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痕春雨漫評晚唐史 第七節 藩鎮格局 是一種精心設計出來的權力格局

淚痕春雨漫評晚唐史 第七節 藩鎮格局 是一種精心設計出來的權力格局

我們通常總認為,唐朝的藩鎮格局非常不穩定。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就會驚訝的發現,從董卓進京(公元189年)到陳橋兵變(公元960年)的七八百年時間裡,唐朝的藩鎮格局,是一種最穩定的權力格局,沒有之一!

唐朝的藩鎮格局,從唐肅公元757年回到長安算起,到黃巢公元880年進入長安,就存在了123年;如果拉長到公元907年朱溫篡位,足足有150年。

在前面的123年時間裡,大唐皇帝都是貨真價實的皇帝,至少我們不能說哪個皇帝是傀儡皇帝。雖然其中死於非命的皇帝很多,在位時候宦官專權的時候很多,但是總的來說,皇帝都是貨真價實的皇帝。

這一切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但是你仔細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七八百年的歷史,你就會發現,這是皇權結構最穩定的時期,沒有之一。

因為皇權政治的宣傳,所以我們總有一種錯覺,那就是皇權非常神聖、永遠高高在上,所以看藩鎮割據的晚唐時期,總會覺得,那是一個皇權衰弱到極點的時代。

問題是,當我們仔細看相關時期的歷史時,自然就會發現挫子里拔將軍,晚唐時期的皇權絕對是最穩定的時期,沒有之一。

我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盛唐的權力格局與藩鎮格局下的唐朝相比,那也實在差著一大截。

盛唐之時,軍人力量是無法威脅皇權,但是諸王、外戚之禍遠勝於藩鎮力量。最簡單而言,只要看一下李淵、李旦都提前退休;李世民兄弟、諸子之間如何火併仇殺;武后、武三思、韋後、太平公主如何威脅皇權,我們就可以知道了。

晚唐之後,中原王朝開始衰弱,那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因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中原王朝周邊的蠻荒地區越來越多的被開發出來,所以中原王朝傲視天下的歷史地位漸漸喪失了。

所以,絕不是晚唐無力傲視周邊蠻荒的地區,而從此以後,中原王朝都開始飽受周邊蠻荒地區的欺負。於是土蕃、契丹、女真、蒙古、滿清接連興起,中原王朝從此一再受制於周邊野蠻地區。

是不是說有點遠了。我們再書歸正傳。

三國、西晉、前後趙、前後秦、前後燕、北周、北齊,南宋、南齊、梁、陳、隋那種短命的、而且內訌無休無止的王朝,都不用細分析,我們就可以肯定的說,它們的皇權穩定性,根本不能與晚唐相比。

總而言之,藩鎮格局下的唐朝皇權,自然是危機四服。問題是在這七八百年間里的各個王朝,哪個王朝的皇權也是危機四服的,而且似乎都比藩鎮格局下唐朝更加不堪。

我們再看看那個時期,立國時間比較長的東晉、北魏吧。

東晉一共立國103年,唐朝在藩鎮格局下存在了150年;從時間上晚唐就勝過了東晉。

更主要的是,東晉的皇帝,大都是傀儡皇帝。別的皇帝不用說了,晉安帝是標準的白痴(因為連寒暑都不辯),卻是當了22年的皇帝。

而且說到皇權神聖性;王敦率軍攻入過帝國都城;蘇竣率軍攻入過帝國都城,桓玄率軍攻入過帝國都城(還短暫時間篡過位);而且劉裕橫空出世後,帝國到底姓什麼,本身就非常模糊了。

從這層意義上,東晉的皇權穩定性,無論從哪個角度,也不能與藩鎮格局下的唐朝相比。

北魏公元386年開國,公元534年滅亡。

北魏一共立國148年,藩鎮格局下的唐朝存在150年,從時間上,藩鎮格局下的唐朝已超過北魏。

更主要的是,北魏這種時間,顯然是硬往長拉的。

北魏386年開國時,只是長城一線的割據政權,到了439年,北魏才統一北方的。這樣說,北魏統一北方的時間,其實也就是一百年時間。

而且北魏死於非命的皇帝也多的去了;而且中間還有馮太后、胡靈太后專權,皇帝形如傀儡的時代。

從這層意義上,北魏的皇權的穩定性,也實在不能與藩鎮格局下的唐朝相比。

這樣算來,從魏晉南北朝、到趙匡胤陳橋兵變七八百年的歷史裡,晚唐的藩鎮格局,是最穩定的權力局,幾乎沒有之一。

唐玄宗時代,是中國豪門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過渡的階段。

在這個過渡階段,引發的副產品,就是軍人力量一時失控了。在以前,皇帝是和眾多豪門大佬共同控制軍隊,所以純粹的軍人勢力,在政治舞台的地位非常有限,真正有地位的人不是諸王外戚,就是那些有著豪門背景的勢力。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交通媒介不斷發展,皇帝終於可以打破豪門貴族的勢力了。在這種背景下,所謂的門第、血統論終於不再如從前那樣囂張了。

簡單的看,皇權開始變得穩定了。但是扳倒葫蘆起了瓢,軍人勢力卻失控了。

我們有一種錯覺,晚唐五代的藩鎮格局,純粹就是皇帝無奈的選擇。

其實呢,皇帝如果願意用分封諸王、重用外戚的方法,肯定也能消除藩鎮帶來的威脅。問題是,這樣做的結果,只會讓問題變得更糟糕。對此只要看一來,兩晉南北朝分封諸王、重用外戚時的皇權慘狀,我們就可以知道了。

所以,藩鎮格局怎麼看,也是一種非常失敗的格局。但它顯然是強勢皇帝精心設置出來的格局。就如諸王、外戚、宦官權力巨大的時代,怎麼看也是一種失敗的權力格局;但它們顯然也是強勢皇帝精心設置出來的權力局。

看唐玄宗之後的歷史,不知道大家沒有發現,不論皇權受到多大的威脅,皇帝也不輕易用分封諸王的方式控制局勢;更不輕易用擴大外戚權力的方式控制局勢。

事實上,除了唐玄逃到西南後,為了駕馭唐肅宗,曾一度試圖用分封諸王的方法;還有唐肅宗初到西北,為了控制局勢,所以一度讓自己老婆參政,此後就沒有皇帝再重用過這種力量。

皇帝為什麼一再襟見肘,也沒有用兩漢、兩晉南北朝最常見的諸王、外戚力量駕馭天下呢?顯然是因為藩鎮割據的格局,自然對皇權存在巨大的威脅,但是相對重用諸王、外戚的政治格局,顯然更先進一些。

中國歷史的脈絡,其實是非常清楚的。

在戰國之前,分封制是一種最普遍存在的權力格局。

秦朝短命,我們不多說了。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安史之亂前),帝國的主角,通常不是諸王、就是外戚;例外的時候非常罕見。

而安史之亂後,晚唐、五代,帝國的主角,通常都是純粹意義上的軍人勢力。

在這個漫長的時間裡,皇權其實就沒有任何神聖可言,因為被廢被殺被當傀儡玩的皇帝,那實是多的去了。甚至而言,大部分皇帝都是這種命運。

而宋、明、清三個王朝,諸王、外戚、軍人勢力不再是帝國的主角,至少在普遍時候,他們不再是主角了。

因為在普遍時候,政治舞台上最主要的權力者文職官員,所以皇權變得相對穩定了,至少這一千多年時間裡,被廢被殺被當傀儡玩的皇帝,那是少多了。

這種脈絡分明的歷史軌跡,是如何發生的呢?

唯心史觀去解釋,自然是因為皇帝的思想道德發生了變化。以前皇帝都喜歡重用諸王、外戚;後來皇帝不再喜歡這一口了。

用這種歷史觀解釋歷史,通常總得把普遍皇帝的智商無限拉低。因為你不無限拉低普遍皇帝的智商,許多問題,你就無法解釋。

最簡單而言,諸王、外戚佔據優勢地位的危害性,隨便拉出個人就會知道,為什麼在某個漫長的時期里,普遍的皇帝都要這樣玩呢?

關鍵是,從唐玄宗開始後,為什麼皇帝普遍都不這樣玩了呢?

從普遍意義上,皇帝制衡天下的不二的法則,永遠都是構建各種權力系統的平衡制約。

而構建的平衡制約不論多巧妙,也總有突然被打破的時候。

關鍵是,各種平衡制約的政治格局,如果用政治童話去看,都是幼稚的、荒唐的。一切是顯然的,分封諸王、重用外戚、重用宦官這都是近於腦殘的行為啊!

因為用大道理去看,皇帝想制約天下,哪用這樣費事啊,他只要親賢臣遠小人就可以了。何苦構建各種腦殘的、弊端重重的權力局呢?

問題是,當我們用現實的眼光去看歷史時,自然會發現,皇權如果拋開這些不能見光的、或是看似腦殘的玩法,它就無法維持高高在上的地位了。

當然了,皇權政治下的歷史,並不介意人們說皇帝之所以這樣玩,就是因為他們普遍腦殘弱智,因為這種說詞,表面上是褻瀆皇權,實際上它更能突出皇權的神聖性、神秘性。

一切是顯然的,各種腦殘弱智的皇帝胡折騰,依然可以維持高高在上的權力,這本身就讓人感覺皇權不可思議。

反過來說,如果你真把皇權運作的平衡制約關係分析出來,並且證明皇帝看似腦殘的行為,實際上都是非常有深意的、不得已的選擇,這才會破壞皇權的神聖性,因為這樣分析下去,人們自然會清晰的看到,皇權並沒有什麼神聖、神秘的,它就是現實權力博弈出來的產物。

許多人喜歡說,古代人從小接受的就忠君愛國的思想,有亂臣賊子之心的人,永遠是少數。

其實呢,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

古代人接受忠君愛國的思想,那是因為皇帝設置的權力格局比較巧妙。

否則,什麼忠君愛國?馬上就會換一種解釋。

反過來說,如果設置的權力格局比較巧妙,就是高舉民權思想的旗幟,一樣可以出現長白山血統永相傳、火紅的太陽永不落、萬眾齊呼萬歲萬萬歲的感人場面。

總而言之,是現實的經濟基礎(群體博弈)決定思想;而絕不是思想決定現實的經濟基礎(群體博弈結果)。

思想永遠也是死的,一百個讀者眼中,有一百個哈姆萊特;一百個思想者眼中,就會有一百種儒家學說。

亂臣賊子篡位時,可以高舉儒家的思想,因為儒家思想曾教導我們,堯舜禹輪流坐莊才是正道。

亂臣賊子造反作亂時,可以高舉儒家思想,因為儒家思想曾教導我們,商湯周武革命有理;更主要的是,儒家思想曾教導我們,不能代表人民利益的統治者,那就是獨夫民賊,人人得而誅之。

至於不論皇帝是如何低能、變態、邪惡、賣國也要永遠忠於皇帝的思想,更是標準的儒家思想在教導我們。

總的來說,偉大的思想家也早就死了,他說了些什麼,還不由我們活著的、而且擁有話語權的人去解讀?

所以,手裡的槍杆子夠硬;上帝、耶酥也會支持奴隸制;當然了,手裡的槍杆子夠硬,人生來是平等的自由的理由,也可以給奴隸制辯護。

在這種背景下,所謂皇帝可以高高在上,就是因為臣民的忠心,恐怕也就是騙騙老百姓罷了。因為哪個皇帝真的相信這種事,肯定會死得很難看。

一切是顯然的,皇帝手中沒有槍杆子,權臣只會問他,你想要鴆酒還是想白綾;皇帝雖然哭著喊著說,我啥也不想要。

問題是,你不想要鴆酒、白綾,是想要大砍刀吧!老子想給你留全屍,你非要身首兩段,你可以真有個性。

當然了,面對這種選擇的皇帝,並不慘。因為許多皇帝的結局,通常都是全家死光光了。因為江湖有名言,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類似的結局,雖然悲慘,卻並不讓人慾說還休。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皇帝在臨死前,拿刀把自己女兒殺了。因為,這個皇帝不希望看到亂臣賊子得意的笑。

總而言之,你個王八旦,老子當年對你,比對自己親兒子還親。你現在不但搶了老子的江山,還想霸佔老子的女兒。你做你的春秋大夢去吧,老子就是死,也會把我女兒帶走的![注]

是不是說得有點遠了。

從某種意義上,唐玄宗時代,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個分水嶺。

在唐玄宗之前,中國的歷史,嚴格意義上是豪門貴族的政治格局,在這種政治格局下,皇帝必須得用人惟親。

換而言之,他或是重用自己的血親(分封兄弟子侄叔伯為王),或是重用自己的姻親(讓自己母親、老婆、姥爺、舅舅、大小舅子處於權力核心),除此之外,似乎就沒有別的選擇,因為四周全是各種盤根錯節的力量,如果皇帝不用人惟親,帝國隨時會被其它軍政大佬、豪門代表和平演變的。

在這種背景下,雖然隨便拉出一個人,也知道這種用人惟親的統治方法,非常落後也非常危險,但是坐在皇帝位置上的人,幾乎都是這麼玩的。

從唐玄宗開始後,中國歷史上漸漸向官僚政治政治轉化。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此後一千多的歷史中,除了特定時期,普遍時期就沒有諸王、外戚專權的空間。

為什麼會這樣呢?用唯心史觀去看,自然是因為皇帝的普遍政治理念提升了。而我們深入分析,自然會發現,這是經濟基礎變化的結果。

唐玄宗時代開始,到趙匡胤時代結束這段時間,處於這兩種政治格局的過渡階段,所以皇權就遇到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那就是軍人勢力失控了。

因為府兵制消失之後,拉開了藩鎮割據的歷史,所以我們常常有一種錯覺,那就是府兵制比後來的募兵制要先進,其實呢,這只是人們的一種錯覺。

事實上,府兵制是軍事貴族政治的產物。如果有機會選擇,絕大多數的皇帝,恐怕寧願接受後來藩鎮割據,也不願意選擇府兵制。

事實上,在府兵制存在的200多年時間裡,被廢被殺被弄成傀儡的皇帝,實在太多了;而且還伴隨著諸王內訌、王朝短命的事實。

而府兵制消失後的近200年時間裡,皇權雖然一直不穩定,但顯然沒有慘到從前那種境界。

歡迎大家關注下一節 府兵制真的優於募兵制嗎


推薦閱讀:

老子聖辰的來歷---李隆基詔命老子聖誕
七夕:唐明皇為什麼深愛楊貴妃
如果穿越回唐玄宗前期,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或者制止安史之亂么?
在古代軍事中,七天有多重要?
如何駁斥某越南人的關於楊貴妃當年吃的荔枝都是從越南產的荒謬觀點?

TAG:唐玄宗李隆基 | 安史之亂 | 淚痕春雨 |