,「不要為你的孩子做他們已經可以做、或者幾乎可以做的事情」。

當你把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歸權」於他,他才有信心、能力和機會步入最後一個階段——「完全自己做」。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階段,孩子雖然能夠獨立做許多事情,但自制力還有些差,可以藉助一些工具,和孩子一起做日程表,或者製作視覺提示板,放置在顯眼位置,可以「無聲提醒」孩子,你需要自己吃飯,自己穿衣,上廁所啦!

以上的1234步,有的父母或許會嫌啰嗦,認為「教孩子,有什麼難的,多教教就會了」。

但其實,道理是相通的,我們可以把經驗無限複製到教孩子做任何事情,穿鞋、穿衣、洗衣服、掃地、吃飯……以及其他需要教授孩子掌握的技能,無非這四步。

再說「地利」。

我們前面提到,朋友家給馬桶前加個小板凳,就順利解決了孩子如廁難題,可見「環境」,在孩子獨立性發展中的重要性。

蒙特梭利教育理念里就主張,在所有階段都要在家中布置一個適宜孩子發展的環境。這個環境的關鍵詞是:美、安全、秩序、方便。

每個家庭條件不同,不一定有條件給孩子專屬房間,或者定製的兒童傢具,但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方便,再兼顧秩序和美的環境,是只需要花一點心思,加一個小道具,就能實現的事情。

在一進家門的地方,放一把小凳子,方便孩子自己穿拖鞋;條件允許的可以有孩子自己的小鞋架或者全家鞋架中有孩子專屬的一格。

圖片由優陪會員@小西家的喵提供

條件允許的話,可以通過移動傢具在客廳里給孩子騰出一塊可以自由探索的空間,盡量選擇圓角傢具或者安裝防撞角。

尤其剛剛學會站立的學步兒,最少不的就是扶著桌邊「走」。

條件允許的話,可以給開闢一個專屬、小小的角落,放上小沙發,小書架。(我們之前團的書香盒子,就很符合這一理念呢。)

或者,可把家裡書架最下面幾層(高度都在一米二以下),3歲以下的孩子可以管理、支配自己的玩具和書籍。

我們只需要提供收納工具,然後再加一點接受孩子整理的亂七八糟的勇氣……

訓練孩子獨立收拾玩具,是個循序漸進過程,最初孩子能主動收拾就值得鼓勵了,秩序和美感可以後期慢慢訓練。

廚房危險係數比較高,但也不用視為孩子的禁區,可以搬個椅子圍觀大人做飯,或者幫忙剝蒜,順便還可以鍛煉手部小肌肉。

家庭吃飯的餐桌邊,有孩子自己的吃飯椅子;大一點的孩子,可能不會願意繼續被控制在嬰兒椅裡面,準備一張高腳凳,就可以讓孩子輕鬆夠到桌面,和家人共同進餐。

吃完飯以後,也可以讓孩子幫忙做丟垃圾這樣難度係數比較低的活。

現在市面上各種美貌、安全又耐摔的餐具,也可以幫助孩子從小自主進食。

在浴室裡面,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自己的專屬小馬桶;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加馬桶圈,前面加個小板凳。

圖片由優陪會員@小西家的喵提供

洗手池前面也是這樣,加個小板凳,還可以給孩子準備一條專屬的擦手毛巾,孩子可以自己站在小板凳上面,完成洗手、擦手等一系列操作。(3歲前孩子仍需要爸媽在旁監督,小手是否洗乾淨。)

圖片由優陪會員@小西家的喵提供

平時家裡,還可以準備一些孩子自己的小工具,讓孩子參與到日常家務裡面來,比如小一號的掃把,一把小小的噴水壺等等。

準備一個裝衣物的籃子,讓孩子將自己脫下來的衣服,丟進去。朋友家3歲的孩子已經可以幫忙把衣服放進洗衣機,以及按「開始」按鈕,雖然只是很簡單的2個動作,但對孩子樹立「我可以」信念很關鍵。

雖然孩子幫忙做家務,多數時間是幫倒忙,但這種跟爸媽一起做家務的感覺,可以讓孩子更有價值感。

最後,我們聊一下「天時」。

從0歲開始就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孩子的獨立,是從臍帶剪斷那刻就開始了。小寶寶通過感受反覆而簡單的起床流程,來發展自己的自我認同感和獨立意識。

圖片來源「小芽啟萌·優陪會員計劃」里的「自我認同感遊戲:起床時光」

我們在給他們餵奶、換紙尿褲、穿衣、喂水的時候,都可以多叨叨一下,讓他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他是可以怎麼配合媽媽的。

等寶寶長大一點了,我們完全可以設計一些發展自主技巧的活動,來幫助寶寶樹立「自己能行」的信心。

比如說10-12個月的寶寶,已經基本可以配合媽媽做一些動作了,你可以看到12個月大的寶寶,可以小幅度地配合媽媽完成穿衣服的自理遊戲。這和媽媽實施的積極引導策略和給予寶寶「自己能行」的信念是分不開的。

任何小事都可以訓練孩子的獨立性。

比如讓孩子扔紙尿褲。

很多時候,大人真的是做順手了,給孩子換完紙尿褲,就緊著丟到垃圾桶去;但1歲以上的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將用過的紙尿褲扔到垃圾桶里。

下面列舉了一份清單,分年齡列舉了人生獨立必備技能:

2-3歲:建議雜物和基本自理。這個年齡是孩子學習基本生活技能的開始。

√ 幫忙收拾自己的玩具

√ 自己穿衣服(加上家長幫忙輔助)

√ 脫下衣服後,會把衣服放進洗衣籃

√ 飯後把自己的餐盤清乾淨

√ 幫忙擺放餐具

√ 在家人的幫助下,自己洗漱

4-5歲:記住重要的名字和號碼,在這個年紀安全是首要之務。

√ 知道自己全名、家裡的地址和電話號碼

√ 知道如何撥打緊急電話

√ 做簡單的清潔工作,例如在容易摸得到的地方除塵、飯後清理餐桌

√ 餵養寵物

√ 識別貨幣面額了解最基本的金錢使用挂念

√ 在沒有人監督下梳頭、洗臉

√ 幫忙基本的洗衣工作,例如整理衣服、把臟衣服拿到洗衣籃


「我們經歷的許多不行,是源自於不遵循衍化的道路。」

第一眼看到這句話時,我就被震撼到。億萬年來,自主求生就是刻在我們基因里的要求。動物界的父母們,明知前方就是險惡環境,還是要往前推一步。

去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鷸》里,有這樣一幕:小磯鷸該自己獨立捕食了,但它不敢邁出自己的小腳。於是,媽媽在身後,一步步將它頂向了滿是風浪的大海。

而現在我們都忍不住幫孩子做好了,孩子一直躲在安樂窩了,當風浪來時,他何以飛翔。

要知道,「我們一直給的,都是我們的翅膀,而不是他們自己的。」


推薦閱讀:

什麼是大腦最好的營養素?
別被4種假「熊孩子」表現騙了,真相其實很科學
如何觀察孩子:觀察是需要準備和練習的
如何選擇安全可靠的玩具,讓寶寶遠離毒玩具
如何提高早期教育課堂標準?送你3個方法

TAG:家庭教育 | 早教 | 獨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